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绪论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绪论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绪论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绪论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目录1概述发展简史34壹贰壹概述12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医学。定义12

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性质3、中医内科疾病的范围外感病内伤杂病伤寒温病脏腑病证气血津液辨证肢体经络病证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6贰发展简史12

萌芽时期(春秋战国以前)萌芽的具体表现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一些内科病名的记载殷商发明了汤液药酒治疗疾病内科已作为医学的一个专科12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奠基的具体表现有关医著的问世使医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黄帝内经》对内科学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两大辩证论治理论体系,发展了《内经》的医学理论,使辩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12

形成时期(魏晋至金元)具体表现:诊断学:王叔和本草学:陶弘景、雷敩病因学方面:巢元方、陈无择、症状学方面:王焘治疗学方面:葛洪、孙思邈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重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12

完善发展时期(清明以后)(一)具体表现明代:(1)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著问世(2)王纶《明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热病用完素,内伤法东垣,杂病用丹溪。(3)以内科为主体的医著问世。12

完善发展时期(清明以后)(二)清代:(1)大量内科为主体的医著问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蒋廷锡编纂《医宗金鉴》关谦等编纂《张氏医通》张璐撰《辩证录》傅山著《临证指南医案》叶桂撰《杂病源流犀浊》沈金鳌撰《证治汇补》李用粹撰《医学心悟》程国彭撰《医林改错》王清任撰《血证论》唐容川撰12

完善发展时期(清明以后)(三)(2)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办学、书籍、行业标准等。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是经过历代医家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和对学术理论的发挥,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目录13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4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壹贰壹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12

最早对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是《黄帝内经》,如其中“病机十九条”就是典型的按病机、病位分类。《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把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感热病,统称伤寒;另一类是非外感热病,即所谓内伤杂病。1.古代医家的分类概括12《诸病源候论》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备急千金要方》按病机将全身性疾病分为风病、伤寒、脚气、消渴、水肿等,除此之外的其他疾病都分别归人互为表里的五脏六腑十一门类中。张从正著《三法六门》也按病因病机把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类。1.古代医家的分类概括(续)121).病因分类:分为两大类:分类的依据:病因分类的意义:突出病因的重要性,便于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2).病机分类:分为两大类:分类的依据:病机分类的意义:突出各类疾病病理变化的一般特点,便于掌握疾病的病机共性。2.近代的常用分类方法123).病因病机结合分类: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两类疾病各具有的某些共同规律:外感热病(以温病为例):病因为外邪,起病较急;有发热的主症,且易伤津液;病邪由表入里的传变;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性和传染性;有卫气营血的病理损害,包括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病变;临床表现与致病邪气有着密切关系。内伤杂病:内伤为主要病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关,多病性复合,多病症杂见为常见病理变化;虚证的病理表现:寒热为标、正虚为本;实证的病理基础是瘀滞。2.近代的常用分类方法(续)124).脏腑分类:一般分为七大类分类的依据:脏腑学说分类的意义:便于掌握脏腑病位及病机,为治则的确立提供依据。2.近代的常用分类方法(续)贰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命名方法及举例:伤寒:六经命名外感疾病的命名四时节气温病:时令气候临床特殊表现内伤杂病10种命名及结果:症状、体征、病因、等等。22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目录13病、症、证的含义与关系4中医内科的辨证原则与方法壹贰壹病、症、证的含义与关系12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应该从病、症、证这三个方面入手。

病,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定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

症,包括症状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而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症仅仅是疾病和证的个别现象,同一个症状,由同不的致病因素所致,所以,孤立的症状和体征不能反映病理变化的本质。

病、症、证的含义12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证候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它提示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病理变化的本质。病、症、证的含义(续)12

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所组成。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成为疾病连续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横断面。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每一个病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因而可以出现不同的证。病、症、证的关系12

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本质揭示的是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而证的本质揭示的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而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易认知性。病和证是病理本质反映,而症仅仅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病、证、症三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病、症、证的关系(续)贰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原则与方法12(1)全面动态分析病情:全面、认真、细致地收集“四诊”资料,备好相关理化检查结果,取得对疾病客观情况的完整认识,然后将中医的整体观念运用到内科的临床辨证中。1.辩证原则12(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由于受体质、病邪、情志、行为、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或者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理阶段,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可能不同。辨证时必须以发展、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病情,要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及时改变或调整辨证和施治方法。1.辩证原则(续)12(1)脏腑辩证:五脏为中心的辩证肺系病证辨证心脑病证辨证脾胃病证辨证肝胆病证辨证肾系病证辨证2.中医内科疾病的辩证方法12(2)气血津液辩证:气血阴阳精微物质的生成、运行、消耗失常所形成的疾病的辩证气的辨证:气虚证,气滞证、气逆证等血的辨证:血虚证,血瘀证、出血证等津液辨证:阴虚证,痰饮水湿证等。2.中医内科疾病的辩证方法(续)12(3)六淫致病的辩证外感六淫致病的辨证,抓住各种邪气致病的特点,特别是重点关注风邪致病的特点。内生五邪的致病特点参照相关脏腑辨证的方法进行。2.中医内科疾病的辩证方法(续)12(4)外感热病的辩证1)六经辨证:《伤寒论》六经病证分为太阳病经证(伤寒证、中风证)和腑证(蓄水证蓄血证),阳明病经证和腑证,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寒化证、热化证)及厥阴病。2.中医内科疾病的辩证方法(续)12(4)外感热病的辩证2)卫气营血辨证清代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揭示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按病变深浅轻重而划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4个阶段。2.中医内科疾病的辩证方法(续)12(4)外感热病的辩证3)三焦辨证清代吴鞠通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焦病证(邪袭肺卫、邪陷心包)、中焦病证(阳明燥热、太阴湿热)、下焦病证(肾精耗损、虚风内动)。2.中医内科疾病的辩证方法(续)目录134壹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壹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121.先期治疗未病:早期治疗,轻病防重;先证而治,既病防变。其一是早期治疗,轻病重防。即在疾病早期及时予以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其二是先期而治,既病防变。即在疾病传变过程中,当证候尚未显露或微露端倪之时,给予预防性治疗,截断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病或变证的发生,即“治未病”。如《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即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122.分清标本、权衡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1)急则治其标: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患者安危的危急重证,必须先行解决,诸如大小便不利、大出血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等病重而证急者,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2.分清标本、权衡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2)缓则治其本:指对一般病情变化比较平稳,或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治疗原则。如脾虚泄泻,则泄泻为标,脾虚为本,在泄泻不甚剧烈,无阴津、阳气亡失的严重情况,当益气健脾以止泻,脾虚之本得治,则泄泻之标自除。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2.分清标本、权衡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3)标本兼治:是指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应标本同治,以及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的原则。如患者证见恶寒、喘咳、胸满、腰痛、小便少、全身浮肿者,其病本为肾虚水泛,病机为风寒束肺,为标本俱急之候,故必采用发汗、利小便的治法,表里双解。若标证较急,见恶寒、咳喘、胸满,而二便通利,则应宣肺散寒先治其标;如仅见腰痛、二便不利,无风寒外束而咳嗽甚微,则当以补肾通利治本为急务。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3.整体论治,调理阴阳:整体论治、调理阴阳。(1)整体论治:即治疗中不仅注意人体的统一性,还要注意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从人体而论,由于脏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治疗时既要治疗本脏,又要治疗受累脏器,才能使疾病痊愈。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因为天时和地理等对疾病的性质、转归均有重要影响,因此,治疗时必须考虑气候的因素。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3.整体论治,调理阴阳:整体论治、调理阴阳。

(2)调理阴阳:阴阳相对平衡的破坏,是一切疾病总的病理反映。所以调理阴阳,使其恢复平衡,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调理阴阳之法,不外“补不足、损有余”两个方面。阴盛则寒,阴盛还可以化生为水湿、痰饮、瘀血;阳盛则热,阳盛还可以化生为燥结、痰浊;所以去其有余,则有温、清、利、下、消之不同。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3.整体论治,调理阴阳:整体论治、调理阴阳。

阴阳偏虚所生之寒热皆因虚所致,因此治当补益,可分清补与温补,属于正治法。阴阳盛衰发展到严重阶段,会出现寒热之假象。如:阳衰阴盛,虚阳外浮,出现真寒假热者,治宜温热;如:阳热炽盛,邪热内闭,出现真热假寒者,治宜苦寒。这种以热治热、以寒治寒的治法,则属于反治法。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4.审证求机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又称为审证求因,其实质就是要从整体和动态去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病变的机理。在治疗方面处理好:“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关系。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4.审证求机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禀赋、体质或病变阶段不同,其病机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相同。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异病同治的异中求同,正是因病机相同,而治法才相同。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5.三因制宜,因势利导: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患者体质与年龄及地域等不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1)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的时令特点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春夏阳气升发,人体腠理开泄,即使患外感风寒,亦不宜过用辛温,以免过汗耗气伤阴;而秋冬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此时若病非大热,就应慎用寒凉,以免苦寒伤阳。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5.三因制宜,因势利导: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居高寒而少雨,其病多燥寒,故治宜辛润;东南地势低而温热多雨,其病多湿热,故治宜清化。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5.三因制宜,因势利导:因时、因地、因人制宜。(3)因人制宜:指根据患者之性别、年龄、体质等的不同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性别方面,如妇女有月经、妊娠、产后诸情况,治疗用药必须加以考虑。年龄方面,不同的年龄其生理功能及病变特点亦不同,老人常气血衰少,生理功能减退,患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虚则宜补,但邪实须攻者亦应慎重,以免伐伤正气。体质方面,由于人体禀赋和后天调养不同,个体素质之强弱有差异,治疗时亦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5.三因制宜,因势利导:因时、因地、因人制宜。(4)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就是要求顺其病势,祛邪治病。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如何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应该遵循因势利导原则。如饮食积滞,在膈下者(食已入肠),用泻法;若食尚在胃,当用探吐法或用消食法,才能获得最佳疗效。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6.动态观察,分段论治:疾病的过程是邪正斗争,此消彼长,是由不断变化发展和相对稳定的阶段组成。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如外感病证,初期阶段邪气未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解表祛邪;进入中期,病邪深入,病情加重,当重在祛邪,减其病势;后期,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扶正以祛邪,使邪去正复。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6.动态观察,分段论治:内伤病证,初病之时,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进入中期,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血、痰、火郁结而成实证,需用峻剂而治者,亦只宜暂用;及至末期,久虚成损,则宜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如癥瘕,病之初起,其积未坚,治宜消散之;进人中期,所积渐坚,治宜软化之;转入后期,正气已虚,则宜攻补兼施,审其主次处理。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7.知常达变,园机活法: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一般均有发展和变化规律可循,但疾病的发展变化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既有其一般规律性,又有其特殊性。一般规律性称之为常变,当采取一般治疗方法,也即为常法。而其特殊性,则称为异变,当采取不循常法的特殊治疗方法,又称之为变法。在处理复杂多变的疾病中,既要熟练地运用常治法,亦要掌握特殊的变治法,务求做到圆机活法,方能提高诊治水平。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128.重视调摄护理:恰当的调摄和护理,是促进人体正气恢复,邪气祛除和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防止出现“食复”“劳复”等情况出现。调摄护理的范围:饮食护理、生活护理、情志护理、服药护理等。这些护理措施同样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即辨证施护。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续)目录134壹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壹四诊12通过望、闻、问、切,收集证候、病史等辨证所需的全部资料。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医的望、闻、切的方法和内容,也逐步丰富和发展,如将胃镜所看到的胃黏膜变化,作为望诊的延伸,其他如心电图、X线、B超、生化检验等现代诊察手段,都可为中医辨病和临证参考的依据。查体,按体格检查规定进行,要求操作规范、熟练。以中医望、闻、切诊为主,西医的视、触、叩、听为辅,西医内容为中医诊断服务。采集病史,务必做到全面、规范、真实、简明。(一)四诊12辨病,实质是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包括中医病名诊断和证候或证型名的诊断。所谓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观出发,将四诊所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病势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出某种证候的过程。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与方法,是中医内科学术特点和精华所在。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二)辨病结合辨证12

中医的辨病和辨证,是分别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人体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和概括。疾病的本质属性,往往通过证的形式表现于临床。证能突出反映出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病机属性,是立法、遣方、用药的主要依据;病则偏重于系统地反映人体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临床特点以及转归、预后等规律的基本矛盾。病和证都是属于病理层次的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