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S-T-231-4-2018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_第1页
JTS-T-231-4-2018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_第2页
JTS-T-231-4-2018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_第3页
JTS-T-231-4-2018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_第4页
JTS-T-231-4-2018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施行日期:2018年10月15日2018年第70号2018年9月5日修订说明修订说明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2模型设计 4.4模型验证试验 4.5水流特性试验 5.4模型验证试验 2 7.3模型制作 7.4模型验证试验 8.5工程方案试验 9船模试验 9.3模型制作与仪器设备 10.1供水设备 10.2专用水槽 10.3量水设备 11.1基本资料 11.7定解条件 11.8边界的处理 3 11.11工程方案模拟及成果分析 附录B常用材料糙率值 附录C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附录D悬移质分组挟沙力及挟沙力级配 附录E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平面二维k-E紊流泥沙模型有限体积法计算模式 (62)E.1计算模式依据的主要原则 E.2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平面二维水流泥沙运动基本方程 附录F本规程用词说明 和管理组人员名单 条文说明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0.1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TcchniinInlandWatcrwayan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复演和预报内河航道与港口工程前后水流、泥沙运2.0.2河工模型试验RivcrEnginccringMocclTcst2.0.3通航建筑物水流泥沙模型试验TcstofFlowandScdimcntinWholcModclof按照相似条件,将原型通航建筑物及其附近一定范围的河道整体缩制成一定比尺的物理模型,并在模型中进行通航建筑物及其附近的通航水流条件和船舶航行状态研究的学问题及船舶停泊条件研究的试验。2.0.4船模试验ShipModclTcst按照相似条件,将原型船舶或船队缩制成一定比尺的物理模型,并在相同比尺的河2.0.5内河航道与港口数值模拟NumcricalSimulationforInlandWatcrwayandHarbour2.0.6正态模型UndistortedModcl平面与垂直几何尺度都按同一比尺缩制的物理模型2.0.8定床模型FixcdBcdModcl在可动床面上模拟研究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冲淤变化的模2.0.10模型沙ModclSand模型中按照相似条件选定的模拟原型泥沙的颗粒状材料。 32.0.23船模尺度效应ScaleEffctofShipModel43基本规定 3基本规定56(2)水工建筑物制作精度符合行业现行标准《通航建筑物水力学模拟技术规程》(1)单船长度允许偏差为±2mm,宽度允许偏差为±0.5mm,水线刻度允许偏差为 3基本规定7(8)合作者指辑要未署名的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参加单位、项目参加者和报告撰8山区河流礁石群等复杂地形区域宜采用图比1:500,地形特别复杂处局部宜采用图比 9(3)试验河段历年河道地形图,建筑物引起的局部冲淤地形图及有关的水文泥沙λ=H/H(4.2.1-2)式中λ—平面比尺;L——模型平面尺度(m);H——原型垂向尺度(m);式中λ——垂直比尺;H,——原型平均水深(m);v——紊动黏性系数(m²/s);——原型阻力系数;n——曼宁糙率系数4.2.2.2当模型水流不处于阻力平方区时,水流雷诺数应大于10004.2.2.34.2.2.4变态模型的变率宜为2~5,试验河段宽深比小时取小值,反之可取大值;对4.2.3模型范围应按下列原则确定。2倍~3倍试验段河宽4.2.3.3当进口段为弯道时,模型应延长至弯道以上的顺直河段,顺直段长度宜取3倍~5倍的河宽。4.2.3.4有重要支流入汇的河段,模型宜包括10m~4.2.3.5感潮河段模型宜有进口扭曲水道和尾门生潮段(1)根据试验河段滩险特性和研究目的选择正态模型或变态模型;比尺λ;4.2.5模型糙率与加糙方式应满足下列要求糙率比尺确定模型糙率水槽试验确定4.2.5.3变态模型可采用颗粒密排或有间距的方式加糙;模型试验段水深小于4cm 4.3.3.1顺直河段宜采用直导线控制预留水泥抹面的厚度及不小于加糙物2倍粒径的厚度;4.3.6模型应按设计要求加糙,加糙方法应符合附录A中的规定,并根据水流阻力相似4.4模型验证试验4.4.1模型水位验证应满足下列要求:4.4.2模型流速流向验证应满足下列要求:断面流速分布和表面流向与原型基本一致,实测流量允许偏差为±5%;4.4.4分汊河段应验证各汊流量,主汊流量允许偏差±5%4.5.1水流特性试验内容应包括设计流量及其他有关流量级的水位、流速和流态的4.5.2滩险整治工程水流特性试验应观测下列内容: 措施进行修改方案试验 式中λ——起动流速比尺; 式中η——模型变率;λx-r——泥沙颗粒相对容重比尺。型沙均宜选择散粒体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并按式(4.2.1-2)和式(5.2.1-1)确定模型沙粒式中λ——粒径比尺;集试验河段实测垂线平均流速与推移质输沙率资料,点绘两者关系曲线并外延至推移质5.2.5.5输沙率比尺、河床冲淤时间比尺,可按附录C选用合适的输沙率公式及式5.2.6感潮河段模型比尺的确定除应满足第5.2.5条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潮波传递相似。水流周期变化应按水流运动时间比尺确定,河床冲淤过程应按河床冲淤时间比尺确5.2.7推移质泥沙模型沙配制应符合下列规定。5.2.7.1床沙、推移质模型沙应按第5.2.3条的规定配制。5.2.9推移质泥沙动床模型设计平面布置除按第4.2.6条的要求外,还应包括动床段与5.3.3.1河床可动部分预留铺沙厚度可按历年实测地形的最大冲刷深度加富裕值 5.5.1推移质泥沙模型定床水流特性试验的内容与要求可按第4.5节的规定执行。沙输移带,以及年内或年际河床冲淤变化。宜在典型水文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系列水文5.6.1浅滩整治动床工程方案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5.6.2水库变动回水区推移质泥沙淤积对航道影响及改善措施的动床模型试验应满足沙过程由实测资料或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在重点滩段设置断面,观测特征流量下流速分5.6.3水库下游河床冲刷对航道影响及改善措施的动床模型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5.6.3.1宜由实测资料或数值模拟计5.6.4桥渡河段推移质泥沙动床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1)选择典型水文年和含有设计最大通航流量级的特征洪水年的水、沙过程同步概(2)当桥梁工程布置及河床变形影响船舶或船队安全航行时,提出修改方案并继续 6悬移质泥沙模型试验6.1.1悬移质泥沙定床模型和悬移质泥沙动床模型制模地形资料应符合第4.1.1条的6.1.3悬移质泥沙动床模型所需水文、泥沙、地形资料除应满足第5.1.3条的有关规定(1)试验河段验证时段的悬移质含沙量及其颗粒级配资料,感潮河段垂线测点含沙(2)试验河段邻近水文站验证时段和典型水文年或系列水文年悬移质含沙量及其颗(3)试验河段历年河道地形图和河床演变分析成果。6.1.4拟建水库悬移质淤积对航道影响的试验,应有试验河段进口长系列水文年的水6.1.5悬移质泥沙定床模型所需水文、泥沙资料除应符合第4.1.2条的规定外,宜根据需要按第6.1.3条的要求选取6.1.6试验依据的工程设计方案资料应符合第4.1.5条的规定。6.2.1悬移质泥沙模型设计除应符合第4.2节的有关规定外,式中λ——泥沙沉降速度比尺;6.2.2确定模型比尺的预备工作除符合第5.2.4条规定外,还应测定模型沙的沉降式中λ——泥沙沉降速度比尺;λ—平面比尺; 6.2.3.3悬移质泥沙粒径比尺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规定:悬浮和沉降相似需同时考虑时式中λ——泥沙粒径比尺;6.2.3.4水流挟沙力比尺的确定可按下式λ——水流挟沙力系数比尺,可由验证试验确定与河床冲淤时间比尺的相互协调6.2.4悬移质泥沙模型的模型沙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6.2.4.1应满足水流运动的阻力相似式中η——模型变率;当模型变率约束条件不能满足时,应按第6.2.3条的相关规定执行。选用的模型沙材料的颗粒形状、级配及力学性能等应符合第5.2.3条的模型沙级配应按第5.2.3条的规定执行。6.2.5床沙模型沙的配制,应按第5.2.7条的规定执行,悬移质模型沙的配制,宜根据6.2.6悬移质泥沙模型不宜加糙。对于模拟床沙质为主的模型试验,可按第5.2.8条的6.3.1定床模型制作应按第4.3节的规定执行。6.3.2悬移质动床泥沙模型制作应按第5.3节的规定执行。对于模拟单向累积性淤积6.4模型验证试验6.4.2.1验证试验的起始地形和验证地形应按第5.4.2条有关规定执行。6.4.2.2验证试验施放的流量和输沙量应按第5.4.2条的有关规定执行。应加分散剂等措施解决。6.4.2.5验证试验放水及停水操作应按第5.4.2条的有关规定执行。6.4.2.6验证试验时应在模型进口取样检验悬移质泥沙含沙量和粒径,允许偏差为 7.2.2港口推移质泥沙模型设计应满足第5.2节的有关规定7.3.2港口推移质泥沙模型制作可按第5.3节的规定执行 (3)当方案不能满足要求时,提出修改方案并继续进行试验,最终形成定床优化优化方案的对比试验 8.1.2水文泥沙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8.1.3枢纽和通航建筑物运行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8.2.1通航建筑物水流泥沙模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8.2.1.1模型必须遵循重力相似准则条件。8.2.1.3模型设计除应符合第4.2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模型中各种作用力的比尺按下式计算:λ——平面比尺(2)升船机水力学模型满足船厢或推板运行速度图相似。当船厢钢丝绳提升力和变(3)推移质和悬移质泥沙相似比尺计算及模型沙选择分别按第5.2节和第6.2节的8.2.2通航建筑物水流泥沙模型设计的限制性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船闸水力学模型输水系统出水孔廊道段水流雷诺数大于50000;(2)船模进出升船机船厢阻力试验时,船模雷诺数大于10000008.2.3通航建筑物水流泥沙模型的几何比尺应符合下列规定。8.2.3.2枢纽通航整体模型的几何比尺不宜大于1258.2.3.3船闸水力学整体模型几何比尺宜为20~40。8.2.3.4升船机水力学模型的几何比尺宜为10~25。8.2.4通航建筑物水流泥沙模型制作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枢纽通航整体模型制作范围的确定符合第4.2.3条的规定;模型包括上下游坡道和坝顶过渡段(1)有动力船模的设计符合第9.2节的有关规定;8.3.1通航建筑物水流泥沙模型制作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进行浸蜡或涂漆等防水处理。镀锌钢板等材料制作,河道可采用水泥沙浆抹面;模型沙的配制应符合第5.2.7条和第6.2.5条的规定。 8.4.1.2河床变形验证可按第5.4节或6.4节的有关规定执行。对分散输水系统还应观测输水过程中船舶在闸室不同停8.4.2.4应观测恒定流条件下泄水最大流量时下游停泊段的断面流速分布和水面壅高。船闸为集中输水系统时,还应观测闸室消能段、镇静段、停船区的流速分布和水面8.4.2.6应在船闸设计最大水位差和上游为最低通航水位时观测输水系统进水口8.4.3升船机水力学模型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8.4.3.3应在船厢两端设置水深传感器,在底部设动水压力传感器和吸附力传感器,(5)泥沙冲淤过程及水库冲淤平衡后各代表水文年枢纽河段河床冲淤地形、冲淤部(3)测定闸室和引航道内的流速分布及观测引航道内的流态;8.5.3升船机水力学模型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4)水位日变幅,水位1小时、30分钟、15分钟或10分钟变流速,最大流速和相应比降以及流态变化等资料,分析日调分布;8.6.3分散输水系统的试验成果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通航建筑物水力学模拟 9船模试验9.1.1船模试验应在河工模型、港口水流模型或枢纽通航整体模型等试验的基础上航速比尺λ——船模航速比尺。9.2.4模拟风对船舶航行影响试验的船模,除满足第9.2.3条的规定外,还应满足压力式中λ——风速比尺;λ——河工模型或通航建筑物整体模型平面比尺。9.3.1河工模型的制作应符合第4.3节的有关规定;港口水流模型的制作应符合第7.3节的有关规定;枢纽通航整体模型的制作应符合第8.3节的有关规定。河工模型或枢纽9.3.2船模研制计划应根据试验目的9.3.3船模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9船模试验9.3.4船模的遥控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9.3.4.1遥控装置在通航试验范围内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角和主机工况。9.3.5船模运动坐标和航行动态参数的测量可采用摄影—计算机、电视—计算机或激光—计算机实时定位测量系统。实时定位系统的定位允许偏差为±20mm9.4模型验证与船模率定9.4.1河工模型验证试验应按第4.4节有关规定执行;港口水流模型验证试验应按第9.4.3船模吃水率定应符合下列规定。9.4.3.2用于其他试验的船模,排水量与吃水宜同时满足相似要求。不能同时满足9.4.3.3量测吃水深度应消除表面张力造成的读数偏差;船模吃水允许偏差为9.4.4船模航速率定和船模操纵性能率定应在静水船池无风条件下进行。静水船池长度应大于船模长的15倍,宽度应大于水池长的1/3,水深应大于10倍船模吃水深度。9.4.6船模操纵性能率定应满足下列要求:(1)船模操纵性试验按Z形试验方法进行;(2)船模操纵性指数K、T值根据Z形试验的结果确定,并按下列船舶操纵运动一阶K′=K(L/V)φ'——船舶转首角速度(/s);——时间(s);9.4.7.3船模操纵性指数T值宜大于实船操纵性指数T'值,允许偏差为+5%;K'值偏差为±20%。9.6.1.1工程布置及水流条件试验内容和要求可按第4.6.1和第4.6.2条规定执行 9船模试验 10试验设备和量测仪器10.1.1.2蓄水池的容量除满足循环系统中最大用水量的要求外,池中应保持一定余10.1.1.3动力系统应根据试验室用水总量及用水情况确定水泵型号与数量、电动机组数与功率以及配套设备。10.1.1.5回水系统的回水总管或槽的断面面积应按能排泄试验室总流量计算确定。10.1.2感潮河段模型除采用循环式供水系统外,还应包括生潮系统。生潮系统应符合10.2.3测定细沙及粉沙在不同流速下的沉降速度宜用环形水槽,中值粒径沉速可按下C——初始含沙浓度(kg/m³);10.3.2采用量水堰应符合下列要求:式中Q——流量(m³/s); n——指数,为2.47~2.510.4.1水位测量仪器应按下列条件选用。10.4.1.2非恒定流水位和潮位过程测量宜选用自动跟踪式水位计或超声波水位计,允许偏差为±0.2mm粒子成像流速仪或激光流速仪。10.4.3选用各单位自行研制的非国标定型产品,应采用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检测方10.5泥沙模型试验设备10.5.1.1浑水池应设有充水和搅沙设备,浑水池容积应按整个模型循环用水和稀释10.5.1.2清水池容量可按需稀释的含沙量与相应流量的过程估算。 水量应超过模型最大用水量的1.5倍。10.5.1.6应根据管径和流量选择量水设备速均不得低于模型沙起动流速的3倍~5倍。10.5.2水沙分离运行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10.5.2.1清水供水设备应按第10.1.2条的规定执行。300kg/m³,允许偏差为±10%;10.5.2.3浑水池或浑水罐的孔口箱或管孔必须保持箱(管)内压力稳定,允许偏差为10.5.2.4模型进口含沙量可由下式确Q₀——模型前池清水流量(m³/s)。度可按式(10.5.2-2)计算。当采用强迫沉淀方式时,应使用泥浆泵将沉沙经回沙管返回至配沙池,回沙管内流速应高于不淤流速的5倍~10倍。式中L——沉积长度(m);q——沉沙池单宽流量(m²/s);w₁——模型沙动水沉速(m/s)10.5.3推移质泥沙加沙机应能适应模型最大和最小加沙量的要求,相对误差不得超过10.6.1水位测量仪器应符合第10.4.1条规定。10.6.2流速、流向测量仪器应按第10.4.2条规定选用。10.6.3.3光电测沙仪必须在每次试验前用试验模型沙和用水进行率定,率定方法为采用感量为0.001g电子天平的烘干称重法。10.6.4颗粒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10.6.4.1人工分析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有关规定。10.6.4.2激光粒度分析仪或光电颗分仪必须在每次试验前用标准沙样进行率定并用模型沙进行对比试验,允许偏差为±1%10.6.5地形测量仪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0.6.5.1测点较少的地形测量可选用测针,测量精度为±0.Imm10.6.5.2淤积面较平整的地形测量,可选用超声波地形仪进行非接触测量10.6.5.3非良导体模型沙,最大含沙量小于40kg/m³的浑水模型地形测量,可选用电阻式地形仪,测量精度为±1.0mm10.6.5.4测量淤积界面反光强弱差别较大的河床可选用光电式地形仪,测量精度为10.6.5.5各种电子地形测量仪器校检应按第10.4.3条规定执行。 11数值模拟11.1.1水流泥沙数值模拟基本资料除应满足第6.1节规定外,长期连续冲刷的河段应11.1.2当一维数值模拟所需地形图不能满足第11.1.1条规定时,应有研究河段内的固11.1.3船舶操纵数值模拟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1.1.3.1研究水域典型水流条件下平面流场数值模拟或模型试验数据,流场数据点的平面间距应小于1/4船长。11.1.3.3代表船型和船队基本资料应包括下列内(4)代表船型或船队实船在不同工况时的静水航速;11.2.1一维水流数值模拟应包括下列基本方程:水流连续方程式中B——河宽(m); 11数值模拟u——摩阻流速(m/s);11.3.2平面二维泥沙模拟的基本方程除应包括式(11.2.2-1)、式(11.2.2-2)和 11数值模拟,力矩(N·m)8——舵角δ对时间的导数(/s);δ——命令舵角();δ——实际舵角()11.5非均匀沙的处理模式11.5.1非均匀沙的冲淤模拟可分为当量粒径法和分组粒径法。11.5.2当量粒径法中的床沙质粒径可采用平均粒径或中值粒径,也可通过床沙质平均(1)悬移质分组挟沙力和挟沙力级配按附录D确定;(2)推移质分组单宽输沙率按下式确定:q(d)——粒径为d,的均匀沙单宽输沙率淤积时段末床沙级配冲刷时段末床沙级配 11数值模拟P——时段初床沙级配。11.7.3三维水流模拟定解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程方案的影响 11数值模拟究河段的冲淤总量允许偏差应为±30%差应为±20%(2)冲刷对已建港口航道整治工程及浅滩演变的影(3)冲刷稳定历时;附录A模型加糙方法n=0.015d*n=cdLL50c001234567铜89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附录C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表C.0.1推移质输沙率公式123456(床面平整时)7续表C.0.189岗恰洛夫公式陆永军公式附录D悬移质分组挟沙力及挟沙力级配D.0.1悬移质分组挟沙力可根据床沙质模式或全沙模式确定。D.0.2床沙质模式组合挟沙力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D.0.2.1将非均匀沙分成n组,每组均可视为均匀沙,其挟沙能力可沿用均匀沙公D.0.2.2床沙质组合挟沙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D.0.3全沙模式的分组挟沙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单纯淤积分组挟沙力按式(D.0.3-2)计算,其判别条件按式(D.0.3-1)确定:S₁>(1-S./pw)S.,S.<pn(2)单纯冲刷判别条件,p.<Pb分组挟沙力(3)淤粗冲细分组挟沙力,,,,,,D.0.4挟沙力级配D.0.4.1床沙质模式(1)公式一(2)公式二D.0.4.2全沙模式(1)单纯淤积(2)单纯冲刷pi=Psa+(p₁-Pi.)S/S.(3)淤粗冲细附录D悬移质分组挟沙力及挟沙力级配D.0.5床沙级配的调整附录E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平面二维k-ε紊流泥沙模型有限体积法计算模式E.1计算模式依据的主要原则正交曲线网格应依据势流的流线与等势线正交原理生成。水流泥沙运动基本方程应采用交错网格技术和有限体积法离散。E.2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平面二维水流泥沙运动基本方程区域转换可按下列方程确定:(1)连续方程(2)动量方程附录E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平面二维k-E紊流泥沙模型有限体积法计算模式E.2.3泥沙运动可按下列方程控制。E.2.3.1悬移质不平衡输移方程可采用下式:E.2.3.2推移质不平衡输移方程可采用下式:E.2.3.3河床变形方程可采用下式:E.2.3.4床沙级配调整可按本规程第11.5.4条方程式执行E.2.5式(E.2.3-1)中分组挟沙力S可按本规程附录D选取,式(E.2.3-2)中推移质输沙率可根据本规程附录C选取。E.4.2方程(E.2.2-1)~方程(E.2.2-3)、方程(E.2.2-8)、S=SpΦp+S.φFSH0VvφFSSKVBvS控制体垂直面上的速度;附录F本规程用词说明(4)表示允许选择,在一定条件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条文说明1总则 3基本规定 3.1模拟技术的类型及其应用条件 3.2研究大纲 3.3物理模型制作精度 4水流定床模型试验 4.1基本资料 4.2模型设计 4.4模型验证试验 4.5水流特性试验 4.6工程方案试验 5推移质泥沙模型试验 5.2模型设计 5.3模型制作 5.4模型验证试验 5.6工程方案试验 6悬移质泥沙模型试验 6.2模型设计 6.4模型验证试验 6.6工程方案试验 7港口水流泥沙模型试验 7.2模型设计 7.3模型制作 7.6工程方案试验 8通航建筑物水流泥沙模型试验 8.4试验方法 8.5工程方案试验 8.6试验资料整理与分析 9船模试验 9.1基本资料 9.3模型制作与仪器设备 9.4模型验证与船模率定 9.5水流特性及船模试验 9.6工程方案试验 10.1供水设备 10.2专用水槽 10.3量水设备 11数值模拟 11.2水流模拟基本方程 11.4船舶操纵模拟基本方程 11.5非均匀沙的处理模式 11.8边界的处理 条文说明1.0.2本条中所指的河流等包括不受潮汐影响的天然河流及河网、感潮河段。本条中所指的涉航的其他工程是指在航道影响范围内建设的过河桥渡、缆线、隧道等工程,拦河大坝工程和临河取排水设施、船台滑道等工程。3.2研究大纲条文说明流向当加大λ,其水流阻力有可能位于过渡区而偏离阻力平方区,阻力系数的偏差在5%以条文说明式为重点进行试验5推移质泥沙模型试验5.2.120世纪50年代后期,南京水利实验处通过长江浦口河段推移质动床模型试验,满足要求为止,模型沙粒径比尺λ。可确定;当难以找到模型沙重率γ同时满足条文说明得成功。当某些平原河流糙率随水位变化较大时应考虑工程的主要要求进行设计,如防5.6.1本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对众多河流浅滩整治实践和试验研究经衡完成的时间不同,所以沙质浅滩与卵石浅滩需分别选择一个和两个枯水水文年的水沙(3)整治建筑物调整水流冲刷河床之作用以整治水位(流量)级最强,故浅滩整治工重点。(1)变动回水区的上段,泥沙淤积以卵石推移质为主。条文规定需进行动床模型试(3)库尾卵石动床模型做正态模型放水试验时间太长,选沙也有困难,故做变态模模拟冲淤变形计算成果基础上选取对航道有严重影响的河段进行模型试验;5.6.4通航河流上建桥后会直接影响其上、下定床模型试验优化的一种桥位和1~2种桥式方案进行动床模型试验。研究建桥后其上、条文说明6悬移质泥沙模型试验6.2.2~6.2.4此三条规定了悬移质模型沙的选择原则和基本方法,在执行时注意下列有黏结力作用的起动流速公式计算原型各级流量的起动流速,考虑起动流速比尺λ=的起动流速公式计算模型相应流量级的V,Vi≈V”时,选用的模型沙满足沉速和起动当悬浮指标w/Ku.<1/16时,模型主要满足沉降相似式当1/16<w/Ku.<1时,主要满尺λ,指数m可取3/4符合实际。(6)低水头水利枢纽和通航枢纽为径流式枢纽引航道的泥沙淤积为异重流和回流所沙质。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和模型试验结果,故条文规定此类泥沙模型试验进行悬移质和推移质的全沙模型试验。冲淤时间比尺难于统一时,以悬移质泥沙冲淤时间比尺进行放系列年连续施放水、沙20年后,就跳到30多年又连续进行5个水文年的试验,再跳至40多年再连续做几年试验,以此类推直至准平衡时为止。即可得出建库后变动回水区因泥(2)当蓄水水位确定后,变动回水区的泥沙模型试验需按水文系列逐年施放水沙过(3)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对航道影响及改善措施的条文规定,是以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泥沙模型试验的经验为依据。由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回水变动区,泥沙淤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