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补充,使学生了解词人辛弃疾

的生平,以及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与分析,体会词人的创作心态与所抒情感,分析

词人的英雄形象,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在交流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情感领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讨论探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要求学生掌握

本首词中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赏析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词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过程与方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

作,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辛弃疾在其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后,登临北固

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传唱千古之作。该词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

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典故”这一鉴赏诗

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阶段通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

词以寄之》、《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相关诗词的学习,对词这种体裁并不

陌生。但大多数学生对词的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还不具备开掘出

词所蕴含的深厚感情的能力。再加上文化背景的缺失以及解读方面的欠缺,以

致面对一些词时,出现欲解而茫然失措,以今解古,理解偏差,自以为是等问题。

再者,辛词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典很多,这也增加了理解辛词的难度。因此要

通过反复诵读和老师对个别典故作必要详细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

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继苏轼后的

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登上京口

北固亭的辛弃疾,会作何感想呢?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1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

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现存词六

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

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

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2.介绍背景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

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

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齐读: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掌权宰

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

曲。

三、文体知识:怀古诗词

(1)定义:怀古诗词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解读技巧: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

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

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

四、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预习检查:

1.识记字音

故垒lei酹lei公瑾jin

纶巾guan雄姿zi

橘橹qianglu

2.古今异义

大江东去

古义:长江

今义:大河的泛指。

3.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

(2)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

(3)橘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五、基本内容

理解

五、启示——共情共鸣,问题探究。

1、词人登北固亭为什么首先想起这两个人?

明确:结合课下注释,答案不难找到。因为这两个人物都与京口有着密切的

关系。孙权,吴国国君,始置京口镇;刘裕,生长于京口,并在京口起兵北伐,

2

建立刘宋。

2、除了这一共同点外,这两个人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明确: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占

据江东,赤壁之战大破曹操,遂使天下三足鼎立,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

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

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

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

英雄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

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遥想刘裕率领兵强马壮

的军队,驰骋中原,气概是何等豪迈。

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想要抗敌救国的心情。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

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都是英明的君主。如辛弃疾在《南

乡子》中曾这样说过,“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孙仲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45吹去。”——展露在外面的是6个分句、25个字,藏在这背后的

是什么情感呢?这些情感藏在哪些词句里?

明确:对孙仲谋的仰慕之情;对孙仲谋的惋惜之情。

(1)、仰慕之情一一①直接称呼对方为英雄。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

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②无觅,没有找到,这是结果,由结果反推过程寻找过。因心仰慕,所以

寻找。

③称呼对方为仲谋,仲谋为孙权之字,古人称他人以字是对对方的尊重。

(2)、惋惜之情一一①无觅,没有找到。千古为时间,江山为空间。在所

有的时间与空间中寻觅,可是,在千古漫长流逝的时间之中,江山依旧,英雄

却已不在。

②建造的舞榭楼台、创建的风流(丰功伟绩)已经荡然无存,今昔对比中一

切都已流逝。

4、辛弃疾为什么惋惜孙仲谋不在了,你觉得这是对谁说的?

明确:聚焦孙仲谋的身份,他是东吴统治者,所以有对当今南宋统治者的

失望之情。当今之世再也没有孙仲谋这样的英雄豪杰了!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藏在这背后的是什么情感呢?藏在哪些词句当中?同学们可以参考

“孙仲谋”典故解读思考一下。

明确:对刘裕的仰慕之情;对刘裕的惋惜之情。

(1)、仰慕之情一一金戈铁马,可见是精锐之师;气吞万里如虎,乃北伐

如虎之气势。辛弃疾仰慕刘裕能够兴师北伐,收复失地。

(2)、惋惜之情一一“想当年”“曾”,这两个表示过去式的词语,与“千

古”所承载的历史感异曲同工:时光流逝,英雄不在。

6、教材上关于刘裕有两个注解。一个注解是: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推

翻东晋做了皇帝;另一个注解是:刘裕曾经率军北伐,收复了洛阳长安。刘裕

的两大盛事,你觉得辛弃疾仰慕的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明确:辛弃疾仰慕刘裕能兴师北上收复失地,因为辛弃疾没有想过要推翻南

宋统治者,他最渴望的是收复失地,收复家乡。这既是看到典故本身,也看到

了诗人的身影,是为典故解读之知人。

3

7、辛弃疾的情感是前后串联的,在孙仲谋和刘裕身上都寄托着他的热望,

也流露出他的失望。如果要读出热望,我们要用怎样的情感读哪些词句?

明确:“英雄”、“舞榭歌台”、“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这些词语中凝结着词人的热望,要读得热烈,读得慷慨,读出心中的

希望。

六、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请同学们联系i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

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

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

愤。

七、高考链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

流。

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

谋。

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

历史上的什么人物暗讽什么?倾吐了作者什么情怀?

明确:通过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暗讽南宋朝廷无能屈辱求和,倾

吐了作者仰慕英雄和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

2.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武侯庙杜甫

遗像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问:试分析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辞别后主的声音,表达了对其一片忠心的

景仰之情;“不复”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赞叹之情

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

之情。

八、总结写法

1.内容: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阕:怀周瑜,着重写人,怀古伤己,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方法:

(1)映衬手法:是烘托的一种。

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

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像,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

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

精练、形象,如1“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

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4

九、主题小结: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

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前者为主,后者

为宾。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

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

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十、课堂总结

上阙无论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即怀

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在上阙中,作者用

孙权典,用刘裕典。下阙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北伐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耿

耿忠心。

整首词中,词人遥望在金人铁蹄蹂蹒下的中原大地,念及国事,忧心如焚,

自然地想到了曾经活跃的两位历史人物:北御大敌、内固国本的孙仲谋和金戈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