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假期试题-教师用卷_第1页
历史假期试题-教师用卷_第2页
历史假期试题-教师用卷_第3页
历史假期试题-教师用卷_第4页
历史假期试题-教师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假期训练试题(教师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1.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

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

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这两项是表面现象,故AB错误。

C.养士之风题干未体现,故C错误。

D.“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

分化为小的宗派”“以其学易天下”反映了学术适应政治的需要,故D正确。

故选D。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

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A.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

说明他们都希望建立符合各自理想的稳定、和谐的社会。故D正确。

ABC.说法均不准确(比如,庄子并不在意自身的正统地位,更是反对中央集权模式。

而孔子是仰慕三代的政治的,特别是西周早期的政治制度)。

故选D。

3.有学者形容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

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上述思想分别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答案】B

【解析】略

4.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这说明当时

儒家提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道家提倡“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

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

兵家

已”

A.各学派均关注人与自然B.民众对社会安定的渴望

C.各学派的主张渐趋一致D.思想服务于统治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B.“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交相利”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表明反对战争;“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道佐人主

者”“兼相爱”“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表明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故可以得出民众对

社会安定的渴望。故B正确。

A.“自然”表格无体现。故A错误。

C.依据表格信息不足以得出本项结论。故C错误。

D.本项所述与表格信息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第2页,共16页

5.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渊源图。据图可知

A.儒家思想居于核心地位B.儒法两派之争已见分晓

C.诸子思想相互融合发展D.法家思想源于儒家体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的地位,故A项错误。

B.题干信息反映了各派思想融合的情况,没有体现儒法两派之争,故B项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孔子、孟子、庄子及韩非子或者是师徒关系,或者是熟识

关系,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吸收他家的思想,出现百家思想相互的融合的局面,故

C项正确。

D.韩非子和荀子是师徒关系说明法家思想源于儒家体系,但题干反映的是百家思想相互

的融合,该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

故选Co

6.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并不

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成为“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的

“杂家”代表作。这

A.反映了学术创新的停滞B.重振了百家争鸣的气象

C.体现了政治统一的趋势D.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题干的“杂家”代表作能够体现出战国末期百家思想的融合,体现了政治趋于统一的

趋势,故C正确。

A.题干主旨并不是在强调学术创新,且“停滞”不符合此时期的实际概况,故A错误。

B.仅从题干信息无法看出“重振”,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B错误。

D.题干的“杂家”与社会经济的转型不相关,从而得不出此项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C。

7.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

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

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C.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的信息反映不出儒家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儒家“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和“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

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为无求则说明有较强的道义和责任感,

故B项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截然不同,故C项错

误。

D.题干只是体现儒家讲人道,并没有提到儒家重民或者民贵君轻的早期民本思想,故D

项错误。

故选Bo

8.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

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土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第4页,共16页

C.道家学说的理论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加强皇权专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结合所学和题干信息可知,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提倡一家之言,是加强中

央集权的需要和表现,故B正确。

AC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ACD。

故选Bo

9.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

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所学,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故A项错误。

B.题干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故B项错

、口

底。

C.据题干中“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没有交叉,故

C项错误。

D.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人们的思想活跃,所以为各流派

塑造孔子的形象提供了条件,故D项正确。

故选D。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

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

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演变情况,要求具备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D.题干“兼儒墨,合名法”直接反映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故D正确。

A.战国时期,儒墨学说成为显学,但并非主流思想,故排除A。

B.各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所以分歧不可能消失,故排除B。

C.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陷入低潮,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

鸣局面基本结束,故排除Co

故选D。

11.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忠孝之道是

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它“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

孝治天下()

A.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C.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D.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的治国思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及所学可知,儒家的忠孝思想为

汉代统治者治国所利用,这推动了儒学与政治结合的进程,故A正确。

B.汉代以忠孝治天下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而不是倡导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故B错

误。

C.以忠孝治天下,并不是排斥其它思想学说,故C错误。

D.先秦民本思想与忠孝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

故选Ao

12.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

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

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第6页,共16页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执行

C.倡导道家的无为而治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该项中“已经”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

B.题干中“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

该无罪释放”说明汉代法律与儒家伦理观念出现了相互矛盾和背离的现象,“廷尉张汤

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恰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代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了判决,

故B正确。

C题干并未体现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故C错误。

D.该项题干并未直接体现,也与题干反映的实质问题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3.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打击儒家学派,汉武帝则“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不同的历史命运

反映出

A.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教育背景不同B.儒家思想的核心在秦汉时期不同

C.统治者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D.儒家善于迎合统治阶级心理需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历史命运,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是对题干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秦汉时期没有本质的变化,排

除B;儒家善于迎合统治者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C。

C.根据题干“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打击儒家学派,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学说在秦朝和汉代的命运截然不

同,这主要是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理念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面临的社会问题不

同,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故C正确;

A.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解读,故A错误;

B.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秦汉时期没有本质的变化,故B错误;

D.儒家善于迎合统治者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Co

14.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

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

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诸子百家思想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黄宗羲的思想是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故A错误。

B.韩非子的“集权”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故B错误.

C黄宗羲的思想包含反封建君主专制的内容,无法体现推动封建专制的发展,故C错误。

D.四者都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韩非子的“集权”加强了君主权力,董仲舒“天人

感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君权滥用,宋明理学有利于加强君主心性修养,黄宗羲的思

想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的弊端,故D正确。

故选D。

15.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把儒家思想变成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制度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

构建,以行政系统为中介,把儒家思想落实到了实处,使先秦儒家孔孟的思想在汉

代变成了现实。这反映出汉代

A.注重发挥儒学的政治价值B.完整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

C.排除了其他诸子百家学说D.实现了儒家思想的体系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要求你愿意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第8页,共16页

A.题干中提到汉武帝把儒家思想变成因家医师形态,通过制度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把儒家思想落到实处,体现了其注重发挥儒学的政治价值,故A项正确。

BCD.题干中并不是把儒家思想完全继承使用,还引入了行政系统的中介作用;也并未

体现排除其他诸子百家,也并未体现儒家思想的体系化,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o

16.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

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传承了先秦教育与史实不符,故A

错误。

B.郡国并行不利于大一统,故B错误。

C.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

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与

题干中“立太学以教于国"相符,故C正确。

D.汉武帝时代,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

想,故D错误。

故选Co

17.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后,经学逐渐成为两汉学术的中心,士人趋之若鹫,他们沉溺

于对儒家经典经文细枝末节的考证,甚至在解经过程中互相诡诘……专注细枝末节

的烦琐注释。据此可推知当时()

A.士人对经学的研究能力增强B.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出现危机

C.儒学逐渐与现实的需要结合D.士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演变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由“他们沉溺于对儒家经典经文细枝末节的考证”“烦琐注释”可知,当时士人治经

变成了对儒家经文的细枝末节的烦琐注释,这说明当时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出现危机,故

B正确。

A.题干只介绍了士人研究经学的特点,看不出士人对经学的研究能力增强,故排除A。

C.题干反映的是儒学研究的僵化,没有体现儒学逐渐与现实的需要结合,故排除C。

D.“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是对题干的错误解读,故排除D。

故选B»

18.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

“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

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

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于地方治理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

B.根据“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视民如子”“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可知,

西汉地方治理重视仁政、道德教化,说明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故B正确。

A.题干信息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排除A。

C.题干没有涉及选官问题,排除C。

D.题干没有涉及专制集权的理论,排除D。

故选Bo

19.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

田、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这表明汉代统治者()

A.尊儒学为治国思想B.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

C.举孝廉以选拔官员D.注重教化以加强社会治理

【答案】D

【解析】

第10页,共16页

【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统治者注重教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汉武帝之前的汉朝统治者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并未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不选

Ao

B.汉代统治者并未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故不选Bo

C.题干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没有体现官员的选拔,故不选C。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

的人进行“嘉

奖”,汉武帝通过“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促成忠于封建

王朝、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的社会风气,从而巩固统治,故D正确。

故选D。

20.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

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

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可知汉朝思想文化并未真正的独尊一统,故A

错误。

B.题干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故B错误。

C从题干可知,刘桂生认为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其它学派思想读书人

可以研究,反映出汉朝思想局面具有包容性,故C正确。

D.根据题干“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

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错误。

故选C。

21.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

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D.此两项是理学家倡导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问题要求,故排除AD。

B.此项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题目中的人物“宋明理学家”不符,故排除B。

C.题目中的“‘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

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论证了儒

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以达到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的根

本目的,故C正确。

故选C。

22.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都主张恢复古代的宗法家庭制度,编纂族谱,建立

宗祠。朱熹认为儒者应该努力从事个人修身,并进而扩展到家族。他们的这些主张

反映出()

A.商品经济发展侵蚀传统思想B.宗族成为重要社会基层力量

C.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意识D.传统家庭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对传统思想的影响,故排除A。

B.题干没有体现宗族在社会基层的作用,故排除B。

C.题干反映了宋代理学家们主张恢复宗法制,儒者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进而带动家

族修养水平提升,这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意识,故C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到传统家庭生活的重大改变,故排除D。

故选C。

第12页,共16页

23.在外来印度文化哲学与本土道教文化哲学挑战下,儒学家通过诠释伦理与天道的连

接,使心性为核心的传统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佛老的新儒学的

理论形态。“新儒学”兴起于()

A.先秦B.西汉C.两宋D.明清

【答案】C

【解析】略

24.汉代对先秦旧本儒家经书侧重训诂(文字解释),而宋人则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

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逐渐形成“理学”或“道学”。这表明宋明理学

()

A.否定汉代董仲舒新儒学B.强调回归孔孟儒学原典

C.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D.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宋人则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可知,

宋明理学更加关注儒学原典,在孔孟儒学原典寻求义理,故选B项。

25.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依据古说,认为人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所以有

智(水)、礼(火)、仁(水)、义(金)、信(土)五种性质。这反映了理学()

A.吸收了阴阳学的内涵B.注重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具有早期辩证唯物观D.是传统儒学的全盘回归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周敦颐用五行解释人的构成及其与儒家伦理(五常)的对应关系,强调纲常伦理在人

生和宇宙中的地位,反映了理学注重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故B项正确。

A.吸收了阴阳学的内涵只是题干的部分信息,不是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

C.周敦颐的理学属于唯心思想,不是辩证唯物观,故C项错误。

D.理学是传统儒学的“全盘”回归的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故选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

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

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

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

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

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一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

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

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一一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

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答案】(1)方案: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

无为而治;法家,法治。

(2)指导思想:“大一统”思想。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

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