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夯基提能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夯基提能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夯基提能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夯基提能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新教材2024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夯基提能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基础巩固练一、语言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明有误的一项是(D)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B.吾与点也 与:赞成C.夫子喟然叹曰 喟:叹息D.如会同,端章甫 端:礼服【解析】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情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A.莫春者,春服既成B.毋吾以也C.鼓瑟希,铿尔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解析】A.“莫”同“暮”,晚、末。句意:阳春三月,春服已经做好了。B.“以”同“已”,停止。句意:不要因为我在场,你们就不敢讲了。C.“希”同“稀”,稀疏、缓慢。句意:(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D.无通假,句意:等到过了三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3.“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牛何之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④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⑤未之有也⑥以羊易之⑦王之不王A.①⑦/②/④/③/⑤⑥B.①③④/②/⑤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⑦D.①③/②⑥/④/⑤/⑦【解析】①句“之”:助词,的,句意: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重别人的长辈;②句“之”:动词,到,句意:牵牛到哪里去;③句“之”:助词,的,句意: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④句“之”:助词,的,句意: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⑤句“之”:代词,指这种状况,句意:没有这种状况;⑥句“之”:代词,指牛,句意:用羊去换它;⑦句“之”:助词,主谓间不译,句意:大王不能统一天下。①③④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到”/⑤⑥代词/⑦主谓之间取独。4.对下列各句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视为止,行为迟②为之踌躇满志③合于《桑林》之舞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①“为”是介词,“因为”之意。句意:眼光因为它停下来,动作因为它缓慢下来。②“为”是介词,“因为”之意。句意:为此闲情逸致,心满足足。③“于”是介词,引出对象。句意: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④“于”是介词,“对于”。句意:宽宽绰绰的样子,对于刀刃的运转必定有余地啊。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不吾知也B.何由知吾可也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臣未之闻也【解析】A.句意: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宾语前置句,“吾”作“知”的前置宾语。B.句意: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宾语前置句,“何”作“由”的前置宾语。C.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当的啊。主谓倒装,“百姓之谓我爱”作“宜”的主语,主谓倒装。D.句意: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宾语前置句,“之”作“闻”的前置宾语。6.《齐桓晋文之事》文学文化常识。(1)齐桓,即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2)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3)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4)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5)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6)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7)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7.翻译下列句子。(1)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译文: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于心不忍(的原因)。(2)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译文: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望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译文: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缘由,没别的,擅长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文: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8.名篇名句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漂亮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缘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9.选出与“夫子哂之”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A.加之以师旅B.由也为之C.子犯请击之D.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解析】例句:之,代词,他。句意:孔子笑了笑他。A.之,代词,它。句意:有军队来攻打它。B.之,代词,它。句意:假如让我去治理它。C.之,代词,它。句意:子犯恳求攻击秦军。D.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原因)。10.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解析】应是宾语前置句,“何如”,应为“如何”,“怎么样”的意思。句意: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11.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地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志向的苦闷。B.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看法不够虚心。C.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志向,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看法谦逊,说话很有分寸。D.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性赐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依据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解析】“说明曾皙不能依据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分析有误,据原文“吾与点也”可知,这句话意思是孔子赞成曾皙的看法。孔子让弟子们自由地发表看法,说说自己的志向,说明白师生关系融洽。12.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答: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几岁,不要因为我年长的原因就不敢说(你们各自的志向)。(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答:暮春三月,穿上了春装,跟五六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六七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唱着歌儿回家。13.简答题:孔子为什么对曾皙的想法深表赞同?答:(1)曾皙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见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志向。(2)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3)曾皙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欢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4)曾皙志趣高远,胸怀悠闲,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阅读《庖丁解牛》,完成各题。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当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B.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C.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D.善刀而藏之善:认为……好【解析】善:揩拭。句意:刀擦干净,保藏起来。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吾见其难为B.进乎技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D.官知止而神欲行提刀而立【解析】A.为,介词,替,给。句意: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为,动词,做、下刀。句意: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B.介词,相当于“于”,比。句意:比技术更进一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宽宽绰绰地,那么对于刀刃的运转必定是有余地的啊。C.以,都是介词,凭借,用。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D.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提着刀站立起来。16.对下面两句话的翻译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未尝见全牛也。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A.①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B.①未曾看到活着的牛了。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C.①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是要重新拿到磨刀石上磨一磨。D.①未曾看到活着的牛了。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是要重新拿到磨刀石上磨一磨。【解析】①“全牛”,指完整的牛。句意: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②“若新发于硎”,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句意: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A.第一段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诗意化地呈现了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艺术。B.其次段写文惠君的赞美与询问,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精湛,结构上有过渡作用。C.第三段中,庖丁以自己解牛的经验、感悟、表现等诠释了自己对“道”的追求。D.末段表明文惠君对庖丁传授的解牛技术没有爱好,他是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解析】“文惠君对庖丁传授的解牛技术没有爱好,他是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错误,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意思是“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并非“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而是从这番话里悟出了养生的道理。18.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达到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根本缘由是他“所好者道也”。解牛时,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当然”地循着牛体自身的结构去用刀,依自然规律行事;而当他面对牛筋骨交织聚结的难解之处时,他又能够以“怵然为戒”的看法与“动刀甚微”的动作去谨慎面对、细心处理,不鲁莽、草率地对待。阅读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齐宣)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孟子·梁惠王上》)[乙](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丙]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①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①唐、虞、三代: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B.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C.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解析】首先“七篇”是《孟子》包含的内容,不能与“《孟子》”并列,中间不用断开,可解除A、C。“序”和“述”都是动词,其后的“诗书”和“仲尼之意”都是名词和名词性词组,依据句子构成方式,“序诗书”和“述仲尼之意”都是动宾结构,句子结构完整,所以中间要断开,可解除D。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这里就是《诗经》,《诗经》也叫《诗》《诗三百》,儒家经书之一。B.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锱铢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D.北海,古人认为天下有四个大海,北海居其一,指齐国北边的大海。【解析】“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错。庠序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太学是朝廷开设的,两者不一样。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当时的诸侯国多崇尚攻伐。秦楚魏齐等国皆务于合从连衡,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而这与孟子的主见南辕北辙。B.孟子的社会志向是美妙的。孟子把其社会志向描述为: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齐宣王先听进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齐宣王似乎谦恭,能听从孟子的劝谏,但最终没能接受孟子主见,也没有任用他。D.齐宣王富有肯定的怜悯心。通过对话可以看出,齐宣王很怜悯禽兽,但不大怜悯老百姓,不能分清轻重、长短。【解析】“齐宣王先听进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错,齐宣王表面上虽并没有否定孟子的主见,但他真正想听取的还是攻伐性的“霸道”,并没有听进去孟子的“王道”,所以“先听进劝谏”理解错误。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答:敬重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老人;爱惜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惜)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2)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答:齐威王和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这类人,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23.“唐、虞、三代的德政”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进行概括。答:①执政者富有怜悯之心,恩既及禽兽,又善推其所为;②明君在位要制民之产,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③修治礼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④不崇尚攻伐。参考译文:(甲)齐宣王兴奋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缘由,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信任吗?”(齐宣王)说:“不信任。”“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原因;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原因;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愿布施恩德的原因。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愿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愿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分?”(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知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的确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知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敬重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老人;爱惜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惜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犹如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简单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缘由,没别的,擅长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原委是什么缘由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斟酌一下吧!(乙)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化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试看。”孟子道:“没有可以许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许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遵守法律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肯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妻子儿女;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简单听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搁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常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刚好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化,反复地吩咐他们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假如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实现王道,那决不行能。”(丙)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他通晓儒家治国之道以后,便去游说齐宣王,但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大梁,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见,反而认为他的见解迂阔而不切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军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减弱了强敌;齐威王和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这类人,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此时,正值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游说的那些国家都觉得(孟子主见)不符合他们的须要。孟子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七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行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解析】“臣请往使吴王”中,“臣”是“请往使吴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行断开,解除A、D;“君因以兵迎之”中,“君”是“因以兵迎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行断开,解除C。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化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B.“二三子”其次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C.“甲兵”原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打算作战武器”。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解析】“文中‘甲兵之事’意为‘打算作战武器’”错误,原文“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行与战”的意思是“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行以和它交战”,可知“甲兵之事”在文中指“打仗的事”。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限制权。B.当鲁国即将遭遇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切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妙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D.田常之所以变更办法,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解析】“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实为取得军队的限制权”错误,原文“故移其兵欲以伐鲁”的意思是“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可知是想转移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并非亲自带兵,选项曲解了“移”的词义;“实为取得军队的限制权”于文无据。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答:因此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答: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28.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告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答:(1)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慈爱,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军民又都厌烦斗争。(2)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3)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据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功劳都不在其中。####参考译文: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胆怯 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诞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急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自告奋勇呢?”子路恳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恳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恳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子贡就动身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慈爱,大臣们虚伪而无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行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敞而水深,铠甲坚实而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珍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保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简单攻打的。”田常忽然生气了,脸色一变说:“你认犯难,人家认为简单;你认为简单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专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据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功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每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像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境况就危急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成功,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救济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接受了子贡的看法,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子贡一自告奋勇,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战胜,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氾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眠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眠/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眠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眠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依据语法结构,“尧舜既没”中“尧舜”是主语,“既没”是谓语,“圣人之道”是下句的主语,因此在“既没”后断开,解除A、D;“坏宫室以为污池”“弃田以为园囿”句式大致对称,“民无所安眠”“使民不得衣食”是前两句的结果,因此,这四句应分别断开,解除C。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B)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C.处士,指那些原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闻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闻其治理过洪水。【解析】“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