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陕西省汉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一套有关“学”的话语体系。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即以论学起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所说的“学”“教学”,意谓学校、学习,教与学,但实际上是说的教育、教化。而且,《学记》的主旨分明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却名之日“学”记,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这在古代教育文献中寻常可见。如《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表明在孔子那里学的问题十分重要。又如,《荀子》第一篇是《劝学》,可见劝“学”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尤其是,其所谓“劝学”无非是在论述教育问题。这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的典型一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已经大量引进了西方教育理念、理论和思想,甚至现代汉语的“教育”一词也已经出现,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如,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进呈慈禧太后专门论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实际上是一份阐述其国家教育改革主张的报告,并非是狭义地在劝人向学;清末正式成立的中央教育主管机构,称为“学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劝学所”,都仍旧是在用“学”表达教育概念。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实际的。重学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重学的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状况。以先秦儒家为例,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礼记》,几乎都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又将个人的学习作为教育的“细胞”。他们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是由学—思—行,或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组成。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这样的教育观念就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人文取向和社会整体意识。正因为学习是进一步的道德践履、人伦践行,尤其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所以,从纵向看,学习是人生活动的重要起点并伴随人生命的始终;从横向看,学习又成为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这是从教育的社会意义上考察。从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考察,重学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宋代理学家讨论教育作用问题,谈到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发生变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是“学以变化气质”,即通过个体的学习改变气质之性。如朱熹说:“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在教育问题上更多地讨论的是为学问题,尤其是如何读书。成为历代人们读书学习的通用法则的“"朱子读书法”,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他说:“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十分肯定地讲明教学过程是学生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自行探究未知世界和道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而作为教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话、示喻、感化,这些教学方法显然都不是“"灌”的方法,而是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前提的。(选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B.《学记》里讨论教育问题却名之为“学”,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C.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教育—政治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D.在讨论教育的作用时,历代学者都认为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亮观点:中国传统教育重学,再多角度分析。B.文章从历史角度论证了中华民族可以传承的教育传统。C.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说明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教育概念作为表述方式。D.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述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荀子》第一篇是《劝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由此可见一斑。B.张之洞的《劝学篇》名为“劝学”,实际上阐述的是他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张,表明他仍是在用“学”来表达教育概念。C.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从学习开始,依序而行,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这就是学习的社会意义。D.朱熹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这说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答案】1.B2.C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偷换概念,原文为“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由此可见,选项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偷换为“中国传统教育”。C.“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原文只是说“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并不是说更为重要。D.“历代学者都……”绝对化,原文只是说“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C.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错误,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意在证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总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举张之洞的《劝学篇》的例子,才是为了证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这就是学习的社会意义”错误,从原文“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可知,学习的社会意义最终指向政治上的作用,即它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月晨空的蔚蓝色,或是海上日落的红色和橙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诗兴,并激励他们去钻研科学。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不管我们操何种语言,有什么习俗和政治观点,我们都拥有同一个天空。我们中间大多数人企盼的都是蔚蓝色的天空。如果有一天早上日出时醒来,发现一丝云彩都没有的天空是漆黑的,或是黄的或绿的,我们都会理所当然地大吃一惊。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居民们对褐色的天空已经变得习以为常,而伦敦与西雅图的市民却习惯于看见灰色的天。蓝天是什么呢?1957年8月,人类第一次上升到蓝天之上并四处眺望。一位退休的空军军官、内科医生西蒙斯成为有史以来上升到最高处的人。他独自驾驶一个气球飞到30千米之上,并且透过气球的厚玻璃窗瞥见一个不同的天空。西蒙斯回忆说,那是暗黑和深紫色的天空。他已经到达地面上看见的蓝色被太空的完全漆黑所取代的过渡区域。自从西蒙斯那次几乎被人们遗忘的飞行以来,许多国家的人都飞到过大气层之上。人类(包括机器人)多次在太空的直接体验清楚地说明,即使在白昼,天空也是黑的。白昼天空的蔚蓝色,显然与大气有某种关系。可是当你向餐桌对面望去,你的同伴不会是蓝色的。天空的蓝色必定不是一点点空气,而是大量空气造成的。如果你从太空仔细地观看地球,就会看到有一条薄薄的蓝带把地球围住,这便是低层大气。在这条带的顶部,你可以看出蓝天逐渐消退成漆黑的太空。这就是西蒙斯第一次进入的过渡区。在常规的太空飞行中,你从蓝带的底层出发,起飞后几分钟就完全穿过它,然后进入无边无际的空间,在那里如果没有精心研制的生命维持系统,连吸一口空气也办不到。人类生命的存在实在有赖于蓝天。我们在白天看见天空是蓝的,是因为我们头上和周围的大气在反射太阳光。在一个无云的夜晚,天空是黑的,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强的光源被大气反射。不知怎么的,大气总喜欢向我们反射蓝光,这该如何说呢?太阳的可见光包含多种颜色——紫、蓝、绿、黄、橙、红——它们对应于波长各不相同的光。紫光与蓝光波长最短,而橙色与红色光波的波长最长。我们看出来的颜色,便是我们的眼睛和头脑“读”出来的光的波长。当光谱中所有这些彩虹颜色像在太阳光里那样混合起来,就几乎成为白光。这些光波在8分钟内穿越1.5亿千米,一齐从太阳传到地球。它们射进主要由氮和氧分子组成的大气,有些波被空气反射回太空,有些在到达地面之前被反射到各个方向。大气对光波的这种全方位反射,叫作“散射”。但是空气分子对各种光波的散射情况是很不相同的。波长越短的光(如紫光和蓝光)比起波长较长的光(像橙色与红色的光),越容易被散射。当我们在无云的白昼抬头仰望并赞美蓝天时,我们看到的是被优先散射的短波太阳光。这种散射称为瑞利散射,用以纪念对这种现象首先做出合理解释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那么落日为什么是红的呢?因为大气层是固态地球用重力吸引住的在其四周的一个气体薄层,在日落或日出时,太阳光斜穿大气层要比在中午直穿大气层经过更长的路程。由于紫波与蓝波在更长的过程中比太阳当顶时被散射得更多,我们望着太阳时看到的只是剩余部分,即阳光中几乎没有散射掉的波段,尤其是橙色和红色的光。这样,蓝天形成了红的落日。地球上天空的蓝色与大气的成分关系不大——只要大气不吸收光线,氧和氮分子都不吸收可见光,它们只把光散射到其他方向上去。然而有些别的分子却能“吞食”光线。汽车引擎和工业燃烧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真的会吸收光,因此它们是烟雾中暗棕色的来由。吸收和散射一样,也能使天空变色。其他的星体,如水星、地球的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的大多数卫星都是很小的星体:它们的重力很微弱,因此他们不能保留自己的大气,于是大气会慢慢地向太空流散。这样一来,近乎真空的空间会延伸到他们的表面。太阳光在传播途中既不被散射也不被吸收,会毫无阻拦地射到它们的表面。这些星体的天空是漆黑的,甚至在正午也是这样。(摘编自卡尔·萨根《暗淡蓝点·神圣的黑暗》,叶式辉、黄一勤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颜色与西蒙斯在30千米之上看到的不同,说明人们看到的天空颜色与观察的高度有关。B.早晚时,太阳光斜穿大气层,紫波与蓝波被散射得更多,留下的主要是橙色和红色的光,所以朝阳和落日多是红的。C.氮的氧化物会吸收光,从而成为烟雾中暗棕色的来由,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废气污染严重的城市的天空都是褐色的了。D.与地球相比,一些很小的星体重力很微弱,无法保留住自己的大气,故而这些星体的天空即便在正午也是漆黑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宇宙的边疆》一样,以说理为主、穿插了一些灵动活脱的表述,与说明性文字配合自然,延续了卡尔·萨根一贯的语言风格。B.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天空的蓝色与大气的成分关系不大,作者借用“当你向餐桌对面望去,你的同伴不会是蓝色的”这一现象进行说明。C.在无云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是漆黑的,在黑色天空的背景上,星星看起来要亮一些,也更为清楚,这符合文中所提到的瑞利散射原理。D.作者在文中详细介绍了天空呈现蓝色、深紫色、黑色的原因,这让我们认识到,根据已有的观测经验,应可预测出其他星球天空的颜色。6.哪些因素决定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C5.A6.大气层因素:①大气的量不同。大量空气被地球的重力留住从而形成大气层,瑞利散射使天空呈现蓝色;②大气的成分不同。有些分子能吸收光,从而使天空的颜色呈现出暗棕色等。太阳光因素:①光源强,可以对大气形成全方位的反射,而晚上没有光源,天空便呈黑色;②太阳穿过大气时角度不同(路径长短不同),早晨和傍晚太阳光斜穿大气层,经过的路程更长,使太阳和天空会呈红色。【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废气污染严重的城市的天空都是褐色的”说法绝对,原文“汽车引擎和工业燃烧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真的会吸收光,因此它们是烟雾中暗棕色的来由。吸收和散射一样,也能使天空变色”只是说废气能使天空变色,但污染严重的城市的天空不都是褐色的。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B.“天空的蓝色与大气的成分关系不大”错,这一现象主要说明的是天空的蓝色与空气的量的关系;C.“这符合文中所提到的瑞利散射原理”错,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强的光源被大气反射”;D.“详细介绍了……深紫色……的原因”错,文章没有详细介绍深紫色天空的成因。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大气层因素:结合“白昼天空的蔚蓝色,显然与大气有某种关系”“天空的蓝色必定不是一点点空气,而是大量空气造成的”“波长越短的光(如紫光和蓝光)比起波长较长的光(像橙色与红色的光),越容易被散射。当我们在无云的白昼抬头仰望并赞美蓝天时,我们看到的是被优先散射的短波太阳光”概括出:大气的量不同。大量空气被地球的重力留住从而形成大气层,瑞利散射使天空呈现蓝色。结合“汽车引擎和工业燃烧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真的会吸收光,因此它们是烟雾中暗棕色的来由。吸收和散射一样,也能使天空变色”概括出:大气的成分不同。有些分子能吸收光,从而使天空的颜色呈现出暗棕色等。太阳光因素:结合“我们在白天看见天空是蓝的,是因为我们头上和周围的大气在反射太阳光。在一个无云的夜晚,天空是黑的,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强的光源被大气反射”概括出:源强,可以对大气形成全方位的反射,而晚上没有光源,天空便呈黑色。结合“在日落或日出时,太阳光斜穿大气层要比在中午直穿大气层经过更长的路程。由于紫波与蓝波在更长的过程中比太阳当顶时被散射得更多,我们望着太阳时看到的只是剩余部分,即阳光中几乎没有散射掉的波段,尤其是橙色和红色的光”概括出:太阳穿过大气时角度不同(路径长短不同),早晨和傍晚太阳光斜穿大气层,经过的路程更长,使太阳和天空会呈红色。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乌米高尔基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⑪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⑫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⑬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⑭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7.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早晨“我”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歌声”作为开篇,显得格外自然,确定了全文的描述角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B.与鲁迅的《祝福》较为相似的是,文章也主要是以主要人物的眼睛这一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乌米的性格。C.文章第⑤段采用以有声衬托无声、远近高低结合的方式来写景,表现出乌米居住环境的幽静肃穆,也暗示人物的命运。D.这篇文章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紧张的冲突,而是截取一个生活片段,反映作者对如何面对不幸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8.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什么作用?9.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正,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答案】7.B8.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使全文交织着忧伤和希望的色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③引起读者对她的悲苦命运的关切,更唤起读者对她品格的敬仰。(意思对即可)9.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与鲁迅的《祝福》较为相似的是,文章也主要是以主要人物的眼睛这一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乌米的性格”说法错误,《祝福》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是祥林嫂的三进鲁镇,其中的肖像描写对情节发展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是乌米的歌声,至于其中第⑥段“乌米的眼晴”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乌米的乐观善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对情节发展则没有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描写乌米的歌声,开头前两段“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这里的歌声描写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使全文交织着忧伤和希望的色彩。第七段“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这里的描写是在了解了乌米的故事后,歌声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结尾部分“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这里的歌声是在作者与乌米近距离的接触后,了解了乌米满怀期待的等待的执著,歌声更能引起读者对她的悲苦命运的关切,更唤起读者对她品格的敬仰。乌米的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起到了线索作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为全文点染上了一种忧伤与希望交织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次要人物形象及作用的鉴赏能力。题目中提到鲁迅《祝福》中的“我”作用,阅读文本可知,“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我”是连接故事情节的线索人物。先看本文中“我”的形象。由“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一次,我去看她”的动作描写,“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的描写,表现了“我”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人性之美充崇敬。“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写了“我”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再看“我”的作用。结合“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村民们对我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一次,我去看她”“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我问她”“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可知,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写乌米的故事,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串联故事情节,使故事叙述集中而紧凑,也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结合“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可知,这些都是“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直接表达“我”对乌米的心理感受,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也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渤,字浚之。刻志于学,与仲兄涉偕隐庐山。元和初,户部侍郎李巽、谏议大夫韦况交章荐之,诏以右拾遗召。于是河南少尹杜兼遣吏持诏、币即山敦促,渤上书谢,不拜。洛阳令韩愈遗书曰:“方今天子仁圣,自即大位,凡所出而施者无不得宜。四海所环,无一夫甲而兵者。若此时也,遗公不疾起与天下士乐而享之,斯无时矣。昔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已,迹接于诸侯之国。今可为之时,自藏深山,牢关而固拒,即与仁义者异守矣。想遗公冠带就车,惠然肯来,舒所畜积,以补缀盛德之阙,利加于时,名垂将来。”渤心善其言,始出,家东都,每朝廷有阙政,辄附章列上。元和九年讨淮西,上平贼三术:一曰感,二曰守,三曰战。感不成,不失为守;守不成,不失为战。又上《御戎新录》。乃以著作郎召,渤遂起。以直忤旨,下迁丹王府谘议参军,分司东都。渤虽处外,然志存朝廷,表疏凡四十五献。擢为库部员外郎。渤既以峭直触要臣意,乃谢病归。会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表渤为副元颖劾奏渤卖直售名资狂躁干进不已外交方镇求尉荐不宜在朝出为虔州刺史。渤奏还信州移税钱二百万,免赋米二万石,废冗役千六百人。观察使上状。不阅岁,迁江州刺史。渤又治湖水,筑堤七百步,使人不病涉。入为职方郎中,进谏议大夫。时政移近章,纪律荡然,渤劲正不顾患,通章封无阕日。天子虽幼昏,亦感寤,擢给事中,赐金紫服。后帝谓渤有党,出为桂管观察使。逾年,以病归洛。大和中,召拜太子宾客。卒,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渤,孤操自将,不苟合于世,人成谓之沽激。屡以言斥,而悻直不少衰,守节者尚之。(选自《新唐书·李渤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表渤为副/元颖劾奏渤/卖直售名/资狂躁干/进不已外交/方镇求尉荐/不宜在朝/B.会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表渤为副/元颖劾奏渤/卖直售名/资狂躁/干进不已/外交方镇求尉荐/不宜在朝/C.会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表渤为副/元颖劾奏/渤卖直售名/资狂躁/干进不已/外交方镇求尉荐/不宜在朝/D.会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表渤为副/元颖劾奏/渤卖直售名/资狂躁干/进不已外交/方镇求尉荐/不宜在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成年后由父母或尊长取的别名,又称“表字”。古人自称用名,称人用字。B.仲兄:即次兄、二哥。古代常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之间的长幼排行顺序。C.著作郎:官名,主管编修国史。至唐,主管秘书省之著作局。D.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科举等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渤立志向学,隐居不仕。元和初年,李巽和韦况交替上奏荐举他,朝廷召他任右拾遗,河南少尹杜兼派遣属吏拿着诏书和财物去山中敦促,他辞不受命。B.李渤积极进言,心系朝廷。元和九年征讨淮西,他献上平贼三法,后又献上《御戎新录》;出任丹王府咨议参军时,他仍关心朝政,总共献上疏表四十五次。C.李渤关心民生,为民谋利。任虔州刺史时,他上奏减免税米二万石,废除冗役一千六百人;任江州刺史时,他治理湖水,修筑长堤,使人们免除涉水之苦。D.李渤为人刚直,屡遭贬斥。他孤高自持,不迎合世人,正直敢言,往往触怒皇帝或权贵,故多次被贬,最终贬为桂管观察使;但他不改其直,颇受人崇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渤心善其言,始出,家东都,每朝廷有阙政,辄附章列上。(2)逾年,以病归洛。大和中,召拜太子宾客。【答案】10.C11.B12.D13.(1)李渤心中认为韩愈的话说得好,才出山,在东都安家,每当朝廷政治措施有缺陷,就寄送奏章列举出来。(2)过了一年,因病回洛阳。大和年间,皇帝召见任命他为太子宾客。【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适逢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上表请求任命李渤为节度副使,杜元颖弹劾上奏说:“李渤卖弄正直钓取名誉,生性狂妄急躁,谋求升官不止,对外结交方镇以求得举荐,不适合留在朝廷。”“渤卖直售名”,“渤”为“卖直售名”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B;“干进不已”,“干”为动词,与“进”构成动宾关系,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伯、仲、季、叔”错误,应为伯、仲、叔、季的顺序。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正直敢言……最终贬为桂管观察使”错误。李渤被贬为桂管观察使,不是因为正直敢言,而是因为“帝谓渤有党”,即皇帝认为李渤结党。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善”,认为……好;“家”,安家;“阙”,缺陷;“辄”,就。(2)“逾”,超过;“以”,因为;“拜”,授予官职,任命。参考译文:李渤,字浚之。励志学习,与二哥李涉一起隐居庐山。元和初年,户部侍郎李巽、谏议大夫韦况交替上奏章荐举他,诏令以右拾遗的官职征召他。于是河南少尹杜兼派遣官员拿着诏书、财物去山中敦促,李渤上书辞谢,不接受官职。洛阳令韩愈写信给他说:“如今天子仁慈圣明,自从即皇帝位,凡是所发布而实施的无不适宜。四海之内,没有一个男子在披甲征战。如果这时候,先生不迅速起来与天下之士欣悦而享受,就没有时机了。昔日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止,足迹遍于诸侯之国。如今是可以有为之时,自己藏在深山,紧闭门户执意不从,就与仁义的人操守不同了。盼望先生冠带登车,欣然肯来,舒展心中智慧,以弥补盛德的缺失,为时代增加利益,使名声传于未来。”李渤心中认为韩愈的话说得好,才出山,在东都安家,每当朝廷政治措施有缺陷,就寄送奏章列举出来。元和九年征讨淮西,献上平定贼人的三种方法:一叫感,二叫守,三叫战。感化不成,不失为守;守卫不成,不失为战。又奉上《御戎新录》。于是以著作郎征召,李渤便起身做官。因直言触犯皇帝旨意,贬任丹王府咨议参军,在东都任职。李渤虽在朝外,但心系朝廷,共献上疏表四十五次。提升为库部员外郎。李渤因刚直而触犯权臣意旨,于是称病辞官。适逢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上表请求任命李渤为节度副使,杜元颖弹劾上奏说:“李渤卖弄正直钓取名誉,生性狂妄急躁,谋求升官不止,对外结交方镇以求得举荐,不适合留在朝廷。”贬为虔州刺史。李渤上奏归还信州所挪用的税钱二百万,减免税米二万石,废除冗役一千六百人。观察使呈上奏状。不到一年,升任江州刺史。李渤又治理湖水,修筑长堤七百步,使人免除涉水之苦。入朝任职方郎中,升为谏议大夫。当时,政权落入皇帝亲近的人手中,纪律废弛。李渤刚正不顾祸患,递送密封的奏章一天也不间断。天子虽然年幼糊涂,也感动醒悟,提拔他为给事中,赐给金紫服。后来皇帝认为李渤有党羽,于是让李渤出京任桂管观察使。过了一年,因病回洛阳。大和年间,皇帝召见任命他为太子宾客。去世,终年五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李渤性情孤高自持,处世不随便附和,人们都说他掩饰真情以求取名誉。多次因言论受到贬斥,但刚直没有一丝衰减,恪守节操的人崇敬他。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与《荷塘月色》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静谧的写法相同。B.林深路长,诗人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因为道院内已经午休。C.道士不在,诗人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绿竹苍翠、飞瀑挂峰的景色。D.诗人进山访友所见所闻,随着进程变化,景色各异,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4.B15.①喜爱山中美景,流连忘返。首联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景色宜人,使人流连忘返,诗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②得知道士不再,百无聊赖。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③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和怅然若失的愁情。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解析】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B.“已经午休”错误,“溪午不闻钟”,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暗示道院无人。故选B。1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首联写所闻所见,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途中景色宜人,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表明诗人喜爱山中美景。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暗示道士已经外出,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心与牵挂,也暗含劝阻之意;行文由此转入对旅途见闻的描写。(2)《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答案】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巉”“攀”“惘”“庠序”“孝悌”。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互拍后,“鹊桥”中继卫星将照片从月球背面传回地球,这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四号”的任务画下了圆满的句号。这是国际月球科学探索历史性的一步,它进一步打开了未知的月球,为人类不懈探索与利用太空画下了______的一笔。嫦娥四号的任务是的对月球背面的探索旅程,这是太空探索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中国探月人追求卓越、、不畏艰险、勇于登攀,向着未知领域勇敢进发,攻克了一批世界级难题,在浩瀚太空刻下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印迹,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行永不停歌。伴随着“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嘹亮号角,在追逐梦想的上,中国航天将飞得更深、更远,中国科技不断将迈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境界,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浓墨重彩

空前绝后

求真务实

新坐标B.浓淡相宜

前所未有

恪尽职守

新坐标C.浓淡相宜

空前绝后

恪尽职守

新起点D.浓墨重彩

前所未有

求真务实

新起点18.文中画横线向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科技将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迈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境界。B.中国科技将迈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境界,不断汇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C.中国科技将不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迈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境界。D.中国科技将迈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境界,不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19.下列各项中对引号的作用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与“鹊桥”,这两处引号的作用不同。B.“嫦娥四号”与“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这两处引号作用相同。C.“鹊桥”与“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这两处引号作用相同。D.“鹊桥”与“嫦娥四号”,这两处引号的作用相同。【答案】17.D18.A19.D【解析】【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处,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浓淡相宜:很适度,不多不少,正好。此处语境是为人类不懈探索与利用太空画下了浓重的一笔,所以应该用成语“浓墨重彩”。第二空处,空前绝后:指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前所未有:指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此处表示嫦娥四号对月球背面的探索旅程的重大创新性,应选“前所未有”。第三空处,求真务实:形容追求真理,讲求实际。恪尽职守:形容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此处以讲求实际的态度追求真理,应选“求真务实”。第四空处,新坐标:指能确定平面上或空间中一点位置的新的有次序的一个或一组数。新起点:指新的开始的地方。此处表示新的出发点应选“新起点”。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的错误:“不断将”应改为“将不断”。“迈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境界,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语序不当,逻辑顺序不当,应是“先汇聚力量,再边向新境界”。C项句子“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实现”与“力量”搭配不当。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引号的作用主要有五种:表示引用;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表示讽刺和嘲笑;突出强调。此文段中“嫦娥四号”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鹊桥”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引号表示引用。故选D。八、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了确保冬奥会用雪,滑雪竞技项目使用的几乎全部是人工造雪,这是因为,人工造雪时间可控,只要温度低于零摄氏度、造雪机就可以工作,______,高温、降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给冰雪赛道的保障提出了严峻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______,即在冬天温度非常低的时候,把雪造好、储存起来,待到次年初冬再使用,为应对极端天气变化提供保障,其实,储雪技术不光能服务冬奥会,______。比如,2021年夏季,项目团队将储雪技术应用到四川达古冰川的保护,有效减缓了冰川的消融,且使冰川厚度增加1米左右。对于人工造雪对环境的影响,专家表示,二十多年前,瑞士也曾遇到过相同的忧虑,不过经过多年经营滑雪场的实践,造雪技术不断升级,人工造雪的原料来自于大自然,融化后与自然雪无异,同时通过人工造雪覆盖,压雪机不会直接接触地面,不会破坏地表,现在人工造雪已成滑雪场的“必需品”,北京也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的困扰。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为缓解北京市民对于人工造雪影响环境的焦虑,某报记者准备以第二自然段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发布新闻稿,假如你是这名记者,请你为这则报道拟定一个标题,要求抓住关键信息,表达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