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课时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单选题1.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2.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征发罪犯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A.客观上带动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B.表明秦统一符合历史趋势C.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导致秦朝灭亡 D.解决了边疆地区民族矛盾3.下图所示为甘肃镇原出土的铜质“秦诏版”,其正面以阴文书刻40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诏版”主要反映了()A.大一统国家的建设 B.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C.区域经济文化的交融 D.汉字书写材料的演变4.有学者在论及“中国”一词的渊源时表示,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代表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产生了融合智慧与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该学者意在强调秦的统一()A.开创了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 B.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C.确立了古代中国的基本疆域 D.强化了华夏认同的心理基础5.战国中叶,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战国晚期的《荀子》一书中,“一天下”“天下为一”之语更是一再出现。此类言论在战国中后期的著作中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A.统一国家的愿望 B.百家争鸣的局面C.社会转型的趋势 D.休养生息的政策6.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书》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7.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属于()A.秦末反封建农民战争的再继续 B.刘邦反抗项羽残酷统治的正义斗争C.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 D.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斗争8.秦朝建立后,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都城咸阳并加以销毁,熔铸为12个铜人: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除边地长城外)完全拆除;对于六国故地的贵族、豪宫,秦廷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A.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9.汉代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A.暴政造成社会矛盾激化 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C.背离祖制破坏统一大业 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10.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的帝国。汤因比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废除分封制度 B.建立皇帝制度C.统一文字、货币 D.开创统一格局二、论述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填:通“镇”,安定)之。请立诸子,唯(唯:表示希望,敬词)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后属:后裔,后代)疏远,相攻击如仇能(雠:“仇”的异体字,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公:公家的,国家的)赋税重赏赐之,甚足(足:能够,可以)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树兵:创设引起战争的条件)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司马迁《史记》根据材料,概括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主张有什么不同。秦始皇采纳了哪一主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三、材料题12.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桑弘羊就盐铁专卖政策的利弊跟郡国贤良(儒生)们争辩,称“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论议,是非国家之事也?”——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五》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东汉)卫宏《诏定古文尚(官)书序》(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地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2)“坑儒”说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想要进一步论证“坑儒”说是否真实,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秦始皇迁移部分人口到被征服的边疆地区——岭南,汉代时,这一地区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商业性都会,说明秦始皇的这一措施,促进岭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故选B。题干属于人口迁移,未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此时尚未出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格局已经被突破,排除D。2.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据题干“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蜀、桂林、南海等郡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秦始皇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有利于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A项正确;秦始皇的这些举措不能体现秦统一符合历史趋势,排除B项;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排除C项;“解决了边疆地区民族矛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设。选择A: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皆明壹之”可知,“秦诏版”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诏统一度量,这反映了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设。排除B:秦朝中央行政制度指三公九卿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统一度量,未涉及区域经济文化交融的信息。排除D:题干主旨与汉字书写材料的演变无关。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影响。选择D:根据材料“促使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产生了融合智慧与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对大一统观念的认同,强化了华夏认同的心理基础,推动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还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观念,与国家治理模式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秦的统一使得“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华夏认同的心理基础增强,这不等同于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B项夸大了秦统一的作用。排除C: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战国中后期统一国家的思想。选择A:战国中后期,“定于一”“一天下”等思想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民普遍的愿望,即统一国家。排除B:材料体现的主张具有一致性,而非争鸣。排除C:通过材料仅可以看出人们思想上的变化,无法看出社会转型趋势。排除D:休养生息的政策不能体现“定于一”“一天下”等表达统一诉求的思想。6.答案:D解析:表格中的材料“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指的是对秦朝实行的制度的肯定,而“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则是对秦朝统一全国的高度赞扬,故选D项;A项仅体现了表格中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排除;B项仅体现了表格中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排除;C项仅体现了表格中的“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排除。7.答案:C解析: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也就是说“楚汉之争”是一场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故选C项;A.说的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实质问题,故排除;B.战争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争,故排除B;D.二人均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故排除D。故选:C。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选择B: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收缴并销毁天下的兵器,拆除战国时各国修建的城防壁垒(除边地长城外),迁移六国故地的贵族和豪富,这些措施都大大削弱了地方实力,整体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基层社会管理。排除C:材料措施没有涉及民族之间的关系,不能得知民族间的矛盾缓和。排除D:君主专制涉及君主的决策方式,材料并未涉及。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教训。选择B: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而秦在统一全国之后,统治思想和政策都没有作出改变,这是秦亡的原因,故由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后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造成秦亡,没有体现秦朝的暴政。排除C:材料体现的正是秦朝延续之前的思想和制度,而不是背离。排除D: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后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造成秦亡,没有体现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选择D:由“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的帝国”可知,汤因比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统一中国。排除A、B、C:废除分封制、建立皇帝制度、统一文字和货币都属于秦始皇的功绩,但并非材料所说的“最大”贡献。11.答案:不同: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李斯郡县制的主张。原因: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法家思想的影响;秦国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解析:12.答案:(1)不能形成互证。三则材料都是后人的记述或研究,缺乏直接一手材料印证;材料中关于“坑儒”细节有诸多不同,如发生地点、手段、人数和“儒生”与“术士”的不同称呼等,表明事件存疑;桑弘羊盐铁会议上因盐铁专卖政策与儒生辩论,为打压儒生而提出“坑儒”,没有确凿史实依据,不能作为证据与其他史料形成互证;成书于两汉时期的记述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这影响史料的可信度。(2)从秦商鞅变法时“燔诗书,明法令”的措施延续作为证据;秦朝的法律;秦朝“方士”“儒生”的称呼内涵界定;秦朝的儒家与法家之争;秦朝内守旧势力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冲突。解析:(1)本题考查史料辨析、史料互证、秦朝的文化政策。设问方式为“能否形成史料间的互证以证明·坑儒'事件的存在”,关键词是“史料互证”,即材料提供的史料之间的关系,与“坑儒”结论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史料辨析、史料互证的原则。影响史料价值高低的因素有史料来源(一手、二手)、史料类型(文献、考古)、主观情感因素、研究者自身研究水平、史观等。本题中的三则史料分别是《史记》、《盐铁论》和《诏定古文尚(官)书序》,从史料来源角度来看,三则史料都成书于西汉或东汉,《史记》的成书过程中司马迁参考了一些传闻,缺少其他史料的支撑;《盐铁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就盐铁政策与儒生辩论的记载,不是史学著作,因此一些论断没有经过基本的考证;《诏定古文尚(官)书序》中的“诏”“古文尚书”表明其体现的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不是专业的史学研究。从细节来看,事件发生地点、“儒生”“方士”称呼、手段等有诸多不同,无法互证;司马迁、卫宏生活在汉代,受儒学影响,意在抨击秦的暴政,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影响了记述的客观性;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经济学家而非历史学家,在盐铁会议上因盐铁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