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 第二章 智慧之光-中华传统美德_第1页
《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 第二章 智慧之光-中华传统美德_第2页
《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 第二章 智慧之光-中华传统美德_第3页
《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 第二章 智慧之光-中华传统美德_第4页
《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 第二章 智慧之光-中华传统美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ExcellentTraditional文化ChineseCulture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章智慧之光——中华传统美德主讲人:孙亚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录第三节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的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第二节中华传统美德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二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学生能归纳“五德”的发展演变,分析具体事例中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自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所凝聚的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习惯的优秀道德遗产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和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节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导入:徙木为信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点拨:商鞅以言而有信折服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令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秦国的国力与日俱增,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后世“立木南门”和“徙木为信”两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的,启示人们做人要以诚为本,说到做到,才能树立威信。知识课堂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概括壹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孔子的“四教说”“二道说”孟子的“四德”说管子的“四维”说汉代的“五常”说……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仁”德的基本内涵

指关心、爱护和同情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说文解字》曰:“亲,仁也”,又言:“仁,亲也”,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全社会,“仁”的道德内涵也扩展成为“博爱”。贰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仁、义、礼、智、信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义”德的基本内涵

“义”,是指正直、正派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说文解字》解释为“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意思是“义”标志着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即美好的外形和品德;“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贰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仁、义、礼、智、信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礼”德的基本内涵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等规矩,即“礼仪之规”。《礼记·表记》中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说的是周人逐步把相关礼仪规范起来。后世管仲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礼仪是用来评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标准。贰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仁、义、礼、智、信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智”德的基本内涵

“智”,指明辨是非善恶、了解自身、能够识人和洞察社会等方面的能力,解释为“智谋之力”。

儒家的先贤孔孟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等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内涵,使它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贰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仁、义、礼、智、信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信”德的基本内涵

“信”德,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互相信任等品行,即“诚信之品”。

信用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个事物、某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贰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仁、义、礼、智、信知识课堂(一)儒家将“五德”视为人之为人的本性的存在。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叁“仁、义、礼、智、信”的相互关系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仁”在五常中是具有全体和统摄作用,“义”是实现“仁”的,“礼”是表现“仁”的,智是保障“仁”的,“信”是确证“仁”的。(三)“智”是用来判定“仁义礼信”真假的根本标准,“信”是对“仁义礼智”四者的真实性的确证,即确证“仁”是真仁、忠义、实礼、诚信。叁“仁、义、礼、智、信”的相互关系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仁义礼”有多重的意义和价值。“仁”有特殊的事亲意义,也有其普遍的慈爱意义;“义”有其不行“仁”而有羞恶感的意义,也有其“宜”之应当与适当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公正与公平的意义;“礼”有其节文和仪则的意义,也有分尊卑等级的意义,更有礼让、礼谦、礼卑的恭敬的意义。叁“仁、义、礼、智、信”的相互关系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仁”是慈爱的道理,“义”是公正的道理。“礼”是恭敬的道理,“智”是至善的道理,“信”是诚实的道理,“仁以爱之,义以正之,礼以敬之,智以善之,信以诚之”。

五德不但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们所彰显和表征的仁爱、义正、礼敬、智善、信实的道理在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叁“仁、义、礼、智、信”的相互关系第二节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起源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美德故事:程门立雪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点拨:程颢、程颐两兄弟是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杨时精通史学,能文善诗,慕名奔赴河南拜二程为师。一日,杨时和游酢前来拜见程颐,见老师在屋里打坐,不忍心惊扰,就站在门外的雪中等待。等程颐醒后,他们才踏着一尺深的积雪走进去。

杨时千里寻师,程门立雪、诚心讨教的行为被传为佳话,流传千古。“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人们,在求学路上,只有虚心之人才会获得进步,只有有礼之人才会得到肯定。知识课堂中华传统美德的起源壹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长期劳动的过程中,为调节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和对个人行为提出要求,出现了人类特有的道德现象。有人专门把人们在劳动、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经过思考和概括,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理论,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道德。道德集中反映了社会关系和人民的利益要求,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统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建立了敬天尊祖、天人合一的礼乐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与道德文明的肇端。贰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周公和礼乐文化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各家都对道德作了阐述。儒家思想在其发展变迁中逐渐糅合了佛、道等不同派别的思想,从而成为道德的主流。贰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文化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孔子关于“德”的论述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全面而丰富的道德规范和德目,其核心是“仁”与“礼”。“礼”是中国传统道德出现最早的范畴与德目之一,一般认为孔子对三代(即夏、商和周)之礼有所损益而继承之,而“仁”是孔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社会思想发展所大力提倡的新观念。贰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孟子关于“德”的论述

孔子之后,孟子提出“四端”和“四德”的德目体系。“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一出生就有四个人心的善端,从这个先天本有的善性中产生了人的四种道德——仁、义、礼、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合称“四维”。贰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五常”说的确立

西汉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继承了孔孟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进行全面阐述和规范整合,概括为“五常者何?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大道德要素,经过东汉官书的确认、提倡,将“仁义礼智信”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五常”加上“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五常”。贰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官方和民间都相继出现了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形成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虽然如此,“仁、义、礼、智、信”作为传统道德之主要架构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贰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知识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宋代的“四维八德”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2.明清时期的“四德”四德:忠、孝、节、义

3.民国时期的新“四维八德”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贰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宋代“八德”第三节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的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导入:苏武牧羊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苏武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点拨: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被发生内乱的匈奴上层扣留,但不管匈奴单于许以怎样的高官和厚禄、派谁来进行劝说、进行怎样的折磨,苏武都严辞拒绝背叛汉朝,始终秉承着忠君爱国、坚守气节、不辱使命的信念,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坚韧不拔,“以强壮出,须发尽白还”,苦熬十九年终于得返,铸就了其爱国、忠诚、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和真君子形象。知识课堂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的精神壹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德逐步形成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一)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爱国、责任、奉献《诗经》:“夙夜在公”

《尚书》:“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贾谊《治安策》:“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知识课堂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的精神壹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提倡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1、上古神话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2、《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1934年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草地,翻雪山,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长征知识课堂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的精神壹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理念,注重以和为贵儒家:孔子以“仁”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谐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知识课堂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的精神壹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提倡人伦价值和道德责任,主张见利思义1、《尚书·舜典》提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孟子提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董仲舒提出“五常”:仁、义、礼、智、信宋代思想家提出了“四大德目”:忠、孝、节、义2、义利关系: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义勇为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知识课堂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的精神壹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道德观念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1、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本着“仁义”行事2、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进而造成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3、范仲淹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知识课堂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的精神壹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1、《礼记·大学》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2、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3、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4、墨家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5、宋明理学家强调“自省”、“存养”、“克治”、“知耻”、“慎独”和“躬行”知识课堂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传统美德助力民族复兴

1、“忠”德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传统“忠”德包含着一种尽心竭力、利人利公的做人做事态度,“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即为传统忠德的精髓,鼓舞着人们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艰苦奋斗、矢志不渝。

2、尽心竭力、敬于职事的严谨态度把中国梦落到实处

中国古代把“执事敬”即敬业作为基本的社会道德。要实现中国梦,更需要通过脚踏实地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达成目标。知识课堂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