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四首教案_第1页
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四首教案_第2页
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四首教案_第3页
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四首教案_第4页
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四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7.古诗四首(教案)

17.《古诗四首》教案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

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

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

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

诗篇一一《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

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

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

;从远处看庐山,像;从近处看庐山,像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从低处(山脚)看

庐山,像O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

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

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

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

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

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

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

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

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

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

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

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

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

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

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

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

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

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

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

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

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

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

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

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

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一一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一一读书的,读书也叫“观

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

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

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

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

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一一观书有感。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

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

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

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

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

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

呢?【指名读,评价一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

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

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

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

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

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

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一一

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

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一一清澈明净。【板:清澈

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

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

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

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

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

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

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一一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

更好,再指名读一一女生齐读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一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一一

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

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G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

(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一一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

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

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

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

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

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

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

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

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一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

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

“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

(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

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

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

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

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

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

现在在“南溪书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