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2023·海南高一检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C.王室衰微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2.(2023·北京昌平区高一检测)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思想的核心观念是()A.“仁” B.“相生相胜”C.“道” D.“非攻”3.(2023·湖南洞口县第九中学月考)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思想家的言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B.“兼爱”“非攻”“尚贤”“尚同”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D.“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4.(2023·潍坊高一检测)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5.(2023·潍坊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华夏”并不是自古有之的,它形成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是()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6.(2023·济宁高一检测)如图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该历史时期是()·编户齐民社会出现·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农耕水利技术发展·多种货币流通,手工业发达,大城市兴起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7.(2023·海南高一检测)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8.(2023·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历史现象是()A.周公作礼乐 B.孔子办私学C.百家争鸣 D.始皇焚诗书9.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这一现象()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10.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有利于()A.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B.推动新的社会阶层出现C.阻断旧贵族的上升通道D.促进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11.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道德经》()A.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B.凝聚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C.渗透了对自然规律哲学思考D.体现了旧贵族阶层政治诉求12.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的尊称。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B.孔子主张“仁”与“礼”,“仁政”是其思想的核心C.墨子是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非攻”“尚贤”D.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二、综合题13.(2023·潍坊高一检测)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作儒家。——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材料二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2023·海南高一检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C.王室衰微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D[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带动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发了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变法运动,故D项正确;战争频繁是社会政治斗争的表现,诸侯争霸是变法的动力,王室衰微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变革带来的结果,三者都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A、B、C三项错误。]2.(2023·北京昌平区高一检测)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思想的核心观念是()A.“仁” B.“相生相胜”C.“道” D.“非攻”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理念是“仁”和“礼”,故选A项;B项是阴阳家学说,C项是道家学说,D项是墨家学说,均不是孔子思想。]3.(2023·湖南洞口县第九中学月考)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思想家的言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B.“兼爱”“非攻”“尚贤”“尚同”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D.“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为法家的思想主张,迎合了当时诸侯国要求实行变法以强化国家实力的需求,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推崇,符合题意;A项出自《论语》,为儒家的思想主张;B项为墨家的思想主张,代表的是社会下层民众的利益,二者均不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推崇,排除;C项为道家的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思想不可能受那些雄心壮志的诸侯国国主的推崇,排除。]4.(2023·潍坊高一检测)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B[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错误。]5.(2023·潍坊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华夏”并不是自古有之的,它形成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是()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政治体制由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制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历史也由分裂趋于统一,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日趋融合,故选C项;夏、商、西周还处于奴隶部落邦国阶段,排除A、B两项;秦汉是华夏族的重大发展时期,不符合题干“形成”阶段,排除D项。]6.(2023·济宁高一检测)如图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该历史时期是()·编户齐民社会出现·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农耕水利技术发展·多种货币流通,手工业发达,大城市兴起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开垦,各国通过变法确认了土地所有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模式,编户齐民社会出现。同时,商品经济发展,“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多种货币流通,手工业发达,故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C、D三项,B项符合题意。]7.(2023·海南高一检测)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有成效,这是秦国消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不比六国优越,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的国家还有楚国、燕国等,故B项错误;秦朝没有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故C项错误。]8.(2023·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历史现象是()A.周公作礼乐 B.孔子办私学C.百家争鸣 D.始皇焚诗书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为了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周公作礼乐是在西周,故A项错误;孔子办私学是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秦)始皇焚诗书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9.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这一现象()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解析:根据材料“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之后逐渐融入华夏族。材料表明华夏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与“同源共祖意识萌生”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无法表明宗法制度瓦解,排除C项;“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0.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有利于()A.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B.推动新的社会阶层出现C.阻断旧贵族的上升通道D.促进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促进了宗法制的瓦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这种措施有助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A项;C项只是废除世卿世禄、建立军功爵制的体现,不能完整反映材料,排除C项;废除世卿世禄、建立军功爵制不是促进分封制的瓦解,而是宗法制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11.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道德经》()A.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B.凝聚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C.渗透了对自然规律哲学思考D.体现了旧贵族阶层政治诉求解析:从所给材料看,体现了“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C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多种多样,其中的唯心主义哲学不认为“道法自然”,排除A项;诸子百家中有的不赞同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虽然老子有保守的一面,其哲学思想并不代表旧贵族阶层政治诉求,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的尊称。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B.孔子主张“仁”与“礼”,“仁政”是其思想的核心C.墨子是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非攻”“尚贤”D.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尚同”“非攻”等思想,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希望恢复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节葬”“节用”是墨家思想,排除A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提出“仁政”的主张,排除B项;“制天命而用之”属于儒家荀子的思想,不是法家,排除D项。故选C项。二、综合题13.(2023·潍坊高一检测)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作儒家。——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材料二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2)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