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亿年之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1页
农村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亿年之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2页
农村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亿年之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3页
农村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亿年之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4页
农村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亿年之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亿年之路)施工图设计说明LJC-B-1-2页设计总说明概述工程概况本项目为云阳县恐龙世界公园配套交通子项,为解决园区内外交通,本项目拟新建1条道路(亿年之路),全长约0.594Km,路基宽6.0m,路面宽度4.5m,人行道宽度1.5m,为彩色水泥混凝土路面,根据《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本项目道路等级确定为支路。设计内容包含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等)、交通工程、边坡防护等。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设计依据我司与甲方签订的工程设计合同;当地主管部门收集的相关规划、既有资料;《云阳县普安乡郎家村等农村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改善项目(详细勘察)(2022.10)》(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现场勘察得到的测量资料、地质水文资料等。设计采用的规范《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D65-04-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0版,城市建设工程部分);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与规定。如在提交正式设计至工程开工这一过程中出现规范更新,则以上所列的相应旧规范应废止,施工技术要求及其质量控制与检测均以最新发布的规范为准。测设经过接到云阳县恐龙世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委托任务后,我司立即开始了外业的各项准备及外业调查工作,于2023年2月完成外业调查及施工图设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本工程可能涉及的危重大工程及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重大工程范围表(具体根据施工工法按规定识别)。分部分项工程危大工程范围本工程是否涉及滑坡处理和高边坡工程滑坡处理。

岩质边坡高度≥15米,岩土混合边坡高度≥12米且土层厚度≥4米,土质边坡高度≥8米。

填方边坡高度≥8米。本项目填方边坡不超过8米,岩质边坡最大挖方高度为25米。综上所述,本项目道路工程未涉及到危大工程。技术指标本项目道路等级采用支路,设计速度15km/h,路基宽6.0m,路面宽度4.5m,人行道宽度1.5m;单车道,设计标准轴载为BZZ-100,抗震设防烈度7度,采用乡村道路工程技术标准进行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规范值采用值1道路等级支路支路2计算行车速度Km/h15153路基宽度米4.5(单车道)4.5(单车道)4道路净高m4.54.55平曲线最小半径m1010停车视距m15156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m40407最大纵坡%1098纵坡最小长度m4546.279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9040010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903001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251/25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项目不存在违反行业现行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情形。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和环节K0+320~K0+420右侧路堑高边坡,最大挖方高度为25m,长100m。第1级边坡坡比1:0.3,分级坡高8.0m;第2级边坡坡比1:0.5,分级坡高8.0m,平台宽度1.5m;第3级边坡坡比1:0.75,分级坡高8.0m;该段边坡为岩质边坡,岩层面倾向与坡向相近,但倾角大于坡角,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受裂隙及层面切割,会发生局部崩塌、坡面掉块现象,边坡整体稳定。公路用地情况公路用地是指填方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坡脚)或挖方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1m范围内土地。建设条件本项目起点接规划弃土场,终点接现状村道,沿途均为未开发原始区域。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总体地势南侧高北侧低。局部地形较平坦,斜坡地段一般地形坡度角15~40°,陡坎处达60°及以上。场地斜坡及陡坎未见变形迹象,现状整体稳定。项目区范围地面高程介于220~350m之间,相对高差130m左右。气象项目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东南和西南气候的影响,具有春雨较早、夏季多伏旱、秋季多绵雨、冬季温暖的气候特点。项目区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项目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呈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垂直变化大。春季气温回暖早,夏季多暴雨、洪涝,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季多连绵雨,无霜期长。区内年平均气温为18.7℃,最高为19.4℃,最低为18.3℃。年内各月气温变化大,最冷月均气温7.3℃,最热月均气温29.4℃,极端最高温42.9℃(1994年7月24日,老县城),极端最低温-4℃(1977年1月30日),多年平均无霜日304天。区内降雨量大,雨季为6~10月。多年平均降雨量1145.4mm,最多达1752.6mm(1963年),最少只有740.0mm(1966年),二者相差1000mm,1982年7月的最大日降雨量达240.9mm,最大时降雨量达38.8mm。在一年中的各月之间,各季度之间差异明显,夏半年(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9%,而冬半年(11月-4月)仅占21%。四季分配是夏季最多占有41%,春秋次之分别为28%和26%,冬季最少,只占有5%。且区内降雨量具有随海拔升高而增多的特点。根据云阳县气象资料记载:自1976年以来,20年一遇连续5日最大降雨量Q枯370.2mm,日最大降雨量240.9mm,最大连续降雨天数13天。地层岩性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示,场内地层岩性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泥岩、砂岩,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现从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红褐色、褐色、杂色,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粉质粘土组成,粒径一般30~150mm,局部可达300mm以上,形状不规则,土石比9:1~7:3,稍湿,结构松散~稍密,为人工抛填,堆积年限3年以上,分布于拟建场少部分地段。残坡积土层(Q4el+dl):为粉质粘土,黄褐色、褐红色,可塑状,无摇震反应,韧性、干强度中等,切面具轻微光泽,局部有砂感。分布拟建场地大部分地段,在原始丘陵地段,以及场地南侧填土下部。2)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泥岩(J3sn-Ms):红褐色、紫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为主,局部泥质粉砂质结构,且砂质含量较高,中厚层状构造。夹砂质泥岩、呈薄层、透镜状产出。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岩质极软;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红褐色,呈短柱状,少量碎块状,一般节长5~18cm,最长25cm,局部40cm以上。裂隙较发育,局部不发育。砂岩(J3sn-Ss):灰褐色、褐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含褐色泥质条带、团块,泥钙质胶结,夹泥质砂岩薄层。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厚片状,岩质极软;中风化带较完整,岩芯呈短柱、长柱状,少量碎块状。一般节长5~19cm,最长30cm,局部40cm以上。裂隙较发育,局部不发育。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J2s-Ms):红褐色、紫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为主,局部泥质粉砂质结构,且砂质含量较高,中厚层状构造。夹砂质泥岩、呈薄层、透镜状产出。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岩质极软;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红褐色,呈短柱状,少量碎块状,一般节长5~18cm,最长25cm,局部40cm以上。裂隙较发育,局部不发育。砂岩(J2s-Ss):灰褐色、灰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含褐色泥质条带、团块,泥钙质胶结,夹泥质砂岩薄层,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厚片状,岩质极软;中风化带较完整,灰褐色、灰白色,岩芯呈短柱、长柱状,少量碎块状。一般节长5~17cm,最长30cm,局部40cm以上。裂隙较发育,局部不发育。地质构造及地震项目区构造上处于方斗山背斜北西翼,岩层单斜产出,岩层产状346°∠60°。岩层面微张,无充填,贯通性好,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区内及附近无断层通过。在场地周边的基岩露头中测得两组裂隙①:253°∠73°,裂隙间距1.1~3.50m,平直,张开2~5mm,少量粘性土充填,结构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延伸1~4m。裂隙②:157°∠28°,裂隙间距0.50~2.0m,平直,张开0.5~1mm,无充填,结构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延伸1~2m,贯通性好。另见有分布不稳定、贯通性差,延伸短的裂隙面分布。岩体中构造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多为块状结构。场区岩体总体上较完整。拟建道路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区,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拟建道路工程可釆用简易设防。根据本工程实际,道路构筑物(如边坡支护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为在E1地震作用下,位于抗震有利地段的构筑物,经一般整修即可正常使用;位于抗震不利地段的,经短期抢修即可恢复使用。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项目区地势较高,地表水量较小,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差显著,有利于地表水、大气降水、地下水向地势较低处排泄,最终流入磨刀溪。2)地下水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①松散土体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在素填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沿松散土体间空隙径流入渗,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地表蒸发。素填土为强透水层。②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基岩构造裂隙中,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通过上覆土体垂直入渗或直接沿基岩裂隙径流,向低处排泄。强风化基岩风化网状裂隙发育,呈微张~张开状,为弱透水含水带;中等风化泥岩裂隙多呈闭合状,少数微张,为隔水层;中等风化砂岩中裂隙呈微张~闭合状,为裂隙含水层。勘察期间于所有钻孔终孔24小时后观测地下水位,并在所有钻孔施工结束后再次统一观测各孔地下水位,观测显示临河部分地段含有地下水,由于磨刀溪水位变化的影响,场地地下水位介于172.33m~172.43m之间,钻孔存在真实的地下水位,与河水位动态联系,互为补给。因此判断,该地块钻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较丰富。雨季时,在土层较厚地段和原始地形低凹处可能存在上层滞水。在施工中应集中做好排水措施。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场地据地面调查,场地内及相邻地带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对工程不利(河道、墓空等)的埋藏物。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资料及地质钻探,拟建场地及周边无崩塌、滑坡、泥石流、断层、岩溶、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内斜坡及陡坡经现场踏勘,斜坡无变形迹象,现状稳定。岩层呈单斜产出,倾角较大,岩体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筑路材料供应、水、电、运输情况及对项目的影响(1)片块石、碎石、砂本项目所需片石、碎石和砂可在附近购买,运距约30Km,其材料作为公路建设施工之用。(2)水泥水泥可以在云阳县城购买,运距约30Km。(3)工程用水本项目沿线沟渠水、池塘水等较发育,工程及生活用水可选择水质良好的沟渠水、池塘水,采用汽车运至工地。由于公路附近以农业、林业为主,工业污染很少,沿线水源的水质较好,检测合格之后可用于工程用水。(4)工程用电采取自备发电机组解决或就近搭接。(5)运输条件本项目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以公路为主导,交通较为便利,可以利用现有公路通行,工程材料可以直接采用汽车运输到工地。总体设计项目设计指导思想根据项目特点,结合我院在项目区域其他项目的勘察设计经验,本项目以“安全、耐久、节约、和谐”为设计目标,充分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等特点基础上,做到安全选线、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合理运用技术指标,达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促进和谐、通畅快捷的目的。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要正确把握技术指标,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远期与近期、公路建设与城镇规划、农业发展、旅游等因素的关系;注意与区域路网的结合,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通过综合研究分析,进行方案研究,做到平纵指标均衡,以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和运营安全。总体设计原则根据前述项目特点,本次设计将从路线、路基、不良地质、环保、水土保持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总体设计原则如下:1、在“六个坚持、六个树立”指导思想下,坚持“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设计理念,按照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的要求进行设计。力求公路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2、坚持地质条件选线的原则,布线时应首先研究路线走廊带内的地质条件,将工程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本着“避让为主、处治为辅”的原则尽可能避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带,尤其是构造断裂、滑坡等不良地带。3、针对本项目沿线地质条件的实际情况,结合沿线自然、地质条件,切实做好路基设计,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及稳定性。路基防护尽可能采用生物工程防护,并采取经济有效的排水措施和病害防治措施,保证路基安全、路容美观。4、路线交叉设计应依据沿线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管线通道,平面交叉,确保交通量转换和横向通行的需要。5、严格控制公路用地和工程造价。项目区域属林地区,设计时将认真贯彻执行交通部《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严格控制用地,减少对林地的侵占。加强土地类别调查、合理确定边坡坡率、加强放坡与防护间的比选,选择最佳方案。标准横断面本项目采用15Km/h的设计速度,路基宽6.0m。其中:行车道宽4.5m,人行道宽1.5m。行车道及路肩路拱正常横坡为2%,道路设计线为路基中线,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顶路中心线标高。取、弃土场的选择本项目挖方25734m³,填方3077m³,园区建设可利用本项目弃方,运距约1km。与沿线环境与景观协调情况景观绿化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为前提。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利用现状地形,选用适生植物,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在尽可能减少工程量和造价的前提下,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景观效果。2、环境保护为基础。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原有的植被,采用生态学手法对植被进行生态恢复设计。3、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点、线、面、块等美学要素组织景观:乔、灌、草和点、线、面相结合。4、风格鲜明为特点。充分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创造具有风格鲜明的道路景观。路线设计平面设计本项目线路沿途地势起伏较大,线形设计尽量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使平纵线形组合相协调,满足汽车行驶安全和架驶人员视觉和心理反应的要求,依据地形地势,充分注意公路美学并与周围景观协调。本项目设计速度15km/h,平面不设置缓和曲线。全线共设平曲线13个,平曲线最小半径为10m,道路全长为594.138m。路线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考虑车辆性能与安全顺利运行,纵坡陡缓结合。道路共设竖曲线6个,全线最大纵坡9.0%,最小坡长46.27m,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为400m,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为300m。平曲线超高、加宽方式平曲线超高为行车道及路肩绕路中线(未加宽前)旋转。平曲线半径小于40米时均应设置超高,最大超高为4%。路基超高方式:路基超高方式采用绕路基中心线旋转,圆曲线半径小于40米均应设置超高,超高渐变率为1/75。计算超高缓和段时最短应符合渐变率1:15且不小于10m的要求。允许将超高、加宽缓和段部分插入曲线内,最大超高4%。表3-SEQ表3-\*ARABIC1道路圆曲线半径与超高值关系表设计速度(km/h)15最大超高(%)642超高(%)290(120)~6090(120)~5090(120)~15360~3550~20435~2020~12520~15615~10加宽方式本项目未设置加宽。公路用地范围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少于1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路基设计本项目设计标准为单车道支路,设计速度采用15Km/h,路基宽6.0m,路面宽度4.5m,人行道宽度1.5m。一般路基设计根据沿线岩土性质、构造特征、裂状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边坡设计。本项目道路等级为支路,路基压实标准和填料强度应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要求。路基压实度(重型击实)项目类型路面地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压实度(%)填方路基0~0.35≥950.3~0.83≥950.8~1.53≥941.5以下2≥92挖方路基0~0.35≥95填方边坡:路基填方边坡坡率是根据路基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并经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后确定。本项目填方边坡高度≤8米,边坡坡率采用1:1.5,。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砂类土、砾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路基填筑应根据填料的不同,按照规范要求,分层填筑,以保证路基压实度。挖方边坡:设计时根据边坡岩体的不同风化状态、层面与不利结构面的组合情况,通过边坡稳定性验算分析,确定边坡高度、坡比和边坡的防护形式。根据本项目的实际地质情况,当挖方边坡高度大于8米时,对风化破碎的石质边坡及稳定性差的土质边坡,开挖成折线式边坡,施工中应根据实际开挖情况进行必要的边坡调整。路堑边坡坡比边坡岩体类型种类边坡高度(米)<1515~30I类未风化、微风化1:0.1~1:0.31:0.1~1:0.3中风化1:0.1~1:0.31:0.3~1:0.5II类未风化、微风化1:0.1~1:0.31:0.3~1:0.5中风化1:0.3~1:0.51:0.5~1:0.75III类未风化、微风化1:0.3~1:0.5-中风化1:0.5~1:0.75-IV类未风化、微风化1:0.5~1:0.1-中风化1:0.5~1:0.1-路基防护工程设计为减少土方量和占地面积,保护与收缩边坡,在填方路基外侧设置路肩墙进行路基防护。路肩墙采用衡重式挡土墙,墙身采用C20片石混凝土砌筑,基底下设置砂砾垫层基础。挡墙墙背回填土应尽量选用有一定级配、内摩擦角大、透水性好、遇水后不易膨胀和非冻胀性的材料,如砂砾、碎石等。路基压实标准和压实度路基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按《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综合要求≥90%。未尽事宜参考《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为准。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方,由园区业主统一调配使用,弃土不在本次设计范围之内。路面设计路面结构组合车行道路面结构路面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标准轴载:BZZ-100设计工作年限:10年设计交通等级:轻等交通面层:C30彩色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基层:8cm厚级配碎石基层。本项目路面施工前需对路基进行碾压密实处理,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20Mpa,合格后方可铺筑基层和面层。人行道路面结构面层:C20彩色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基层:8cm厚级配碎石基层;压实路基。平曲线超高、加宽方式(1)平曲线超高为行车道及路肩绕路中线(未加宽前)旋转。平曲线半径小于40米时均应设置超高,最大超高值为4%。(2)路基超高方式:1)路基超高方式采用绕路基中心线旋转,圆曲线半径小于40米均应设置超高,超高渐变率为1/75。计算超高缓和段时最短应符合渐变率1:15且不小于10m的要求。允许将超高、加宽缓和段部分插入曲线内,最大超高4%。表7-2路圆曲线半径与超高值关系表设计速度(km/h)15最大超高(%)642超高(%)290(120)~6090(120)~5090(120)~15360~3550~20435~2020~12520~15615~10(3)加宽方式本项目未设置加宽。路面标准水泥混凝土板采用20cm厚C30彩色水泥砼面板,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小于4.5Mpa;混凝土水灰比不大于0.46,路面的抗滑以构造深度不低于0.6mm,掺用的外加剂应经配合比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排水排水边沟边沟按图纸规定施工,边沟和涵洞接合处应与涵洞洞口建筑配合,以便水流通畅进入涵洞。平曲线处边沟施工时,沟底纵坡应与曲线前后沟底纵坡平顺衔接,不允许曲线内侧有积水或外溢现象发生。曲线外侧边沟应适当加深,其增加值等于超高值,但曲线在坡顶时可不加深边沟。边沟的加固:土质地段,当沟底纵坡不大干3%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涵洞工程技术指标1、设计荷载:公路-Ⅱ级。2、设计洪水频率:涵洞1/25。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4、设计使用年限:30年5、安全等级:Ⅲ级6、环境类别:I类7、管顶填土高度:0.5m~4.0m8、地基承载力不得低于0.15Mpa9、混凝土抗渗等级:P610、裂缝控制等级:三级设计原则及要点恒载考虑填土的重力,按新填土情况计算,填土重力对涵洞的竖向和水平压力强度系数K、λ按《公路涵洞设计规范》(JTG/T3365-02-2020)中9.2.2条有关规定计算选用。活载计算采用车辆荷载,按30°角扩散分布;由于涵顶填土高度≥0.5m,故不计活载的冲击效应。管节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强度与裂缝验算;不计算管壁环向压力和径向剪力,仅考虑弯矩作用效应。预制正交盖板采用简支单向板进行设计,现浇盖板采用双向板进行设计,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计算和验算。盖板涵涵台的计算模式设定为:分离式基础涵台为上、下端分别与盖板和支撑梁形成不可移动的铰接梁;整体式基础涵台上端与盖板不可移动地铰接、下端与基础底板固结,涵台与基础底板作为整体式框架结构进行计算。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是在地基应力理论计算值的基础上,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第3.3.4条的有关规定进行深度修正所得。当涵底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不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设计要求;基底换填材料的选用:采用M7.5浆砌片石或碎石进行换填。设计参数填砂:重力密度为19kN/m3,内摩擦角为35°;钢筋混凝土:重力密度为26kN/m3;普通钢筋:HPB300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为250MPa,HRB400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为330MPa;素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按《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的要求取用。台背处理1)涵洞台背处理范围:涵洞填土长度底部每侧2m,上部处理长度从底部台后2m处按1:1放坡(挖台阶,台阶宽2.0m,高1.3m)确定;涵顶50cm范围内进行回填时,严禁采用重型机械压实,且1.50m内不允许冲击碾压,在涵洞两侧6m范围内用液压夯实机进行夯压,每2m夯实一次。2)填料宜采用中粗砂或砂类土、砾类土、碎石土等粗粒土,结合本工程特点,推荐填料采用砂砾石。3)台背或墙后填土应采用分层回填压实,分层松铺厚度宜小于20cm;当采用小型夯实机或小型振动压路机时,松铺厚度不宜大于15cm,并应充分压(夯)实。涵洞填土应在涵洞两侧对称均匀分层回填压实。涵洞分布情况本项目根据排水的需要新建孔径φ0.5m的圆管涵8m/1道;新建1孔4x4m的盖板涵8.5m/1道;新建2孔5x4m的盖板涵11m/1道。主要材料1、主要材料主要材料表结构部位混凝土钢筋盖板、管节C30HRB400、HPB300中墩墩帽C30HRB400、HPB300涵洞基础C25-中墩墩身C25-八字翼墙墙身C25-八字翼墙基础C25-边沟跌水井C25-帽石C25-隔水墙C25-洞口铺砌C25-表注:(1)洞口铺砌、隔水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C25素砼;(2)混凝土在最大水胶比、密实度、最小胶凝用量、最小保护层厚度等方面须满足《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2019)的要求。2、原材料原材料应有供应商提供的出厂检验合格证明书,并应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规定的检验项目、批次规定,严格实施进场检验。1)混凝土水泥:应采用品质稳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碱含量不宜大于0.60%,熟料中C3A含量不应大于8.0%。其余技术要求尚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不应使用其它品种水泥。细骨料:应采用硬质洁净的天然中粗河砂,也可使用经专门机组生产、并经试验确认的机制砂,其细度模数宜为2.6~3.2,含泥量不应大于2.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高性能混凝土),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的规定。粗骨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空隙率宜小于40%,压碎指标宜小于20%,粗骨料母岩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设计强度之比应不小于1.5,含泥量不应大于1.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针片状含量宜小于10%;粒径宜为5mm~20mm,连续级配,最大粒径不应超过25mm,且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的规定。选用的骨料应在施工前进行碱活性试验,应优先采用非活性骨料;不应使用碱-碳酸盐反应活性骨料和膨胀率大于0.20%的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当所采用骨料的碱-硅酸反应膨胀率在0.10%~0.20%时,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不宜大于3.0kg/m3,且应经碱-骨料反应抑制措施有效性试验验证合格。混凝土拌和及养护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的规定要求。混凝土拌和物中各种原材料引入的氯离子总量不得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应采用性能稳定的粉煤灰,粉煤灰氯离子含量不宜大于0.02%,其余性能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2005)中I级粉煤灰的规定。外加剂应采用品质稳定、且与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的产品;减水剂宜采用高效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的规定,减水剂掺量以及与水泥的适用性应由试验确定;引气剂和膨胀剂应分别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和《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的要求。2)普通钢筋普通钢筋采用HPB300钢筋和HRB400钢筋,HPB300钢筋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一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T1499.1-2017)的规定。热轧HRB400带肋钢筋标准应符合GB/T1499.2—2018要求。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1、钢筋混凝土圆管涵:1)涵洞放样时,应认真核对进出口高程及角度,若发现与实际沟渠底高程、角度差异过大或涵洞有可能悬空时,应及时予以调整。2)施工时涵洞应设上拱度,一般涵洞的预设上拱度可按下表的数值设置;但入口流水槽面的高程不宜低于涵身中部流水槽面的高程。基底土类别上拱度(mm)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细砂H/80半干硬状态的、硬塑状态的黏性土及老黄土H/50表注:(1)H为路线中心线处自涵洞流水槽至路面顶面的高度,单位为mm;(2)当设计有规定拱度时,按照设计办理;(3)基底土属软塑状态的黏性土或新黄土时,上拱度可适当加大;(4)基底为岩石、涵顶填土厚度不足2m以及涵洞纵坡>5%时,可不设上拱度。3)管节预制、运输、存放时,应注意轻放,堆放的底面应平整,必要时铺设5~10cm的砂垫层,使管节受力均匀,以免开裂。4)施工时,必须根据涵洞长度准确配置管节;斜交涵洞应首先配置两端的斜管节,其余按1.0m标准管节配置,余下不足1.0m的管节以0.5m正管节调整;当管节长度之和与实际涵长有微小差值时,应将差值平分于上下游两端;为避免放样误差,可将洞口端墙在管节安装完毕后,再进行浇筑。5)管节拼接时,填塞缝隙的沥青麻絮,上半圈应从外往里填塞,下半圈应从里往外填塞。6)拼接缝处管节须紧密连接,接头具体构造:在接缝处15cm(填土高小于等于10m)或20cm(填土高大于10m)范围内采用1:3水泥砂浆涂带,呈弓状,最厚处为3cm,并在外侧涂两层热沥青。7)管涵基础应按设计要求浇筑,管基砼可分两次浇筑,先浇节底的下部分,此时应注意预留节壁厚度及安放管节座浆砼2~3cm,待安装好管节后才浇筑管底以上部分砼,并应保证新旧砼的结合及与管壁的结合;基底下砂砾垫层、碎石垫层必须均匀、密实。8)涵洞全长范围内,每4~6m应设置一道沉降缝,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沉降缝处两端应对齐、平整,上下不得交错。9)在地基土质变化较大、基础埋置深度不一或地基容许承载力发生较大变化,以及路基填挖交界处均应设沉降缝。10)管节沉降缝宽度为1.0cm~1.5cm,具体构造:节间缝隙采用热沥青浸制麻絮填塞,并用麻绳绕沉降缝一周,外面圈裹两道满涂热沥青的油毛毡或四层沥青浸制麻布,粗铅丝绑扎固定。11)涵洞外层防水措施:在涵洞与填土接触面均涂热沥青三道;进行涵洞外层防水层施工后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工序,即沥青涂抹需在回填之前进行。12)八字翼墙与端墙间的沉降缝可于浇筑八字翼墙混凝土时,在端墙面敷设数层沥青和油毛毡而形成(厚度1~2厘米)。13)涵洞施工完成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时,方可进行回填;洞身两侧填土应严格对称均衡水平分层夯实,其每侧长度不应小于洞身两侧填土高度的一倍,压实度不小于96%;洞身两侧紧靠涵身部分的回填土不宜采用大型机械进行压实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14)施工中当涵洞上填土高度不足0.5m时,严禁采用振动或碾压设备对涵顶和洞身范围内的填土进行碾压;填土高度不足1.0m时,采用人工或小型机具夯填;填土高度超过1.0m时,方可采用机械填筑。15)圆管涵基底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检测:采用轻便动力触探、静力触探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频率一般情况下每10-20m布置一个断面,每个涵洞不少于三个断面,每个断面不少于三个检测点,地质条件复杂时适当加密。16)为防止河床过度冲刷,应采用铺砌对河床进行处理,对倾斜较大的岩石河床,基础和铺砌可做成阶梯形;洞底和洞口铺砌必须注意平整,砂砾垫层必须均匀、密实;洞底和洞口铺砌采用两层,上层采用片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下层采用砂砾垫层铺设。2、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涵洞放样时,应认真核对进出口高程及角度,若发现与实际沟渠底高程、角度差异过大或涵洞有可能悬空时,应及时予以调整。2)施工时涵洞应设上拱度,一般涵洞的预设上拱度可按下表的数值设置;但入口流水槽面的高程不宜低于涵身中部流水槽面的高程。基底土类别上拱度(mm)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细砂H/80半干硬状态的、硬塑状态的黏性土及老黄土H/50表注:(1)H为路线中心线处自涵洞流水槽至路面顶面的高度,单位为mm;(2)当设计有规定拱度时,按照设计办理;(3)基底土属软塑状态的黏性土或新黄土时,上拱度可适当加大;(4)基底为岩石、涵顶填土厚度不足2m以及涵洞纵坡>5%时,可不设上拱度。3)盖板混凝土浇筑应连续,一次成形,每片预制板或现浇板浇筑总时间不宜超过2h。4)预制盖板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时才能进行脱模、移动和堆放;预制盖板堆放、吊装时应在板块端部采用两点搁置和吊装,吊点位置宜在距端部10cm~30cm区域内,不得将顶底面倒置;吊装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预制板碰撞损坏、落梁;预制盖板的吊装设施本图册未列入,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自行考虑。5)预制盖板安装后,必须清扫冲洗,充分湿润后再在板与台背间、板与板之间的缝内用C20小石子混凝土填满空隙。6)采用现浇盖板时,盖板分块应与沉降缝严格对齐;预制盖板或现浇盖板均不应跨沉降缝铺设。7)涵台和基础混凝土均须分层浇筑,浇筑厚度须满足《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的相关要求,新浇注混凝土与下层已浇筑混凝土的温差宜小于20°C;浇筑基础最上层混凝土时,须与涵身梗肋或者底板以上30cm涵台一起浇筑。8)混凝土的分层浇筑宜连续进行,因故中断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时间;当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时,振动器应伸入下层深度(50mm~100mm);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及间歇时间须满足《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表6.11.5的规定,超出规定时间时,应按浇筑中断处理,并应留置施工缝;浇筑上层混凝土之前,须对施工缝进行如下处理: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松弱层应予以凿除,经凿毛处理后的混凝土面,应采用洁净水冲洗干净。9)盖板、涵台以及基础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机取样制作标准养护和施工用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试件,应从构件不同部位分别进行取样;施工试件应在同样条件下振动成型、养护,28d标准试件按标准养护办理。10)分离式基础盖板涵的支撑梁可采用现浇或预制,当采用预制时,支撑梁与台身间预留2cm空隙,支撑梁安装就位后,空隙用C20小石子混凝土填满捣实。11)涵洞全长范围内,每4~6m应设置一道沉降缝;采用B1=4m现浇盖板时每4m设置一道沉降缝;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缝宽2cm,沉降缝的设置应与板方向平行。12)在地基土质变化较大、基础埋置深度不一或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发生较大变化,以及路基填挖交界处均应设置沉降缝。13)设置于岩石地基(中风化以上)上的涵洞可不设沉降缝。14)沉降缝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台后填料随流水漏入涵内。15)沉降缝的防水措施:①在基础部分填塞沥青木板,并在流水面边缘填塞5cm热沥青浸制麻絮或灌缝胶;②基础以上,两侧面和顶面设置三油两毡防水层,宽度为50cm;接缝外侧以沥青木板填塞,内侧填塞5cm热沥青浸制麻絮或灌缝胶;③顶面三油两毡处理后外包粘土保护层,厚20cm,宽20cm。16)涵洞外层防水措施:在涵洞与填土接触面均涂热沥青三道;进行涵洞外层防水层施工后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工序,即沥青涂抹需在回填之前进行。17)八字翼墙与涵台间的沉降缝可于浇筑八字翼墙混凝土时,在涵台端面敷设数层沥青和油毛毡而形成(厚度1~2厘米)。18)涵洞施工完成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时,方可进行回填;洞身两侧填土应严格对称均衡水平分层夯实,其每侧长度不应小于洞身两侧填土高度的一倍,压实度不小于96%;洞身两侧紧靠涵身部分的回填土不宜采用大型机械进行压实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19)施工中当涵洞上填土高度不足0.5m时,严禁采用振动或碾压设备对涵顶和洞身范围内的填土进行碾压;填土高度不足1.0m时,采用人工或小型机具夯填;填土高度超过1.0m时,方可采用机械填筑。20)盖板涵基底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检测:采用轻便动力触探、静力触探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频率一般情况下每10-20m布置一个断面,每个涵洞不少于三个断面,每个断面不少于三个检测点,地质条件复杂时适当加密。21)为防止河床过度冲刷,应采用铺砌对河床进行处理,对倾斜较大的岩石河床,基础和铺砌可做成阶梯形;洞底和洞口铺砌必须注意平整,砂砾垫层必须均匀、密实;洞底和洞口铺砌采用两层,上层采用片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下层采用砂砾垫层铺设。未尽事宜,应符合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和《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2019)的要求。若设计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请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做相应的变更设计。隧道工程设计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3370.1-2018)《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TD70/2-01-2014)《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D70/2-02-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C40-201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公路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18)《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202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D70/2-2014)《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3830-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19)《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5-201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2017)《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DBJ50/T-189-201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F90-2015)设计原则(1)隧道设计体现对生态环境保护,洞门设计体现文化内涵和与自然景观协调是隧道设计第一原则。(2)隧道洞口位置选择结合地形、地质及与环境协调、美化,贯彻“早进晚出”的原则。(3)防水设计采取因地制宜,贯彻“以排为主、防排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理。设计标准①公路等级:景区非机动车道;②隧道设计最大纵坡:3%;③设计抗震标准:基本烈度6度,按6度设防;④限界:净高H=4.0m,净宽B=4.0m;隧道地质条件及评价隧洞上覆盖岩土体厚度小,预测隧洞围岩多为强风化,岩体裂隙发育,完整性差,围岩稳定性差,围岩类别为Ⅴ类,开挖后应及时清除松动块体后加强支护。隧道概况本工程方案设置1座隧道,隧道全长30m,为短隧道。具体详见下表。表1隧道方案统计表序号隧道名称隧道路线长度明洞长度暗洞

长度主洞净空宽度洞门

数量洞门样式(m)(m)(m)(m)(端)21号隧道303004.02端墙隧道内轮廓设计隧道断面内轮廓除符合隧道建筑限界的规定外,同时考虑洞内排水及其它附属设施所需要的空间,以及地质情况、结构受力、施工方法等因素,力求断面形式及尺寸达到安全、经济、合理。图1隧道内轮廓设计图洞门设计为了保证隧道洞内围岩的稳定,进出洞口的位置均遵循了“早进晚出”的原则,并考虑了经济性及结合现场实际条件,采用端墙式洞门,并绿化。进、出洞口临时边、仰坡均按1:0.5放坡,同时采取喷锚支护;永久边坡同路基边坡。图2洞门设计示意图隧道支护结构参数设计衬砌采用C30防水混凝土,施工时采用模注台车现浇。每次浇注长度应不小8m,以提高二次衬砌的整体密实性,减少横向施工缝。防排水设计a.防排水设计原则隧道防排水按“防排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设计;采用防、排、截、堵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排水体系,使隧道防水可靠,排水通畅,保证运营期隧道内不渗不漏,基本干燥。b.洞口防排水结合洞口的地形情况,于洞口边仰坡坡口外3~5m左右设截水沟,防止雨水对坡面、洞口的危害;洞口雨水不得进入隧道,经截、排水沟汇入临近路基涵洞或自然沟渠中。c.洞身防排水衬砌施工缝设E型止水带,沉降缝设E型止水带。隧道衬砌排水:(1)在衬砌两边墙墙脚外侧纵向设置DN100弹簧软式透水管(纵向盲沟);(2)衬砌背后环向设置Φ50单壁打孔波纹管(环向盲沟);(4)洞内清洗水通过纵向路缘边沟排出洞外。纵向盲沟全隧贯通;环向盲沟在有集中水流处设置,并下伸至边墙脚与纵向盲沟相连,衬砌背后地下水从环向盲沟、无纺布汇集至纵向盲沟后,通过横向排水管将地下水引入两侧纵向路缘边沟,排出洞外。路面隧道内路面采用15cm厚C20混凝土基层+10cm厚彩色沥青面层交通工程标志本项目纵坡较大,部分路段存在急弯,需沿途布设交通标志。标志设置要求前置距离需要驾驶人根据信息采取相应行动的,例如变换车道、改变行驶方向、减速或停车等情况,在标志设置时,除确保驾驶人在动态条件下能读完标志信息外,还应预留一定的前置距离,给驾驶人采取相应行动提供时间和空间。这类标志主要是警告标志,农村通组公路标志设置前置距离一般可采用30m,可根据现场条件适当调整,但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标志尺寸公路按照设计速度选择标志字高,农村通组公路指路标志中汉字字高原则采用25cm,数字宜和汉字等高,字母高度宜采用汉字字高的1/2。警告标志采用边长为70cm的等边三角形,圆形禁令标志直径采用60cm规格。其余事项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标志结构和形式标志支撑结构宜选择单柱和悬臂,也可使用双柱结构。路侧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单柱式,也可在保证结构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将标志附着于路侧山石上。标志材料交通标志板面采用铝合金材料,铝合金板牌号为3003,铝合金板材的抗拉强度应不小于289.3Mpa,屈服点不小于241.2Mpa,延伸率不小于4%~10%,其耐候、耐盐雾腐蚀、机械性能等应符合GB/T23827-200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铝合金板板厚采用2mm。农村通组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等级宜采用Ⅱ类及以上。标志设计限速标志起终点设置限速标志。陡坡路段陡坡标志用以提醒车辆驾驶人小心驾驶。当纵坡大于10%时,在纵坡坡脚适当位置设置上陡坡标志,在纵坡坡顶适当位置设置下陡坡标志。标志支撑结构设计(1)标志结构采用柱式。(2)标志结构的设计风速为25m/s。(3)从节约及方便视认角度出发,若标志位置相近,则合并设置,共用一套支撑结构。(4)立柱顶端和横梁端部采用3mm厚的钢板焊接封盖。(5)标志板与滑动槽铝用铆接,标志板与标志柱通过滑动槽铝、滑动螺栓和抱箍、抱箍底衬连接。标志安装(1)柱式标志的标志内边缘距路肩边缘≥25cm,标志牌下缘距路面高度为2.50m。(2)路侧标志安装时应与道路中线成一定角度,指路和警告标志其安装角度为0~10°,禁令和指示标志的角度为0~45°。标线设计设计原则和内容交通标线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标线应能确保车流分道行驶,导流交通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驶入正确的车道,规范行车纪律和秩序,减少事故。保证在白天和晚上都具有视线诱导功能,车道分界清晰,线向清楚,轮廓分明,并与交通标志有机结合,合理诱导交通流。本项目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本阶段暂不进行标线设计。波形护栏设计设计原则和内容护栏的设置对发挥公路的效能,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次设计拟对边坡高度大于4m的临崖路段增设C级波形梁护栏。施工技术要求(1)护栏材料及制作a)波形梁板、端头、连接件、立柱均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b)拼接波形梁的螺栓采用防盗螺栓和防盗压紧螺母。c)浸塑护栏:立柱、螺栓、螺母、垫圈、垫片等附件应采用热浸镀锌进行金属表面处理,热浸镀锌应为《锌锭》(GB/T470-2008)中规定的0号或1号锌,镀锌量应符合以下规定:护栏立柱的镀锌量为600g/m2,镀锌厚度为85um,螺栓、螺母、垫圈的镀锌量为350g/m2,镀锌厚度为50um。(2)一般规定a)护栏的安装一般应在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但设置于桥通道上的护栏立柱,其基础应作预先处理。b)安装护栏之前应作出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c)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安装护栏,施工操作都应谨慎,不得破坏路面下埋设的电缆、管道等设施。(3)立柱放样a)立柱应根据设计图进行放样,并以桥梁、通道、涵洞、中央分隔带开口、立交、平交等为控制点,进行测距定位。b)立柱放样时可利用调整段调节间距,并利用分配方法处理间距零头数。c)立柱放样后,应调查每根立柱位置的地基状态。如遇地下通讯管线、泄水管等,或涵洞顶部埋土深度不足时,应调整某些立柱的位置,改变立柱固定方式。(4)立柱安装a)立柱安装应与设计图相符,并与道路线形相协调。b)立柱应牢固地埋入土中,达到设计深度,并与路面垂直。c)一般路段,立柱可采用打入法施工,施工时应精确定位。当打入过深时,不得将立柱部分拔出加以矫正,须将其全部拔出,待基础压实后再重新打入。d)无法采用打入法施工时,可采用开挖法埋设立柱。埋设立柱时,回填土应采用良好的材料并分层夯实(每层厚不超过15cm),回填土的压实度不应小于相邻原状土。岩石中的柱坑应用粒料回填并夯实。e)立柱可采用钻孔法进行安装。立柱定位后应用与路基相同的材料回填,并分层夯填密实。f)立柱安装就位后,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应形成平顺的线形。g)护栏渐变段及端部的立柱,应按设计规定的座标进行安装。(5)波形梁安装a)波形梁通过拼接螺栓相互拼接,并由连接螺栓固定于立柱或横梁上;波形梁拼接方向详见设计图。b)波形梁的连接螺栓及拼接螺栓不宜过早拧紧,以便在安装过程中利用波形梁的长圆孔及时进行调整,使其形成平顺的线形,避免局部凹凸。c)波形梁顶面应与道路竖曲线相协调。当护栏的线形认为比较满意时,方可最后拧紧螺栓。其他设施凸面镜公路用凸面镜一般设置于小半径弯道外侧及有效视距不足的弯道处,易发生由于不能及时发现对向车辆而造成正面碰撞或因避让不及而发生车辆冲出路外事故路段。根据设计速度及弯道半径,公路用凸面镜直径宜选用800mm。施工路基路基验收标准在施工路面之前,应对路基进行验收检测:压实度≥94%。路基土方施工方法及措施测量放样: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基线和建设单位提供的基本控制点、基线、水准点等基本数据及其客观存在有关要求开展施工测量,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放测,力争放样定位准确,并随时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复测,保证测量成果误差控制在规定的精度要求之内。路基土方开挖、运输: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与推土机相结合挖掘,自卸车运土。开挖的任务是按照设计对土质的要求,全部清除表层的石块、淤泥、腐植土、杂土及杂物等,直到符合要求的土壤层。路基基层清理与处理:严格按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操作。清理范围包括铺盖、压载的基面,清理边界延伸到设计基面边线以外2.0米。自检及验收:本工序完成后及时组织本工序验收工作,按照设计及业主的要求,逐条逐项自检,自检合格后填报分段工程项目验收单向业主、监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组织验收。对不合格的工程项目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路基土方填筑施工法路基土方填筑严格按照招标文件有关技术要求及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实施,具体施工操作方法如下:对填料取样试验,测定其最大干容重和最佳含水量,以控制填方压实度。填方作业按路面平行线水平分层摊铺。填筑前选取可行地段做1000m2的填料压实试验段,现场技术员记录好填料的松铺厚度、含水量、压路机类型、最佳组织方式、碾实速度、碾压遍数和最终压实度,并依此控制填筑时的松铺厚度。试验结果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作为该种填料施工控制的依据。一般最大松铺厚度,土方不超过30cm,土石混填不大于40cm,石方不大于50cm。不同土质的填料分层填筑,土方路堤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压实层厚度不小于10cm。路基填土路段分段作业时,两个相邻的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的,先填段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两段同时施工时,要分层相互交叠衔接,其衔接长度不小于2m。为保证路堤边缘的密实度,每侧填土应超出路基设计宽度30cm以上,在填筑结束修整边坡时予以挖除。路基整个施工期间,每层填料顶面要形成2%左右双向排水横坡,每隔20-30m在土路梗处开口,并在边坡处设临时泄水槽,引水流入坡脚临时排水沟,排至监理工程师同意的地点。路基碾压施工方法及措施路基填筑应以重型压实机械为主,再辅以少量中轻型压路机,桥台背、涵管施工配备大于等于1T的小型振动压路机和冲击夯。路基填土路堤压实:碾压前及时测定其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时进行碾压,路基碾压顺序:填料碾压时先用振动压路机静压一遍,再轻振二遍,使其获得一个均匀初压,然后重振至压实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最后再静压一遍,表面上应没有明显轮迹。接缝处理(1)横向缩缝Ⅰ.横向缩缝应与路面中心线垂直,并符合图纸要求。Ⅱ.缩缝的切缝应根据当地昼夜温差,参照上表选用适宜的切缝方式、时间与深度,切缝时间应以切缝时不啃边为开始切缝的最佳时机,并以铺筑第二天及施工初期元断板为控制原则。Ⅲ.板块长度一般为4~6m,是宽度的1-1.3倍。(2)胀缝Ⅰ.胀缝应与路面中心线垂直,缝壁必须垂直并符合要求。Ⅱ.胀缝的缝隙宽度必须一致,缝中不得连浆。缝隙上部应浇筑填缝料,下部应设置胀缝板。(3)横向施工缝Ⅰ.每天工作结束或浇筑工序中断超过30min混凝土已初凝时,应设置平接横向施工缝。Ⅱ.横向施工缝的位置宜与胀缝或缩缝设计位置吻合,与路面中心线垂直。(4)填缝Ⅰ.混凝土面板所有接缝凹槽都应按图纸规定,用填缝料填缝。填缝材料和填缝方法应经监理工程师批准。Ⅱ.缝槽应在混凝土养生期满后及时填缝,填缝前必须保持缝内干燥清洁,防止砂石等杂物掉入缝内。填缝前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Ⅲ.填缝料应与混凝土缝壁黏附紧密,其灌注深度宜为缝宽的2倍,当深度大于30-40mm时,可填入多孔柔性衬底材料。在夏季应使填缝料灌至与板面齐平,在冬季则应稍低于板面。Ⅳ.在开放交通前,填缝料应有充分的时间硬结,对于平面施工段,尽量做到作业面均衡上升,极力减少施工接缝。对于垂直堤轴线方向的接缝采用斜面相接,坡度采用1:5,高差大时则采用缓坡(坡度根据现场情况定夺)。路面路面水泥混凝土板采用20cm厚彩色砼面板,混凝土抗折强度不小于4.0Mpa;混凝土水灰比不大于0.46,路面的抗滑以构造深度不低于0.6mm,掺用的外加剂应经配合比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材料要求水泥要求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道路硅酸盐水泥42.5级。其28天抗压强度不低于42.5Mpa,抗折强度不低于7.5Mpa。细集料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按质量计)。细骨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如下表。细集料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颗粒级配见表1-2含泥量(冲洗法)(%)≤2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为SO3)(%)≤0.5有机物含量(比色法)颜色不深于标准溶液的颜色标准级配范围砂分级方筛孔尺寸0.150.300.601.182.364.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粗砂90-10080-9571-8535-655-350-10中砂90-10070-9241-7010-500-250-10细砂90-10055-8516-400-250-150-10粗集料粗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干净的碎石、破碎卵石或卵石。面层混凝土用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Ⅱ级。粗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分三个粒级,4.75~9.5mm、9.5~16mm、16~31.5mm的比例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中表3.3.3的要求,粗集料应按下表控制级配:粗集料的集配要求级配类型粒径(mm)方筛孔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合成4.75-31.595-10090-10075-9060-7540-6020-350-50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符合规定级配,最大公称粒径31.5mm,碎石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如下表。粗集料的相应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碎石、破碎卵石和卵石质量标准项目技术要求Ⅰ级Ⅱ级Ⅲ级碎石压碎值(%)≤18.025.030.0卵石压碎值(%)≤21.023.026.0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5.08.012.0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8.015.020.0含泥量(按质量计%)≤0.51.02.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20.50.7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合格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0.51.01.0吸水率(按质量计%)≤1.02.03.0洛杉矶磨耗损失(%)≤28.032.035.0岩石抗压强度岩浆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沉积岩不应小于60MPa表观密度(kg/m3)≥2500松散堆积密度(kg/m3)≥1350空隙率(%)≤47磨光值(%)≥35.0碱集料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碱活性反应表11-SEQ表7-\*ARABIC3碎石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颗粒级配见表1-4碎石压碎指标(%)<15岩石抗压强度(MPa)水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