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B卷)_第1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B卷)_第2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B卷)_第3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B卷)_第4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井冈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次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卷(B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5.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答案】1.C2.B3.B4.(1)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2)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4)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5.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特有的、家与国统一性的、国与族统一性的、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统一性的一种美学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错误,曲解文意,由文中“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家国情怀”对中国人而言有它的特殊性而不是“独有的”。B项,“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D项,“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应是“共通的意识”而不是“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知,是“不太需要”而不是“不需要”。故选B。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材料二有原话“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A项,“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是说凡事不可以做得太过,不然将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有人奉承。“无人问”“有远亲”能体现世态炎凉,是“家”的伸缩的表现,符合题意。C项,“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说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也会心有怜悯之情。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是说人们对所需要的事物更能了解它的价值。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中用“每根柴”比喻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即“团体格局”,是西洋的格局;“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中用“一圈圈的波纹”比喻每个人的影响力所推及发生的联系,即“差序格局”,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因此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由文中“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知,作者认为西方格局的特点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格局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一个是清楚的,一个是发生联系的,因而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进行论证。由文中“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和“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可知,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由文中“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可知,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来分析中国人不太有法律观念和公共观念。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由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国与族的统一性”“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可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特有的、家与国统一性的、国与族统一性的、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统一性的一种美学情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锅李培俊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十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C.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D.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做铺垫。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B.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红公鸡漂亮的外貌、嘹亮的啼鸣,是为后文丢鸡、小麦为找鸡在王老五门口骂人这一情节做铺垫。C.采取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了“红公鸡”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D.文章结尾“杀鸡待客”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彰显了人性的美。8.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9.有人说小说以《红公鸡》为题更好,你认为哪个为题更好,请说明理由。【答案】6.B7.A8.①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②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惯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③心地善良。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9.《黑锅》更好,(1)“黑锅”暗示了事情真相,引出小麦谩骂王老五,王老五寻找红公鸡等情节发展;(2)“黑锅”揭开,写出小麦内心善良的性格,也写出王老五为自己平反的执着质朴性格;(3)“黑锅”,运用比喻修辞,更能形象地表达了王老五受冤屈,为最后公鸡失而复得、杀鸡待客的人情大于物力的人情纯美主旨升华蓄力。《红公鸡》更好,(1)“红公鸡”是小说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2)围绕“红公鸡”,小麦、王老五复杂多元的性格得以在情节中展示;(3)小说以“杀鸡”待客结尾,“一只鸡子不比人的情义还要紧”的主旨,借“红公鸡”得以落实实现。【解析】本题考查对理解作品的内容的能力。B项,“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错误,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的是王老五受冤屈后为自己平反的执着质朴性格,以及小麦为王五做鸡蛋甜汤和杀鸡待客的善良与纯美。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错误,由文中“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等可知,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但并无“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故选A。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由文中“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可知,只是经过简单推测,小麦就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可见其单纯。由文中“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可知,小麦不惯骂人,骂人前先清嗓子,骂人时羞红了脸,与人争论草草收场,可见其性情温和。由文中”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可知,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后,心中愧疚,亲手做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可见其心地善良。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文章的标题可以从内容、情节、人物、手法、主旨、效果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再说明理由。观点一:以“黑锅”为题更好。从情节看,由“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可知,“黑锅”揭示了事情真相,引出小麦谩骂王老五,后来王老五为证清白寻找红公鸡等情节,以“黑锅”为题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看,由文中“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可知,小麦觉得王五因被骂生病,心中愧疚,为其做鸡蛋甜汤,体现其善良的特点;由““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知,王五不甘心被冤枉亲自寻鸡为自己平反,体现其执着质朴的特点,以“黑锅”为题有利于塑造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从主旨看,“黑锅”本指王五一开始被冤枉成偷鸡贼的事件,但后来王五为证清白亲自寻鸡使之失而复得、小麦为表感谢又杀鸡待客,小说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质朴、善良的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纯美的关系,升华主旨。观点二:以“红公鸡”为题更好。从情节看,由文中“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可知,小说以“红公鸡”为线索,记叙了“丢鸡”“找鸡”“得鸡”“杀鸡”的事件,思路清晰,情节紧凑集中。从人物看,由文中“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可知,围绕“红公鸡”,小麦的温和、善良以及王老五的执着、朴实等多元的性格得以在情节中体现。从主旨看,由文中“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可知,小说以“杀鸡”待客结尾,借“红公鸡”揭示人性的朴实、善良和人情的纯美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A.君大说之耳说,通“悦”,高兴B.夏殷不易礼而亡易:改变C.居五年,秦人富强居:经过D.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恨:痛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喜好先秦法家学说,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才华受到公叔座赏识,并被推荐给魏惠王得以重用。B.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C.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1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商鞅是如何保证变法顺利推行的,效果怎样?【答案】10.B11.D12.A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旧的制度;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的礼法。(2)卫鞅事先埋伏穿戴铠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趁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14.商鞅厉行法治,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即使太子犯法也会对太子傅和太子师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秦国太平富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D。“王即不听用鞅”中,“鞅”作“听用”的宾语,意思是“大王如果不能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项,恨:遗憾、后悔。类同《出师表》一文“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并被推荐给魏惠王得以重用”错。文中只说“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并未说明商鞅得以重用。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甲士,穿戴铠甲的武士;因,趁机,趁势;破,打垮,打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思考商鞅在保证变法顺利推行中做了什么事,收到了什么效果,有什么意义。原文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意思是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由此可知,商鞅厉行法治,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即使太子犯法也会对太子傅和太子师施以刑罚。原文说“明日,秦人皆趋令”,意思是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说明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原文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意思是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说明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秦国太平富强。【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旧的制度;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的礼法。”秦孝公说:“好。”“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释: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B.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颈联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D.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16.诗人“野望”而“涕泪”,实际上是因所望之景而伤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的原因。【答案】15.C16.①思念之苦: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②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③报国之愧:年老力衰的诗人自觉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愧对圣朝。④忧国之痛: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错误。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意思是: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无法忍受人世间之事日渐萧条。表现的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世事萧条,百姓疲于奔命的担忧。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写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此处体现了思念之苦。“天涯涕泪一身遥”,写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此处表现了漂泊之悲。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此处体现了报国之愧。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尾联“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此处体现了忧国之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2)《涉江采芙蓉》结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鹊桥仙》表现只要彼此情义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到中流击水②.浪遏飞舟③.同心而离居④.忧伤以终老⑤.两情若是久长时⑥.又岂在朝朝暮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遏”“离”“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一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糖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比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醚酬,大有飘飘欲仙之感。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瞬间风生笔底——死文宇仿佛活了起来,快乐地在纸上奔跑。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B.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C.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尽量避免熬夜,饮食要健康而且一定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D.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D.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的声音,如金声玉振,又如黄钟大吕,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C19.D20.①强调的内容不同:改句用的是“如……又如……又如……”,内容显得笼统;原句用三个“有时”,强调雨声的不同表现;原句语言表述更准确。②运用的句式不同:改句是长句,“声音”的定语冗长、拖沓;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原句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雨声轻重缓急的变化。【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的用法是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声音的延长;B.表示总结上文;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插说。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例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雨声)转化成感觉(饮了仙露,吸了醚酬,大有飘飘欲仙之感)。A.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B.“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C.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丝竹”代指音乐;D.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笛声的听觉转换成落梅花的视觉。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句子的能力。回答时,定位原文语句,从内容、修辞、句式、语言等多方面进行赏析。本题可以从内容、句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强调的内容看,原句先总说“这声音”,然后用三个“有时”,强调雨声的不同表现,强调重点在声音的变化,表现内容更准确,符合上下文的语境;而改句将三个“有时”变成“声音”的定语,重点在“声音”,而非声音的变化,与整个文段的表达不协调。从句式来看,原句采用短句,能突出雨声轻重缓急的变化,同时节奏鲜明,生活活泼;而改句是一个大长句子,内容冗长拖沓,强调重点不鲜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全面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方面,海南成了全国首个明确任务图、时间表的省份。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并非首次被提上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