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博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焦作市博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焦作市博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焦作市博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焦作市博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1至4页为试题卷,5至6页为答题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按序号写在答题卷标明位置。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选择题(共20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将答题卷上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涂黑。1.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仰韶遗址▪鱼鸟彩陶壶马家窑遗址▪舞蹈纹彩陶盆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猪纹陶钵、鱼鸟纹彩陶壶、舞蹈纹彩陶钵”可知,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上有各种图案,说明原始居民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B项正确;仅从题干中的陶器无法说明原始居民从事农业种植,排除A项;会制作陶器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无关,排除C项;题干陶器未反映家畜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我们了解历史的最重要依据是()A.神话传说 B.文字史料 C.回忆录 D.考古发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是指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我们了解历史的最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D项正确;神话传说是没有经过证实的历史,排除A项;回忆录和文字史料不符合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排除BC项。故选D项。3.《万古江河》一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学会保留火种 B.原始农业的兴起C.群居生活的出现 D.打制石器的使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可知,材料说明原始农业的兴起是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学会保留火种、群居生活的出现,排除AC项;新石器时代是磨制石器,排除D项。故选B项。4.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可知,北京人会制作工具,A项正确;"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爱美意识无关,排除B项;“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人工取火无关,排除C项;“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磨光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A.郡县制度的确立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司母戊鼎的铸造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起兵攻夏,汤战胜桀,夏朝灭,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故图中①对应朝代是商朝。商朝时期铸造了“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C项正确;郡县制度是秦朝开始实施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发生在夏朝,排除B项;百家争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6.“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B.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殷墟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其甲骨文卜辞上记录矼内容可与《史记·殷本纪》矼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符合“二重证据法”,B项正确;二里头宫殿复原图、远古炎黄传说均是二手史料,电视剧《大秦帝国》经过了艺术加工,掺杂了过多个人观点,不是第一手史料,不符合“二重证据法”,排除ACD选项。故选B项。7.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地主阶级势力增强,B项正确;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排除A项;齐桓公称霸中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思想上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8.《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可得出《诗经》蕴含朴素科学意识,C项正确;文笔清新节奏明快、内容通俗易懂、韵律典雅优美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9.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A.统一度量衡 B.巩固分封 C.尊崇儒术 D.完善法律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及所学知识可得,秦朝在法律面前逐渐完善,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度量衡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分封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思想方面的尊崇儒术,这是汉朝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0.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A.世袭制的确立 B.分封制的确立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D.行省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夏朝确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分封制确立,排除B项;行省制度是在元朝时期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11.“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新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从词条得到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楚汉争霸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B.楚汉争霸的双方是陈胜吴广C.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D.胜利者建立了东汉【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双方的阶级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因此楚汉之争的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A项正确;楚汉争霸的双方是刘邦和项羽,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排除C项;楚汉之争的胜利者是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2.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动。这反映出,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A.崇尚勇武 B.含蓄内敛 C.悠然清闲 D.宁静纯朴【答案】A【解析】【详解】“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斗虎”“格熊”等体现出汉代尚武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含蓄内敛、悠然清闲以及宁静纯朴都不符合材料中“崇尚勇武”的社会风尚,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13.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1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全国文字的统一 B.纸的出现与改进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雕版印刷的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汉人民”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了造纸术,有利于文明的保存和传播,B项正确;全国文字的统一是在秦朝,排除A项;科举制的创立是在隋朝排除C项;雕版印刷的成熟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15.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这些医学成就皆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A.诊断疾病,中西结合 B.预防疾病,强身健体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华佗是东汉末年另一位名医,发明了“麻沸散”,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由此可知,张仲景“治未病”的理论、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预防疾病,强身健体,B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及西医,无法说明古代中医注重中西结合,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针灸疗法、药食同源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16.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A.魏 B.蜀 C.吴 D.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吴政权正式形成,三国分立局面正式形成,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C项正确;魏在北方,蜀领有今天四川等地方,晋266年~420年,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7.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五胡”,到了“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民族交融加深 B.中外交流频繁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矛盾消除【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五胡”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可以看出,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而不是对立,排除C项;民族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18.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该上书反映了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B项正确;题干材料阐述的兴办学校从重要性,没有涉及健全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东晋重视教育,没有涉及轻视武将,排除C项;王导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不是平民,排除D项。故选B项。19.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迁都洛阳的措施。材料中描述洛阳的“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虽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是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C项;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是隋朝时期,排除D项。故応B项。20.《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该材料反映出()A.农业生产要改进生产技术 B.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协调发展C.农业需要多种农作物经营 D.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以得出这强调是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才能获得丰收,所以,该材料反映出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农业生产要改进生产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协调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业需要多种农作物经营,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共4小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叔,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在治理国家上主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具体办法。(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概括秦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3)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法令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问题:难以直接管辖地方(或者不便于统治辽阔的疆域、巩固西周的统治等都可以);方法: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或授权给诸侯或分封制)。(2)制度:在中央确立了皇帝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员。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影响: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3)法令:推恩令;影响: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的统治;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知,西周初年的主要问题是新建立的王朝无法直接管辖辽阔的疆域,从“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采取的解决方法是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中央机构,让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员分别负责不同的职务,在地方则确立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等制度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中的“公元前127年”“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其中的法令指的是推恩令。从材料三中的“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推恩令,汉武帝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的统治,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2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江南)之地,地广人稀,以种稻捕鱼为生活来源,有的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地步……大多数人家没有积蓄很贫困。——《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这里的国家真是繁荣昌盛……土地广阔肥沃,百姓勤劳耕作。一年丰收,就能使很多郡县不愁吃喝。……渔业,盐业和矿业都很发达,能够供应各地需求;丝绸布匹产量很大,能够让天下老百姓都穿上衣服。——《宋书》(注:宋,指南朝的宋)(1)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2)想一想,江南地区出现《宋书》中描述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不同:《史记》中的江南生产水平落后,百姓贫困。《宋书》中的江南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2)原因: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自然条件优越;百姓辛勤劳作等。【解析】【详解】(1)由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这里的人以稻、鱼为简单食物,实行刀耕火种、仅仅清除水中杂草的原始耕作方....人们没有什么积蓄,大都很贫困。”可知司马迁描述的江南地区的状况是: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反映了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落后尚未得到开发。由材料二“这里真是太繁荣昌盛了,土地广茂,田野肥沃,老百姓勤劳而且本份,专心劳作。一年的丰收,能够让很多郡县都不愁吃喝。....渔业,盐业和矿业即很发达,能够供应各地需求;丝绸布匹之多,能够满足天下百姓都有衣服穿。”可知《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状况是: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当时全国的人穿用,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得到了开发,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2)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原因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23.中国古代各民族出现交融,对外交往也有了初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1)据材料一,指出修筑长城的目的,并简要概括作者对修筑长城的看法。(2)据材料二,归纳汉朝和西域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推进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答案】(1)目的:防止游牧部落卷土重来。看法:一方面抵御了外族侵略,维护了国家安定;另一方面,劳民伤财,造成百姓的不满和抱怨。(2)特点:双向交流;交流内容包括物品、技术及文化。贡献: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了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状态;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统治。【解析】小问1详解】目的:根据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及所学知识可得,防止游牧部落卷土重来。看法: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一方面抵御了外族侵略,维护了国家安定;根据材料“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及所学知识可得,另一方面,劳民伤财,造成百姓的不满和抱怨。【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及所学知识可得,双向交流;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交流内容包括物品、技术及文化。贡献:丝绸之路的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及所学知识可得,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及所学知识可得,为了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状态;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孝文帝进行改革是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同时巩固自己的统治。2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探究一:思想智慧】材料一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钱穆《孔子传·序言》(1)结合所学,给孔子制作一张名片。姓名:孔子身份: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指什么局面?文中的“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探究二:科技之光】材料三如下图(3)图片反映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有何贡献?范晔的《后汉书》认为它是东汉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你是否同意范晔的观点?请说明理由。材料四(4)写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