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故纳新 进步不止-小学语文创新教育_第1页
吐故纳新 进步不止-小学语文创新教育_第2页
吐故纳新 进步不止-小学语文创新教育_第3页
吐故纳新 进步不止-小学语文创新教育_第4页
吐故纳新 进步不止-小学语文创新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一代青年作为国家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应当肩负起此重任,而肩负起此重任的前提是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今的小学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仍在应试教育中接受灌输型知识教育,个性化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受到较大阻碍。可以发现,刚入学的小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尚且丰富,思维活度也较高,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逐渐变得麻木不仁,成为只会背知识而不是学知识的呆板机器。因此,笔者将从营造创新氛围、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实践这三个角度来探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实施性[1]。一、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成为“主角”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而“个性”是创新的来源之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为学生进行创新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更有动机,也更有信心参与到创新中去,并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潜力。(一)树立新型师生观世界观指导方法论。只有先树立起正确的师生观,教师才有可能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获得成果。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教师像是一个班集体的统治者,学生则像是只能服从命令的士兵。为提高学生成绩,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为学生制定教学内容,规定学习方法,甚至左右学生爱好,叫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这种方式虽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园丁作用——为小树修枝剪叶,却忽略如何为需要茁壮成长的小树苗浇水施肥。显然,没有来自根的营养,小树苗如何生长成参天大树呢?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为故事性文章,对于二年级小学生而言,这是一篇较长的课文,所以当部分可能不擅长背诵的学生得知要背完这一篇课文时,尤其是知道这一整本书的课文都需要记忆后,难免产生抗拒心理,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对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加强记忆,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经典动画影片。每讲完小蝌蚪的一个阶段,教师就为学生播放一个影视片段,让动画影片里的图景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之中,这样,学生在背诵课文时就会想起影片里的图画,形成图像记忆,从而辅助文字记忆,背诵效率便能提高。因此,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困难被教师理解、帮助,便会更加喜爱教师,也会更加热爱语文课堂。以上所提到的播放影片,充分考虑到儿童更善于用色彩与声音思考问题的发展特征,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二)尊重学生创新想法人是需要尊重的个体。师生亦然。尊重是互相的。当学生的意愿得到教师尊重,自然也会更加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部分教师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费时的民主不如明智的独裁,学生只需听取教师安排即可。但事实上,对于小学生的合理想法,教师应该予以鼓励与肯定,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创新灵感的激发。例如,许多教师都会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在选班干部时几乎全部按照学习成绩排名选择,直接忽略自主竞选这一环节,即使有竞选环节,也存在“内定”现象。这对于那些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他们失去展现自己的机会,可能受到打击,安于现状,形成“反正我成绩不够好,也不会得到老师关注”的消极想法。但是,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可能认为:“虽然张丽丽成绩第一,但她平常不爱和同学沟通,难以胜任班长一职。”“杨萍尽管成绩一般,可是她乐于助人,胆大心细,生活委员很适合她来当。”教师应当去了解学生的这些想法。当学生观点得到教师认可以后,便更有勇气与信心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而在这些意见与建议中,很可能存在创新想法,教师的作用则在于促使这些创新想法升级为创新实践。(三)善于鼓励学生学生成长需要爱的鼓励与关怀。积极的话语能够帮助自卑的学生自信起来,让处于困难中的学生勇敢起来,让悲伤低迷的学生重新快乐起来。鼓励学生益处诸多,教师应当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吝惜赞美的语言,多方面鼓励学生。以《找春天》一课的学习为例。为让学生体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师邀请学生朗读这一篇课文。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一番评价,可参考如下方式:“从李程同学的朗读语气中,老师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可爱,可惜隔得较远的同学听不见这样生动的朗读,李程同学愿意用更加洪亮的声音让大家都听见你的朗读吗?”得到鼓励后,学生便更有勇气展现自己。又例如,在学习《春晓》这一首古诗时,教师询问班上有没有不会唱《春晓》的学生,并邀请学生一展歌喉,唱完以后,教师问大家:“杨甜甜同学唱得好不好呀?让我们一起为她鼓鼓掌吧!”学生于是都鼓起掌来,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肯定,杨甜甜同学或许下次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除口头鼓励以外,教师也可以在批改作业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写上一个大大的“棒”或者画一朵小红花。另外,教师还可用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一个微笑、一个大拇指或者一个点头,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二、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疑中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创新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有在对既定客观事实进行思考以后,才会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创造新的成果。但是,在应试教育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被压制,创新思维得不到激发,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发展。对此,教师有必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质疑教学策略[2]。(一)设置创造性疑问教会学生质疑的第一步是教师会质疑,进而学生对教师进行模仿。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疑问一般资料书里面都有答案,对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学生往往已经回答了很多次。缺乏创造性的问题,获得创造性答案的概率也会减小。以《精卫填海》一课的学习为例。按照惯性思维,当教师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精卫身上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呢?”学生则一般回答:“敢于斗争”“勇于奉献”“坚持不懈”等褒义词。诸如此类关于人物形象特征的问题,相信学生对于相关形容词的运用已经能够做到信手拈来。教师进一步发问:“难道精卫就没有什么缺点吗?”此时学生可能摸不着头脑——课文里的主人公还能有缺点?他们可都是正能量的呀!教师于是引导学生:“大海如此辽阔,它一只小小的精卫鸟靠衔树枝要多久才能填满大海呀?”学生可能受到启发:精卫确实是不自量力,它几乎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填满大海。于是,学生在回答教师创造性问题的时候,就会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挖掘出课文里的新问题。当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次创造性问题启发后,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也可能想起教师的提问方式,然后用这种方式来询问自己,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二)鼓励学生敢质疑、乐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所疑惑,但由于教师的严厉,或者羞于发问、害怕问的问题过于简单而遭到教师或者同学的嘲笑而不敢质疑。有的学生即使敢质疑,却不乐意质疑,原因在于难以发掘问题或者不爱发掘问题。教师作为“解惑者”,应当鼓励学生“不耻下问”。例如,在学习《肥皂泡》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如此设疑:“同学们,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肥皂泡,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小时候最爱玩什么游戏呀?”学生产生了兴趣:“想!”教师继续说道:“但是,得你们问老师,老师才会回答问题。”于是学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提问:“老师小时候最爱玩的是什么玩具或者游戏?”“您为什么爱玩这个游戏呢?”“老师可以给我们在网上搜搜你小时候玩的玩具是什么样的吗?”……如此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学生便更乐于发问。这一环节完毕后,教师告诉学生,语文课文里也有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只要同学们愿意提问,老师就会想办法来解答问题,不管是难题还是简单题,老师都会耐心解答,学生质疑的勇气与兴趣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中得到激发。学生尝到质疑的甜头以后,就有可能越发想要解决心中更多的迷惑,并养成敢质疑、爱质疑的良好习惯,从而发现问题。这正是创新的开始。三、给予实践机会,令学生“践”无止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创新想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语文实践意味着语文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文拓展到实践。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认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则促进新认识的产生,以及新实践的进行,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认识与实践能力便以螺旋式上升。(一)课堂实践活动教授知识是一种实践活动。但是,这种实践活动需要得到创新,才能得到长足发展。部分教师存在只要凭借以往经验就能完成教学目标的认识误区,而将课堂活动局限于教授课本内容。例如,在进行期末阶段的词语复习时,除了布置抄写、默写、听写作业,教师还可设置成语或者词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加强对词语的记忆。又例如,在学习《桂花雨》这一课时,想必校园里的丹桂白桂也已飘香,教师则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欣赏真实的桂花是何种味道、何种芳姿。待回到教室后,教师设疑:白桂花和黄桂花谁的香气更加浓郁?桂花的花瓣有多少?除了桂花糕,桂花还能被做成哪些美食呢……常规问题回答完毕后,教师则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树桂花,你会用来干什么?做书签、卖花、做晒桂花茶、做糕点等都可能成为答案。无论是课堂游戏,还是走出教室的开放性活动,对于学生来讲,都有较大吸引力和趣味性,教师要通过生活化实践促使学生更加喜爱语文这一门学科,并于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二)课后实践作业课堂上所利用的工具终究有限。为改善这一弊端,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语文作业。由于生活化作业形式特殊,可能不方便携带,教师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取“线上教学”模式,让学生将作业提交于软件钉钉内。例如,在上完习作课《我的植物朋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观察某种植物,并借家长的手机或相机等电子设备拍照与录影,然后写一篇植物相关作文。作业完成后,将视频或者照片与作文一起提交在软件钉钉里。或者,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画一幅该植物的图画作品,拍照后提交作业;搜集一首与该植物相关的歌曲,学唱后录音提交作业。例如,在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这节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包粽子,鼓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