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49程序文件汇编_第1页
16949程序文件汇编_第2页
16949程序文件汇编_第3页
16949程序文件汇编_第4页
16949程序文件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程序文件汇编编号******-P-001~37版号1审核*******批准**********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

目录序号编号名称****-P-01组织环境与相关方需求控制程序****-P-02方针、目标及实现计划控制程序****-P-03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P-04紧急应变计划控制程序****-P-05人力资源控制程序****-P-06基础设施控制程序****-P-07安全与环保控制程序****-P-08工作环境控制程序****-P-09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P-10实验室管理程序****-P-11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P-12信息沟通控制程序****-P-13文件控制程序****-P-14记录控制程序 ****-P-15先期产品质量策划(APQP)控制程序****-P-16控制计划控制程序****-P-17顾客要求评审控制程序****-P-18业务计划控制程序****-P-19过程策划控制程序****-P-20生产件批准(PPAP)控制程序****-P-21潜在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FMEA)控制程序****-P-22供方控制程序****-P-23采购控制程序****-P-24生产过程控制程序****-P-25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P-26顾客及外部供方财产控制程序****-P-27产品防护和交付控制程序****-P-28服务控制程序****-P-29工程更改控制程序****-P-30产品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P-31不合格控制程序****-P-32数据分析控制程序****-P-33统计过程(SPC)控制程序****-P-34内部审核控制程序****-P-35管理评审控制程序****-P-36质量成本控制程序****-P-37改进控制程序编制:******审核:******01组织环境与相关方需求控制程序目的确定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与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范围为满足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的要求,确定与本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实适用于对本公司经营环境内外部因素、相关方需求和期望识别、评价。职责3.1总务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3.2管理者代表: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批准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3.3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工作程序4.1组织环境管理4.1.1在建立与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应及时更新这些信息。这些因素可以包括需要考虑的正面和负面要素或条件,内外部事项可包括但不限于:外部的市场、文化、社会、政治、法律、监管、财务、技术、经济、自然以及竞争环境,包括国际的、国内的、区域的和地方的;组织内部特征或条件,例如: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战略方向、文化与能力(即:人员、知识、过程、体系)、价值观、绩效等有关的内部质量因素。4.1.2总务部负责组织实施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评价工作。通常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每次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如遇到内外部环境变化,可临时组织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和评价。4.1.3各部门负责根据各自的环境分析职责收集相关数据,填写《质量管理体系风险和机会管理表》,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价,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管理者代表:内部(战略、知识、人员能力、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总务部: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人员能力、体系运行、过程能力等),外部(地理位置、现存污染、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营销中心:内部(产品、活动、服务、人员能力、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4.1.4总务部对各部门识别结果进行汇总整理《质量管理体系风险和机会管理表》,并根据识别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形成评估报告,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公司的优势、劣势、风险和机遇。制定相关战略。当策划公司管理体系时以上获得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应被考虑。4.1.5内外部环境要素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对这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各部门在获得内外环境因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通知总务部,总务部组织对公司优势、劣势、风险和机遇以及相关战略进行修订。4.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管理4.2.1公司应确定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确保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确定这些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并确定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将成为环境合规义务。4.2.1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与评估: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所有者、组织中的成员、供应商、银行、工会、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管理者代表:银行、所有者、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质检部: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总务部:顾客、供应商、社会团体。4.2.2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表》上,提交总务部进行汇总整理。4.2.3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监测与更新:总务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审。另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环境因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总务部,由总务部对《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表》进行修订。4.3针对公司环境分析、评价过程中识别出的风险和机遇按照《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执行。4.4公司战略报告、《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表》,经过管理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至有关部门。4.5每次管理评审前,管理者代表汇总企业内外部环境要素情况及相关方的期望与要求的相关资料,并提交管理评审。4.6总务部负责保存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的相关的记录。相关文件《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P-003质量记录6.1《SWOT战略规划》***-001/0016.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表》***-001/00202方针、目标及实现计划控制程序1目的为建立、实施与改进公司的管理体系,实现对方针、目标以及为确保实现目标而制定的实现计划的管理,改进公司的质量绩效。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方针、目标、实现计划的制定、更改与实施。职责总经理制定方针,并负责方针、目标、实现计划的批准。管理者代表组织目标的制定,负责目标、实现计划的审核,并负责监测方针、目标与实现计划的实施。总务部负责实现计划的编制,并监督验证实施进度。各部门负责方针、目标与实现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程序方针4.1.1方针的制定总经理以保护和改善质量为目的,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适当考虑相关方的要求,制定方针并形成文件,传达到全体员工。4.1.2方针应确保:适合于公司宗旨、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并支持其战略方向;包括对满足适用要求的承诺;提供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包括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以提升质量绩效的承诺。方针为组织的质量职责和绩效设定了总体目标,以此作为评判一切后续活动的依据。4.1.3方针的更改每次管理评审,需对方针持续适宜性进行评审。方针需要更改时,须经总经理批准,形成文件后重新传达。4.1.4方针的宣贯a.方针形成文件,付诸实施,通过质量手册、员工手册的分发,宣传栏宣传等方式对公司各级管理者以及操作人员进行方针的宣贯;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b.总务部负责对全体员工进行方针的培训,以确保对方针在全公司范围内得到沟通、理解和应用;各级人员需对质量针充分理解和支持;4.1.5方针的公开总经理应考虑相关方或公众的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公开方针为公众所获取;并传达到所有为公司工作或代表其它工作的人员;使其认识各自的质量职责。目标4.2.1目标的制定:总经理每年组织一次根据方针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变更制定新的目标,由总务部制定实现计划后由管理者代表审核,报总经理批准生效;4.2.2公司针对职能、层次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方针的内容;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来自相关方的信息与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的要求;质量绩效的持续改进;与产品和服务合格相关;识别的风险和机遇;如可行应可度量可选择的最佳技术,以及经济上、运作上的可行性;实施的进度,以及可调整性的要求;4.2.3目标的更改:在方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实现计划的进度状况以及相关外界因素等发生变更时,目标应重新评审和修订;目标由总务部进行更改,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生效。4.2.4目标的沟通、宣贯:a.通过发文、内部会议、宣传栏宣传等方式对公司各级管理者以及操作人员进行目标的宣贯;b.由总务部组织各部门对所属员工进行目标的培训,确保全体员工清楚公司及本部门的目标,并付诸实施。4.2.5目标的公开相关方或公众要求公开公司的目标时,需经过总经理批准。4.3实现计划实现计划的编制:实现计划由总务部于每年初依据目标编制,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生效。实现计划应涉及与实现目标有关的全部可能的活动(如材料、使用、营销及处置等)、资源及具体措施。实现计划应融入公司业务过程。4.3.2实现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需控制的风险;风险控制目标,包括分解到相关职能和层次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方案,包括可选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法以及规定;适应的资源要求;根据目标和实施计划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实施目标以及实施计划的时间表和进度计划;评价的要求,以及监督评价部门等。组织应考虑如何能将实现质量目标的措施融入其业务过程。4.3.3实现计划的更改当因措施(或手段)发生变更、目标指标变化或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服务等情况需更改方案时,由更改申请者以《文件更改申请单》的形式交总务部审议,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总务部执行更改。4.3.4实现计划的实施与评价实现计划以受控文件的形式发至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日常检查。由总务部负责对方案实施的进度与效果等进行监督评价。监测评价中发现不符合项,开具“不符合报告”,并责成有关部门整改。必要时,由管理者代表协调目标、指标及实现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相关文件5.1《文件控制程序》。6相关记录6.1《质量目标实现计划》***-002/0016.2《质量体系过程目标监视表》***-002/00203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1目的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这些活动包括:a.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b.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c.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d.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e.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f.设备和生产工艺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g.不合格品的处理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h.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i.当适用时,也可适用于对公司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提供操作指南。3职责3.1总经理: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风险可接受准则方针的确定,并按制定的评审周期保持对风险和机遇管理的评审。3.2管理者代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告。3.3各职能部门: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风险可接受准则方针的确定,并按制定的评审周期保持对风险和机遇管理的评审。负责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4定义4.1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4.2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4.3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4.4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4.5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4.6风险接受:是指公司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4.7内部风险:公司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网络风险等。4.8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等。4.9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4.10风险发生频度: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4.11风险可探测度:风险可发生的可能性大小。4.12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定是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x风险发生频度。5作业内容5.1风险和机遇管理策划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各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需记录。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a.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b.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c.设备、生产工艺、刀具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d.产品售后的风险;e.产品过程设计的失效风险①;f.过程失效的风险①。注①:过程设计失效可参考失效模式分析中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PFMEA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的方法对过程设计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若选用其结果应按要求得到控制。5.2建立风险/机遇管理体制5.2.1建立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的,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通过管理者代表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a.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b.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c.编制风险管理计划;d.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由管理者代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以下职责:策划并实施风险和机遇的管理,并编制风险和机遇应对计划。5.2.2风险管理团队人员的任职要求为确保参与风险和机遇识别和评估的人员,其人员资质符合要求,能够胜任并且参与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制定应对相应的应对措施,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的能力:a.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b.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c.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依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5.3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5.3.1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a.法律法规、产品及客户要求;b.风险发生时导致的人身伤害;c.财产损失的多少;d.是否会导致停工/停产;e.对企业形象的损害程度。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分为以下五类:a.非常严重b.严重c.较严重d.一般e.轻微下表为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严重程度描述严重等级法律法规、产品及其他要求人身伤害财产损失

(万元)停工/停产企业形象非常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国际/国家标准、客户标准死亡、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等财产损失≥10不可恢复重大国际、国内影响5严重省内标准、行业标准受伤需要停工疗养,且停工时间≥3个月10<财产损失≥5需较长时间调整后才可恢复省内、行业影响4较严重地区标准受伤需要停工疗养,且停工时间<3个月5<财产损失≥0.5间歇性恢复地区性影响3一般企业标准轻微受伤,包扎即可财产损失<0.5可短时恢复企业及周边范围2轻微不违反无伤亡无损失没有停工不影响1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相关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5.3.2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a.极少发生;b.很少发生;c.偶尔发生;d.有时发生;e.经常发生;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发生频度定义等级极少发生发生概率≤0.001%1很少发生0.001%<发生概率≤0.1%2偶尔发生0.1%<发生概率≤1%3有时发生1%<发生概率≤10%4经常发生发生概率≥10%5发生频度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5.3风险的可探测度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将风险的可探测度分为5级,如下所示:a.完全能预料;b.能预料;c.偶尔能预料;d.很少能预料;e.不能预料;可探测度定义等级完全能预料经常发生,完全可以预料1能预料经常发生,相当可能2偶尔能预料比较可能,但不经常3很少能预料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4不能预料实际不可能55.3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可探测度注:以上三项(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可探测度),其中有一项≥4时或风险系数>30时,都判定为高风险。风险系数的大小决定是否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如下表要求:发生频度严重度可探测度发生频度严重度可探测度严重度非常少发很少发生偶尔发生有时发生经常发生非常严重5204580125严重4163664100较严重312274875一般28183250轻微1491625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的措施:风险系数风险等级及应采取的措施风险等级风险措施31-125高风险应立即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10-30一般风险需采取措施降低风险1-10低风险风险较低,当采取措施消除风险引起的成本比风险本身引起的损失较大时,接受风险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当潜在的风险可有效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当尚无可行方案进行规避风险时,应采取有效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下表为识别风险系数后,对风险等级的判定应急应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对照表:发生频度严重度非常少发生很少发生偶尔发生有时发生经常发生非常严重低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高风险高风险严重低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高风险高风险较严重低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高风险一般低风险低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高风险轻微低风险低风险低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在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保持风险措施的方案和实施结果的跟进应记录,记录的保持依据《记录控制程序》文件执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详细内容应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便于后续的查阅和跟进。5.4风险应对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a.风险接受;b.风险降低;c.风险规避。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5.4.1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本身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a.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b.造成的损失较小且重复性较高的风险;c.既无有效的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时;d.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5的低风险。5.4.2风险降低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坏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应制定的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方法:a.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b.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的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c.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为5至15之间的一般性风险。5.4.3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5.4.4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风险识别和评估活动是用于识别风险并综合考虑对风险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风险系数过高时应采取风险进行规避或者降低风险,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部门应制定详细有效的措施并予以执行,在制定措施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a.制定的措施应是在现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落实的;b.制定的措施应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成的内容应得到明确;c.应指派一名负责人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确保采取的措施被有效的落实。5.5风险和机遇的评审管理者代表应按制定的周期组织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a.风险和机遇的识别是否有效且完善;b.风险应对措施的完成情况和进度;c.对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影响。5.5.1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年度至少实施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a.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b.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c.发生重大品质、环境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d.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e.其他情况需要时。5.5.2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5.5.2.1实施前的准备在风险和机遇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理本部门对风险和机遇分析的资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取措施的结果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5.5.2.2风险和机遇应对的实施管理者代表按策划的要求组织各部门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管理者代表应保留评审的记录以及评审所确定的决议,包括后续的改善机会。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形成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a.风险评估报告;b.持续改进的机会;c.剩余风险分析及改进措施。6相关文件6.1《记录控制程序》7附表7.1《质量管理体系风险和机会管理表》***-003/0017.2《质量体系过程、风险清单及目标监视表》***-003/0027.3《风险和机遇应对计划》***-003/00204紧急应变计划控制程序1目的为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措施,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并确保其它各项业务活动正常开展,满足顾客的交付要求,特制定本程序。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实现过程。3职责3.1总务部负责设施(水、电、气等)故障和常用工伤药品等的应急处理;负责劳动力短缺的应急处理。3.2制造部负责确定关键设备及其备品配件的库存管理,如关键设备发生故障负责组织抢修及事故的处理,确定关键治具及其配件的库存管理,并负责故障的应急处理。3.3产品中心负责生产设计图纸、图板的提供。3.4质量部负责检验测量试验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理。3.5总务部负责在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在线生产、测试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时的应急处理。3.6产品中心评价供方的供应能力,确保原材料、辅助材料、配件的供应,负责原材料、辅助材料、配件短缺的应急处理。3.7产品中心负责将客户订单转化为生产计划,向生产部门指示及跟进出货日期,并确保原材料、产品包装辅助材料在库。3.8总经理负责重大事故应急的总指挥,管理者代表协助,总务部负责日常工作监督。4工作程序4.1停电、停水、停气若因公共设施中断,如停水、停电、停气,总务部应同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并保持密切联系,在发生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的情况时,公司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确定原因、时限,并通知公司内部各部门,以作好相应的生产安排。4.2关键设备故障4.2.1制造部对关键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确定关键设备的备件库存,并制定《备品备件管理表》4.2.2制造部应及时组织对关键设备故障原因进行排查抢修,以避免因关键设备故障影响正常向客户供货。4.2.3若公司内部无法解决时,制造部应马上联系外协单位来维修,随后补办采购或财务报销手续。4.2.4产品中心应及时组织对生产工艺(如流程图、PFMEA、CP、SOP、SIP)制定,以避免短缺影响正常向客户供货。4.3检验测量试验设备故障当检验和试验设备突发故障,质量部需立即联系设备供应商进行维修,同时内部协调放至其它机台进行检验测试。当内部协调满足不了测试需求时,及时联系外部测试方进行检验测试。4.4计算机网络故障 总务部人员定期将数据备份到本地磁盘保存;网络及软件供应商信息应能在现场找到。4.5供应中断(原材料短缺)4.5.1产品中心在对原材料、4.5.2业务管理部应根据顾客的合同、订单、通知及时录入系统,产品中心指示各责任部门对原材料、包装辅助材料、配件的库存适时调整,并根据库存情况及时组织采购。4.5.3产品中心应根据应参考历年订单的经验根据系统库存预警,合理安排库存,以应付突发事件而保证产品按期交付。4.6人员短缺、工伤总务部负责确定关键岗位和多岗位能力的培训,人员培训方面,进行必要的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培训;并制定《人员顶岗计划》;当生产中出现由于员工伤病、急事等情况离岗而导致劳动短缺,制造部应调动适合人员来补充。避免因人员短缺影响正常向客户供货。4.7重大事故应急措施4.7.1成立指挥应急求援领导小组,总经理任总指挥,管理者代表任副总指挥,总务部负责日常工作监督。4.7.2各部门负责人应负责对本部门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常识教育,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若发生事故及时了解并向上级领导汇报,必要时请求援助。4.7.3对已确定的危险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设立专人负责,配备各种消防器材和装备,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4.7.4总务部安排对本厂的危险品及各种救援装备进行检查,并在安全会上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4.8应急计划批准、测试及评审成立多功能小组,各个项目的应急计划需要得到最高管理者在内的多功能小组批准,各责任部门负责定期对本部门的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并形成相应的测试报告,多功能小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测试结果评审确定是否需要变更。5相关文件5.1《人力资源控制程序》****-P-0055.2《基础设施控制程序》****-P-0065.3《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P-0095.4《采购控制程序》****-P-0236记录6.1《应急计划测试检查表》***-004/0016.2《备品备件管理表》***-004/0026.3《人员顶岗计划》***-004/00305人力资源控制程序1目的对承担管理体系职责的人员规定相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并进行培训以满足规定要求。2范围适用于承担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所有人员,包括临时雇用的人员,必要时还包括供方的人员。3职责3.1总务部负责汇总编制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及监督实施,负责上岗基础教育,负责组织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3.2各部门负责编制本部门的《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3.3管理者代表负责《培训申请单》的批准。3.4总经理负责部门《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的批准。4程序4.1人力资源配置4.1.1人力资源策划各部门负责人需编制本部门内容的《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总务部汇总交总经理审批。其中“任职要求”,需明确所有为公司、或代表公司从事影响质量的活动的人员、如接受了必要的教育、培训,或具有所需的技能、经验等具体要求,并必须明确以下条件;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技术职称、相应的学历、受过相关的职业培训、相关工作经历。经审批后的《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交总务部作为人员选择和安排的主要依据。在每年底,总务部根据公司的生产经营发展需要,确定下一年度的公司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规划等;4.1.2确定人员需求:各部门根据生产发展提出人员需求,填写《人力资源需求表》,经总经理批准后,送总务部备案后执行;4.1.3人员招聘:a)通过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等各种形式按《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要求招聘;b)应聘人员自我介绍后待面试;c)面试时,应聘人员填写《员工登记表》;4.1.4入厂培训、考评:a)入厂培训内容:公司简介、公司规章制度、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等,由总务部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填写《岗位培训登记表》,合格者转入上岗前培训;b)上岗前培训内容:生产(工作)流程、作业文件、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等,由用工部门指导者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填写《岗位培训登记表》,合格者才能入厂;c)考评:新员工通过上述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安排上岗,未经考核合格不得安排上岗;4.1.5人员试用:a)办理手续:应聘人员通过面试并经入厂考核合格后,办理入厂手续试用工1-3个月,主管部门负责人观察其试用期间的工作能力表现,如能胜任则告知总务部人员列入到正式工;如试用工种为经理级人员,必须经总经理同意后列为正式工;如试用期经用工部门及相关部门考核不合格者,公司给予辞退;4.1.6人事管理:a)正式录用的员工对其相关档案进行记录、编号、归档管理,并录入《员工档案表》;b)各部门负责及时把各自员工的情况报给总务部(员工的情况包括:人员的调换、离职等),便于员工档案的规范管理;c)公司采用如下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正确引导和利用员工的自我激励、持续改进、表彰、质量会议及信息交流等,使员工感到公司就是自己最能发挥潜能的地方;d)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员工的调用和工作安排,并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员配备,考核员工的工作能力,对于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员工,要立即给予培训、转岗或解聘;4.1.7岗位人员能力评价:总务部负责人每年应组织相关人员对部门所在人员进行相关项目的评价,包括技能、经验、岗位实际操作评价,登记在《员工能力矩阵图》和《合格人员确认记录表》,对评价不能胜任的岗位人员应给与适当的培训,并再次评价。4.2能力、培训和意识4.2.1总务部负责公司各项人事的管理工作。确保所有为公司、或代表公司从事影响质量的活动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符合《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的要求(如接受了必要的教育、培训,或具有所需的技能、经验),并保存相关的记录。总务部分别对新员工、在岗员工、转岗员工、各类专业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内审员等,根据他们的岗位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要求制定培训需求或采取其他措施并实施,以确保员工满足要求。4.2.2新员工培训a)公司基础教育:包括公司概况,劳动纪律、奖惩条例、方针目标(指标),安全、质量、环保安全意识,相关法律常识及ISO9000族系列标准、IATF16949技术规范、五大工具手册、质量管理工具等培训内容,在入职一个月内,由总务部组织进行。b)部门基础教育:学习本部门程序文件的主要内容,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c)岗位技术知识和技能。如:产品加工技能、机械制图、操作技能、生产作业指导书、所用设备的性能、操作步骤、安全事项及紧急情况的应变措施等,由所在岗位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并进行书面和操作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4.2.3在岗人员培训按培训计划,每年应对在岗员工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4.2.4特殊工作人员培训特殊工序、关键工序人员的培训,由所在岗位技术负责人负责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每年对于这些岗位的人员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于国家有规定要求的,如电工、驾驶员等要持证上岗;管理体系内审员应经培训、考核、持证上岗。4.2.5转岗人员培训(同4.2.2b,c)4.2.6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意识到: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所在岗位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可能产生的质量事故;不符合质量要求给顾客带来的后果按体系文件操作的重要性及不按文件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自己从事的活动与公司发展的相关性及个人工作质量改进可能为企业带来何种效益公司鼓励员工参与管理,为实现目标(指标)做出贡献。4.3培训计划及培训的实施4.3.1总务部每年年底,根据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培训需求,以及本年度部门《培训申请单》及反馈的意见,制定下年度《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对象、时间、内容、方式及培训考核方式等内容),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各部,并督促各部门按计划执行。4.3.2每次培训各相关部门应填写《培训记录表》,记录培训人员、时间、地点、老师、内容及考核成绩等,培训后将有关记录、试卷或操作考核记录等交总务部存档。4.3.3各部门的计划外培训,应填写《培训申请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4.4培训效果评估4.4.1每年年底总务部负责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年度培训工作会议,评估培训的效果,评价内容包括:培训针对性、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综合评价结果等;征求改进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制定下年度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4.4.2总务部及各部门负责人发现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需及时安排补充培训并考核,或转换工作岗位,使其具备的能力与从事的工作相适应。4.5培训记录的控制总务部负责建立员工档案,保存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并按《记录控制程序》归档保存。4.6员工激励和参与公司建立《员工激励和评价管理规程》。对公司所有从业人员进行评价并激励,提高员工满意度,为确保企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掌握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建立、促进创新的环境,使员工对企业质量目标的完成做出努力贡献。5相关文件5.1《记录控制程序》****-P-0145.2《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QW-005-AD5.3《员工激励和评价管理规程》****-QW-001-AD6相关记录6.1《人力资源需求表》***-005/0016.2《员工登记表》***-005/0026.3《岗位培训登记表》***-005/0036.4《员工档案表》***-005/0046.5《合格人员确认记录表》***-005/0056.6《培训申请单》***-005/0066.7《年度培训计划》***-005/0076.8《培训记录表》***-005/0086.9《员工培训汇总表》***-005/0096.10《员工满意度调查表》***-005/0106.11《招聘启事》***-005/0116.12《IATF16949(内审、过程审核、产品审核、二方审核)能力评价表》***-005/0126.13《员工能力矩阵图》***-005/01306基础设施控制程序1目的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要的生产设备2适用范围适用于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生产设备,如硬件和软件、工具和设备、运输生产设备等的控制。职责3.1制造部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进行控制。3.2总务部协助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办公设施进行控制。3.3其他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生产设备进行控制。4工作流程4.1设施的识别本公司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活动所需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车间、办公场所等)、设备和工具(包括工、卡、量具)、软件(计算机网络)、支持性服务(水、电、气供应)、通讯设施、运输设施、信息系统等。4.2设施的提供制造部每年组织各部门对设备、设施进行评价,以便在新需求不断产生的过程中尽可能识别出设备设施改进的需要,评价内容包括:工厂的布局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的周转和搬运,便于材料的同步流动,并最大限度地使地面空间达到增值使用;评价现有操作及过程效果的方法,并考虑如下因素:全面工作计划、适当的自动化、人机工程与人的因素、操作者与生产线的平衡、存储与周转库存量、增值劳动等因素;制造部根据要求及公司发展的需要,填写《设施配置申请单》,注明设施名称、用途、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等,报总经理批准后,由产品中心负责组织安排采购或自制的有关事宜;需要制作的非标生产设备(模具等)由使用部门提出,经主管经理批准后,由制造部安排委托加工制造。总务部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配置相关办公设施,填写《设施配置申请单》,经总经理批准后自行实施采购。4.3设施的验收a)采购或自制完成的设施,产品中心组织使用部门进行安装调试,确认满足要求后,由使用部门在《设施验收单》上签字验收,并记录设施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随机附件及资料等内容。《设施验收单》由总务部保管。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使用部门自行验收;b)验收不合格的设施,采购人员与供方协商解决,并在《设施验收单》上记录处理结果;c)制造部对验收合格的生产设备进行编号,并登记在《设备一览表》上;d)制造部根据合格的生产设备《设施验收单》办理建档手续,建立《设施管理卡》;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使用部门凭《设施验收单》办理入库手续。4.4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a)根据生产需要制造部组织编写生产《设备保养操作规程》,发放给使用部门。对于关键、特殊过程所用的生产设备必须有操作规程,相关操作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b)制造部制定生产设备保养规程,规定保养项目,频次,发给使用部门执行,各岗位负责人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制造部每年年底收集《设备日常保养点检表》汇总成《设备保养记录表》,整理入档并作为制定下年度保养计划的依据。c)制造部每年底制定下年度的《年度设备保养计划表》,经部门经理批准后发至使用人员执行。d)日常生产中车间无法排除的故障,应填写《设备检修单》报制造部检修,或由总务部、制造部联系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检修。检修中的生产设备应挂红色检修牌,检修好的生产设备应有使用部门负责人签字验收方可使用。制造部应将检修情况记录相应的《设施管理卡》上。e)现场使用的生产设备应有统一的编号,以便于维护保养。4.5设施的报废a)对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生产设备,由制造部填写《设施报废单》,经总经理批准后报废,制造部在《设施管理卡》及《设备一览表》中注明情况。b)对低值易耗的工装、夹具、辅具等,由使用部门填写《设施报废单》报部门经理批准,即可报废。c)报废的生产设备应挂黑色报废牌。4.6生产用模具按《模具管理规程》执行,登记《模具一览表》。并对模具的建立《模具使用寿命登记表》对模具的使用进行管理。4.7办公用生产设备的保养参见《工作环境控制程序》。5相关文件5.1《工作环境控制程序》****-P-0065.2《模具管理规程》****-QW-009-MD5.3《生产设备保养操作规程》****-QW-011-MD6记录6.1《设施配置申请单》***-006/0016.2《设施验收单》***-006/0026.3《设备一览表》***-006/0036.4《设施管理卡》***-006/0046.5《设备日常保养点检表》***-006/0056.6《设备保养记录表》***-006/0066.7《年度设备保养计划表》***-006/0076.8《设备检修单》***-006/0086.9《设施报废单》***-006/0096.10《模具一览表》***-006/0106.11《模具使用寿命登记表》***-006/0116.12《设备、设施评价表》***-006/0126.13《特种设备保养换证记录》***-006/0136.14《特种设备台账》***-006/0146.15《周期性检修记录表》***-006/01507安全与环保控制程序1目的为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职责,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进行作业,确保顾客需求满意。2范围2.1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涉及安全责任和特殊特性的产品。2.2危险物资及政府法规规定的储存、使用、安全、环保的控制。3.0职责3.1产品中心负责制定产品安全性和特殊特性所需采取的措施;负责相关安全知识、特殊特性知识的培训。3.2质量部负责产品安全性和特殊特性的检测或试验;负责安全性产品不合格时的紧急处理。3.3制造部负责安全性和特殊特性产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负责相关物资的储存和安全使用。3.4产品中心负责相关物资的采购。3.5总务部:负责沟通协调各部门依政府法规法令及公司规定的安全作业确实被实施。4工作程序4.1产品安全性控制4.1.1业务管理部在与客户签订供货合同前,必须了解客户对安全性、特殊特性的要求,当可行性评审批准后,在供货合同中指明产品的安全性或特殊特性的要求。4.1.2产品中心、质量部在项目策划中,对产品涉及产品安全性或特殊特性的要求,制订相应的技术参数和检验的判定要求,分别在“产品图纸”、“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中作出规定。4.1.3对所有与安全性、特殊特性产品的生产、检验、计划、采购等产品质量构成过程的有关人员,必须进行培训,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执行。4.1.4针对产品的安全性、特殊特性,在试制和批产过程中,对涉及的零部件,制造部作出标识,具有可追溯性(或按客户的要求进行跟踪),按《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执行。4.1.5质量部应针对安全性、特殊特性的要求进行检测或试验,按客户的要求出具有关报告,按有关的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执行。4.1.6当出厂的产品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信息时,由质量部在接到信息的当天立即与客户联系,并立即制定出紧急处理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由相关部门执行。4.2涉及安全或环保的危险物资,产品中心要求供应商的条件如下:4.2.1具有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书;4.2.2具有政府相关单位核发的特种经营许可证;4.3搬运作业(入厂前)时,须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办理物品准运证。4.4对各项危险物资的储存、提领、搬运,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作业。4.5工业安全的危险性机器设备操作人员作业要求,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如叉车、行车等。凡涉及工业安全设备的检验须依国家相关规定办理。4.6厂房配置之灭火器、消防栓等必须维持应急状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4.7有关环保安全物资的管理:4.7.1必须有相关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相关工作。4.7.2废油污水废水处理须经废油废水处理设备处理后排放,详依有关环境保护法执行。4.7.3属于化学危险物资管理,依国家化学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标准实施。4.7.4有关危险物品的运输依危险物品运输管理规定执行。4.8人员安全教育4.8.1新进人员、转岗人员上岗前必须实施教育训练,参照《人力资源控制程序》。4.8.2工作中的安全教育,由部门经理或指定人员实施在职教育,以养成安全观念。4.9安全作业检查4.9.1日常安全检查,总务部依据要求建立《环境安全检查表》,确实做好各项作业条件的点检及确认。4.9.2各部门主管必须依环境安全检查规定所制定的及政府相关法规要求确实执行。5相关文件5.1《人力资源控制程序》****-P-0055.2《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P-0256记录6.1《环境安全检查表》***-007/00108工作环境控制程序1目的强化环境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作业环境。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安全生产及环境管理工作。3职责3.1总务部负责本公司所有环境管理。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及所属部门的环境管理。4程序4.1工作环境4.1.1总务部应协助制造部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根据生产作业需要,负责确定并提供作业场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a)配置适用的厂房并根据生产需要适当装修,防止暴晒、风雨侵蚀和潮湿。b)配置必要的通风、消防器材,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职业卫生、安全;c)提供生产所必须的工具和设备;信息交流、产品交付所必须的电脑、通讯、运输设施等,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d)制造部对车间设施实行定置管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e)确保员工生产符合劳动法规的要求。4.1.2制造部负责维持作业现场的清洁卫生。4.2制造部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对于重要的基础设施也要建立档案,按照计划定期评估和维护,并在档案中予以记录,确保其状态良好,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4.3制造部要合理的规划作业流程以预留足够的作业空间;遵守劳动法规的要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提高作业者的工作效率,减轻其劳动强度;对于作业者工作方法的改良和创新要予以确认和鼓励。4.45S的管理4.4.1整理4.4.1.1办公部门办公桌上办公用品摆放整齐,各资料书摆放整齐,每月保持至少一次的全面整理。4.4.1.2生产作业各作业场所的各种作业标准书、指导书和报表应悬挂或摆放整齐。各作业用物品应按作业顺序堆放整齐。各类生产用工具、容器以及模具应按指定摆放场所放置。4.4.2整顿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工作秩序,确保安全生产。4.4.2.1办公部门按岗位职责要求,认真做好本职工作。4.4.2.2生产作业a)严格按规程进行作业。b)员工必须服从本部门的工作安排和调配。c)严禁在通道线和消防安全线内堆放物品。4.4.3清扫4.4.3.1办公部门办公桌台各自应每日清扫一次。室外场所、公共场所及走道由员工每日保持清扫。4.4.3.2生产作业a)每日对生产设备应清扫一次。b)保持交接班前对作业场所清扫一次。4.4.4清洁4.4.4.1办公部门a)应保持办公桌及室内场所的清洁。b)共同参与对公用场所卫生及走道清洁的监督c)保持工作服的穿着整洁。4.4.4.2生产作业a)保持生产设备的清洁。b)保持作业场所和生产通道的清洁。c)保持工作服装的穿着整洁。4.4.5素养4.4.5.1公司各员工应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敬业爱岗。4.4.5.2加强学习,使全体员工理解并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推进企业的发展。4.4.5.3和睦相处,以礼待人的良好企业风气。4.4.5.4自觉遵守“规范”,创建文明优秀企业。支持性文件5.1、《5S管理规程》****-QW-002-AD6记录6.1《定置管理图》***-008/00109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目的对用于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适用范围适用于对物料、半成品及成品进行检验或试验,以及生产过程中进行工艺参数监控的监视和测量设备。3职责3.1产品中心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3.2质量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验收、校准。3.3质量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的追踪处理,负责该类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4工作程序4.1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及验收产品中心根据多方论证小组策划的要求或使用部门根据过程监视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对其进行可行性审核,确定合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提出申请。监视和测量设备(包括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以下简称检测设备)的采购同生产设备,详见《基础设施控制程序》,在检测设备的《设施配置申请单》中“技术参数”一栏,要注明设备的精度要求,质量部根据相关要求负责验收。4.2检测设备的初次校准新购检测设备,具有出厂检定合格证的在一年有效期内可免于检定,经验收合格的检测设备,由质量部负责送计量单位或自行校准合格后,贴上相应的合格标识;质量部负责对设备进行编号,并登记于《检测设备一览表》内,记录检测设备的编号、名称、规格(型号)、精度、生产厂家、校准周期等内容。由质量部负责发放至相关部门使用(发放后,要在一览表中注明使用的场所)。4.3检测设备的周期校准4.3.1质量部于每年一月份编制本年度的《计量校准计划》,根据计划在设备校准有效期前两周,统一收集进行校准。由质量部负责送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或联系计量单位到公司内进行校准,校准后要求校准单位出具相应的校准报告,校准器具包括但不限于:线性测量器具、性能检测器具、探测型检测器具及温湿度检测器具。4.3.2校准合格的检测设备,贴“合格标签”;部分功能或量程校准合格的,由校准人员贴“限用标签”,在标签上注明可使用的范围;校准不合格的,由校准人员贴“不合格标签”,并送修后重新校准;对因体积较小或影响操作等原因而不宜贴标签的检测设备,标签可贴在包装盒上,或由使用者妥善保管,但设备要刻上编号,便于追溯。4.3.3对于无法修复的检测设备,经质量部负责人确认后,决定作报废等相应处理。4.3.4检测设备的校准、修理、报废应在一览表内作相应的记录。4.4检测设备使用的控制4.4.1使用检测设备时,使用者应确保测量不确定度(包括准确度和精密度)已知,并与所要求的测量能力相一致。4.4.2使用者在使用检测设备时,要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是否在校准有效期内。4.4.3使用者在检测设备的搬运、防护和贮存过程中,要遵守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确保其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4.4.4使用者在使用检测设备前进行调整、归零,须遵守操作规程,以防止因调整不当而使校准失效,使用后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4.4.5对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测量系统进行评价参照《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4.5检测设备偏离校准状态的处理4.5.1在使用时发现检测设备偏离校准状态,使用者须停止检测工作,及时报告质量部,由质量部组织人员对设备偏离校准状态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负责重新校准;质量部需追查使用该设备检验和试验的产品流向,评定并记录检验和试验的有效性,确定需要重新检测的范围并重新进行检测,如可疑材料或产品已被发运,应立即通知顾客采取措施,保留给顾客通知的记录。4.5.2周期校准时,发现设备偏离校准状态,参照4.5.1进行处理。4.6检测设备的环境要求4.6.1检测设备的使用环境应符合技术资料(使用说明书)的规定,由质量部负责检查其使用环境是否适宜。4.7样品样板管理对于具有检测作用的工装夹具、样品样板等,需经质量部认可、编号、贴上相应合格标识(注明认可人、有效期)后方可使用,质量部负责建立总台帐,并对其有效性进行监控。4.8人员培训检测设备的使用人员,由质量部负责组织进行相应的培训。4.9内部实验室的控制按《实验室控制程序》执行;在控制计划中涉及特殊特性使用的检测设备,必须进行适当的统计研究,参照《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执行,如经顾客同意,也可采用其他分析方法及接收准则。4.10外部试验室对于为本企业进行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外部试验室,质量部应保留其实验室资格证书和实验室范围的复印件,并且至少满足下列情况之一:由顾客批准该实验室是可以接收的书面证据;试验室已通过ISO/IEC17025认可的证明文件复印件;本企业对实验室进行评定后,经顾客认可的证明文件;外部试验室的控制,由质量部按《采购控制程序》进行管理。4.11校准/验证记录对量具、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顾客提供的设备),都应进行校准或检定,并:对合格的设备进行标识,贴上“合格标签”,注明有效期限及编号,必要时注明校准的测量标准;当工程更改而引发专用量具修订时,应保存修订的证据;保留检验/验证时,设备超出规范读数的记录;对上述超出规范发生时,应对超出规范条件的影响进行评估,并保留评估的记录;保留校准/验证时的合格证明,包括实际精度数值;4.12日常维护由设备使用部门对其使用的检测设备日常需进行日常点检及保养维护。5相关文件5.1《基础设施控制程序》****-P-0065.2《实验室控制程序》****-P-0105.3《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P-0115.4《采购控制程序》****-P-0235.5《电子秤内部校验操作规程》****-QW-018-QC相关记录6.1《检测设备一览表》***-009/0016.2《计量校准计划》***-009/0026.3《电子秤内部校验记录表》***-009/00310实验室控制程序1、目的规范内部实验室管理,确保组织在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过程中所进行的检验、测量和试验等活动的快速、准确。2、范围适用于公司内部测量和试验工作。3、职责3.1质量部是实验室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3.2其他相关部门委托实验室进行产品检验、试验和校准。4、工作程序4.1实验室:用于检验、测量和试验的实验室,包括进行尺寸、物理等各项功能和性能的试验和试验确认在内的检验、试验和校准的设施。4.2实验室质量方针:“客观、科学、准确、及时”实验室质量目标:检测结果正确率:100%试验报告及时率:≥99%4.3实验室范围序号测试项目使用设备精度测量范围相关标准/作业指导书备注1尺寸检查数显卡尺0.010-200mm数显卡尺使用作业指导书2外径千分尺0.010-25mm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3影像测量仪0.001/影像测量仪操作规程4螺纹环规6g/6hM3/M4/M5/M6/M8/M10/M12/M14/M16/M20螺纹环规操作规程5螺纹塞规6G/6HM3/M4/M5/M6/M8/M10/M12/M14/M16/M20螺纹塞规操作规程6性能检测万能试验机/300KN万能试验机操作规程7维氏硬度计1HVHR-150A维氏硬度计操作规程8洛氏硬度计1HRC200HV-5洛氏硬度计操作规程9扭力扳手0.05N.m1-210N.m10盐雾试验机//盐水喷雾试验机操作规程4.4人员配置与培训4.4.1实验室人员的配置由质量部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进行申报,总经理审批后,总务部进行招聘。4.4.2实验人员应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测试工程师要经过培训,4.4.3有特殊要求的大型精密测量设备使用人员:负责操作使用有特殊要求的大型精密测量仪器,并负责日常维护、保养。此类人员应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培训单位颁发培训合格证明。或者由设备厂家进行培训考核并颁发资质证明。4.4.4试验人员需掌握测量评定方法,掌握相关的测量技术,具备测量设备校准的技能,了解国內外试验、测量新技术、新方法。4.5试验委托按业务流程需要使用实验室对产品进行测试,直接按要求进行测试;其他相关部门需要进行试验时,将试验样品提交实验室并填写《试验委托单》,在《试验委托单》中注明试验样品名称/规格、试验项目、技术要求等。4.6接受/检查样品试验员根据业务流程或《试验委托单》对试验样品接受和检查试验样品,检查样品是否准确,实验项目是否完整,试验技术要求是否能够达到等。4.7进行试验并记录数据4.7.1试验人员按照相应测试项目指导书进行试验操作,试验前应先确认试验设备是否在校验的有效期限内,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并做好试验数据记录。4.7.2试验完成后,试验员应整理试验现场,并完成试验样品的存放及“5S”工作。4.8数据分析试验员针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检查和分析,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有无试验错误等。4.9签发试验报告试验员确定试验数据准确无误后,出具相应的试验报告并签字盖章。4.10数据资料归档试验报告完成后,针对试验报告进行分类整理并归档留存。4.11试验设备的配置根据公司产品开发及新项目的投入,需增加新的试验项目,则根据需要由质量部提出申请购买或改造某些设施,提交总经理审批。4.12实验设备采购经过审批的《设施配置申请单》交产品中心进行采购,产品中心根据使用要求、价格、交货期等进行选择供方采购。4.13设备验收实验设备入厂后,由质量部、产品中心、制造部等部门根据《技术协议》对试验设备进行验收。并由供方对试验人员进行使用和日常维护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操作使用。4.14设备建档管理新进试验设备质量部实验人员将设备的型号、规格等登记《检测设备一览表》,进行统一管理。4.15日常维护和保养试验设备按照使用说明书及供方培训的要求等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需要点检的设备要按照要求进行点检。制定试验设备的校验计划,按照要求进行设备的标定或校准。4.16本公司试验设备适宜的环境:常规实验室日常温度为25℃±5℃,相对湿度为5相关文件5.1《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P-0095.2《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P-0115.3《采购控制程序》****-P-0236.相关记录6.1《试验委托单》***-010/001

11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1、目的规定了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程序,以保证测量系统在产品测试和测量中的工作正确、稳定、可靠;2、范围适用于所有在控制计划中提到的,用于产品测试和测量中的测量系统。3、职责3.1质量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工作。3.2其他相关部门委托实验室进行产品检验、试验和校准。4、工作程序4.1测量系统分析工作程序4.1.1对顾客批准的控制计划中所提到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并确定测量系统分析方案;4.1.1.1确定评价所使用的方法,测量系统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计量型和计数型测量系统,针对不同的分类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计算分析方法;4.1.1.2若顾客对评价方法有特殊要求,则采用顾客所要求的方法;4.1.1.3若顾客对评价方法无特殊要求,对计量型测量系统采用极差法及均值极差法(重复性和再现性);计数型测量系统采用小样法;4.2.根据选用的评价方法确定操作者人数,样品数目及试验次数,并对样品进行编号;4.2.1关键的尺寸需较多样品或试验;体积庞大的或沉重的样品可要求较少样品和较多试验;4.2.2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整个工作范围,对样品进行编号以便于识别,但编号必须是随机的,要避免任何人为的偏向;4.3.对选中的操作者按〈测量系统分析〉的要求进行操作培训;4.4由测试、测量人员独立进行测试测量工作,测试测量过程中确保任一操作者不应得知其他操作者的测试测量结果,保证测试测量工作的独立性,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正确;4.5收集操作者的测量数据,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完成测量系统的分析工作;4.5.1典型的均值极差法使用两至三名评价人和十个零件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及步骤,均值极差法见〈测量系统分析〉第二章第四节(Page57),计算表式见附录(二)4.5.2典型的小样法使用两名评价人和二十个零件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及步骤,见〈测量系统分析〉第二章第六节(Page81),计算表式见附录(三);4.6.根据所得的评价分析结果来判断该测量系统是否能被接受,并完成〈测量系统分析结果报告〉见附录(二);4.6.1计量型测量系统评价依据为测量系统的%R&R值,根据%R&R值来判断测量系统能否接受的依据如下:4.6.1.1%R&R值<10%可接受的测量系统4.6.1.2%R&R值>10%但<30%基于应用的重要性,测量装置的成本,维修成本等可能是可接受的4.6.1.3%R&R值>30% 不可接受,应努力改进测量系统4.6.1.4若%R&R值在10%与30%之间,必须在〈测量系统分析结果报告〉中注明可接受的理由;4.7计数型测量系统评价依据为所有的测量结果是否一致;4.8〈测量系统分析结果报告〉需由计量工程师和(确定及修改测量系统的)质量管理工程师会签;4.9经分析接受的测量系统将应用于以后的测试测量工作中,如控制计划有要求应进行能力的复验工作,但若测量系统一经改动则必须重新进行能力分析工作;4.10经分析不能接受的测量系统不能应用于以后的测试测量工作中,计量工程师必须将结果报告交确定及修改测量系统的质量管理工程师,令其改进或重新确定测量系统,而改进或重新确定的测量系统同样也必;须重新进行能力分析,直到能力被接受为止;4.11如顾客无特殊要求,每一年(10-11月)对测量系统的能力重新进行评定;如顾客对测量系统复评有时间要求,按顾客要求进行;5相关文件5.1《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P-0096.相关记录6.1《MSA分析计划》***-011/0016.2《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011/0026.3《计数型GRR-KAPPA》***-011/0037附件:测量系统分析方法说明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简称%R&R或%GR&R)说明7.1确定研究主要变差形态的对象/量具(如:游标卡尺、电子秤、硬度计、千分尺等)工序量具、产品和质量特性;7.2选择使用极差法,均值和极差法中的其中一种方法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分析。7.3从代表整个工作范围的过程中随机抽取样品进行。7.4%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时,必须先对被分析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分析,同时所分析的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之结果必须均受控方可进行被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工作;否则该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测量系统不能检查出零件间的变差且不能将其用于过程控制中。7.5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分析:7.5.1选择2-3个操作员(至少2人)在全然不知情的状况下利用校准合格的量具对随机抽取的5-10个样品进行盲测,每个操作员对同一样品的同一特性在盲测的情况下重复测量2-3次。A)、被测量的产品由进行%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其进行编号,但这些编号不能让进行测量工作的操作员知道和看到。B)、让操作员A以随机盲测的顺序测量5-10个样品,等操作员A把5-10个样品第一次测量完后由进行%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其重新混合,再让操作员A以随机盲测的顺序进行第二次测量5-10个样品,第三次随机盲测则以此类推;在操作员A把5-10个样品共2-3次全部测量完后由进行%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其重新混合,然后让操作员B和/或C在不互相看对方的数据下测量这5-10个样品,操作员B和/或C的2-3次随机盲测同操作员A的随机盲测方法。7.5.2操作员或进行%R&R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将所测量的结果记录于“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控制图”上。7.5.3负责组织此项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的工作人员,依据“零件评价人平均值和重复性极差控制图”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