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1页
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2页
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3页
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4页
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路基、路面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联网公路(黄刘路、马井断头路)路基、路面说明S3-1PAGE第1页共28页路基、路面设计说明1、对初设批复意见执行情况路基、路面设计严格按照初步设计批复文件执行,详见第一篇总说明。2、施工图标段划分情况本项目一次性建成。3、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3.1路基设计原则①对自然横坡较陡的山坡或走廊狭窄的沟谷路段,充分研究高低路基、半栈桥、顺河桥等设计方案,尽可能减少对自然山体的开挖。②尽可能避免深挖路基,路堑边坡高度按≤20m控制。③综合考虑高填方、路基稳定及弃方量的相互关系,对填方高于20m路段,根据地面横坡陡缓和地基强度,合理选择挡防措施;对于弃方较大的路段,有针对性地选取地形较缓,水危害较小的沟谷设置路堤。④根据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路基防护设计,以确保路基稳定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杜绝一坡到顶地采用护面墙、挂网锚喷等污染视觉的灰色防护。⑤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及筑路材料分布、材质、储量等建设条件,借鉴已建同等级公路路面施工的成功经验,采用“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⑥路基排水应根据桥涵结构物位置,在充分调查分析沿线水文情况、排灌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其中边沟、排水沟及截水沟需通过桥涵结构物与沿线排涝沟渠衔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防治路基病害和保证路基的稳定。⑦公路用地范围一般路堤段路基排水沟或构造物外缘以外1米范围为公路用地范围;桥梁段桥梁平面投影边缘以外1米范围为公路用地范围;一般路堑坡顶边缘线以外1米为公路用地范围,设截水沟时截水沟外缘以外1米为公路用地范围。⑧洪水频率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25,路界内坡面排水设计降雨频率1/15,路面和路肩表面排水设计降雨频率1/5。3.2路基横断面布置根据《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马井断头路1、马井断头路2采用四级公路(Ⅱ类)设计标准。全线采用单车道设计,路基宽度4.5m,行车道宽度3.5m,两侧各0.5m宽路肩,设置波形护栏处路肩加宽到0.75m,土路肩采用C20砼硬化;部分会车困难路段设置错车道。路基标准横断面:路幅构成为:0.5m(路肩)+3.5m(行车道)+0.5m(路肩)=4.5m。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要求,本次设计黄刘路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标准段路基宽度采用6.5m,路面宽度6m,路肩宽度两侧各0.25m(设置波形护栏处路肩加宽到0.75m)。路基标准横断面:路幅构成为:0.25m(路肩)+6m(行车道)+0.25m(路肩)=6.5m。波形护栏设置到路肩上。3.3加宽、超高方案路基加宽: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表7.6.1,半径小于250m时行车道设置加宽,四级公路(Ⅱ类)采用第1类车道半加宽值,四级公路采用第1类车道加宽值,曲线内侧线性加宽。路基超高: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和《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马井断头路1最大超高按4%控制、马井断头路2最大超高按6%控制、黄刘路最大超高按4%控制。超高旋转轴为路基中线,超高渐变率按规范设置。加宽、超高缓和过度段设置在靠近圆曲线端的渐变段内完成。4、路基设计4.1设计依据及规范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3)部颁《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4)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5)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6)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7)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8)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9)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10)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1)部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12)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13)部颁《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14)部颁《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E50-2006)15)部颁《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第1部分:土工格栅》(JT/T1432.1-2022)4.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25。4.3路基设计标高道路设计标高为道路中心线路面顶标高。4.4填方路基设计4.4.1一般路基填方边坡设计根据路基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地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并经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后确定路基填方边坡坡率。路段内采用路基挖方和取土场中的土、石方(I类土除外)填筑,填筑前应清除地表耕植土及植物根。本路段路基填料主要为开挖产生的砂岩、砂质泥岩、粉质粘土,路基填方地段地表覆盖层多为厚度不大的素填土,粉质粘土,溪沟一带局部覆盖层为细沙和淤泥,沿线鱼塘、水田部位主要覆盖厚度不大的淤泥质土。路基基础承载力高、整体稳定性好,填筑材料、地质条件等对路堤建设有利。填方边坡高度≤8米时,边坡坡率采用1:1.5;8米<填方边坡高度≤20米时,其上部8.0m高度范围内边坡坡度采用1∶1.5,在8m高变坡处设2m宽平台,平台设4%横坡,8m以下部分边坡坡度采用1∶1.75。为保证路基压实度及强度的要求,路基填筑时需两侧增宽0.5m,填筑材料与路基填料一致,路堤填筑完后刷坡至设计坡率。4.4.2浸水路堤设计路线经过沿河、鱼塘路段,路基设计应从路基填料、防护、排水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设计水位以下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如填石、碎石土等,清除河床和鱼塘底部的软弱土并压实地基,然后填筑路基。4.4.3陡坡路堤设计陡坡路堤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等进行综合考虑。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对基底进行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大于2m,阶面设向内倾斜4%的横坡。并在路床内以及填方坡脚设置土工格栅,当坡脚平缓时,土工格栅分上下两处铺设,每处铺设三层:下处设置于第一二级平台上,上处设置于上路床底面;坡脚为陡坡地时,根据路堤高度,于路堤底部增设1~3层土工格栅进行加固处理,间距0.9m。采用双向钢塑格栅,规格为50-50,抗拉强度≥50KN/m,延伸率≤3%。对于因地面横坡较陡,路基整体稳定性欠佳的路段,应因地制宜设置了护肩、护脚和路肩挡墙、路堤挡墙等支挡工程;也可在路堤底部和路床位置设置土工格栅加固。4.4.4顺向坡路段路基设计顺向坡路段减小对现状地形的开挖,采用挡墙支挡,挡墙以中风化基岩为基础持力层,或按照层面(25°)进行放坡,放坡后做好坡面浆砌片石或格构等构造措施护面、排水等措施。4.4.5其他路堤设计对于局部放坡受限填方路基,为节约用地,填方坡脚不设置护坡道和排水沟,应增设矮墙护脚。4.4.6路堤基底处理路堤在施工前应清除地表植物根茎、耕植土、淤泥,清表厚度按0.3cm计量,具体清表厚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实施。水田或集水洼地地段应开沟、排水、晒干、清淤,设置横向排水碎石盲沟,并做好施工期间的排水工作,在路堤填筑前还应实施地基填前夯实,压实度要求不小于80%;对基础软土层较厚的填方路段应将软土清除换填、抛石挤於等措施处治。4.5挖方路基设计路堑边坡设计应充分结合边坡的地层岩性、构造裂隙产状与路线关系、岩体风化程度、力学性质和开挖高度等条件,并兼顾地形地貌、土石方平衡等因素,符合新设计理念倡导的设计思维,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同时边坡设计与边坡防护工程紧密结合。自坡脚每8~10米高为一级开挖,各级之间设置2.0米宽平台,向外倾斜4%。挖方边坡坡率主要依据地质条件确定,全线大部分边坡岩性为砂质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边坡坡率采用1:0.5~1:1,在有条件路段可采用1:1,业主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有条件放坡的路段一般是指路堑坡顶上方无房屋、高压铁塔等结构物,且放坡后路基挖方和用地新增不多的路段,采用弧形坡脚、坡顶,坡脚培土植草绿化。针对挖方边坡,坡顶附近有房屋居民区时,在坡顶需设置安全防护措施,即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置波形护栏或焊接网隔离栅。波形护栏主要用于防止坡顶车辆跌入坡下,焊接隔离网主要用于防止坡顶行人跌入坡下。4.6特殊路基设计4.6.1填挖交界路基设计为了减少路基纵向填挖交界处的不均匀沉降,在路床以下设置三层土工格栅,层间距0.2~0.3米,伸入挖方区4米,伸入填方区4米,采用双向钢塑格栅,要求同4.4.3条。填方区过度段采用挖方中符合填筑要求的砾类土、砂类土、碎石土、或砂岩片碎屑填筑,如地面横坡陡于1:5时,地表开挖反向台阶,台阶宽度﹥2m,坡度2~4%。同时为保证路基地下水排放通畅,在路基填挖交界处土工格栅下部设置横向盲沟。4.6.2半填半挖路基设计为了减少路基横向填挖交界处的不均匀沉降,在路床以下设置三层土工格栅,要求同4.6.1。填方区过度段采用挖方中符合填筑要求的砾类土、砂类土、碎石土、或砂岩片碎屑填筑,如地面横坡陡于1:5时,地表开挖反向台阶,台阶宽度﹥2m,坡度2~4%。同时为保证路基地下水排放通畅,在路基填挖交界处土工格栅下部设置纵向盲沟。4.6.3零填挖路基设计零填挖路段路基采用清除地表耕植土和淤泥后在路槽或地面以下换填砂砾石并压实。低填路基段,应超挖至路面层以下80cm深度再回填。浅挖方路段,应在路面底面超挖80cm再回填。回填材料要求,若现场有可利用的挖除石方,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可作为回填料,石方饱和强度要求不小于15MPa,若无挖除石方利用,则采用换填砂砾石处理,压实度不低于95%。地下水丰富路段增设纵向碎石渗沟。纵向渗沟数量按现场实际收方为准。4.6.4软弱地基路堤设计沿线覆土厚度较小,一般为1~2m,局部地方覆盖层厚度达到5~8m。部分地表多为水田或渔塘,常年积水。粘土多呈可塑状,部分为软塑至流塑状,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压缩模量小,孔隙比大,承载力低,沉降量大。为解决部分路段工后沉降量过大,路堤稳定性差,保证路基正常使用,必须对软弱地基路段进行处理;软基处理原则:当需要处理软基厚度≤2米时,主要进行浅层处治,排除地表水后,采取挖除换填处理。当2米<需要处理软基厚度≤4米时,采用抛石挤於。若现场施工过程中发现软土层较深(H>4.0m),应进行稳定性验算,采用深层处治措施进行软基处理。全线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软基段落详见《特殊路基工程数量表》。(1)挖除换填:当需要处理软基厚度≤2米时,排除地表水后,对软弱土层全部挖除,换填片石或挖方中的石方,材料粒径采用30~60cm,石料浸水抗压强度应大于15MPa,回填石方应高出原地面0.8m。石料上应满铺20cm厚的碎石垫层作为过渡层。(2)抛石挤於:当软土层较深(H=2.0~4.0)时,采用抛石挤淤处理,石料抛出水面后,再用重型压路机(加振动不小于40T)将石料压入软基中,并反复碾压直到路基稳定,抛石量不得小于待处理软基体积的1/3。片、块石高出水面或淤泥层至少0.8m,抛石基础应比路基宽1m,以保证路基基脚稳定。石料浸水抗压强度应大于15MPa,石料上应满铺20cm厚的碎石垫层作为过渡层。4.6.6与水管、天然气管道干扰路段施工注意事项经调查道路沿线存在一般居民水管,与拟建道路不相交。施工过程中应加强保护管线,不得中断通水。5、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5.1路堤填筑5.1.1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度,路堤两侧应各超宽填筑50cm,路基填筑完成并稳定后再对边坡进行清理。路堤基底:填前清表土30cm+填前压实沉降按20cm计,共50cm。5.1.2采用填料应分层摊铺,其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应超过30cm、填石路堤不应超过50cm。5.1.3台背填料应有良好的透水性和压实性,以砂砾、砾石土和碎石土为宜。5.1.4对于沿线弱~微风化的砂岩比较丰富路段,采用土石混填路基,路基压实应采用大功率的推土机(功率大于200)与重型压实机具(14T以上)。对下路堤,一般最大粒径40cm,且不宜大于摊铺层厚的2/3,压实层最大厚宜为50~60cm。5.2路堤的压实标准及压实度路堤填料压实的标准应根据工程规模、场地大小、填料种类、压实度要求、气候条件、压实机械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采用重型标准,分层压实。5.2.1路堤的压实标准表5-2-1土质路堤(含土石路堤)压实度标准表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5≥94下路床30~80≥95≥94上路堤80~150≥94≥93下路堤150以下≥92≥90零填及路堑路床0~80≥95≥94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当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应采用二级公路的压实度规定值。本次设计采用二级公路规定值。注:表列压实度数值系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填石路基的压实标准:填石路堤施工应采大功率的振动压实机具或重型夯实机具,对于不同强度的填石料,压实标准应满足下表要求。施工机具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时,不能进行填石路堤施工。表5-2-2软质岩石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容重(kN/m3)孔隙率(%)上路堤0.80~1.50≤3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0下路堤>1.50≤4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2表5-2-3中质岩石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容重(kN/m3)孔隙率(%)上路堤0.80~1.50≤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2下路堤>1.50≤5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45.2.2路堤与结构物基底的压实路堤基底在填筑前要求进行压实,其具体要求如下:一般路堤基底在填筑前进行压实,压实度≥90%。填挖、半填半挖及新老路基交界处填方一侧的压实度:下路堤92%、上路堤94%、下路床95%、上路床95%。零填及挖方路段,路床范围内压实度不低于95%。填石路堤的紧密程度在规定的深度内,以通过12t以上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试验,当压实层顶面稳定,不再下沉(无轮迹)时,可判为密实状态。挡土墙基底、涵洞基底换填和涵洞、通道基底一侧需回填后的压实度要求达到90%~95%。桥台、涵身台后填方基底和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压实度以桥涵设计要求为准。5.3路基填料强度表5-3-1路基填料强度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cm)CBR(%)填料最大粒径(cm)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51030~803106、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路基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边坡高度采用相应合理的防护形式,为贯彻新的设计理念,切忌避免采用大量圬工防护的形式,应把生态防护与工程防护密切结合,做到环保、舒适、美观、协调、和谐等。边坡大量采取绿化、美化处理,最大限度地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掩蔽工程建设对自然地貌破坏的痕迹;对于整体稳定好,坚硬的砂岩边坡,可不采用任何绿化、防护形式,保持其天然的地质景观。同一坡面尽量采用相同的绿化、防护形式。当公路用地受到限制或地面自然横坡较陡导致路堤放坡受到限制、稳定性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应采用适当的支挡结构措施对路基进行支挡:1)当路基用地条件受到严格限制,无法进行放坡时,应进行路肩支挡。当路堑边坡坡顶有需要保护的构筑物无法进行放坡时,应采用路堑墙收坡。路肩挡土墙和路堑墙均根据挡墙段地层物理力学指标情况选用适当的截面形式(具体尺寸和高度详见路基防护工程数量表和路基防护工程结构设计图)。2)当路基用地相对宽松,但需要对边坡进行收紧坡脚处理的路段可对路基进行路堤式坡脚支挡。当路堤支挡结构高度不大,仅需要加固坡脚的路段可采用护脚结构进行支挡。路堑墙墙身采用C20片石混凝土,墙高大于10米在衡重台与上墙背连接处埋设加强钢筋。路肩墙、护肩、护脚采用M7.5浆砌片石浇筑,设计详见大样图。边坡在由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坍塌、滑移,应加强施工工艺控制,如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建立边坡动态观测监控系统,根据观测数据和结果,及时调整防护措施和防护时机,采取“先防护,后开挖;边开挖,边防护;开挖后,即防护”的措施。路基开挖前应按设计要求做好坡口外的防护(如有)、排水工作,并作好坡面防护的准备工作,经监理同意后方可开挖;自上而下分级开挖,开挖完一级并及时(间隔不得超过5天)实施坡面防护后,再进行下一级的开挖和防护。对于土质、强风化或顺层边坡应采取边开挖、边防护的方式,避免在边坡开挖过程发生大面积破坏或形成更大的坍塌、滑移,给工程防护造成更大难度。原则上上述边坡的施工,在施工组织上应避开不利季节施工,否则应采取相应的临时的防、排水措施,并经监理和建设方同意。务必请建设单位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开挖后边坡具体情况,按上述要求实施路基防护。6.1填方边坡防护填方边坡根据不同的边坡高度和坡脚处地表情况,可采用直接植草、挂三维网植草防护、衬砌拱式护坡、护肩、护脚、挡土墙等填方边坡防护形式。在路堤边坡平均高度H≤4米路段,全高范围边坡采用植草绿化。在路堤边坡平均高度4<H≤8米路段,全高范围边坡采用挂三维网植草防护。对于坡脚无排水需要或因坡脚地面横坡较陡的路段,可以设置护脚以保路基稳定。因填方高度过大或地面横坡较陡而无法填筑路堤时,可以考虑设置护肩墙进行支挡。6.2挖方边坡防护根据边坡情况本次采用设置挡墙的防护形式。6.3挡土墙技术要求6.3.1挡墙构造和材料要求(1)路堑墙墙身采用C20片石混凝土、路肩墙、护肩、护脚墙身采用M7.5浆砌片石浇筑。所用石材应用匀质、不易风化,石料规格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浆砌片石材料应满足规范要求。局部挡墙基底不能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时,采用换填或扩大基础的方式进行处理,基底换填采用挖方中合格块片石。(2)沿墙长每隔10~15m和与其它建筑物连接处应设置伸缩缝。在基底的地层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伸缩缝和沉降缝可合并设置,缝宽2~3c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絮或沥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0.2m。(3)沿墙高和墙长应设置泄水孔,按上下左右每隔2~3m交错布置。最下一排泄水孔应高出地面0.3m,而在浸水地区的挡土墙应设置在常水位以上0.3m。为防止泄水孔堵塞,在泄水孔进水端应设置透水土工布包裹,并在最底排泄水孔下部设置隔水层,不使积水渗入基底,在墙后最低排泄水孔至墙顶下0.5m之间填筑不小于0.5m厚的碎石做为反滤层。为防止墙背水下渗至基底,于墙后最低排泄水孔下填筑0.3m的粘土层并夯实。当墙后渗水量较大或在集中水流处(如泉水等),为了减少动水压力对墙身的影响,应加密、加大泄水孔尺寸或增设纵横向地下排水设备(如渗水暗沟等)。其出水口下部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射流冲空基础。(4)挡墙基底倒坡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6.3.2挡土墙与其他建筑物的连接(1)临河挡土墙,上下游端部与河岸之连接要圆顺,以减少局部冲刷。(2)路肩挡土墙与桥台衔接时,在台尾与挡土墙间应设置伸缩缝。(3)路肩挡土墙与路堤衔接时,在墙头设置锥坡,一般情况下,沿路堤横断面方向与路堤设计边坡坡度相同;沿路线方向,比路堤边坡改陡一级。(4)路堤和路肩挡土墙端部应深入路堤内不小于0.75m,挡土墙端部嵌入原地层的深度,土质不小于1.5m,风化颇重的岩层不小于1.0m,风化轻微的岩层不小于0.5m,一般基础的埋深不小于1.5m。6.3.3挡墙施工注意事项挡土墙施工应与设计要求相配合。除按相关施工规范中所规定者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施工前应作好地面排水系统和安全生产的准备工作,基坑开挖应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要求进行。(2)挡土墙基础如置于基岩时,应清除表层风化部分,如置于土层时,不应放在软土、松土和未经特殊处理的回填土上;墙后临时开挖边坡的坡度,随不同土层和边坡高度而定。在松软地层、坍方或坡积层地段,基坑不应全段开挖,而采用跳槽开挖的方法,以保证施工安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附近时,不得长时间暴露、扰动或浸泡,而削弱其承载力,接近基底设计标高时若不能随即进行基础施工,应保留厚10~20cm一层,待基础施工时迅速挖去,立即验基,随即进行基础施工,若发现地基与设计情况有出入,应按实际情况调整;若发现岩基有裂缝,应以水泥砂浆或小石子混凝土灌注饱满;若基底岩层有外露的软弱夹层,宜于墙趾前,对该层做封面防护,以防风化剥落后,基础折裂而致墙身外倾;当墙趾前地面横坡较陡时,墙趾前襟边宽不小于1.5m。(3)挡土墙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基坑内、基坑附近以及墙后填料表面积水能迅速排除,保持基坑干燥,基坑最好随砌随填随夯实,应先将靠近基底部分回填,以免积水下渗至基底。墙身砌出地面后,基坑必须及时回填夯实,并做成不小于4%的向外流水坡,以免积水下渗。(4)挡土墙沿线路方向位于斜坡上时,基底纵坡应不陡于5%,当纵坡陡于5%时,应将基底做成台阶形式。横向位于斜坡上时,较坚硬岩石地段可做成台阶形,台阶的切割应满足设计要求。(5)仰斜式路堑墙的底部、顶部和墙面外层,宜选用较整齐的大块石砌筑。浆砌块石挡土墙的砂浆水灰比必须符合要求,砂浆应填塞饱满。岩石基坑砌料应靠紧坑侧壁,使之与岩层结为整体。砌筑挡土墙时,不得做成水平通缝,应错缝砌筑。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得做成竖直通缝。经常受侵蚀性环境水作用的挡土墙,应采用抗侵蚀的水泥砂浆砌筑或抗侵蚀的混凝土灌注,否则应采取其他防护措施。浆砌挡土墙的墙顶,可用厚2cm的M10砂浆抹平。(6)挡土墙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处理填方基底(铲除草皮和开挖台阶等),然后填土,以免填方顺原地面滑动。墙背填料回填需待砂浆强度达到70%以上时方可进行。墙背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采用膨胀性和高塑性土壤,并做到分层填筑,分层夯实。不允许向着墙背斜坡填筑。为确保墙后填料的压实度,挡土墙的砌筑、墙背回填及压实各工序应紧凑,回填夯实时应注意勿使墙身受较大冲击影响。7路基、路面排水7.1设计原则(1)本线路基路面排水按自成系统的原则进行设计,布设排水构造物时综合考虑自然水系、农田水利灌溉及桥涵位置,及时有效地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确保路基、路面稳定与行车安全。(2)公路排水不应与沿线农田水利设施发生冲突,同时注意减少公路排水对原有水系环境的破坏。(3)路面排水按重现期3年设计,路界内的坡面排水按重现期3年设计。7.2路基排水路基排水系统由地表排水与地下排水组成,地表排水在填方段主要依靠两侧坡脚位置的路堤边沟,在挖方路段主要依靠两侧坡脚位置的路堑边沟排出路界。地下排水主要依靠纵向、横向或网状盲沟与渗沟将路基裂隙水与地下水拦截或排出,使路基处于干燥、稳定的使用状态。(1)路堤排水沟路堤排水沟设于填方高度大于80cm的路段,与路基两侧的桥涵进出水口或排水沟相连,路堤排水采用梯形断面断面,采用25cm厚的C20砼40cm×60cm排水沟。如与农田排灌沟渠发生冲突,应改移沟渠,并与排水沟或涵洞出水口顺接,以确保公路排水设施与当地农业灌溉设施畅通。(2)路堑边沟路堑边沟:采用25cm厚的C20混凝土40cm×60cm边沟,路面与边坡汇水通过纵向切缝直接流入边沟。7.3路面排水(1)行车道路面排水:一般路段的双向路拱横坡为2%,路面雨水可经坡面漫流直接汇入填方排水沟或挖方边沟。超高路段均采用超高横坡直接将水排出路面。(2)路肩排水:路肩的路拱横坡与排水方式均同于车行道;土路肩横坡为3%,填方与挖方均采用土路肩加固处理,填方路段直接将水排出,矩形边沟靠路面侧,纵向每5m设置切缝,2cm(宽)×12cm(深)将水排出。8路面结构设计及技术参数8.1一般要求 (1)本项目重载车辆较少,属轻交通,,道路采用单层沥青混凝土。(2)路基顶面弯沉检测值以设计值为准,特殊困难路段可适当降低。(3)沥青混合料宜采用商品沥青混凝土。8.2结构组合一、交通量计算公路等级四级公路目标可靠指标0.52初始年大型客车和货车双向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29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年)8通车至首次针对车辙维修的期限(年)8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5%方向系数0.55车道系数0.5整体式货车比例5%半挂式货车比例5%车辆类型2类3类4类5类6类7类8类9类10类11类满载车比例0.080.340.10.440.310.540.360.460.390初始年设计车道大型客车和货车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7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辆)24397路面设计交通荷载等级为轻交通荷载等级当验算沥青混合料层疲劳开裂时: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60342当验算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时: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3952637当验算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时:通车至首次针对车辙维修的期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60342当验算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时: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01664二、路面结构设计与验算路面结构的层数:3设计轴载:100kN路面设计层层位:2设计层起始厚度:200(mm)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厚度模量泊松比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mm)(MPa)料弯拉强度(MPa)永久变形量(mm)1中粒式沥青混凝土50110000.251.52水泥稳定碎石?120000.2533级配碎石1503000.354新建路基400.3第2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验算设计层厚度H(2)=200mm季节性冻土地区调整系数KA=1温度调整系数KT2=0.865现场综合修正系数KC=0.624第2层层底拉应力σ=0.89MPa第2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寿命NF2=8.245905E+09轴次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NZB2=3952637轴次第2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验算已满足设计要求.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验算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TPEF=18.8℃通车至首次针对车辙维修的期限内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NZB3=60342轴次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分层数N=3第1分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量RAI(1)=0mm第2分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量RAI(2)=0.03mm第3分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量RAI(3)=0.04mm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RA=0.07mm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RAR=20mm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满足规范要求.第1层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为5139次/mm通过对设计层厚度取整以及设计人员对路面厚度进一步的修改,最后得到路面结构设计结果如下:中粒式沥青混凝土50mm水泥稳定碎石200mm级配碎石150mm新建路基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LG=373.5(0.01mm)路表验收弯沉值LA=58.9(0.01mm)路面施工应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D50-2017)的规定执行。综上,本项目路面加铺层组合采用以下形式:5cm厚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C+0.6cm厚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乳化沥青透层+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厚集配碎石底基层。基层顶面设乳化沥青透层和稀浆封层。路面总厚度40.6cm。面层 5cm厚中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C封层 0.6cm厚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透层 乳化沥青透层(0.7~1.5L/m2)基层 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5cm厚级配碎石(部分路段设置)路肩结构本项目土路肩采用C20砼硬化。护栏基础部分设置在路肩上。8.3材料组成、设计及性能要求8.3.1沥青混凝土面层8.3.1.1沥青结合料技术要求项目所在区域夏季气温高、高温持续时间长,因此,沥青上面层均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而SBS改性沥青具有高粘度、高弹性、高软化点,与集料的粘附力也较好,能有效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且在我国应用的时间长、范围广,使用经验较成熟,本次设计沥青混凝土全部采用商品沥青混凝土,上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其基质沥青采用道路A级石油沥青70号。沥青采用双控,其技术指标应达到《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2.1-2要求。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标号70号试验方法①针入度(25℃,5s,100g)0.1㎜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10℃延度,不小于㎝20T060515℃延度,不小于㎝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3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②T0610或T0609质量变化,不大于%±0.8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6T0605应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的SBS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6.2中的技术要求(见下表):表8-3-2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不小于(0.1mm)40~60JTJT0604针入度指数PI≥+0.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JTJ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60JTJ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JTJT0625闪点,不小于(℃)230JTJ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JTJ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JTJT0662离析,软化点差,不大于(℃)2.5JTJT0661RTFOT后残余物质量损失,不大于(%)±1.0JTJT06103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JTJT0604延度(5℃),不小于(cm)15JTJT06058.3.1.2透层油技术要求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稀浆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采用PC-2型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采用高渗透性阳离子乳化沥青PC-2,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作为透层油的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粘度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s8~2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25℃)0.1mm50~300T0604延度(25℃),不小于cm40T06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常温贮存稳定性:1d,不小于5d,不小于%15T0655注:1.粘度选用沥青标准粘度测定。2.表中的破乳速度与集料的粘附性、所使用的石料品种有关,质量检验时应采用工程上实际的石料进行试验,仅进行乳化沥青产品质量评定时可不要求此两项指标。3.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用试验时间,通常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当天使用时也可用1d的稳定性。4.如果乳化沥青是将高浓度产品运到现场经稀释后使用时,表中的蒸发残留物等各项指标指稀释前乳化沥青的要求。8.3.1.3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材料技术要求稀浆封层厚度为0.6cm。稀浆封层由改性乳化沥青、集料、矿粉、水组成,各材料技术要求如下:①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要求试验方法稀浆封层用(BCR)1.18mm筛上剩余量%≤0.1T0652贮存稳定性(5d)%≤5T0655贮存稳定性(1d)%≤1T0655沥青标准粘度C255

(秒)12~60T0621恩格拉粘度E253~30T0622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T0654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60T0651三氯乙烯溶解度≥97.5T0607针入度25℃0.1mm40~100T0604延度5℃cm≥20T0606软化点℃≥53T0606②集料用当地灰岩轧制,形状接近正方体,石质洁净、坚硬、粗糙,细集料应采用洁净的机制沙,不得使用天然沙,技术要求满足下表:集料技术指标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石料集料压碎值%≤30T0316洛杉机磨耗损失率%≤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2.45T0304集料的坚固性损失%-T0304粗集料的吸水率%≤3T0304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T0310③矿粉选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要求干燥、洁净,不得使用回收粉尘,技术要求满足下表:矿粉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t/m3≥2.450T0352含水量%≤1T0103烘干法外观—-—亲水系数—T0353塑性指数—T0354加热安定性—T0355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0~100T0351④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的性能要求封层混合料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可拌合时间(25℃)s>120手工拌合稠度cm2~3T0751负荷轮碾试验的砂粘附量(LWT)g/m2<450T0755粘结力试验初凝(30min)N·m≥1.2T0754开放交通N·m≥2.0T0754湿轮磨耗损失(WTAT)浸水1hg/m2<800T07528.3.1.4石料技术要求粗集料:沥青层用粗集料包括碎石、破碎砾石等,粗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或施工单位自行加工。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破碎后的粗集料规格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2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S10、S12和S14规格的要求。。所选用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下表所示的技术要求:表8-3-8-1粗集料的技术要求指标试验方法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04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级(加抗剥落剂后)T0616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石料磨光值(面层石料)不小于BPN42T0321吸水率不大于%3T0304石料的破碎面不小于%一个面100T0346两个面90T0346注:其中磨光值对于底层可不作要求。细集料: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表8-3-8-2细集料的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29含泥量(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5T0333砂当量(%)不小于50T0334机制砂宜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石料生产。其级配应符合下表要求。面层用集料的级配组成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表8-3-9沥青面层粗集料规格规格名称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01613.29.54.752.360.6S815~2510090-100--0-150-5S915~2010090-100-0-150-5S1010~15100-90-1000-150-5S125~10-10090-1000-150-5S143~5-10090-1000-150-3为利于混合料级配设计和质量控制,各层集料的分级建议如下:面层:采用4种规格集料,按公称粒径分为:S16(0~3mm)、S14(3~5mm)、S12(5~10mm)、S10(10~15mm)。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满足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表8-3-10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2.50T0328坚固性(>0.3mm部分)%≤12T034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2T0310亚甲蓝值g/kg≤25T0349砂当量%≥65T0334棱角性(流动时间)S≥30T0345细集料采用机制砂,不采用石屑,应采用立式冲击破碎设备生产机制砂,同时必须安装有效除尘装置。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表8-3-11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机制砂)规格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2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磨细的矿粉,填料中严禁掺加拌和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矿粉必须保持干燥,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其质量应符合前述的要求。8.3.1.5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本项目采用卵石轧制石料,必须采用添加抗剥落剂的方式来增加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好的抗剥落剂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掺加剂量由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确定(建议沥青用量的0.3~0.4%)。8.3.1.6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本次设计沥青混凝土全部商品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要求如下:表8-3-12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规格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610090-10076-9260-8034-6220-4813-369-267-185-144-8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在调查以往同类材料的配合比的设计经验和使用效果的基础上,按以下步骤进行。=1\*GB3①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用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F40-2004中附录B、附录C、附录D的方法,优选矿料级配、确定沥青最佳用量,符合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和配合比设计检验要求,以此作为目标配合比,供拌和机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以及试拌使用。=2\*GB3②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对间歇式拌和机,应按规定方法取样测试个热料仓的材料级配,确定各热料仓的配合比,供拌和机控制室使用。同时选择适宜的筛孔尺寸和安装角度,尽量使各热料仓的供料大体平衡。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OAC、OAC±0.3%等三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和试拌,通过室内试验以及从拌和机取样试验综合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对连续式拌和机可省略生产配合比设计步骤。=3\*GB3③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拌和机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同时从路上钻取芯样检测空隙率的大小,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标准配合比的矿料合成级配中,至少应包括0.075mm,、2.36mm、4.75mm及公称最大粒径筛孔的通过率接近优选的公称设计级配范围的中值,并避免在0.3~0.6mm处出现“驼峰”。对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宜再次进行车辙试验和水稳定性试验。沥青混凝土AC-16C的性能要求如下表所示:表8-3-13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AC-16C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8.0T0709-2000流值(mm)1.5~4T0709-2000空隙率VV%4.0~6.0T0705-2000矿料间隙率VMA%≥13.0T0705-2000沥青饱和度VFA%65~75T0705-2000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T0709-200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75T0729-200060℃动稳定度DS次/mm≥1000T0719-2000渗水系数ml/min≤120T0730-2000低温弯曲应变-10℃微应变≥2000T0715-2000击实次数次两面各75T0702-20008.3.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8.3.2.1原材料技术要求(1)集料生产设备及堆放场地要求石料加工方式应采用两级以上破碎和反击筛分联合机,禁止直接使用颚式破碎方式生产的集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用石料(集料)应能满足日生产量1000吨以上,具有有效运转的吸尘装置。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集料堆放场地必须全部采用碎石硬化,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场地布局合理、分隔清晰、排水设施完善,同时细集料应设置防雨棚,不但应具有水稳场地要求的条件,而且应设有专用石块堆放场地和块石分拣区以及应设置有专用废料堆放场地,以能够满足4档以上集料堆放要求,同时各档集料应设置混凝土分隔墙。(2)材料要求:1)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水泥和已受潮变质的水泥,水泥的初凝时间应长于3小时,终凝时间宜在6小时以上,因气候原因水泥终凝时间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应掺加缓凝剂,水泥及必要的外掺剂的物理性能及化学成分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应规定。2)集料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2%,硫酸盐含量不应超过0.2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0%,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级配范围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1.5100<28<726.5100~901987~731682~6513.275~589.566~474.7550~302.3636~191.1816~120.619~80.314~50.1510~30.0757~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集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应超过2%,硫酸盐含量不应超过0.25%。基层压实度及7天抗压强度类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97抗压强度(MPa)≥3注:1、应严格控制0.075mm档集料含量,有条件尽量取低值。2、压实度标准及抗压强度成型采用振动法压实成型。3、表中抗压强度要求为设计值,为避免因混合料离散性较大,考虑90%的保证率系数后,水泥用量增大,基层的偏差系数宜控制在15%以内。施工过程中,抗压强度检验时以范围控制,即控制强度的上、下限,基层控制在3.0~4.0MPa之间,超出范围视为不符合要求。(3)目标配合比设计:根据设计指标要求,通过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确定混合料级配和水泥剂量。配合比验证:根据目标配比进行水泥土稳定碎石试拌、试铺工作,检验拌和的准确性、强度以及摊铺时是否离析。当混合料的级配、水泥剂量不满足要求或摊铺离析时,应调整配合比设计。(4)施工前应根据现场所备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限制水泥用量及适当增加粗集料和控制细集料用量调整混合料级配来尽量减少半刚性材料裂缝的产生。(5)水:凡饮用水均可使用。8.4路面施工前的准备8.4.1材料与设备检查(1)施工前必须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对经招标程序购进的沥青、集料等重要材料,供货单位必须提交最新检测的正式试验报告,从国外进口的材料应提供该批材料的船运单。对首次使用的集料,应检查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加工机械、覆盖层的清理情况。所有材料都应按规定取样检测,经质量认可后方可订货。(2)各种材料都必须在施工前以“批”为单位进行检查,不符合规范技术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场。对各种矿料是以同一料源、同一次购入并运至生产现场的相同规格材料为一“批”;对沥青是指从同一来源、同一次购入且储入同一沥青罐的同一规格的沥青为一“批”。材料试样的取样数量与频度按现行试验规程的规定进行。(3)工程开始前,必须对材料的存放场地、防雨和排水措施进行确认,不符合规范要求时材料不得进场。进场的各种材料的来源、品种、质量应与招标及提供的样品一致,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严禁使用。(4)使用成品改性沥青的工程,应要求供应商提供所使用的改性剂型号、基质沥青的质量检测报告。使用现场改性沥青的工程,应对试生产的改性沥青进行检测,质量不合格的不可使用。(5)施工前应对沥青拌合楼、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等进行认真检查、标定,并得到监理的认可。(6)正式开工前,各种原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结果,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及监理提出正式报告,待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8.4.2铺筑试验路段本项目不铺筑试验路段。8.5基层施工8.5.1材料准备、拌和场地和施工设备要求(1)集料材料的采购、准备以及技术要求①料源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沿线现有碎石矿场的山体岩石成因、产状、矿物的构成特点、材质、产量(生产规模)和加工设备的配套性等来确定,每个施工标段选择2~3个具有较大生产能力的料场,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由中心实验室试验确认后报业主批准,最终划定石料生产企业范围作为水稳集料供应料源。②每层料源必须稳定,不得取自不同料厂的集料混合使用,以最大限度减小由于材料和施工工艺造成的施工变异性。③水泥稳定碎石集料的质量技术标准本设计对原材料的技术要求执行。(2)拌和场地的选择施工单位应考虑经济、便利、环保等方面,宜选择在地势较高、地质情况较好、周围环境干燥的地点。尽量不占用耕地,料厂需要硬化。考虑到集料含水量对水泥稳定基层缩裂的影响较大,应在拌和场细集料堆放处设置防雨棚。(3)拌和设备稳定土集中厂拌设备各种材料的配给数量均由电脑控制,自动计量。(4)摊铺设备根据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工程量大、工期时间短的特点,施工单位应选择质量可靠、机型先进的设备,考虑设备间相互匹配的问题,应尽量选用摊铺机梯队摊铺,同时要求两台新旧程度相近、同型号。如有变化,应对其机械性能参数确认后方可使用。找平传感器采用双纵线传感器控制,外侧用钢线,便于找平基准的调整和前移,在接缝处采用纵向滑靴传感找平,找平基准选在前面已摊铺的基层上。(5)碾压设备施工单位应合理调用设备保证施工质量。(6)仪器配置:1)振动压实成型机或重型击实仪(混合料采用骨架密实级配的必须配置振动压实成型机。)。2)标准筛(方孔)。3)土壤液、塑限联合测定仪。4)压碎值仪。5)针片状测定仪器。6)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设备。7)灌砂法压实度测定设备。8)路面平整度仪(三米直尺)。9)弯沉仪、百分表、标准车。10)测定水泥用量用的滴定设备11)钻芯取样设备12)承载板、百分表、千斤顶等8.5.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1)承包商现场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承包商技术人员在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作用,加强对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2)监理人员现场质量控制实行监理人员挂牌旁站制度;监理人员应对原材料质量、施工质量进行一定频率的现场抽检,并对承包商试验检测工作进行旁站,以确保试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3)控制基层混合料施工质量稳定性,重点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离析不均匀现象。如果离析,可通过级配调整或缩短摊铺宽度解决。(4)碾压完成后立即进行自检,不合格应自行返工。(5)建立施工质量奖惩制度,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杜绝质量事故发生。(6)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要点问题水泥剂量检验:①水泥剂量的检验采用EDTA滴定试验快速确定;②每批EDTA用完,重新配制后要重作标准曲线:③施工检验条件和标准曲线条件相同(过2.5mm筛,同为干料或湿料)。④施工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0.5%~1%左右;⑤集料级配:取加水泥以前的矿料混合料检验其级配。水泥以后的混合料级配,采用水洗法快速检验31.5mm、9.5mm、4.75mm三档料的通过率,尽量控制在设计级配附近,级配曲线精度要求为31.5mm为-2%,9.5mm为±6%、4.75mm为±5%内;⑥采用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控制混合料的强度在要求范围内,不应过大或过小(过大指强度平均值大于5MPa)。(7)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养生要求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验合格,强度初步形成,即开始养生。建议采用乳化沥青或洒水养生,乳化沥青养生前应用洒水车洒足水。养生期间严禁车辆通行,养生时间不少于10天。对于基层,如用乳化沥青进行养生。乳化沥青的用量按0.8~1.0kg/m2选用,宜分两次喷洒。第一次喷洒沥青含量约35%的慢裂乳化沥青,使其能稍透入基层表层,第二次喷洒浓度较大的乳化沥青,如不能避免施工车辆在养生层上通行,应在乳液分裂后撒布3~8mm的小碎石,做成下封层。在无上述条件时,也可用撒水车经常撒水养生,撒水次数视气候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稳定土层表面潮湿,应注意表层情况,必要时用两轮压路机压实。基层的养生期不宜小于7d,在养生期间未采用覆盖措施的水泥稳定土层上,除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养生期结束后应先清扫基层,并立即喷洒透层或黏层沥青。在清扫干净的基层上,也可先做下封层,以防止基层干缩开裂,同时保护基层免遭施工车辆破坏。宜在下封层铺设后的10~30d内开始铺筑沥青面层的下面层。8.6沥青面层施工技术要求及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8.6.1沥青透层油的施工1、施工技术要求(1)材料准备和施工设备要求透层材料进场前应进行取样检测,根据技术指标要求合格后方可进场。透层油的喷洒设备采用智能型沥青洒布车,为了对半刚性基层表面进行有效处理,所需的机械设备还应包括洒水车、空压机。(2)透层施工技术要求1)选用合适的洒布设备,适用的透层油洒布车应有独立的油泵、喷洒嘴、速率计、压力表、计量器、读取油罐内材料温度的温度计、气泡水准仪和软管并配有沥青循环搅拌装置,以上设备都要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2)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跟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3)确保基层表面干净。浇洒透层油前,须用空压机或森林灭火器将基层表面浮尘吹干净(基层污染严重时,应先用高压水枪冲洗清洁,等干燥后再将表面浮尘吹干净),尽量使基层表面骨料外露,同时基层表面应干燥,基层含水量不得超过3%,以利于透层油渗透及与基层的粘结。4)为保证洒布的均匀性及洒布量的准确性,必须进行现场试洒、标定,确定洒布车的档位和车速等相关技术参数。5)控制好洒布量。施工时应保证洒布车匀速行驶,确保洒布量均匀稳定。经常用铁盘检测洒布量,当用量不符合要求时,及时通过改变行车速度调整洒布量。6)为避免乳化沥青污染基层两侧的构造物(路缘石、泄水槽、绿化植物等),在喷洒透层油时应在构造物上作适当的覆盖或在喷洒管的一侧作适当的遮挡。7)当气温高且湿度小的情况下进行透层施工时,基层表面过于干燥,喷洒在基层表面上的透层油往往会形成油滴状附于基层表面,不宜扩散和渗透。因此在喷洒乳化沥青之前,先在基层上均匀喷洒少量水,使基层表面湿润,使其便于扩散和渗透,在基层表面形成均匀的沥青薄膜。但是,洒水不能过多,以免影响沥青的渗入速度,能达到表面湿润即可。8)洒布中保证车速均匀,不随意变速、转变或急刹车,以免产生漏油,或油量集中,对漏洒部位,以人工补油。9)洒布透层油后进行严格的交通管制,严禁车辆通行,直至透层油全部渗透。2、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1)一般规定1)质量管理包括所用材料的标准试验、铺筑试验段、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2)必须建立、健全工地试验,质量检查及工序间的交接验收等项制度。试验、检验应做到原始记录齐全,数据真实可靠。3)工地试验室应能进行所用材料的各项试验。4)各个工序完成后,均应进行检查验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工序。凡经检验不合格的段落,必须进行补救,使其达到要求。(2)基本要求1)应将基层表面的一切杂物清除干净,使其坚实、稳定才可施工。2)透层材料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3)透层油浇洒应均匀,无露白,不得污染其他构造物。透层沥青施工质量检查标准检查项目检查频率质量标准极限值检查方法渗透深度6~10处/作业段或1km不小于5mm3mm养生后钻芯洒布量6~10处/作业段或1km设计值0.90设计值1.05设计值洒布车计量均匀性20%作业面90%80%比色法外观全面无漏洒、污染、不均、表面破损-观察注:均匀性以比色均匀面积占总检查面积的百分比计。(3)透层油透入深度测试方法1)在透层油基本渗透或喷洒48小时后,在测试段内随机选取芯样位置,按《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T0901“路面钻孔及切割取样方法”中的钻孔法钻取芯样。芯样直径宜为100mm,也可为150mm,芯样高度不宜小于50mm。2)用水和毛刷(或棉布等)轻轻的将芯样表面粘附的粉尘除净。3)将芯样晾干,使其能分辨出芯样侧立面透层油的下渗情况。4)用钢板尺或量角器将芯样顶面圆周随机分成约8等分,分别量测圆周上各等分点处透层油渗透的深度(mm)。8.6.2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的施工1、施工技术要求(1)稀浆封层使用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2)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各项性能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8.2和表4.9.2的要求,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拌和料的级配及乳化沥青用量必须满足设计的要求,经确认的生产配合比,每一筛的通过百分比的变化不应超过下表的限度;矿料级配及控制界限要求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乳化沥青(%)9.54.752.361.180.60.30.150.075级配范围10070~9045~7028~5019~3412~257~185~15设计值控制界限(%)±5±5±5±5±4±3±2±0.5(4)稀浆封层用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65%,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5)稀浆封层的施工必须使用专用的摊铺机进行摊铺,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6)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应达到厚度均匀,表面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7)混合料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铺混合料上调头;(8)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分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9)稀浆封层最低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严禁在雨天施工,摊铺后尚未成型混合料遇雨时应予铲除。2、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1)承包商现场质量控制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对施工质量进行自检,充分发挥承包商技术人员在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加强对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2)监理人员现场质量控制实行监理人员挂牌旁站制度;监理人员应对原材料质量、施工质量进行一定频率的现场抽检,并对承包商试验检测工作进行旁站,以确保试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如实评定质量,计算合格率。当发现有质量优劣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追加检查。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否已经返工补救,所有数据均必须如实记录,不得丢弃。封层铺筑过程中必须随时对铺筑质量进行评定,质量检查的内容、频度、允许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稀浆封层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标准项目检查频度及单点检验评价方法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试验方法外观随时表面平整,均匀一致,无拖痕,无显著离析,接缝顺畅目测油石比每日1次总量评定±0.3%每日实际沥青用量与总集料数量,总量检验厚度每公里5个断面±10%钢尺测量,每幅中间及两侧各1点矿料级配0.075mm每日1次取2个试样筛分的平均值±2%T07250.15mm±3%0.3mm±4%0.6、1.18、2.36、4.75、9.5(mm)±5%乳化沥青生产过程中,必须按下表规定的检查项目与频度,对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施工过程中材料质量检查的项目与频度材料检查项目检查频率平行试验的次数或一次试验的试样数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每2~3天一次2蒸发残留物针入度每2~3天一次3蒸发残留物软化点每2~3天一次2蒸发残留物延度必要时3注:1.本表所列内容为日常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的项目与要求。2.“必要时”指施工各方任何一个部门对其质量发生怀疑,提出需要检查时,或是根据需要商定的检查频度。8.6.4沥青混凝土的施工1、施工前准备(1)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所有材料应有正式质量检验报告,只有符合部颁标准或设计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2)施工前应准备符合要求的各种施工设备,在校验合格后报经建立工程师批准。(3)本道路所有沥青混凝土采用商品沥青,无需现场拌合。(4)现场施工时应根据各种机械的施工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确定适宜的施工机械,按生产能力决定机械数量与组合方式,配备齐全的施工机械和配件,做好开工前的保养、调试和试机,并保证在施工期间不发生有碍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故障。建议每个工作面配备以下主要施工机械。2、混合料的运输(1)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在车厢板上涂一薄层防止沥青粘结的隔离剂或防粘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2)运料车不得超载运输、急刹车或急弯掉头对透层、封层造成损害。运料车的运力应稍有富余,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料车等候。(3)装料时应多次挪动汽车位置,平衡装料,减少混合料离析,运输过程中必须用苫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4)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赃物,否则必须设水池洗净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5)运料车抵达现场后,应逐车仔细检测混合料的温度,低于摊铺温度的混合料应废弃。3、混合料的摊铺(1)沥青混合料应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喷洒有黏层油的路面上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时,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摊铺机的受料斗应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摊铺机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并使其螺旋布料器相应于摊铺速度调整到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均衡的转动,两侧应保持不少于送料器2/3高度的混合料,以减少摊铺工程中混合料的离析。(2)正式摊铺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铺筑过程中选择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置具有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3)待摊铺的表面已经调平到要求的平整度,待摊铺的下层表面应保持干燥、清洁、无浮土和杂物。(4)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m~7.5m,通常宜采用两台或更多台数的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60mm左右宽度的搭接,并躲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的搭接位置宜错开200mm以上。(5)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速度控制在2~6m/min范围内,改性沥青混合料放慢至1~3m/min。若因特殊原因必须或不得不停机时,应按照规定设置施工缝。(6)混合料的摊铺厚度应根据路面设计厚度与松铺系数确定。松铺系数应根据混合料类型由试铺试压确定,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及路拱、横坡,并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附录G的方法由使用的混合料总量与面积校验平均厚度。(7)沥青路面施工的最低气温不得低于10℃,不得在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5.2.2条执行,且不得低于5.6.6条的要求。每天施工开始阶段采用较高温度的混合料。(8)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或基层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中面层根据情况选用找平方式,直接接触式平衡梁的轮子不得粘附沥青,铺筑改性沥青时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9)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不宜用人工反复修整,人工补料作业只能用于局部、边角、接缝处,且应采用较细的混合料,不得使用单粒粗料或已低于压实温度的材料。4、混合料的压实(1)普通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温度通过在135℃及175℃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按照表观粘度(0.28±0.03)Pa·s、运动粘度(280±30)mm2/s、塞波特粘度(140±15)s的规定确定。缺乏温度曲线时,可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5.2.2-2的范围来选择,并根据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厚度等情况经试压确定。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根据实践经验并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5.2.2-3选择,通常较普通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提高10~20℃。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复压、终压都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同时不得在低温状况下反复碾压,使石料棱角磨损、压碎、破坏集料嵌挤。(2)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碾压速度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5.7.4的规定。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推移,碾压区的长度大体稳定,两端的折返位置随摊铺机前进而推进,横向不得在相同的断面上。(3)初压紧跟在摊铺机后碾压,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以尽快使表面压实,减少热量散失。初压通常宜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段则由低向高碾压,在坡道上应将驱动轮从低处向高处碾压。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有严重缺陷时进行修整乃至返工。(4)复压紧跟在初压后开始,切不得随意停顿,压路机碾压段的总长度应尽量缩短,通常不超过60~80m。当采用不同型号的压路机组合碾压时宜安排每一台压路机做全幅碾压,防止不同部位的压实度不均匀。复压宜优先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进行搓揉碾压,以增加密水性,其总质量不宜小于25t,吨位不足时附加重物,使每个轮胎的压力不小于15kN。冷态时轮胎充气压力不小于0.55MPa,轮胎发热后不小于0.6MPa,且各个轮胎的气压大体相同,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的碾压轮宽度,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为止。对于边、角等大型压路机难以压实的部位应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做补充碾压。(5)终压紧跟在复压后进行,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6)碾压轮在碾压过程中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