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D.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2.屈原《国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在《病起书怀》中感叹:“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作品透露出(

)A.天下为公的精神

B.为家为国的情怀

C.以人为本的思想D.道法自然的态度3.唐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这表明当时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B.中外文化互相借鉴C.西方文明领先世界 D.文化交流内容广泛4.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5.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其结构严谨,这一现象(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表明纺织业空前发达 D.社会风尚根本性变革6.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A.民主与科学 B.尊孔复古 C.中体西用 D.托古改制7.8世纪初期,日本模仿唐律制定了《大宝律令》。9世纪,又出现了注解这部律令的《令集解》,其所收各注释均以汉字写成,引用了约200种中国典籍。这一时期日本的律令建设(

)A.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B.反映出武士阶层势力的增强C.促进了日本天皇制度形成 D.体现了幕府重视传播唐文化8.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当时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外交流主要局限于佛教的传播 B.佛教成为主流思想及普遍的信仰C.佛教与道教及儒家思想相互融合 D.包容的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9.文天祥在《言志》中写道:“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这体现了文天祥(

)A.对社会治理的要求 B.具有强烈家国情怀C.对科举人才的重视 D.对社会变革的期盼10.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思想家们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同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说:“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侣)蠹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以此来斥佛。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老庄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C.思想领域的冲突与融合 D.排斥外来文化现象突出11.《尚书》记载:“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这里指诚恳地顺从上天的意思),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周公要求周成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君权神授 B.敬天保民 C.民贵君轻 D.仁政思想12.宋代的儒学家们发明了“理”是世界的本原,儒家道德伦理就是天理,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由此可知,理学的形成(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B.得益于儒家对佛道思想的吸收C.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助长了个性自由思想的发展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传统家训文化在几千年的孕育、发展中,形成了浩瀚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所示)。“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家诫》“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耻及祖考。”(三国)羊祜《诫子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北宋)欧阳修《诲学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荣。”(明)孙奇逢《孝友堂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至于师友……择之又择,慎之又慎。”(清)张履祥《训子语》——摘编自李淑敏《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材料二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管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在古代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摘编自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14.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i)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董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阐释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在各自生存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在互相学习、借鉴、吸收中,共同创造了中华优秀文化。尽管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也曾出现过统一和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之间,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的发展。——摘编自刘吉昌《历史·现实·未来--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回顾与展望》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参考答案:1.D2.B3.A4.B5.A6.A7.A8.D9.B10.C11.B12.A13.(1)内容:立志;诚信;勤学;清白传家;节俭;和顺睦家;谦让;谨慎交友。(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2)价值:传播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家族的稳定发展;利于封建国家统治秩序巩固;有助于家庭成员自身素养提高;促进优良家风的形成。(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14.(1)内涵: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2)特点: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互相借鉴。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少数民族统治者受儒家文化影响。(3)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15.示例一观点: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阐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经济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并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互相影响;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发展;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明清时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清除地方割据势力,平定边疆地区叛乱,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综上所述,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示例二观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阐述: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五帝之首的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峰;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