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赣县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20℃时,100g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B.甲、乙的饱和溶液从40℃降温到20℃,析出固体质量甲>乙C.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甲溶液从40℃降温至20℃,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为20%2.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电解水的实验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B.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D.将品红加入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监色的火焰4.已知A、B、C、D、E、F、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物质。汽水中含有大量的F和G。它们转化关系如图所示(省略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仅①、②为分解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D为白色固体,则E可能为绿色固体。B.若B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则C可能可以与盐酸反应。C.在未开启的汽水中F和G就能生成A。D.通常情况下,A可能是固体或气体,但不可能是液体5.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BCDA.硫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D.实验室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6.把分别盛满甲、乙、丙气体的相同试管倒插入盛有相同质量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丙气体密度依次增大B.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C.不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D.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丙气体7.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O B.2H C.Fe D.N28.冲洗照片时,需将底片浸泡在大苏打(Na2S2O3)溶液中,使影像固定下来,这一过程叫“定影”。大苏打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A.0 B.+2 C.+4 D.+69.玻璃棒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下列实验过程中一般不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是()A.配制5%的稀硫酸溶液 B.除去悬浮于水中的不溶物C.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固体 D.用量筒量取50mL的水10.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是化学重要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分子可以再分B.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符号或文字表达式。(1)加热高锰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铁丝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友情提示:以下所选装置均填装置序号)(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_____;(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相对B装置,A装置优点是_____。(3)用装置C制氧气,该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难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_____;如果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端管口通人。(5)查阅资料: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①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反应的发生装置是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编号)②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请写出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厨房里有很多的化学物质,某同学对厨房的调味品进行了调查研究。Ⅰ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如图是厨房中某“加碘盐”的标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碘盐中的“碘”指的是碘原子B碘盐中含有钠原子、氯原子等微粒C碘酸钾易溶水D碘酸钾的化学性质很稳定Ⅱ蔗糖也是常用的调味品。对蔗糖的制备及成分进行如下探究。(1)糖汁呈棕黄色,工业上可加入___________(填一种化学物质)对糖汁进行脱色处理。(2)由甘蔗制得蔗糖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____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资料卡片)①绿色植物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先合成葡萄糖,再将葡萄糖转化为蔗糖。②蔗糖不易燃烧,掺入少量烟灰后,就能直接点燃(烟灰不能燃烧)。烟灰可能的作用为___________。(成份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点燃蔗糖与烟灰混合物,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壁有水雾说明蔗糖中含有___________元素。实验2取下烧杯迅速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___________说明蔗糖中含有碳元素实验3取少量蔗糖隔绝空气高温加热容器内壁出现水雾,生成黑色固体说明蔗糖中还含有___________元素。(计算验证)已知: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现称取34.2g蔗糖,加入少量烟灰点燃,测得生成52.8gCO2和19.8gH2O。则34.2g蔗糖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g,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g。通过综合计算,可知蔗糖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选填字母)。AC6H5NO2BC6H12O6CC12H22DC12H22O1114.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是因为组成世界的物质丰富多样,不断变化所致。(1)请解释下列物质多样性的原因:①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不同的物质:_____;②水和冰属于同种物质,但状态不同:_____;③金和钢属于不同的金属_____;④如图中的物质属于_____(填“同种”或“不同种”)物质,主要是因为_____。(2)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变化:①通电分解水:_____;②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该变化的微观解释是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人体缺少钙元素会影响健康,因此每日需摄入足够的钙。市场上某钙制剂的说明书如图所示,请仔细阅读,并进行计算。(1)葡萄糖酸钙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2)按说明书服用钙片时,每天能够补充的钙多少mg____(精确到0.1)。16.油炸食品、烧烤食品被营养专家称为“垃圾食品”,因为这些食品在制作过程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如丙烯醛(化学式为C2H3CHO)。(1)丙烯醛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2)0.5mol丙烯醛中有__________________个氢原子;(3)28g丙烯醛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D【解析】

A.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100g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此选项错误;B.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从40℃降温到20℃,析出固体质量甲>乙,此选项错误;C.如果甲中混有少量乙,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此选项错误;D.20℃,甲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3.1%,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甲溶液从40℃降温至20℃,是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为20%,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在溶解度曲线上,溶剂的质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溶解度变大时,溶质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后的溶解度。2、C【解析】

A、水通电时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选项正确;B、空气压入足球,其体积会缩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选项正确;C、物质发生热胀冷缩时,分子的大小是不变的,改变的是分子的间隔,选项错误;D、将品红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变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正确,故选C。3、B【解析】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有淡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正确。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产生;故选项错误。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注意: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4、D【解析】

汽水中含有大量的F和G,F和G为水和二氧化碳。【详解】A、D为碳酸氢铵,碳酸氢铵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氨气;E为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水,说法正确;B、B为甲烷,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为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说法正确;C、在未开启的汽水中F和G能生成A碳酸,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法正确;D、通常情况下,A可能是固体淀粉或者液体碳酸,不可能是气体,说法错误。故选D。5、B【解析】

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随着燃烧的进行,硫的质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与图像相符,A故正确;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少,锰元素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不变,所以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为一定值,而不是一直不变,与图像不符,故B错误;C、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会生成氧气,反应开始固体中存在二氧化锰,质量分数不为零,随着时间的进行,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少,二氧化锰质量在化学反应中质量不变,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反应完毕后,质量分数不再改变,与图像相符,故C正确;D、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反应的发生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直至反应结束,质量不再改变,与图像相符,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6、D【解析】A、由实验现象可知,甲易溶于水,乙也能溶于,丙应该是不溶于水,但不能得出甲、乙、丙的密度大小,故A不正确;B、由实验现象可知,甲气体比乙气体更易溶于水,故B不正确;C、由实验现象可知,甲易溶于水,因此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而通过实验现象不知道甲气体的密度,同时不知道甲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不能判断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故C不正确;D、由实验现象可知,丙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D正确。故选:D。7、C【解析】

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详解】A.O可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2H表示两个氢原子,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Fe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还能表示铁这种物质,故选项符合题意。D.该符号是氮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8、B【解析】

根据大苏打的化学式Na2S2O3,利用钠、氧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计算硫元素的化合价.【详解】在Na2S2O3中,Na元素为+1价,O元素为-2价,设S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1)×2+x×2+(-2)×3=0解得x=+2故选B.9、D【解析】A、配制5%的稀硫酸溶液,进行稀释时,应用玻璃棒进行搅拌,错误;B、除去悬浮于河水中的不溶物的操作是过滤,过滤时应使用玻璃棒进行引流,错误;C、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固体,应采用蒸发的方法,蒸发时应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错误;D、用量筒量取50mL水,应使用量筒和胶头滴管,无需使用玻璃棒,正确。故选D。点睛:掌握玻璃棒的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B【解析】

A、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B、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点睛】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或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解析】

(1)在加热的条件下,高锰酸钾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或文字表达式:或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在点燃的条件下,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或文字表达式:或铁+氧气四氧化三铁。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试管2H2O22H2O+O2↑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防止药品中水分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在管口冷凝倒流,致使试管破裂AbCF2NH3+3CuO3Cu+3H2O+N2【解析】

(1)据图可知仪器①是试管;(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A装置中的注射器能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能控制反应的速率。相对B装置,A装置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3)用装置C制氧气,该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药品中水分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在管口冷凝倒流,致使试管破裂;(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难溶于水的乙炔气体,因此不需要加热;注射器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如果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短管b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5)①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F;②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氮气,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2NH3+3CuO3Cu+3H2O+N2。【点睛】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C活性炭物理催化作用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14.42.2D【解析】

Ⅰ.A、碘盐中的“碘”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碘盐中含有氯化钠、碘酸钾,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要:防潮,可知碘酸钾易溶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勿长时间炖炒、避光、避热等,可得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Ⅱ.(1)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糖汁呈棕黄色,工业上可加入活性炭对糖汁进行脱色处理;故填:活性炭;(2)由甘蔗制得蔗糖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主要是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二、蔗糖组成探究[资料卡片]②蔗糖不易燃烧,掺入少量烟灰后,就能直接点燃(烟灰不能燃烧),说明烟灰加快了反应的速率,可能是作催化剂。故填:催化剂。[成份探究]实验1:点燃蔗糖与烟灰混合物,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壁有水雾,说明生成了水,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蔗糖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取下烧杯迅速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同理,说明蔗糖中含有碳元素。

隔绝空气高温加热蔗糖,容器内壁也出现水雾,说明生成水,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故填:氢;石灰水变浑浊;氧。[计算验证](3)52.8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52.8g××100%=14.4g;19.8gH2O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19.8g××100%=2.2g;氧元素的质量为34.2g-14.4g-2.2g=17.6g;

化合物原子的个数比=,则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22:11,则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故填:14.4;2.2;D。14、分子构成不同分子构成相同,但分子间隔不同两者由不同微粒构成不同种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化学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详解】(1)①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不同的物质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