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移民安置区房屋安全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农村移民安置区房屋安全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农村移民安置区房屋安全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农村移民安置区房屋安全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农村移民安置区房屋安全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移民安置区房屋安全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该项目边坡现场图片及边坡分段情况表如下:表1-1边坡分段情况表项目最大高度(m)长度(m)边坡性质安全等级边坡工程16.5141.1岩质边坡一级2设计依据2.1设计遵循的主要规范2.2主要设计依据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3.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本工程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新妙镇杰勋广场北侧,场地南侧有便道直达拟建场地,交通条件较好。图STYLEREF2\s3.1-SEQ表\*ARABIC\s21项目位置示意图3.2气象与水文3.2.1气象涪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昼长夜短。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极端最低气温-2.7℃(1928年11月20日),极端最高气温43.5℃(2006年8月15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mb。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最大年平均降雨量1378.3mm(1925年),最小年平均降雨量是783.2mm(1960年),最大降雨量56.8mm/h(1980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2/3,大雨暴雨较多。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据区境气温观测资料,海拔1000m,每升高100m,年平均气温递减约0.4℃。历年平均无霜期满315d,年均雾日30.2d,年平均日照时数1188h。3.2.2水文场地无地表水体,区内气候适宜全年施工。3.3地形地貌建设场地属剥蚀斜坡地貌,一般地形坡角约1°~9°,局部斜坡稍陡,坡角约28~79°。钻孔实测高程423.18(ZK4)~444.64m(ZK19),相对高差21.46m。3.4地质构造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丰盛场背斜南东翼。岩层呈单斜状产出,距附近地质资料和实际测量,岩层产状为156°∠10°。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经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区周围无断层及构造破碎带通过,岩体主要发育两组裂隙:裂隙L1:产状120°∠78°,裂面较粗糙,呈微张状,延伸3.0~5.6m,发育间距0.4~2.5m,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裂隙L2:产状213°∠71°,裂面较粗糙,呈微张状,延伸约2.5~6.7m,发育间距0.3~1.8m,结合程度一般,均为硬性结构面。场地未见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图STYLEREF2\s3.4-SEQ表\*ARABIC\s21建设场地地质构造纲要图3.5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3.5.1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人工堆积成因,由粉质黏土夹砂泥岩碎块石组成,整体呈杂色,碎块石含量约10%~30%,钻探揭露粒径约10~150mm,该层土系本工程建设场地开挖整平回填而成,填筑时间大于8年,颗粒组成杂乱,均匀性差,稍湿,稍密,压缩性较大。该层在场地内局部揭露,钻孔揭露厚度0.3(ZK4)~1.0m(Z粉质黏土(Q4el+dl):残坡积成因,黄褐色,呈可塑状,成份由粘粒、粉粒组成,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坡顶原始地貌,该层在场地内局部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0.2(ZK18)~0.6m(Z~~~~~~~~不~~~整~~~合~~~~~~~~3.5.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J2s-Ms):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薄~中厚层状构造,砂泥质结构,砂质含量较高且不均匀,见砂质条带或团块,局部呈透镜体状砂岩。岩质较软,具软化特性,岩芯失水后即干裂破碎。强风化层岩芯破碎,呈碎块状、角砾状,质软,手易折断,岩芯放置地面若干天之后干裂破碎成颗粒状。中风化层岩芯较完整,岩芯呈短柱状、柱状,局部碎块状及少量长柱状,敲击声哑不清脆,较易击碎。该层在场地内局部有揭露,为场地次要岩性,揭露最大铅直厚度12.1砂岩(J2s-Ss):灰褐~灰白色;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夹岩屑、云母,细~中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胶结程度一般,岩性致密坚硬,局部钻孔含泥质较重。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质软,手易折断;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岩芯呈短柱状、柱状,少量长柱状。该层在场地内大部分有揭露,为场地主要岩性,揭露最大铅直厚度14.8m3.6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3.6.1基岩面特征据钻探揭露,用地范围内基岩面主要受原始地形及人类工程活动控制,基岩埋深0.3(ZK4)~1.0m(ZK3)。基岩面倾角约为1°~8°,局部达26°。据钻探揭露情况,将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3.6.2基岩风化特征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规范,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将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强风化带根据不同岩性表现出不同特征,其中砂岩的矿物组成具有较高的硬度,胶结物多为钙质,且胶结程度较好,决定了砂岩的抗风化能力较强,其强风化层厚度和变化较小;泥岩的矿物组成多为黏土矿物,硬度小,泥质胶结程度弱,相对砂岩而言,强风化层深度往往较大,且呈现出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差异性变化。岩芯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角砾状,手折易断,属破碎岩体。其厚度小、变化较大,本次勘察揭露的强风化层厚度0.1~3.8m。中等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少量碎块状,敲击声清脆,较难击碎。本次勘察揭露的中等风化层厚度7.94~15.25m,根据矿物组成、胶结物和胶结程度等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工程地质特性。各岩土层及风化带厚度、高程详见钻探点数据表。3.7水文地质条件3.7.1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赋存介质及水动力特征,勘察区地下水主要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该类型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粉质粘土,素填土渗透性较强,为相对透水层;粉质粘土渗透性较弱,为相对隔水层。场地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平场时中部地形略低,不利于地表水汇集排泄。素填土颗粒组成不均匀,局部较大颗粒汇集,造成土层渗透性呈各向异性,大气降水入渗形成地下水后,部分在填土孔隙内运移,向基岩面较低处汇集,部分会在填土内形成上层滞水。总体而言,该类型地下水水量不丰,主要通过岩土层分界面向基岩面较低处运移。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为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场地风化裂隙水富水性贫乏。构造裂隙水分布于中风化基岩裂隙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大小与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贯通性密切相关,水量一般较小,多呈滴状或脉状,动态不稳定。当开挖揭穿贯通性好、延伸远的裂隙则涌水量较大,开挖遇封闭性好、延伸短的裂隙则涌水量较小。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上部土层渗透水的补给,主要通过层面及节理裂隙向深部运移,向地势低洼处运移、排泄。3.7.2地下水位本次勘察外业工作期间无强降雨,在钻孔施工结束后提干钻孔循环水,24h后进行水位观测,孔内水位未恢复,表明勘察期间场地在勘察深度内地下水贫乏。本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根据分析,场地地表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完成挖填整平后,场地平坦开阔,不利于地表水的汇集和排泄,大气降水直接落入场地,在素填土粗颗粒集中地段,地表水渗入覆盖层成为地下水,向基岩面较低处运移排泄。总体而言,建设场地内地下水水量随大气降水的补给量大小而变化,水文地质条件整体简单。建议在场地周边及内部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及大气降水汇聚渗入场地对边坡抗剪强度造成不良影响。建议边坡坡顶及坡脚做好截排水工作。3.8土、水腐蚀性判定地及周边无污染源,据邻近建筑场地经验,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节Ⅲ类环境判定,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由于场地及周边无污染源,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1.1条规定,本次未采集土试验样进行腐蚀性分析,据邻近建筑场地经验,判定场地内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砼中的钢筋及钢结构等建筑材料具有微腐蚀性。3.9不良地质作用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及邻近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填土之下也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治理边坡坡体裸露,岩体风化严重,存在剥落及掉块现象。3.10特殊性岩土评价根据地质测绘、调查、访问及钻探,拟建场地的特殊性岩土有素填土、粉质黏土及强风化岩体,详述如下。素填土素填土:填土密实度呈松散状态,均匀性差,系平场时回填,回填时间大于8年,且分布不均,场地将可能出现自重湿陷性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可能导致地面开裂变形等不良现象。该层土承载力低,稳定性差,工程特性较差。残坡积土粉质黏土:黄褐色,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残坡积成因。该层土承载力低,稳定性一般,工程特性一般。强风化岩体强风化基岩:岩芯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角砾状,手折易断,属破碎岩体。其厚度小、变化较大,抗压强度低,承载力低,稳定性一般,工程特性一般。。3.11岩土设计参数取值岩土名称参数指标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风化基岩泥岩砂岩泥岩砂岩重度天然(kN/m20.50*19.60*24.5*24.0*25.5*25.0*饱和(kN/m21.00*19.80*————变形压缩系数(MPa-—0.38*————压缩模量(Mpa)—4.60*————变形模量(Mpa)————684*2414*弹性模量(Mpa)————903*2918*泊松比————0.39*0.26*抗压强度天然(Mpa)———4.5930.92饱和(Mpa)———2.9424.20地基承载力基桩负摩阻力系数0.30*————灌注桩侧阻力标准值(kPa)—60*100*120*——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kPa)无水浸泡需夯实后按载荷试验确定——504934012有水浸泡323426620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无水浸泡140*300*500*166611224有水浸泡10678785抗剪强度天然黏聚力c(kPa)5.00*21.90*—294*1966*内摩擦角Φ(°)28.00*10.80*—25.82*30.16*饱和黏聚力c(kPa)3.00*18.90*———内摩擦角Φ(°)25.00*8.70*———边坡及支护抗拉强度(kPa)———122*863*基底摩擦系数0.30*0.25*0.30*0.40*0.65*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8*16*140*160*——岩石水平抗力系数(MN/m———55*430*与M30砂浆的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kPa)—40*—340*1020*注:按照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5条,中等风化岩体的抗拉强度由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和时间效应系数而来,折减系数取0.40,时间效应系数取0.95。按照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4条,中等风化岩体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和黏聚力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和时间效应系数而来,其中内摩擦角折减系数为0.90,黏聚力折减系数为0.30,时间效应系数为0.95。按照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3条,当岩体较完整时,工程岩体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可由岩石的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乘以0.7的折减系数确定。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G表G.0.1-1,中风化岩体水平抗力系数由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内插并根据本地经验修正而来。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G表G.0.1-1,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表中数据并根据本地经验修正而来。当水平荷载长期或经常出现时,应将表中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乘以折减系数0.4,时间效应系数为0.95。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3.1,岩体结构面主要为层面、裂隙面;层面为软弱结构面,结合程度很差,粘聚力为25kPa,内摩擦角为14°。裂隙面为硬性结构面,结合程度一般,粘聚力为50kPa,内摩擦角为18°。结构面及构造裂隙面的抗剪强度指发育在中等风化岩体中时的抗剪强度,当结构面及构造裂隙面位于强风化岩体中时,需根据岩体风化状态、完整性、是否受水体软化及施工时的具体工况等因素进行折减。应加强施工及运营环境的控制,当地下水、施工扰动、开挖卸荷、人类活动、爆破等不利作用较明显时设计参数建议值应视情况作适当调整。按照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4.2条,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当岩体受水浸泡时,用岩体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地基条件系数取1.10。按照重庆市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4.2.6条,岩土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乘以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而来,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土质地基取0.50,岩质地基取0.33。强风化岩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参考相应中风化岩体取当地经验值。素填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需按照设计要求处理后现场实测,表中物理力学参数是在压实系数不小于0.95时的经验值。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2及表8.2.3-3,岩土体与M30砂浆的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取表中数据并根据本地经验修正而来。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表5.3.5-1,桩基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取表中数据并根据本地经验修正而来,对应桩型为干作业钻孔桩。4边坡方案设计4.1边坡设计标准4.2设计原则本次边坡设计遵循“安全、经济、实用”的指导思想,应用工程地质类比法,综合经济性等因素确定边坡设计方案。本次边坡的主要设计原则如下:(1)边坡设计充分结合已有地质勘察资料,根据边坡的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的作用和风化程度,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边坡的安全可靠。(2)加强地质勘探和现场踏勘,深入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增强工程研判,增强边坡处理技术措施的针对性。(3)尽量利用现场边坡坡率进行放坡,减少对现有坡面扰动,减少征地,有条件放坡的路段,尽量以坡率法放坡达到自然稳定,减少支挡工程,提高坡体的自稳性。(4)边坡采用信息化施工、动态设计。边坡动态设计时应充分结合边坡变形监测数据,及时根据边坡的变形情况调整工程措施。4.3边坡设计边坡设计总长约141.1m,高度最高为16.5m,为岩质边坡,边坡上方为原始地貌,无建构筑物;边坡下方为杰勋广场居民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3.2.1划分,破坏后果很严重,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现将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评价如下:该边坡为岩质边坡,详见平面图及3~7剖面,系修建杰勋广场居民楼时形成,现状斜坡地形稍陡,坡角约28~79°,现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层面与坡面相交夹角为4°,属顺向坡,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大;裂隙L1与坡面夹角32°,近似外倾结构面,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大;裂隙L2与坡面呈切向相交,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小;裂隙L1与裂隙L2组合交线呈顺向相交,属外倾楔形体。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顺向坡、裂隙L1外倾结构面及裂隙组合交线楔形体控制,层面倾角(倾角约10°)较缓,层面滑移的可能性较小;现在边坡局部坡角大于67°,该段边坡主要破坏模式为沿裂隙L1外倾结构面及裂隙组合交线楔形体整体滑移破坏。岩体类型为Ⅲ类,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φ/2较小值,泥岩段取57.91°,砂岩取60.08°,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泥岩取52°,砂岩取55°。基本模型:根据前述定性分析,对边坡的破坏模式为裂隙组合面破坏,同时复核层面暴雨不利工况下滑力及主动岩石压力。参数选择:综合考虑边坡岩体饱和重度取γ=25.5kN/m3;层面为软弱结构面,结合程度很差,粘聚力为25kPa,内摩擦角为14°。裂隙面为硬性结构面,结合程度一般,粘聚力为50kPa,内摩擦角为18°。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保守按照取45°参与计算。暴雨工况下层面下滑力、裂隙组合稳定性及主动岩石压力计算过程详见计算书,计算结果最大为层面下滑力,为930.41KN。本段边坡根据赤平投影分析及计算结果,对上部边坡采用坡率法清坡后+锚索格构框架梁护坡的方案,预应力锚索采用6束1×7Φ15.2钢绞线,锚固长度10m,锚杆间距2.5m*2.5m,坡顶设置截水沟和防护网,坡顶至截水沟之间的斜坡区域采用10cmC30细石混凝土封闭。4.4锚索4.4.1材料(1)钢绞线本工程采用的预应力锚索应选用高强度、低松弛钢无粘结绞线,其性能应符合GB/T5224-2003,直径d=15.2mm(7-φ5)、强度等级为1860MPa;钢绞线的基本材料应是碳素钢。钢绞线技术指标见下表。表4.4.1-1钢绞线技术指标表注:1)松弛率≦2.5为70%破断荷载1000h的松弛率;2)机械性能的试验方法执行ASTMA37—92,低松弛试验按E328方法进行;3)屈服强度——在因外力而伸长1%的情况下测出的最低屈服强度;4)延伸率——标距为610mm时,在荷载的作用下,钢绞线的总延伸率;5)松弛性能——低松弛钢绞线在规定的条件下,试验不少于1000h。钢绞线的中心丝直径都必须大于外层钢丝的直径,偏差值最小为0.1016mm。直径Φ15.2mm低松弛钢绞线按边丝凸缘测得的直径与公称直径的偏差应满足+0.5mm~-0.15mm。对运达工地的每批钢绞线作100%的外观检查,在不同的卷号中抽取样品,在国家认可的实验室进行抽样拉力试验。抽样结果和出厂产品质量证书、标志、说明书等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使用。(2)套管锚索体套管主要有以下功能:用于锚索体防腐,阻止地层中的有害气体和地下水通过浆体向锚索体渗透。无粘结钢绞线厚壁热轧无缝钢管有隔离效果,将锚索体与周围注浆体隔离,使锚索体能自由伸缩,达到应力和应变全长均匀分布的目的。钢质导向套管的作用是确保外锚段联结索体与反力结构的安装精度,以及该段在结构上不被外力损伤。(3)锚具本工程预应力锚索采用Ⅰ类锚具,其质量必须符合《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0标准。本次设计采用OVM15锚具。(4)锚索配件锚索配件主要指导向帽、隔离支架、止浆装置、防护罩、密封垫圈、密封胶、对中支架和束线环。导向帽是便于锚索推送,其材料可使用一般的金属薄板或相应的钢管制作;隔离支架和对中支架位于索体上,可使用耐久性与耐腐蚀性良好,且对锚索体无腐蚀性的材料,一般宜选用硬质塑料。(5)注浆体本工程注浆体为M30水泥砂浆,预应力锚孔灌浆使用的水、水泥和外加剂应符合《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水泥所采用的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新鲜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质量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过期、变质水泥不得使用。水泥的运输、储存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有关条款的规定。2)水灰比水灰比一般采用0.38~0.5。3)外加剂早强剂、减水剂、CM微膨胀剂等外加剂的质量标准要符合国家或部颁现行规程规范的要求。外加剂的采用必须通过生产性试验及室内试验确定,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严禁使用对钢绞线有腐蚀性、对水泥及围岩有危害的外加剂,且与水泥有良好的相溶性。4.4.2造孔(1)钻孔1)预应力锚索钻孔的位置、方向、孔径及孔深,应符合施工图要求。钻孔的孔深、孔径均不得小于设计值,钻孔的倾斜度、方位角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误差如下:钻孔的孔位偏差不大于20mm;钻孔入口倾斜度及方位角偏差不得大于-1º~+1º;在钻进长度方向上的孔斜偏差不得大于3%,有特殊要求时其孔斜偏差不得大于1%;有效孔深不得欠深,超深不得大于40cm;钻孔达到设计孔深时孔内残留物不超过10cm;2)应根据钻孔设计要求和不同的地质条件、孔位选用不同钻机机具和钻孔的方法,并上报监理人批准,钻孔深度、精度应满足施工图的规定,钻头应选用硬质合金钢钻头或金刚石钻头。3)当孔位由于地形条件限制无法按设计图施工时,应会同设计、监理共同拟定新孔位。4)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段应位于稳定的基岩中,若孔深已达到预定施工图所示的深度,而仍处于破碎带或断层等软弱岩层时,应会同设计、监理共同协商,对原设计的部位进行固结灌浆改良、改变锚固段位置或继续钻进延长孔深等处理措施。5)对于破碎带或渗水量较大的外围岩,在安装锚索前,应按规范《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的规定对锚固孔进行灌浆处理,以免锚固段注浆体流失或强度降低。6)应纪录每一钻孔的尺寸、排渣颜色、钻进速度和岩芯记录等数据。造孔过程中应做好锚固段始末力两处的岩粉采集,若在锚固段发现软弱岩层、出水、落钻等异常情况,施工单位应立即通知监理人,共同研究补救措施,以确保锚固段位于稳定的岩层中。7)钻孔完毕时,应连续不断地用压力风水彻底冲洗钻孔,以确保注浆体与孔壁的粘结强度。钻孔冲洗干净后才准许安装锚索。在安装锚索前,为避免碎屑、杂物进入空口,应将钻孔孔口堵塞保护。8)通过格构的锚索孔,应按规范《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的规定在锚孔部位的格构内预留孔。9)钻进采用导向仪控制斜度,及时测斜、纠偏。钻孔结束后,应测量孔斜、方位角及孔深,不符合要求的作废孔处理,并全孔灌注M30水泥砂浆回填后重钻。10)钻孔结束后必须经监理人验收,验收合格后在不超过1d~3d的时间内即可以进行穿索、锚固段注浆等工序。若验收后锚固孔闲置时间超过3d,则必须重新验收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2)锚固孔围岩灌浆1)在钻孔过程中若发现有塌孔现象或因地质条件复杂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时,则需要进行孔壁固结灌浆处理或采取套管跟进钻进。2)在强卸荷岩体的造孔过程中塌孔或漏风严重的裂隙必须采取有效堵漏措施。3)锚孔固壁灌浆可根据钻孔岩石情况采用以下灌浆方法:采用自下而上高压泵送浓砂浆的注浆方式进行,注浆管插入孔底并距孔底50cm开始注浆以浆面盖过注浆管口一定距离并能均匀拔出为宜,拔管速度需经生产性试验后自行掌握。采用自下而上分段不待凝纯压式灌浆,锚固段长不宜大于6m~~7m,张拉段长不宜小于8m。灌浆压力0.3MPa~0.5MPa。4)锚孔固壁灌浆要求采用浓砂浆浆液,并掺速凝剂,以迅速封闭锚孔周边裂隙;水灰比初拟为0.35~0.4,水泥强度等级采用42.5级,浆液配比需经生产性试验验证。5)钻孔固壁灌浆必须采用单钻单灌,逐个灌浆,并严格控制灌浆压力,注意观测钻孔周边岩体有无漏浆或抬岩情况,严防产生拉裂及倾倒破坏。如发现严重窜孔,应会同设计和监理采取有效补救措施。6)扫孔作业宜在灌浆前1d~~2d进行,扫孔不得破坏缝内充填好的水泥结石;扫孔工艺程序执行,要达到设计孔位、倾角及孔深要求;扫孔后应用高风压清孔,孔内不得残留废渣、岩芯等。7)浆体所进行的现场检验仪器、仪表都需经过计量部门的计量标定。4.4.3锚索的制作(1)锚索制作应在有防雨设施的加工厂完成。应按施工图所示各锚固单元的尺寸下料,下料前应检查无粘结钢绞线的表面,没有损伤的才能使用。(2)锚索的钢绞线和各单元承载体应按一定规律编排并绑扎成束,不得使用镀锌铁丝作捆绑材料。内锚段需组装成枣核状,量出内锚段的长度并作出记号,在此范围内穿对中支架;支架应能使钢绞线可靠分离,使每根每根钢绞线之间的净距离≥5mm,且使隔离支架处锚索体的注浆厚度大于10mm。编索时一定要把钢绞线理顺后再进行绑扎,最后在内锚固段端头装上锥形导向帽。隔离支架应选用塑料隔离支架。锚固段每1m设置一道对中支架,张拉段每隔2.0m设置一道对中支架,端头2m区段内加密到1.0m,对中支架应保证其所在位置处锚索体的的注浆厚度大于10mm,对中支架之间扎无锌铅丝一道。(3)钢绞线锚固端剥离承载体端5cmPE套管。按顺序安装承压垫板和限位板,使用YGJ挤压机逐根挤压,安装挤压套,按《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7的规范检验挤压套的安装质量。用防水胶带缠裹裸露的钢绞线。(4)锚索捆扎完毕,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钢绞线和承载体锈蚀,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锚索发生弯曲、扭转和损伤。(5)锚索锚孔口向内20cm处需设置定位止浆环,止浆环可采用充浆膨胀式止浆环、充气膨胀式止浆环或速凝锚固剂加土工布制作。所选用的止浆环必须能承受大于0.5MPa的注浆压力,且不漏浆。止浆环处钢绞线与止浆环之间必须用环氧树脂砂浆或锚固剂粘结并密封好。止浆环的材料、型式应通过试验确定,或采购定型产品,但须经监理人批准。(6)内锚固段各单元由专门制作的锚板和钢绞线构成压力锚固结构,限位板与承载体用长螺栓固定。导向帽用铆钉铆接在下单元的承压垫板上。穿注浆管、回浆排气管,注浆管下口应确保距孔底不小于100mm。注浆管的端部用薄塑料带封堵,在压力作用下冲破,这样,可以防止穿索时堵管。(7)用几种不同的颜色胶带在钢绞线张拉端标识相应的锚固单元(该颜色标识在本工作段是固定的且明确记录在记录表上)。认真检查锚索全段的PE套管,不得有损伤、裸露钢绞线,若有发现,及时用防水胶带包缠,确保防腐可靠。填写编制纪录,复检工作程序,办理合格证。(8)每根锚索的编号与孔号、注浆号等其他的结构、材料编号应保持一致。4.4.4锚索的安装(1)一般要求1)安装锚索前应对钻孔重新进行检查,对塌孔、掉块应进行清理或处理。2)锚索安装前应对锚索体进行详细检查,检查止浆袋位置,排气管位置及畅通情况,并核对锚索编号与钻孔孔号,对损坏的配件应进行修复和更换。3)推送锚索时用力要均匀一致,应防止在推送过程中损伤锚索配件和防护层。4)推送锚索时不得使锚索体转动、并不断检查排气管和注浆管,应确保将锚索体推送止预定深度后排气管和注浆管通畅,否则应拔出锚索体排除故障后重新安放。5)当推送锚索困难时,应将锚索抽出,对抽出的锚索应仔细检查并对配件安放的有效性、防护层的损坏程度、孔的清洁度及排气管和注浆管状况进行观察,当发现锚索体配件移动、脱落或锚索体上黏附的粉尘和泥土较多时,应加强配件的固定措施并对其他钻孔的清洁程度进行检查,必要时应对钻孔重新进行清洗。6)锚索入孔时索体的弯曲半径必须大于5m。7)锚索入孔后锚固段要及时进行注浆,应在2d内完成,以免孔内吊块、塌孔、缩孔而影响灌浆质量;张拉作业应控制在15d内进行,以避免钢绞线锈蚀。(2)外锚头施工1)锚具、垫板应与锚索体同轴安装,锚垫板与套管的同轴度误差应在-1°~+1°,锚索体与套管—锚孔的累计同轴偏差应不超过-5º~~+5º。锚索外锚墩混凝土浇筑在条件允许时可与锚索锚固段灌浆同时进行。2)锚垫板与锚孔轴线应保持垂直,其误差不得大于0.5º。3)应确保锚垫板与锚垫墩接触面无任何间隙。4)切割锚头多余的锚索体宜采用冷切割的方法,锚具外保留的长度不应小于25cm,或其他补偿张拉方式时应考虑保留张拉长度。5)外锚墩(或梁、柱)的体形尺寸、混凝土标号、插筋、承压钢筋(或螺旋筋)和基岩面钢筋配置均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混凝土配比按室内试验结果推荐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配比进行。4.4.5锚索灌浆(1)无粘结式锚索灌浆分锚固段、张拉段灌浆和外锚段灌浆两部分,锚固段、张拉段灌浆在锚索入孔后即可进行,外锚段灌浆则在锚索张拉锁定及验收后的3d~5d进行,或在封锚前1d进行;锚索锚固段、张拉段可一次性灌浆,采用孔底返流法灌浆工艺,进浆管和回浆管均具有屏浆装置。(2)锚固段、张拉段灌浆采用M30水泥砂浆,其28d抗压强度不得低于40MPa,与围岩的黏结强度不应低于1MPa,浆液配比按室内试验结果推荐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配比进行。(3)锚固段和张拉段灌浆长度应符合施工图要求,止浆装置位置准确,不论锚索孔的方向如何,注浆均采用排气法注浆;注浆管插至孔底,浆液由孔底注入,空气由止浆环处的排气管排出。(4)为给锚索张拉提供依据,锚固段注浆时对每根锚索的灌浆浆液均取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并要求在进行张拉时水泥浆结石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85%。(5)灌注前,应对注浆体进行流动性试验,浆液在粘度计流出的时间以不超过6秒为宜;还应进行泌水测定,在量筒中注入500cm3浆液,3h后泌水量不得超过2%。(6)锚固段和张拉段灌浆压力均为0.3MPa~0.5MPa,排气管回浓浆后即以0.5MPa的压力屏浆,屏浆时间30min以上。(7)对需要进行补偿张拉的锚索,当补偿张拉锁定并经检验合格后,即可进行外锚段注浆,待7d后作外锚段封锚。(8)锚索锚固段、张拉段灌浆必须现场做灌浆记录并验收;进浆和回浆的采样必须在监理的监督下进行。(9)灌浆结束标准:1)灌浆量大于理论吸浆量2)回浆比重不小于进浆比重,且稳压30min,孔内不再吸浆;4.4.6锚索的张拉(1)张拉的程序、条件1)预应力锚索的张拉作业应按下列程序进行:机具标定—分级理论计算—外锚墩混凝土强度检查—张拉机具安装—预紧—分级张拉—锁定—签证。2)当锚固段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锚墩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30MPa后,才能对预应力锚索进行张拉。3)一批次的锚索张拉,必须先张拉监测锚索(施工前首先在设计确定的断面上,安装不少于3根监测锚索,安装压力测力计,为全坡面的锚索施工提供依据,并为施工过程量测应力、绘制应力变化图、边坡变形、安全预报等提供数据)。(2)张拉准备1)张拉机具的校验:张拉前必须把张拉机具、测力装置及所需附属机具准备齐全,并都进行过严格的率定的校验。对率定和校验过的机具要妥善保管,以免影响精度。机具率定或校验合格证书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2)张拉设备在张拉前必须与相应级别的锚索测力计配套标定,并将标定合格证书报监理工程师,同时绘制压力表读数—张拉力—测力计读数曲线,以指导现场张拉作业。3)千斤顶的选用必须与锚索级别相配套,输出力应满足超张拉的要求,一般宜大于设计张拉力的1.5倍,但不宜超过设计张拉力的2倍。4)现场张拉用的压力表精度不得低于1.5级,并用精度不低于0.4级压力表标定,工作时最大压力值应不超过表盘量程的75%,最小压力值不应小于压力表量程的25%。5)张拉设备的标定间隔期不应超过6个月,经拆卸检修的张拉设备或经受强烈撞击的压力表,都必须重新标定。发现或怀疑存在问题的张拉设备、或与测力计联合标定时读数(到设计荷载时的读数)相差超过2%的张拉设备,即使距上一次标定时间未满6个月,也必须重新标定。(3)张拉1)一般情况下,锚索的张拉均采用超张拉持荷稳压、超载安装施工方法,超载系数暂定为1.15,由岩锚试验成果验证调整。2)补偿张拉:根据代表性锚索的应力变化情况确定代表区域锚索是否需要进行补偿张拉。一般地,监测锚索荷载损失变化幅值,满足规定指标即预应力损失小于设计张拉力的10%的区域,原则上不进行补偿张拉;反之则需进行补偿张拉。需要补偿的锚索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及监理指示进行。3)对于有补偿张拉要求的锚索,应在张拉锁定后3d~7d进行,补偿张拉的拉力为超张拉力。4)锚索张拉建议采用整体张拉,当千斤顶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采用分组分束张拉。5)张拉过程:分为单股预紧和整束分级张拉两个阶段。单股预紧应进行两次以上,预紧实际伸长值应大于预紧理论值,且两次预紧值之差应在10%之内,以使锚索各股钢绞线受力均匀,再进行整束张拉。整束张拉共分四个量级进行,即张拉荷载分别按设计张拉力的50%~115%逐级依次进行,并且应控制最大张拉力不得超过预应力钢材强度标准值的70%。采用非同时张拉方式进行;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方式是从最大变形量的单元锚索(最大自由长度)起,按顺序先后张拉,在到达最小变形量的单元锚索(最小自由长度)后,再同时张拉全部的单元锚索(整体张拉);其操作的关键是预先调整锚索的各锚索单元伸长量差值,计算的方法应科学有效且结合试验的有关成果(试验锚索的“非同时张拉方式管理图”)校验,确定准确的伸长提前量。整束分级张拉:初始应力—25%P—50%P—70%P—100%P—115%P(其中P为锚索施加预应力)稳压锁定;除最后一次超张拉要求静载持荷20min外,其余每级加载后的稳压时间为5min;前三次张拉(20%P、50%P、70%P)加荷速率不大于100KN/min,后两次张拉(100%P、115%P)加荷速率不大于50KN/min。预分两次逐级张拉,第一次张拉值为总张拉值的70%,两次张拉间隔时间不应小于3-5天,预应力锚索张拉锁定后锚头应涂防腐剂,。6)张拉各级加载稳定前后,均应量测钢绞线的伸长值,若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相差超过10%或小于5%,应停止张拉,查明原因后才能重新张拉。7)加荷、卸荷速率应平稳。张拉时,升荷速率不大于10%P/min或100MPa/min;卸荷速率不大于20%P/min或200MPa/min。8)松弛损失一般锁定张拉力(不包括所定损失)的3%~4%,在补偿张拉前,应注意检查测力计的读数,若索力超过10%的锁定荷载或地区经验值,应立即进行补偿张拉,若未超过10%的锁定荷载或地区经验值,无需进行补偿张拉。若通过测力计发现异常张拉力时要查明原因进行处理。9)在全部锚索施工结束后,因已经施加了设计计算的抗滑力,控制了边坡的变形,也由于开挖作业和支护的共同作用,锚索的索力也相应发生变化,应进行全坡面的锚索二次张拉,即按照设计的控制张拉力,用同样的张拉方法,逐个张拉,确保锁定荷载满足设计要求。二次张拉结束后,截去多余的钢绞线,使其外露30cm,安装防护罩,注入油脂,拧上堵头。封锚。10)张拉时的安全:预应力张拉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防止以下情况:夹片脱出或飞出、断丝与滑丝、千斤顶必须有固定设施,以防锚索张拉时锚固段突然失效时千斤顶坠落。认真填写张拉纪录,主要内容如下:张拉中逐级荷载的张拉力、伸长量、同步情况、应力应变关系、稳压时间、反复张拉次数、测力记录、补偿张拉、锁定张拉力、每次张拉的时间、孔号、记录人员、故障排除措施等。张拉后的成果整理,如绘制实测的应力应变曲线,预应力损失及补偿张拉等。张拉记录成果应及时报送监理工程师。每次进行监测束张拉,必须有监理工程师在场时进行。上述锚索施工全部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必需的验收资料。按照锚索验收试验的要求,封锚前,按锚索总量的5%随机抽取,进行1.2倍的索力校验;全部合格后方可封锚;若有一索不合格(索力超过10%的锁定荷载或地区经验值)即可扩检,若仍有不合格,则应作100%的验收校验。直到按有关规范的要求达到验收合格。4.4.7封孔灌浆(1)封孔灌浆在锚索张拉锁定后以及补偿张拉工作结束后进行,封孔灌浆前应由监理工程师测量外露钢绞线长度、检测回缩值,检查确认锚索应力以达到稳定的设计锁定值。锚索注浆孔封孔7d后,还应对孔口段的离析沉缩部分,进行补封注浆。(2)封孔灌浆材料与锚固段灌浆的材料相同,灌浆要求同第5节。对钢绞线露口处应用防水胶带缠绕至锚具工作夹片处。(3)为保证所有空隙都被浆液回填密实,在浆液初凝前必须进行不少于2次补灌,当浆液凝固到不能从孔中流出来之前,应保持不小于0.5MPa的压力进行屏浆。(4)外锚头的防护锚索在补封注浆结束后,切去多余钢绞线,外露不小于25cm,用钢质保护罩保护锚具和外露的钢绞线,用密封胶密封锚板、垫板、密封垫圈、保护罩之间的所有缝隙,然后从保护罩的注油口注入黄油或黄油与石蜡的混合料,用堵头封口。保护罩上应有注油口、排气口、装、卸工艺孔。用C30混凝土浇筑保护罩和构造物槽口,捣实、密封。用C30混凝土按图纸要求对锚头(保护罩等)进行保护,封头底部需包住锚垫板。用C30混凝土浇筑保护罩和构造物槽口,捣实、密封。对需要进行长期监测锚索的外锚头(安装测力计的锚索),用特制金属帽保护,用C30混凝土浇筑保护罩和构造物槽口,捣实、密封。在安装混凝土支撑面锚垫板时,锚具下安装特制的螺纹垫板与金属帽用螺纹连接。(5)锚索的后期保养及补偿张拉在锚索张拉、注浆强度达到85%以前,其30m范围内不得进行爆破作业。如需进行爆破作业,则需对作业面进行地震波控制,如布设两排预裂孔和药量控制。张拉后,在爆破作业后,观察测力计,应力损失超过10%时,立即对锚索进行补偿张拉。4.4.8锚索监测(1)锚索监测应结合各部位的重要性和实际条件,对预应力锚索的工作状态和锚固效果进行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原位监测:施工期监测和运行期监测相结合。(2)监测锚索的数量为总锚索量的5%,在每个锚索的工作锚和锚垫板之间安装测力计,以便张拉期及长期观测。测力计由专门厂家供货,测力计性能应满足超张拉力作用观测范围的要求;测力计应经过千斤顶——油压表——测力计的系统标定后方可使用;锚索监测设计祥见相关施工图纸和文件。(3)锚索的监测中标的施工单位或专业的监测单位完成,或有标段承包商向业主、设计单位提供合作单位的资质,经过考察,许可后才能实施监测仪器、仪表的埋设;锚索施工单位必须配合监测施工单位共同完成监测锚索的安装、张拉和测读,并为监测工作提供一切方便。监测单位按照监测设计的要求,提供监测数据、处理数据应科学、严谨,且提供边坡位移报告和险情预报。(4)同一部位的锚索应先张拉监测锚索,以便观测其他锚索张拉时的相互影响和围岩稳定情况,并指导锚索施工。(5)测力计应与张拉千斤顶、压力油表、油泵进行系统标定。4.4.9质量控制与检查(1)质量控制1)锚索施工质量控制标准见下表:2)预应力锚索施工必须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各项工序的检查与验收。3)施工中上道工序不合格或未经监理工程师验收签证的预应力锚索阶段产品,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表4.4.9-1锚索施工质量控制标准项次项目质量标准1锚索孔①钻孔直径≥锚束直径40mm以上,且不得小于图纸规定孔径;②方位角≦1º,开孔孔位偏差≦20cm;③一般部位孔斜≦孔深的3%,特殊部位(水平孔)孔斜≦孔深的1%;④造孔超深偏差≦40cm;2地质缺陷处理处理及时,质量符合设计要求3编索穿索①钢绞线材质满足设计要求,有出厂材质证明及抽样检查的材质报告,外观检查无缺损、锈蚀;锚固单元安装符合图纸要求;②穿入孔中的锚索平顺不扭,进浆、排气管畅通,止浆袋承受压力≧0.5MPa,锚索结构无损坏,外露段保护良好。③穿索前,应对锚索孔清孔,要求无杂物、岩屑和积水;4内锚段灌浆①灌浆材料、配合比、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②灌浆压力0.3MPa~0.5MPa,闭浆时间30min,且进浆、排浆量一致③灌浆量大于理论注浆量,回浆量比重不小于进浆比重;5外锚墩混凝土浇筑①基础面无松动块石,岩石清洗干净;锚垫板外平面与孔口管及孔中心线垂直角误差<0.5º,钢筋、模板的规格尺寸、②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③混凝土振捣密实,试件强度符合设计要求;6张拉①张拉程序符合规定;②每级张拉力与理论计算伸长值应符合规范要求和地区经验值;③张拉升荷速率每分钟不超过设计张拉力的1/10;7外锚段灌浆①灌浆材料、配合比、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②灌浆压力0.3MPa~0.5MPa,闭浆时间30min,且进浆、排浆量一致③灌浆量大于理论注浆量,回浆量比重不小于进浆比重;④对在张拉段灌浆管不通的情况下,采取有效处理,满足要求;8外锚头保护符合设计图纸及技术要求;保护罩、垫板、黄油、石蜡、密封等安装合理。具备多次张拉的条件。防腐处理不留后患。4)发生质量事故或问题,施工单位应及时提出事故报告和处理措施,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5)预应力锚固施工前,必须依据现场生产性试验成果,制定出各工序的安排操作规程。张拉操作人员未经考核合格不得上岗,严禁违章操作。(2)质量检查1)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以自检为主的三项检查制度。施工中必须做好各工序的施工记录,及时整理、分析记录数据,并作为验收依据。2)现场质量检查按下列规定进行:锚墩(梁、柱)混凝土、水泥灌将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钢绞线抽样标准:在使用前按来料盘数的10%随机抽样检查,质量达到《钢绞线技术指标表》的要求。锚夹具抽样标准:每批外观检查10%,硬度检查5%,同一批次锚具应进行1组(3索)静载试验,试验方法见《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7。锚束及其附件应全部逐束检查,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必须校验锚束长度及孔位牌号与实际的孔号、孔深是否相符。当发现不合格产品时,应加倍扩检;3)穿束前,监理工程师应对锚孔、锚束进行复检。张拉前,按复检结果签发张拉许可证。4)长期监测锚索外锚头保护装置必须完好,不得损伤。长期监测系统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应与锚固工程同步完成。5)设计张拉力的控制与检查,应以压力表读数为准,同时应校验其伸长量。6)封孔灌浆的沉缩部分复灌后不得有脱空现象。4.5锚索网格护坡施工要求4.5.1锚索网格护坡施工程序本锚索网格护坡必须采用逆作法施工。边坡开挖前首先做好边坡坡顶上方的截水沟,边坡须分层、分段清坡开挖,挖一层,锚索施工一层,锚索施工完成一层24小时后才可进行下一层岩层的清坡开挖;4.5.2材料及质量要求所有的结构用材均应有质量保证及产品合格的相关资料证书,且符合现行国家的标准和设计要求。对进场的材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做现场材料抽检,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先使用后补检。(1)钢筋:图中"φ、"分别表示热轧HPB300、HRB400钢筋,钢筋必需具备出厂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样,做力学性能。(2)在施工中,任何钢筋的替换,均应经设计院同意后方可替换。(3)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MPa。(4)混凝土强度不得采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应选用最佳配合比、良好的骨料级配、合理的砂率和水灰比以及适度的振捣和加强养护来达到其强度要求,避免水泥用量过大而出现收缩裂缝。(5)混凝土的集料:石子不得采用强风化岩石,要求有良好的粒径级配,拌合水应无侵蚀性;(6)结构混凝土耐久性应满足最大水灰比为0.5、最小水泥用量为25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1%、最大碱含量为3%。(7)砂:水泥砂浆注浆料中采用中砂,砂子粒径不宜大于2mm,并要求含泥量不应大于3%(以重计),砂中有害物质(如云母、轻物质、有机质、硫化物等)含量应低于1%~2%。(8)水:拌合水宜为饮用水,水中硫酸盐含量不超过0.1%,氯盐含量不超过0.5%且不得含有糖类、悬浮和有机质。(9)注浆砂浆配制:采用M30水泥砂浆,参考浆材配比:0.38~0.5(灰砂比1:1~1:1.5)。4.5.3边坡开挖施工要求(1)边坡开挖均应在干地施工,对开挖施工中的地下水、雨水和施工积水,应采取有效、可靠的截、排水措施予以排除。(2)岩石边坡修整开挖应采取风镐开挖方式施工,开挖过程中不得对边坡造成危害。(3)开挖应采取自上而下、由外向内施工;任何部位均不得采用自下而上造成岩体的开挖方式施工。4.5.4钢筋混凝土格构梁(1)梁的主筋除支座处的独立筋外,应尽量采用通长设置,以减少钢筋的接头避免钢筋密集。(2)钢筋接头的位置应设于梁的受压区,梁面负筋在跨中L/3区段内,梁底正筋在跨中L/3区段以外(一般设置于支座处或距支座处1/4范围内),支座处的独立负筋及悬挑梁的负钢筋,不应设置接头。(3)为提高箍筋的受力性能,箍钩宜放在梁的受压区内,即梁跨中L/2区段,箍钩放在梁上缘,支座边缘以外L/4区段,箍钩放在梁下缘。转换梁的外箍应严格照此执行。(4)梁底梁面筋应沿梁宽、腰筋应沿梁高均匀布置,当梁底梁面筋沿梁宽布置的根数不同时,应以使最密的根数能均匀布置的原则来确定四、六肢箍的肢距,且每肢的内角点必须钩住一根纵筋。(5)梁底梁面一、二、三排筋的垂直净距不小于d和25。4.5.5钢筋混凝土格构柱(1)柱子纵向钢筋的接头宜采用机械连接,也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2)钢筋接头位置当无法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且接头面积百分率不超过50%。(3)柱子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7.4施工缝:对大面积混凝土的浇筑,应按一次性完成,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缝,当不可避免时,在二次浇筑前,应进行施工缝的接头处理。7.5混凝土中应添加补偿收缩的膨胀剂,掺膨胀剂混凝土限制干缩率水中14天或空气中28天不大于0.03%,且满足《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有关要求。5施工安全措施(1)一般要求施工单位除应遵守相关施工规程外,还应遵守有关指导安全、健康与环境卫生方面的法规和规范,并应提供相应的安全装置、设备与保护器材及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保护现场施工和监理人员的生命、健康及安全。(2)安全员在本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在现场常设一名专职安全员,该专职安全员应经过培训具有担任安全工作的资格,且熟悉所施工的工作类型。其工作任务,包括制定健康保护与事故预防措施,并检查所有安全规则与条例的实施情况。驻地管理人员一律佩证上岗,安全员的佩证为红色以示醒目。(3)安全标志1)施工单位应在本工程现场周围配备、架立并维修必要的标志牌,以为其雇员和公众提供安全警示和通行方便。2)标志牌应包括:a.警告与危险标志;b.安全与控制标志;c.指路标志与标准的道路标志。3)所有标志的尺寸、颜色、文字与架设地点,均应经监理工程师认可。(4)事故报告1)无论何时,一旦发生危害工程安全、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事故时,施工单位除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以外必须立即暂停此项目和与之有关的项目的施工。2)质量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将事故的简要情况报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程师初步确定安全、质量事故的类别性质后,按下述要求进行报告:a.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应在2d内书面上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b.一般质量事故:施工单位应在3d内书面上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c.重大质量事故:施工单位必须在2h内速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6其他施工要求1、本设计坐标系采用重庆独立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施工前请施工单位核对整个场地及边坡的放线,并采取措施相互校对,确保各结构物放线图准确,衔接顺畅。2、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和设计图核实工程范围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现有构筑物的位置、结构形式、基础埋置深度等情况,据此做好处理,确保其安全。3、弃土应及时运走,严禁在坡顶加载;不宜在雨季施工,应遵循先整治后开挖的施工顺序,疏通坡顶排水工程,防止地面水渗入土体,必须遵循至上而下的开挖顺序。4、施工中应加强临时排水,避免由此引起的水涝,影响施工质量。5、现场发现局部存在不稳定岩块或外倾结构面处,施工时应对其清除。6、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及标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7、边坡应注意截、排水边沟的设置,保证排水通畅。8、挖方边坡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坡顶设置防护网(详见大样图)。9、边坡坡顶及坡面原则上不允许堆载,如特殊情况必须堆载时,荷载也不允许超过设计荷载,施工期间边坡坡顶堆载不得超过10Kpa或不得超过1m土厚;坡面不得超过10Kpa或0.5m土厚。10、施工前,应查明地下管线、建构筑物、障碍物、各种电线等情况,避免损坏这些设施或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11、除第六节要求的边坡检测外,施工过程中应对大面积填土、临近建构筑物筑物和地下管线等进行变形监测;12、挖方边坡施工时,禁止爆破施工。13、坡顶截水沟可因地制宜调整设置,保证坡顶汇水顺利排出,对边坡坡面不会造成水源的威胁。14、坡顶设置人行防护网。15、边坡严格按照逆作法施工,加强施工期间以及运营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