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_第1页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_第2页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_第3页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_第4页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芜湖摧枯拉朽溃退()荻港()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二、探究案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三、达标检测B.芜湖溃退(huì)风平浪静C.既已万船齐放D.突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1)狭义的新闻专指,通常包括标题、、、结语和背景五部分。(2)新闻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式结构,其表达方式以为主,适当穿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它们分别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有何作用?(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3)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预习导学】2.芜湖(wú)摧枯拉朽(xiǔ)溃退(kuì)荻港(dí)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地点: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合作探究】1.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这样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达标检测】2.摧枯拉朽,溃退,风平浪静(1)消息导语主体何地何人何故为何(2)倒金字塔记叙议论(1)表达方式是记叙;属于这则新闻的导语;作用:概括介绍事件的主要内容。(2)表达方式是描写;属于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作用:突出我军军威壮观,渡江战斗如有天助,进展顺利。(3)表达方式是议论;属于这则新闻的结语;作用:发出号召,激发全军斗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①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二、探究案经过和结果:2.资料补充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三、达标检测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2.利用工具书及网络等完成(1)生字关(2)词义关(3)朗读关(4)文本关五、拓展交流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预习导学】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合作探究】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4.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达标检测】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3.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4.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诺贝尔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品析简洁语言。3.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作者简介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背景透视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这就是诺贝★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仲裁()渗透()钞票()3.形近字辨析。授颁抄()援频钞()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第二部分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二、探究案2.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三、达标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颁发遗嘱B.逝世援奖C.建树钞票D.挪威吞食():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B.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C.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这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预习导学】3.授奖援兵颁发频率抄写钞票4.第一部分1)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第二部分2-4)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合作探究】1.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3.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4.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达标检测】“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背景透视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凌()空翘()首酷()似屏()息敛()声眼花缭()乱悄然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第二部分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部分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二、探究案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2.“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三、达标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她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B.还没等观众从眼花撩乱中反映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C.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D.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嬴得了金牌。2.填上合适的词语。3.请仿照下面的句子,选取某种运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你看那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一个个如矫兔般飞离起点,像利箭般冲向终点,引得在场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预习导学】2.língqiáokùbǐngliǎnliáoqi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4.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合作探究】1.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3.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迅速准确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记者将吕伟最后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达标检测】2.震耳欲聋翘首如梦初醒3.示例:你看那游泳池里的运动员们,一个个如鲨鱼般飞离起点,像水鸟般冲向终点,引得在场的观众喝彩连连。(或你看那篮球赛场上,他迈着轻盈的步伐,带球跳跃腾空,舒展的身姿犹如一飞冲天的矫健雄鹰,赢得满场的掌声。)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着()陆凛()冽默契()殚()精竭虑镌()刻桅()杆.第二部分(第5~19段)第三部分(第20~25段)4.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5.本文以为序,围绕着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五个方面。二、探究案6.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7.探究质疑(2)课文第三、四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3)为什么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让人们如此激动?(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回答。)(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三、达标案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着(zháo)陆凛(lǐn)冽B.默契(qì)殚(dān)精竭虑C.镌(juān)刻桅(wéi)杆D.娴(xián)熟浩瀚(hàn)9.根据意思填上合适的词语。():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用尽精力,费尽心思。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B.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D.今年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粟。....一、2.zhuólǐnqìdānjuānw3.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4.本文记叙了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5.时间检查情况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舰载机成功着舰军民欢庆胜利二、6.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①内容上,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意义重大,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②结构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做了铺垫。(3)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使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是中国人在富国强兵道路上一个重大的胜利,所以说,这次成功着舰振奋人心。(4)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三、8.A9.白手起家殚精竭虑浩瀚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2)背景链接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3)相关资料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2、给加点字注音。二、问题点拨三、合作探究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五、抽测达标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角jiǎo号角角落头角群雄角逐B.笼lóng笼子牢笼笼屉烟笼雾锁C.量liáng思量打量测量量体裁衣D.削xuē.2、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A.比喻借代夸张B.比喻夸张反语C.夸张反语拟人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六、拓展延伸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七、学生感悟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ē二、1、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2、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3、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4、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三、1、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E.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2、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着作者的爱国情结。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朴”的特点。7、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七、略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题:6回忆我的母亲教师寄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知识链接】1.体会本文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3.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二、钟太夫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了解母亲的了解母亲的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学习难点: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不求过于华丽。.......好劳动:2.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好劳动:为富不仁:教师复备栏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4、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6、结合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分析和概括朱德的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合作展示】1、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呢?这些事件4、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合作交流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④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来,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默读父亲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的几件事。2、第二段划线句表现了父亲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不仁,不同情别人。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聊叙:姑且谈谈。聊,略微。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慰勉:安慰勉励。3、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5、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等小事。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1、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3、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4、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合作交流1、①用词准确,语言朴实但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②语言朴实无华,表现了母亲识大体、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③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挚。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⑤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3、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买冰棍;父亲躲在角落里注视颁奖大会;父亲为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他如何做人。3、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痛心。4、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同样可以生存,人活的是志气。5、把爱无私地给了儿女并正视艰难的生活。6、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7、伟大、深沉、无私的父爱;正视艰难生活的刚毅伟岸的精神。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胡髭(zī)长髯(rán)黝(yǒu)黑一绺(liǔ)B.鬈(quán)发穹(qiónɡ)顶禁锢(ɡù)酒肆(sì)C.侏(zhū)儒尴尬(ɡà)犀(xī)利锃(chénɡ)亮D.甲胄(zhòu)粲(càn)然涟涟(lián)广袤(mà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两颊帐蓬崎岖粗鄙B.貂皮伯爵乡绅轩昂C.犀利墩实盎然戳中D.无垠愚钝滞留疆绳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3)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4)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B.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D.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2)列夫·托尔斯泰是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他被列宁称为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6.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7.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探究品析8.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9.探究质疑。(1)课文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2)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3)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刻画托尔斯泰这一形象的?(3)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4)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6.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7.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8.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途中。9.(1)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比喻和夸张综合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遐想。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2)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3)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加突显出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2.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情感。3.学习居里和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1.下列加点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炽热(zhì)简陋(lòu)骤雨(zhòu)小心翼翼(yì)B.猝至(cù)窒息(zhì)吹嘘(xū)筋疲力尽(jīng)C.荧光(yíng)轮廓(kuò)酸渍(zì)来回踱着(duó)D.燥热(zhào)沥青(lì)搅动(jiǎo)嘎嘎地响(gā)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典型幻稚仪器冻僵B.炼制搅动沸腾熟悉C.氛围咽喉沉淀神密D.残渣领域笼罩清析3.下列语句与原文不相符的一句是()A.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B.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C.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捧过。D.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B.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C.“看哪……看哪!”这位年轻妇人低声说着。D.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5.填空。《美丽的颜色》的作者是,国家,优秀的和作家。她的《》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6.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快乐”指。三、探究品析8.课文第5、6段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有何作用?10.文章结尾以居里一家日常生活中一个短暂而悠闲的夜晚作为结尾有何作用?11.实验室的真正气氛是什么样的?1.C解析A项,“炽”应读“chì”;B项,“筋”应读“jīn”;D项,“燥”应读“zào”。口。“吹捧”是为抬高某人而吹嘘。此处是写居里夫人“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夸过口”,所以“吹捧”应改为“吹嘘”。6.本文主要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7.居住条件简陋在这里要进行自己钟爱的科研工作。8.(1)补充交代细节;(2)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文章的真实性;(3)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9.“‘反自然’的生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承受极限;二是指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害,但因条件艰苦,没有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而处在反自然状态。10.文章结尾以居里一家日常生活中一个短暂而悠闲的夜晚作为结尾,使读者在温馨和平淡的氛围中体会居里夫妇在艰辛之后的巨大成功。11.不断思考、专注于研究、满腔的工作热情和执着顽强的精神氛围。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寻三峡自然景观的特点。3.学会本文写景的方法。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一.资料链接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写__。2.三峡是__、__和__的总称。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五.借鉴写景之方法2.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六.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训练检测一一.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②绝: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群响毕绝()以为妙绝()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二.根据理解用《三峡》原文填空。(1)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2)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险峻的句子是:,.(3)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4)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三.综合选择。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描写,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晴初霜旦(旦:早晨)D.林寒涧肃(肃:严肃)2.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理由1原句理由2:___________________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课前准备】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自主学习】...(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我检测】....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3.《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课前准备】2.略【自主学习】(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合作探究】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2.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时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自我检测】3.崇尚自然,醉心于山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4.“竞”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水中游鱼竞相跃出水面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夕阳将沉、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奇丽景致,使文章鲜活动人,生动可感。记承天寺夜游1.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一、自主学习,理解文意词?请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竹柏().3.解释加点的词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自学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疑难地方在课本上圈出。5.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7.这篇文章虽短小精粹,感情却起伏变化,在文中苏轼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请你用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三个阶段的情感,并说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8.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看到的景象。9.怎样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三、主题阅读,拓展延伸10.你从苏轼的哪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豪迈奔放?四、达标检测,巩固提高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用的修辞手法是,点明了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五、课后作业15.以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篇短文,300字以上。1.苏轼北宋子瞻东坡居士八大家苏洵苏辙三苏豪放例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4.略5.本文记述了苏轼与好友张怀民月夜游承天寺,欣赏美好月景的事。6.略7.苏轼第一阶段感情的主色调是欣喜,但欣喜中却也有着淡淡的苦闷和忧伤。表现欣喜与为乐者”一句表现出苏轼的孤独和苦闷。苏轼第二阶段的感情是陶醉,他被美妙的月夜景沉醉在景中。第三阶段苏轼抒发人生的感慨。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例句:月光如牛乳一样泻下来,透过树缝,洒下斑驳的光影。庭院霎时被笼罩在一个空明澄澈的氛围中。树影婆娑,摇曳生姿。这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也许只有闲适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它的美妙。风轻轻地吹过,摇晃的影子好似水中脉脉的波痕,一圈一圈荡漾开来,使人好像漫步在仙境中,忘却了一切烦恼。9.闲人:(1)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赏月“闲人”10.例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气势恢宏,让我感觉到了苏轼的豪迈奔放,心胸开阔!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4)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4.略15.略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3.逐层解析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情感。【整体理解】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3.读完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风烟:..俱净:..共色:..从流飘荡:.东西:..许:.独绝:..本段大意:5.解释第2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概括第2段大意。缥碧:..碍:.急湍:..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本段大意:6.解释第3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概括第3段大意。竞上:.轩邈:....无绝:.横柯上蔽:..戾天:.息心:.经纶世务:....千转不穷:.窥谷忘反.本段大意:7.翻译重点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合作探究】1.第1段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概括为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1段总写之美,概括为“”“”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4.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5.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6.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7.“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8.富春江的山水之奇异作者是通过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写视觉和听觉的句子,加以品析。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1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1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巩固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4.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5.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6.指出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活用特点。①风烟俱净:②横柯上蔽:7.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8.用原文填空。(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风烟俱净()一百许()里猛浪若奔()蝉则千转()不穷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经纶()世务者鸢飞戾()天者...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整体理解】3.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体文。4.词义略本段大意: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5.词义略6.词义略7.略【合作探究】2.山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清流急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5.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闲适随意,悠然,心情舒畅。8.视觉方面: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派天朗气清、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听觉方面: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9.两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厌倦官场政务,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11.分别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12.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巩固检测】3.吴均南朝叔庠吴均体6.①形容词作动词,消失②名词作状语,在上面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赏析诗中优美词句。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课堂探究】1.结合《野望》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2.《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3.请结合《使至塞上》一诗中的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4.《渡荆门送别》一诗写景是以什么为背景的?有什么作用?【课堂检测】(1)《野望》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一句是:,。(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情的句子是:,。2.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4.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5.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课外拓展】赏析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2题。次石湖①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赏析下面的古诗,完成第3~4题。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课前预习】【课堂探究】1.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4.诗中所描绘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这些景物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5.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去歌唱;燕是春【课堂检测】1.(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5)晴川历历汉阳树2.B解析后四句为实写之景。4.B解析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飘零之感。【课外拓展】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示例: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