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育人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蚌埠市育人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蚌埠市育人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蚌埠市育人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蚌埠市育人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蚌埠市育人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搬不动的村庄

许松涛

村庄拆迁了,村人都离开了,门前场院上的树,挖的挖,砍的砍,剩下的几株,都是不起眼的了,拆走的门窗,磕坏的墙,露出了凋敝的底色来,凄凉之态不堪入目。尚未被水泥钢筋封锁的地盘上,沿着公路、河渠的堤坝,从被翻开的地角,还能找到一丝半点的农耕残片——那些不规则的巴掌大的地块,不过,已全无原先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倒是像个童养媳,蜷缩在大块区域的边缘。这几块不规则的地,从某种角度上看,已经很“丑陋”了。①不过,从中可以看到地背后藏掖着的执拗与顽强,毕竟,它始终存在着,哪怕是一点点,也代表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一个沉默的老人,终年守在路边的一间没有了门窗的门洞里,这里是他原来的家,老人的新家已经搬进了集体规划的居民小区,小区的房子都是统一按图纸规划建筑的漂亮的新居,因为离得并不远,老人每天都回到老房子里,坐在门洞前,对望着门前宽阔的大路上如潮的车流人流,无所事事地瞭望着,任何人也猜不透老人瞭望出什么,老人的眼神空洞洞的,目光呆滞,显然,他对眼前的事情不感兴趣。他只是愿意呆在这里,这里是他的世界,虽然眼前已经今非昔比面目全非,可在老人心里没有搬走,仍然是他的全部人生。他的一生,还没来得及闯大世界,就将在这日渐光鲜的趋势前走到尽头了,就像一个和尚守着他的破庙、守着他的忠诚、他的说不清的淡定,他就要在这样的黑乎乎的门洞前守着他剩下的时光。这是搬不动的村庄?是的,与其说他守着他的时光,不如说守着他的过去。他的过去有什么呢?财富?没有。笑话了。他的财富就是他的那些农具:锄头、钉耙、铁锹、粪桶、木锨……村庄仅仅是一个地理意义的存在,还是某个人的中心?自从村庄被正式拆走,老人就像日子里的钟停了摆,找不到北了。如果要让自己找到原来的感觉,老人必须回来,回到这个空空的破败的村落来,才能把自己留在真实的世界里过着安定的日子。这就是一个老人的心思?瞧,他又拿起了他的锄头,他的水瓢,他又要像以前一样劳动了。你不用进到他的小屋里就可发现,离他的小屋外不远的地方,有个低矮的猪圈棚,棚子里早就没猪了,里头却放着他的那些剩下来的农具。每件农具都跟了他一辈子,粘着他的汗滴,粘着他的口液,虽然它们也退休,也要更新换代,但这不影响老人对农具的依恋和亲热。好在,村庄拆走后,这些断壁残垣还没来得及铲平,一切都在显示它的后时代,老人与他厮守一生的村庄,从感觉中远离,通过的是一件件熟悉的农事和农具的减少而慢慢放弃的。老人与农具,已经不是纯粹地为了农事而需要,这,或许与当年老人还是一个青少年的初衷是完全南辕北辙的,奇怪的是,老人经过这么漫长的岁月,慢慢慢慢地与农具有了亲密无间的情感,他们的距离接近再接近,终于连成一体了,老人望见农具就望见了自己,自己不知不觉走近了农具就隐身于农具,天高地阔,白云虽孤独却轻盈,农具在老人手里,就如老人自己的大脑、自己的手、自己要说的语言、自己要达到的土层的深浅度一样,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可以说,有了一辈子的亲密相依相偎,农具与老人是一个人完整的糅合体了,没有人能把这两者拆开。与农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最终意识到:有些时候,农具就是老人,老人就是农具,没有农具的老人就什么也不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出身的老人,更不是他自己。农具休息在屋外的脚屋里,老人酣睡在旧了的老房子里,这就是老人所拥有的气场。没有农具,老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与别的老人没有区别的老人,有头,有脸,有呼吸,有动作,但已经是一个别人,这只有老人自己感觉得出来,老人的心是空的,人是飘的,做事是走神的,离开农具就浑身地不自在,就好比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就像一个皮影人。皮影人你知道吗?就是木偶,或者说是木偶在灯光照耀下的影子。从某个角度看,没有农具,老人就停止了思想;②没有农具的老人,就恰同挂在树梢上的一具蝉的空壳。(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文章开头第一段写了村庄拆迁后的景象,给人以破败凄凉之感,让人倍感压抑,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B、村庄虽然搬迁了,但是村庄在老人的心中没有搬走,老人仍然像以前一样的生活,就是为了找回村庄的感觉,找回过去的时光。C、文章在叙述与描写时,主要采用了多种人称交替转换的方式,以冷静的态度客观真实地描绘出了老人生活的大背景,给人一种凄凉之感。D、作者在文中对老人进行了粗笔勾勒,并未进行细节描写,但是仍然刻画出失去土地的老人沧桑无奈的心境,给人以真实感。E、本文虽然为“搬不动的村庄”,但是作者对“老人和农具”却不惜笔墨,只是因为老人和农具均是村庄的见证,是村庄存在的证据。(2)、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6分)①不过,从中可以看到地背后藏掖着的执拗与顽强,毕竟,它始终存在着,哪怕是一点点,也代表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3分)答:

②没有农具的老人,就恰同挂在树梢上的一具蝉的空壳。(3分)答:

。(3)、请以文章最后两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6分)答:

。(4)、本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结合全文加以探讨。(8分)答:

参考答案:(1)答案:B项3分,A项2分,E项1分。解析:E项“只是”错,“因为老人和农具均是村庄的见证,是村庄存在的证据”只是原因之一。C项“多种人称交替转换的方式”,主要是第三人称。D项“并未进行细节描写”错,文中有多处“表情、动作”等细节描写。(2)答案:①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被破坏的土地以及以土地为生命依托的农民的倔强(2分)。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农民失去了农具后的失落感,他们失去了农具就失去了希望、寄托,就没有了归属感。(2分)。(3)、①句子整散结合。“没有农具,老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与别的老人没有区别的老人,有头,有脸,有呼吸,有动作,但已经是一个别人,这只有老人自己感觉得出来,老人的心是空的,人是飘的,做事是走神的,离开农具就浑身地不自在,就好比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就像一个皮影人。皮影人你知道吗?就是木偶,或者说是木偶在灯光照耀下的影子。”就是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也形象的写出了老人失去农具、土地后的失落感。②语言形象生动。文章使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如“自从村庄被正式拆走,老人就像日子里的钟停了摆,找不到北了”,就写出了老人的失落与迷茫,语言生动形象。③语言含蓄蕴藉。如“天高地阔,白云虽孤独但轻盈,农具在老人手里,就如老人自己的大脑、自己的手、自己要说的语言、自己要达到的土层的深浅度一样,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含蓄蕴藉,写出了老人手握农具后内心的喜悦之情,以及老人与农具、土地之间那种浓浓的难以割舍的情感。解析:答对其中任何两点都给6分,要有观点,有举例,有分析。(4)①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同情。②对城市化进程(或工业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的担忧。③对质朴的农村生活的眷恋。解析: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6分,答对三点8分。要有观点,要有举例分析。2.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9)~(21)题。松子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吃的。怎么样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会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19.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引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4分)答:

20.当朋友知道我要将松子下油锅后,为什么要“大惊失色”?(4分)答:

21.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4分)答:

参考答案:19.“情怀”指摆脱尘俗,(2分)独自享受一种宁静、安然的情怀。(2分)20.松子外形晶莹细白,是历经冰雪,经过锻炼才能长出的,具有高远的境界;(2分)“松子下油锅”,破坏了松子的清新淡雅的本性,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2分)21.纵是简单的事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2分)印证了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优雅脱俗的追求,而这种情怀需要一些小小的事物才能唤起。(2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一钵了却谁的浮生闫荣霞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C.“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分)(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5分)C(3分)E(2分)A(1分)(2)(6分)“快乐”指不再关注世事、生死和贫富,了却世俗,心游宇内;享受人生的平淡与本真带来的自由;“痛苦”是指忍受毁家弃业、抛别妻儿的悲伤;(4分)二者的关系是:要想获得心灵的自由,大道的幸福,就必须放弃尘世间的繁华和情欲,忍受孤独和寂寞。(2分)(3)(6分)①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②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更加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③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知识性,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每点2分)(4)(8分)我认为,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是因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2分)他博学精艺,初始华丽,已经达到人生的很高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正如丰子恺所言,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2分)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2分)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2分)李叔同以一钵了却浮生,粗钵里盛满自由,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要求观点鲜明、准确,理由充分,从文本出发。)【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例如本题选项A“高傲的张爱玲”说法是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选项B是对作者的情感的误解;选项D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关键词和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这句话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所以答案可从上文中找到快乐,即真正的自由,而痛苦即让妻子无奈离去。二者的关系,有所得必有所失,要答出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例如本题,考生一定要在整体感悟文本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情况下,结合着文本第7.第8段内容分析“快乐”“痛苦”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技巧点拨】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例如本题,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关键词为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举:侵犯C.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类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北:名词作状语,在北边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衡,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军,即联合较为弱小的几个国家共同对付强国。B.四君,指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C.墨翟,即墨子,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秦论》是史论,本文总论了秦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充分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给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B.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五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C.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历史事实作出高度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并讲究细节的准确。D.本文是一篇政论,以议论为主,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语。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参考答案:14.B

15.A

16.C

17.(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2)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根据句式特点,“南取汉中”中“取”是“攻取”的意思,所以“举”的意思和“取”的意思差不多,也是“攻取”的意思。点睛:文言实词题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前后对举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迸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15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连横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叙史时“并讲究细节的准确”表述不恰当,本文并不讲究细节的准确。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云、响、景:都是名词作状语,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赢,背、负的意思;景,通假字,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从,跟随的意思,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第二句得分点:身死人手: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为天下笑者:被动句;仁义不施:宾语前置,其实就是不施仁义。参考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谋取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并吞四海的意愿,吞并各国的野心。在那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崤山以东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之外的土地。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从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向上攻打秦国的关隘。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天下的诸侯就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占据着华山,面对着黄河,认为是险固的地势。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5.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这段,完成下列小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4.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贩灾济贫 D.无济于事15.对下列各何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项是(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若不阙泰,将焉取之

③亦去之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A.①④⑥/②③/⑤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⑤/③④⑦/⑥D.①④/②③⑤⑦/⑥16.下列对文段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项一是(

)A.烛之武始终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B.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C.秦晋势均力故,因为秦与郑结盟,使晋国处于进退两难之地,晋文公经过缜密的分析不得不退兵。D.《左传》《公羊传》《东周列国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称为“春秋三传。”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参考答案:14.A

15.D

16.C

17.(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我又怎敢用亡郑这件事来烦劳您呢?(2)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本题题干中:济,渡河。A项,渡河。BC项,救济、帮助。D项,(对事情)有益。故答案为A。【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积累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熟练掌握它们的分类,然后审清题干要求,逐项比对,得出答案。本题考查“之”字用法。①④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⑤⑦都是代词,②代指晋国想得到的土地,⑤代指这件事,③⑦代指郑国;⑥是结构助词,的。故答案为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A项“经过反复哀求”错,烛之武是为秦王分析了厉害关系,打动了秦王,且态度不卑不亢,并未反复哀求。B项“晋文公”错,应是晋惠公。D项“《东周列国传》”错,应是《谷粱传》。故答案为C。【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亡,灭亡;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敢,怎么敢,冒昧的;执事,对对方的尊称,您。(2)赐,动词作名词,恩惠;许,答应;济,渡河;设版,筑城,修筑防御工事。【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①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②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注】①裀:通“茵”,褥子,床垫。

②黑子:棋子。(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告:控告B.普意帝不出

意:以为C.普少习吏事

习:熟悉D.竟得俞允

竟:最终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太祖尝与语

太祖素恶其人,不与B.普从之游

非陛下之刑赏C.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

则人皆物色之矣D.寡学术,及为相

普坚以为请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是一项是(

)(3分)A.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B.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C.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D.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宋太祖多次到功臣家里微服私访,一天夜里风雪很大,赵普劝告太祖不要出来,但太祖还是来到了赵普家里,不久太宗也来了,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B.赵普很不熟悉吏事,没有学问,后来做了宰相,宋太祖经常劝他读书。C.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嫉妒宋太祖得了天下,就经常谈起太祖卑贱时的一些不足之处。D.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因为讨厌他的为人就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并且敢于指出太祖不应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①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4分)

②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赵普“有谋略”和“正直”的事例各一个。(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参考答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真是事出意外!B.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C.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将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D.我们家家教很严,自小令尊就让我读《三字经》《弟子规》,告诫我要规矩做人。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A项“莅临”,敬辞,多用于形容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C项“不吝赐教”,敬辞,请人指教的客气话,用于他人,不能用于说自己。D项“令尊”是称呼别人的父亲,自己的父亲应该称为“家父”。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