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结构艺术赏析11000字(论文)】_第1页
【雷雨的结构艺术赏析11000字(论文)】_第2页
【雷雨的结构艺术赏析11000字(论文)】_第3页
【雷雨的结构艺术赏析11000字(论文)】_第4页
【雷雨的结构艺术赏析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雷雨》的结构艺术赏析目录TOC\o"1-2"\h\u5681《雷雨》的结构艺术赏析 121173一、绪论 210427(一)研究背景 210084(二)研究内容 232493(三)研究综述 215545二、《雷雨》的相关简介 323304三、人物情感的结构艺术 47789(一)虚伪与真实——两种对峙的观点 429024(二)利益——情感真实性与否的关键 523192(三)人物冲突——三角爱情的纠缠 83180四、人物形象塑造的结构艺术 813160(一)周朴园人物形象的冲突 814901(二)繁漪人物形象的冲突 924318五、多样化的戏剧结构 1132711(一)重复叙事结构 1132753(二)闭锁结构 1126640(三)突转结构 111355结论 1216001参考文献 12内容摘要:《雷雨》既是中国话剧文学最富盛名的经典作品,又是演出场次最多具有最长久的舞台生命力的话剧艺术精品。同时,《雷雨》也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又是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蕴的中国话剧之标杆。《雷雨》充满了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许多巧合,揭示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其中有复杂多变的暴力冲突、波澜起伏的人生境遇、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力量和神秘的情感视觉。分两个阶段描写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元老、资本家周朴园为核心人物,表现由他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各种尖锐矛盾和冲突,表达了对旧社会和封建家庭的批判。《雷雨》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经典的戏剧故事、精巧的结构艺术、深邃的人性内涵、强烈的悲剧精神,及独特的语言魅力。《雷雨》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戏剧故事和结构艺术的经典性。关键词:《雷雨》;曹禺;故事情节;结构艺术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浩瀚海洋中,曹禺的《雷雨》无疑是一颗灿烂的宝石。《雷雨》中周鲁两代人的两个阶级、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纠葛,贯穿时空,牵扯出了周朴玉和鲁侍萍之间的爱与恨联系在一起。这部作品宣扬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压迫和复杂的情感关系,影响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和灵魂。在这篇文章中,鲁侍萍表达了人性的真、善、美,而周朴园则是伪善、邪恶、丑陋的结合体,两者之间的爱恋故事,也给读者们留下了诸多疑问,而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真实性的问题更是引发诸多人争相探讨。此外,国内外学者对于《雷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多种多样,但对于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纠葛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乏。本文以《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真实性问题为题,对于《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对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进行探讨,最后分析了造成两人爱情悲剧的原因,对于《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真实性进行解读。(二)研究内容本文对于《雷雨》的结构艺术的研究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不同时期的《雷雨》解读进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方向;第二部分主要对《雷雨》这部话剧作品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本文从人物情感出发,结合原著内容挖掘人物情感之间的的争议,展现话剧结构艺术中人物情感复杂性带来的冲突。第四部分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展现周朴园和繁漪两个人物的冲突形象;第五部分,对《雷雨》中重复结构和锁闭式的戏剧结构进行研究。(三)研究综述1.解放前的《雷雨》曹禺的《雷雨》于1934年7月登载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它于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公映,今后渐渐受到关注。“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冲突的恶劣环境,以及差异文化思潮和表现主义的直接影响,当时的研究呈现出显着的不同政见和不同艺术旨趣的特点。”《雷雨》评论褒贬不一。涵盖范围通常制约于作品的思想价值以及作者的世界观与表现方法之间的相关矛盾。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时,往往以社会效应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涉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审美价值。”40年代有代表性的评论是1944年杨晦的《曹禺论》和吕荧的《曹禺的道路》。杨晦认为《雷雨》是一个充满神秘观点的生活矛盾,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的社会现象。对于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强调命运没意义,而是希望将悲剧问题的回答得以实现。这是一种太过实用主义的评估模式。吕荧理论剖析了《雷雨》的设计主题,认为宇宙的掌控者是这部悲剧的心魄,强调指出《雷雨》并不是一部真确的社会戏剧,而是作者迈进现实的步骤。这样有见地的观点并不多见,但由于目前的情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解放后17年间的《雷雨》解放17年到“文革运动”时期,虽然学术界对《雷雨》的探索取得突破,但总体而言,由于阶级理论构建和“左”的理论色彩,对《雷雨》的探究更不只是作品。从作者的主题意义和价值观来看,难以对待这部作品。1958年,学术界谈论了《雷雨》的悲惨命运和曹禺的世界观和创作观念。在《曹禺的世界观与创作》中刘正强认为,作者对其戏剧艺术的主观解读与对其客观意义的认同之间存有差距较大,这也是争辩的话题焦点。上世纪60年代初,钱谷融发布了他的《雷雨》艺术人物系列,198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籍,是当时的一个创新突破。1960年陈瘦竹、沈蔚德发表《论<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深入研讨地探索了作品的艺术表现。此外,在60年代对《雷雨》的版本比较展开探索研究。二、《雷雨》的相关简介《雷雨》是知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标志牌,也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标杆。《雷雨》发表80年来,因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重视。《雷雨》问世以来,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雷雨》这一剧作融会了西方戏剧的优点,使话剧这一外来的戏剧形式第一次在较大的思想容量和深刻性上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雷雨》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它之所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简要地归结为它的经典性。虽然因为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读者和观众心灵的复杂与微妙,我们很难用简单的标尺去度量经典。但一般地讲,真正的经典总是能经受住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考验。那些深刻地描写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而具有震撼灵魂的伟大力量的作品,那些优美地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情绪、情感而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和观众心灵的作品,总会普遍受到心智正常的人们的喜爱。真正有生命力的经典性作品,往往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难以探测到底,不断地开掘总有新的收获和惊喜。回看《雷雨》,曹禺先生对剧中三个女性的刻画都是非常细腻的,她们以自身的悲剧为后人开辟了一条看到自由的路。爱情,是一切文学艺术永恒的话题。剧中繁漪、四凤二人无不是把爱情作为自己的全部生命在对待,在她们眼中,爱情高于一切。虽说一个较为传统,一个受先进思想的感化,但在感情方面,这两个人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她们在爱情中依赖男人,爱情是她们摆脱自身困境的希望,是“救命”的稻草,但二人始终难逃悲剧的结局,最终一个疯一个死。即使是侍萍,当初被赶出周公馆后她选择投河自杀,也是重视爱情的表现。尽管剧中三个女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阶层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结局都是悲剧性的。《雷雨》正是表现了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幸彰显了人物与命运在绝望中进行抗争。从这部剧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命运无情甚至是残酷的一面,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剧中人物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他们的努力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或许只有话剧剧本才能有这般的曲折离奇,它所要追求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感官体验,这种戏剧般的情节再合适不过了三、人物情感的结构艺术(一)虚伪与真实——两种对峙的观点1.情感虚伪周朴园是封建世家的长辈。他独断专行,拥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这从他与妻子、孩子和仆人的关系中可见一斑。周朴园的妻子繁漪是一个追求独立、接受新型教育、渴望平等、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女性。在男权文化为主导的封建社会,这是无法实现的。繁漪嫁给了周朴园后,被要求服从他。周朴园觉得繁衣有病,周朴园逼她喝药,这种专制的做法引起了繁漪的不满,她拒绝喝这种药。周朴园郑重警告繁衣,还吩咐孩子们劝繁漪喝药,表现出封建家长式的作风。周朴园: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繁漪:(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周朴园:(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周朴园:(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繁漪:(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周朴园:(高声)跪下!(萍望着繁漪和冲;繁漪泪痕满面,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繁漪:(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繁漪在周家的生活很无聊,在这种压抑的气氛,让她十分痛苦。她为了躲避周家,搬到阁楼一个人住,很久没有下楼了,也没有参与周家的事情。周朴园的孩子们也很怕他,从害怕到冷漠,最终逃了出来。当他感到年老孤独时,想缓和自己的态度走近儿子时,一切都为时已晚。周朴园也是一个残酷的统治者。他为了赚钱不惜一切代价,他积累的财富是通过掠夺和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获得的。他在哈尔滨修建河桥时,故意破坏江堤,淹死两千多个工人,就是为了扣减每名工人300元的补偿!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简短对话,表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以及无数的犯罪履历中看出,他的狡猾和残忍,资本家的血腥和罪恶。2.情感真实不得不说,他对侍萍的爱并不虚伪。三十多年前,周朴园是去德国读书的少爷,而侍萍是周家的丫鬟。这个女孩又漂亮又聪明,她读过书。日常接触中,周朴园觉得侍萍很懂事,听得懂他的话,于是对侍萍产生了感情,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心有不甘,但在那个时代,他也拦不住。此外,周家一直不让他见到侍萍。侍萍被赶走后,30年的变迁,周朴园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人也变得凶狠起来。另一方面,他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侍萍的感情,他保留了她的照片,记住她的生日,客厅的装饰和30年前一样。这不是矫情,而是周朴园对侍萍的真正留恋。周朴园是中国早期封建地主阶级留学的学生,受到德国公民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从而打破了封建的家庭地位观念,大胆地爱上了一个卑微的女孩。然而,由于当时传统封建势力太强,民主势力太弱,周朴园屈从于父母,被迫抛弃心爱的侍萍,周朴园屈从于封建伦理之后,感到难过,也感到内疚。为了思念和忏悔,他保留了原来的家具。30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相恋,故乡从无锡迁往北方,现在没有人知道当时的真相,周朴园完全没有必要假装来欺骗别人。作者的本意不是要表达周朴园的虚伪,而是要写出周朴园的真情实感。(二)利益——情感真实性与否的关键1.利益稳固,有真实的感情三十年前,小少爷周朴园爱上了丫鬟鲁侍萍。有人认为周朴园是在玩弄他,首先,因为他们的地位是非常不同的,他们不符合传统婚姻的范式。第二,鲁侍萍并没有逃脱“始乱终弃”的结局。我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僵化,缺乏精确的分析。那么,三十年前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吗?(1)从认识鲁侍萍的过程看周朴园主动把这个话题带到无锡,故意提起三十年前发生在无锡的一件非常有名的事情。他特别记得主人公鲁侍萍的身份和气质。他还真心打算给她修坟,把他当作周家正式的结婚对象等等。这一切都表明,周朴园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从未忘记过鲁侍萍,他对于30年抱有懊悔、愧疚以及怀旧的情怀。人们常说,时间是洗净一切的良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它一直没有被遗忘。这难道不是真实情感的揭示和表现吗?也就是说,三十年前,小主人周朴园和仆人鲁侍萍是真心相爱的,这是人性的真实表现。其中,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爱主要体现在有关侍萍气息的物品上,而他们两人之前的感情也由哪些存有两人故事的物品得到了重塑:鲁侍萍:“老爷,您的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需要哪一件?”周朴园:“要哪一件?”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一脸的惊愕)“梅花?”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如果不是真心相爱,又怎能给周朴园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和思念呢?如果他们不是真心相爱,周朴园又怎么能这么体贴?甚至每一件衣服都是精心设计的;如果他们不是真心相爱,三十年后重逢,怎么能让周朴园认出鲁侍萍来呢?这些生活细节反映了侍萍与周朴园的爱情。(2)从生活的细节来看一是,因为萍儿生病了,他总是把窗户关上。这是爱鲁侍萍的举动,鲁侍萍在周朴园去世后,为他延续了这一习俗,显示了周朴园对他的深爱。二是,30年前,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衬衫上绣了“萍”字;三十年后,周朴园仍珍藏在盒底,这不是真爱吗?他们的爱情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周朴园爱上女仆并非不可能;侍女配得上他的爱,这足以证明鲁侍萍的优秀。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是“感情上的”,而不是“仪式上的”。这种爱是不符合封建父母的愿望和传统家庭的地位。根据鲁侍萍的指控,是周朴玉的家人把她赶出家门的,而不是周朴园一个人赶的。从周朴园的口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并不是有意驱逐鲁侍萍,而是当时周朴园懦弱地听从了父母的意愿。这是周朴园性格(个人的爱)在社会伦理观(父母的命令)上作出的第一次妥协。2.利益受损,变得冷酷,自私性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周朴园逐渐成长为一个封建家长、煤矿董事长和资本家。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名流”和“贤达”的代表,他的社会特征更加鲜明。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1)周朴园为何要美化、怀念周朴园为了给儿子周萍好好解释一下鲁侍萍的身份,他不想让儿子周萍知道自己是佣人生的,这不仅对儿子的成长不利,而且对父亲的形象也是一种侮辱。此时,周朴园从社会的角度来思考他对石萍的爱。这就是为什么他毫不犹豫地编造石萍的出身。第二,继侍萍之后,周朴园对自己的配偶也不是很满意。蘩漪特别关注个人自由,不愿受封建父母周朴园的专制统治,甚至与周萍发生乱伦关系。周朴园不爱蘩漪,所以他主动提出邀请侍萍给他带来了一段美好的关系,并正式与周家结了婚。这种情感是周朴园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自然人性的表现。(2)认出侍萍后为何翻脸起初,周朴园单方面认为侍萍是来跟他算账的。这反映了他的自私和狭隘,也是社会性的结果。他用三十年来积累的社会经验揣咄并对付侍萍,而他对于初见侍萍带来的怀念与欣慰,远远比不上切身利益的重量。此时的周朴园更注重自己的切身利益:社会地位、名誉,甚至是家庭。其次,周朴园害怕自己可耻历史的会被揭露。因此,在简单侍萍突然出现时,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周朴园(忽然严厉地发言)“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了?”鲁侍萍:(十分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看着面前的女人)“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三十年来,鲁侍萍一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对象,让周朴园美化她。当鲁侍萍出现在周家时,他非常惊讶。而优雅的周朴园却用理性控制情感,潜意识里用社会性思想控制自己的情绪。鲁侍萍并没有立即告诉周朴渊自己的身份,而是让周朴渊说出自己身份后的本性受到诱惑甚至折磨。这是否也增加了周朴园对鲁侍萍意图的怀疑?怀念已故的鲁侍萍,是人性的真实体现。而周朴园对社会性统摄方面的仓促失态,则使他对活着的鲁侍萍产生了排斥。(3)利益补偿,愧疚与弥补当周朴园看到鲁侍萍并不是来讹诈他的,因此又表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我们先不要哭哭啼啼的,你不要以为我的心已经死了,这些家具……多年来我一直把它留着,这是我们的记忆,你的生日……我总是记得,关上窗户的习惯,我也一直保留着。”周朴园对他既友善又热心。友善使得鲁侍萍悲愤的心立刻平静下来,他温柔开口:“我们都是老人了,这些情话你就不用再说了。”事实上,鲁侍萍对周朴园并没有过分的要求。虽然他“一再欺骗”她,但她不会损害他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甚至社会地位。这是那一年的情感教训,也是面对上流社会的周朴园作出的选择,从她决定尽快带着四凤离开周家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也是三十年后鲁侍萍面对身处上流社会中周朴园最正确的选择。然而,周朴园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鲁侍萍复杂得多,而且从不过于情绪化。这是由两个人不同的社会阶层所决定的,而这也正是周朴园社会性的所在。周朴园现在完全知道了鲁侍萍的身份:不诚实鲁贵的妻子,周冲深爱四凤的母亲以及与亲生父亲有着不共戴天仇恨大海的母亲。鲁氏家族对周家的威胁使周朴园决定结束这一切,他采取的一种方式就是给钱来补偿鲁侍萍。这是一场尖锐的对抗,体现人类美与丑的壮丽作品。周朴园的社会性完全隐藏了他的性格:他不认旧情人,不认亲生儿子,甚至让与侍萍有关系的人都离开了周家!维护自身利益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自然性。鲁侍萍的到来暴露了周朴园和鲁家复杂的关系,并对周朴园和他的家人构成了威胁。周朴园用极为冷酷绝交的情绪对待鲁侍萍以及她的家人,是人的自然性被社会性支配的结果。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人性和社会性不断受到约束和复杂化。人性是被切割和控制的,人有阴谋、谨慎和协调等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一直在改变和成长,或者他们变成了自己期望的样子,或者甚至不了解自己。“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坏人”,这是曹云对周朴园人性的厌恶,但在一个理性的读者眼中,我并不认为周朴园是那么坏。(三)人物冲突——三角爱情的纠缠《雷雨》里面矛盾的设置非常成功,其中包括四个三角爱情。侍萍、周朴园、鲁贵之间的关系;周萍、周朴园、繁漪之间的关系等互相交织,纷繁复杂。蘩漪对待爱情热情如火,可是周萍对她却是始乱终弃,最终让蘩漪神智失常,两个人的冲突和矛盾逐渐深化,最终酿成了悲剧。周萍因为罪恶心理作累,又同四凤产生感情,而四凤却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最终,他们都变成了牺牲品。而周冲对四凤一厢情愿的爱,则是-一个不现实的梦。周朴园曾经和侍萍相爱,却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而破镜难圆,侍萍因此三十年间颠沛游离,她和鲁贵在-起,只是一种无奈的抉择。在那个残酷的雷雨夜,事实被揭开,悲剧终于发生,于是,死的死,疯的疯,人物命运落入到悲剧的轮回中。如此复杂的人物间关系,形成了矛盾的罗网。人物越挣扎,罗网越紧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就越难以理清,最终让矛盾突然爆发。四、人物形象塑造的结构艺术(一)周朴园人物形象的冲突1.冷酷专横的自私伪善者周朴园是封建世家的长辈。他独断专横,他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发言权,这在他与妻子、孩子和仆人的关系中体现得很明显。周朴园的妻子繁漪是一个追求独立、接受新型教育、渴望平等、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女性。在男权文化为主导的封建社会,这是无法实现的。繁漪嫁于周朴园后,被规定要求绝对服从他。周朴园觉得繁衣有病,周朴园逼她喝药,这种专制的做法引起了繁漪的不满,她拒绝喝这种药。周朴园郑重警告繁衣,还吩咐孩子们劝繁漪喝药,表现出封建家长式的作风。繁漪在周家的生活很无聊,在这种压抑的气氛,让她十分痛苦。她为了躲避周家,搬到阁楼一个人住,很久没有下楼了,也没有参与周家的事情。周朴园的孩子们也很怕他,从害怕到冷漠,最终逃了出来。当他感到年老孤独时,想缓和自己的态度走近儿子时,一切都为时已晚。周朴园也是一个残酷无情的统治阶层。他为了赚钱不惜一切代价,他积累的财富是通过掠夺和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获得的。他在哈尔滨修建河桥时,故意破坏江堤,淹死二千多个工人,就是为了扣减每名工人300元的补偿!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的简短对话,表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以及无数的犯罪履历中看出,他的狡猾和残忍,资本家的血腥和罪恶。2.值得同情的悲剧受害者着实,他对侍萍的爱并不虚伪做作。三十多年前,周朴园是去德国读书的少爷,而侍萍是周家的丫鬟。这个女孩漂亮美丽,她好读书。在生活交往中,周朴原觉得侍萍充满智慧,听懂自己说的话,便对侍萍产生美好的感情,并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心有不甘,但在那个时代,他也拦不住。此外,周家不让他见侍萍。侍萍被赶走后,30年的变迁,周朴园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人也变得凶狠起来。另一方面,他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侍萍的感情,他保留了她的照片,记住她的生日,客厅的装饰和30年前一样。这并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周朴园对侍萍那段时光的眷恋。周朴园是中国早期封建地主阶级留学的学生,受到德国公民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从而打破了封建的家庭地位观念,大胆地爱上了一个卑微的女孩。但由于当时传统封建统治太强,民主实力太弱,周朴园俯首听命于父母,被迫舍弃了深爱的侍萍。在周朴园怯懦于封建伦理之后,他感到感伤和负疚。为了思念和忏悔,他保留了原来的家具。30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相恋,故乡从无锡迁往北方,现在没有人知道当时的真相,周朴园完全没有必要假装来欺骗别人。作者的本意不是要表达周朴园的虚伪,而是要写出周朴园的真情实感。(二)繁漪人物形象的冲突1.封建思想的叛逆者繁漪被关在一个封建家庭的笼子里。18年来,她呼吸不到任何新鲜空气。她的人性被压抑,她的心理折磨是残酷的,因此她逐渐变得不快乐,一个充满失望的年轻女子经历了痛苦和悲伤。令人窒息的空气和残酷的精神折磨使他们“逐渐变成石头一样的死人”。生命失去希望,但静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但繁漪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人。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她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即使成为封建社会婚姻的牺牲品,她仍然敢于打破封建统治,大胆追求爱情。她从不后悔自己的过去。她说:“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对自己负责。”。她也反映了对权力的恐惧和对自由的追求,而不是战斗到死亡的荣耀和荣耀。作为屈原的继母,她不想被怜悯,敢于反抗屈原。面对周的指责,她敢于面对面地说:“不,我不想。”当周从农村回来时,他还留着一些年轻人。他一定有新鲜空气和乡村的气息。他痛恨屈原的暴政,对繁漪说:“我希望我死,即使我犯了乱伦罪。”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繁漪,是一个多愁善感、与众不同的女人。她需要爱,敢于爱,激情和坚强的心。繁漪点燃了生命之火,热情追求自由和爱情,如火如荼地爱着周。她对周的爱自然包含着她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这也反映了她对周的强烈反感,是对周朴园暴政的回应。这是一种异常的抵抗,她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落入母亲的怀抱不像母亲,情人的怀抱也不像情人的怀抱。然而,繁漪对周的感情毕竟是不正常的。周不喜欢繁漪。当她发现周又爱上了四凤时,想放弃她,痛哭流涕:“女人,你不能侮辱两代人!”因此,她千方百计恢复这种混乱,完全是为了一个固执的性格。2.资产阶级的屈从者繁漪也有弱点。他们从一开始就反对周的专制,但最终还是耐心地投降了。从发现周想离开她,疯狂地想抓住他,以及四凤的种种阻碍,但这些都无济于事。她再试一次。只要周喜欢,她就会怀念家里这间“无聊死”的房间,她就会满足于“母亲与情妇都不像”的一种虚伪欺骗。在一段不正常的关系中,他甚至第二次放弃,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乞求和妥协,即使他将来可以让四凤生活在一起。尽管周朴园充满了不满,但繁漪从未想过走出周朴园的“死亡关卡”,在更广阔的自由世界中寻找幸福。她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更不用说抛弃一个好妻子了。这一切都表明了繁漪的弱点。繁漪在剧中对周朴园的封建专制,对周萍的始乱终弃的反抗,为得到个人的幸福,个人的解放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所采取的种种手段,可以看出她强悍、倔强、任性。但在周萍始乱终弃,准备逃避之际,繁漪的热情变作了乞求,强悍转向脆弱。这种屈从、忍让、苟安的心理,正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表现,她也陷入了一个更大的深渊。在繁漪的戏剧对周朴园封建专制中,不断地放弃反抗。为了获得个人幸福和个人解放的努力,各种手段都可以被视为坚强、固执、固执。然而,当周总是放弃并准备出跑时,繁漪的激情变成了乞讨,他的力量变成了软弱。这种投降、宽容、平和的心态是资产阶级的生活,她已经跌入了更大的深渊。五、多样化的戏剧结构(一)重复叙事结构《雷雨》的结构是根据内容决定的,是从总的艺术构思中凝炼成的,不是人为安排、可此可彼、随意更改的。特别是其中八个人物的安排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少一个人物,或改动一个人物关系,都会破坏整个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周、鲁两家是主仆关系,每家各占四人。周公馆有两位少爷,大少爷周萍是周朴园的前妻生的,二少爷周冲是继室繁漪生的。鲁贵和鲁妈也有两个子女,但只有小女儿四凤才是他们亲生的,鲁大海则是鲁妈从前夫那里带过来的。就这样,观众已经看出人物关系具有相当复杂的戏剧性纠葛了。仅仅从上述的情节线索,我们就知道《雷雨》本来还有第九个人物,那就是周朴园的前妻,大少爷的生母,不过传说在二十多年前就死了;应该还有第十个人物,那就是鲁妈的前夫,鲁大海的生父,这个人物暂时还没有下落。《雷雨》把生活高度典型化和概括化,它对人物关系的第一个戏剧性的安排,就是省去了原有的第九、第十个人物。鲁妈就是三十年前的梅侍萍。于是,鲁妈就是第九个人物———大少爷的生母,而周朴园就是第十个人物———鲁大海的生父。这样人物关系改变了,复杂化了,周、鲁两家不单纯是一种主仆关系。周朴园和鲁贵固然是主仆关系,但是鲁贵竟娶了主人的前妻;周朴园和鲁大海一方面具有资本家矿主和工人的阶级矛盾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是嫡亲父子;周萍和鲁大海成了同胞兄弟;周萍和四凤又是同母异父的兄妹;鲁妈和繁漪则是在周家先后同周朴园有过同样关系的女人。这一系列的人物关系的设计安排,是《雷雨》情节结构的基础。(二)闭锁结构戏剧结构要根据主题思想、戏剧冲突及人物性格来安排。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戏剧结构在整个编剧中的重要位置,他认为:“情节结构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出于主题的需要,作者匠心独运地采用锁闭式的结构,整个剧本主体部分的深沉结构指向一个锁闭的世界。世界的锁闭性在于它的封闭性,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希望,人不走出它之外则无法获救。世界的锁闭性在曹禺的戏剧中首先再现为鲜明的视觉意象:本剧中监狱一样的周公馆。《雷雨》通过人物关系来展现它的锁闭性结论曹禺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话剧大师,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继承了先驱们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地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三)突转结构《雷雨》一剧灵活地应用了古希腊式的突转结构,遵从亚里士多德对于“发现”一词的理解,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