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安化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益阳市安化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益阳市安化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益阳市安化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益阳市安化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化县2022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卷共两大题,2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考古学家根据某原始人类头溢骨化石复原的头像,经测定,其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据此判断.这一原始人类()A.懂得了人工取火 B.外貌完全像猿猴C.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过着定居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C项正确;北京人懂得了使用天然火,排除A项;北京人外貌有猿的特征,但不是完全像猿猴,排除B项;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2.山顶洞人使用的骨角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这说明山顶洞人()A过上了定居生活 B.有爱美意识C.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会人工取火【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骨针,针身保存完好,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缝纫工具,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C项正确;山顶洞人依然过着群居生活,没有过上定居生活,排除A项;骨针是山顶洞人缝纫衣服的工具,体现不出其爱美意识,排除B项;骨针是山顶洞人缝纫衣服的工具,体现不出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故选A项。3.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A.钻孔技术、历法知识的发展、打制石器的发展、人工取火B.农作物种植、渔猎技术的发展、陶器制作、青铜冶炼技术C.物品交换、铁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文字出现、建造宫室D.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4.如下图为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钱结藤编残件(距今约4000年)这一发现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C.社会组织的复杂 D.等级秩序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双钱结藤编残件既体现了编织过程中结绳技能,又能体现出作为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无法得出民族认同,排除A项;材料信息看不出社会组织的复杂,排除C项;等级秩序的确立英国是在国家建立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5.毛泽东在《黄帝祭文》中,称其“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样评价主要是因为()A.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B.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C.黄帝的妻子发明了养蚕缫丝D.黄帝的下属仓颉发明了文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目材料“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这样评价黄帝,是因为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故B正确;炎帝和黄帝的确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部落,但这只属于部落之间的战争,黄帝不可能因为此就被毛泽东评价为雄立东方,排除A项;“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这着重说明黄帝妻子的贡献,毛泽东不可能因为黄帝妻子的贡献而高度评价黄帝,排除C项;“黄帝属下仓颉发明文字”反映都是黄帝部下的功劳,毛泽东不可能因为黄帝部下的功劳,就如此高度评价黄帝,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三字经》的内容反映了()A.尧舜禹禅让 B.夏商的兴亡 C.春秋的争霸 D.秦汉的更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夏商的兴亡,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亡于夏桀,被商朝所灭;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亡于商纣,被周所灭,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夏商的兴亡,没有涉及禅让制,排除A项;春秋的争霸与“夏有禹,商有汤”等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夏商时期的内容,并没有提及秦汉的更替,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边示意图反映的制度是A.察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选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示意图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赐给诸侯,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诸侯对周天子要履行义务,如服从命令、纳贡、镇守疆土等,B项正确;察举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的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排除C项;分封制下诸侯并非选举产生,而是由周天子册封宗亲或功臣,排除D项。故选B项。8.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下图所示为在殷墟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 B.它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C.它记载了秦朝的社会生产状况 D.它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殷墟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可知,这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D项正确;甲骨文还不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排除A项;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资料,但不是唯一资料,排除B项;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国家大事,排除C项。故选D项。9.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A.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C.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 D.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大国兼并小国,兼并战争不断,而材料中的图表,诸侯国的数量在不断的减少,正是兼并造成的,兼并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加强,C项正确;如前所述诸侯国数量变化是频繁的战争导致的,和平与发展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是导致春秋争霸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0.比较归纳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秦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A.任用管仲为相 B.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C.积极变法改革 D.长平之战获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国国君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在齐国积极推行变法,推动了齐国走向繁盛,秦国国君任用商鞅,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C项正确;管仲是齐国之相而并非秦国,所以并不是齐国和秦国的相同点,排除A项;提出“尊王攘夷”的是齐桓公,秦国并未提出,并不是相同点,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一次战役,并不能作为齐、秦两国强大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1.李白诗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称颂的是秦始皇()A.抵御匈奴 B.律法严明 C.修筑长城 D.统一中国【答案】D【解析】【详解】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建立意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材料中“扫六合”是指秦统一中国,D项正确;抵御匈奴、律法严明以及修筑长城不符合“秦王扫六合”的信息,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12.农民起义通常是指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我国开此先河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 B.阪泉之战 C.国人暴动 D.巨鹿之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A项正确;阪泉之战发生在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排除B项;国人暴动是平民暴动,不属于农民起义,排除C项;巨鹿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排除D项。故选A项。13.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下图棋盘判断,可能与这种游戏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七国之乱 D.楚汉之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象棋”中的“楚河汉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因此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楚汉之争相关,D项正确;大泽乡起义,是指公元前209年,由于秦的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与“楚河汉界”没有联系,排除A项;黄巾起义,是指184年,张角组织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与“楚河汉界”没有联系,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楚河汉界”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4.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西汉建立的时间应该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排除A项;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排除C项;公元681年不是西汉建立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15.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图为推荐书目中的某本书的章节目录(部分)。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A.秦始皇 B.汉高祖 C.晋文公 D.汉景帝【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高祖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题干的章节目录中介绍的历史人物是汉高祖,B项正确;建立汉朝的是汉高祖刘邦,而不是秦始皇、晋文公和汉景帝,排除ACD项。故选B项。16.下图漫画反映了西汉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所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实施()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实力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西汉时期”及漫画内容可知,该措施指的是汉武帝时实行的“推恩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C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政治措施,无益于改善财政状况,排除A项;打击匈奴势力的是多次对匈奴用兵,以及张骞出使西域,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题干没有反映这一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7.有的历史事件会成为一个时期代表性的政治符号。东汉中后期,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成为代表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政治符号”是()A.国人暴动 B.匈奴南下 C.八王之乱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D项正确;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周厉王时期,排除A项;匈奴南下在魏晋时期,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C项。故选D项。18.西汉时期设置的.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的最高长官是()A.州牧 B.西域都护 C.太尉 D.刺史【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州牧是一州之长,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太尉是中国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排除C项;刺史属于监察之职,排除D项。故选B项。19.班固曾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体现了《史记》的写作特点是A.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B.开创了“纪传体”体例C.《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 D.内容准确无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可知,《史记》是基于事实而作,故其特点是公正记事,秉笔直书,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说法都与题干设问“《史记》的写作特点”不符,可排除;内容准确无误表述过于绝对,D排除。故选择A。20.下图历史歌谣反映了A.夏商的更替 B.秦汉的兴旺 C.三国的建立 D.两晋的交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C符合题意;ABD项歌谣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C。21.示意图简洁直观,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是江珊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的一部分,①处应该填的是()A.西晋 B.北魏 C.西汉 D.东晋【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晋实现了对三国的统一,所以①处应该是西晋,故选A;北魏和东晋都是在西晋灭亡之后,与题意不符,排除BD;西汉在东汉之前,与题意不符,排除C。22.《宋书》记载:“江南……地旷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江南地区()A.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B.人民生活没有保障C.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D.海外贸易非常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材料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这是江南得到充分开发的表现,C项正确;根据“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的生产力水平并不低下,排除A项;BD项由材料内容并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项。23.我国历史上曾因种种原因而进行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长安 B.洛阳 C.应天府 D.燕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排除各种阻力,最终迁都洛阳,成为其推行汉化政策中的非常关键一步,B项正确;长安、应天府、燕京均不是魏孝文帝迁都的地址,排除ACD项。故选B项。24.“立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该诗中的人物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A.《大明历》的创制 B.圆周率的计算 C.指南车的制造 D.千里船的制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立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可知,该诗中的人物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圆周率的计算。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一成就比欧洲早近千年,故B项正确;《大明历》是祖冲之创制的立法,与圆周率的计算无关,故A项错误;指南车是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祖冲之发明的千里船是一种新型的水上交通工具,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第29题8分,共52分)2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有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图2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材料二《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呜”的繁荣局面。——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3)材料三中的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答案】(1)新现象:铁犁牛耕的出现和发展。(2)直接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演变后期的诸侯兼并。评述:诸侯争霸进而发展为相互兼并使得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完全崩溃,使得社会愈加动荡。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加激烈,为人民带去了深重的苦难;但是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进程。随着大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加激烈,国家从分裂中蕴含了统一的趋势,同时各国积极开展变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封建社会的各项制度逐渐形成。(3)目的:希望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新现象:根据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和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铁犁牛耕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小问2详解】直接原因:根据材料二“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主要是诸侯争霸战争,但是到春秋后期以及战国主要演变为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战争愈加激烈。评价:根据题干“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可知,兼并战争对于社会和人民有着不同的影响,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消极影响是,诸侯争霸进而发展为相互的兼并使得西周时期的相关礼法制度完全崩溃。礼崩乐坏下,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日渐增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社会动荡又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的战争苦难。从积极影响方面考虑,客观上从小国林立到大国争霸,是一种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长时间的分裂,人民也期盼着统一。同时,随着各个诸侯国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旧的奴隶制度在瓦解,新的封建制度在形成,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小问3详解】目的:根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可知,各学派进行辩论的目的是希望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范围较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和学术的繁荣。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共同对于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的事业刚刚完成后,就在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体制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廷尉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诸侯所造成的。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于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材料二“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摘编自《晋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解决分封制带来的弊端,秦始皇采纳了李斯主张的哪一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什么深远意义?(2)材料二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1)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意义: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现象:北方人口南迁。(3)意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一“廷尉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诸侯所造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分封制带来的弊端,秦始皇采纳了李斯主张的措施,即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意义: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小问2详解】现象:根据材料二“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小问3详解】意义:根据材料三“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7.改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孝文帝)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鲜卑姓氏改用汉姓的情况(部分)鲜卑姓拓跋贺兰丘穆陵独孤汉姓元贺移刘(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所述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2)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了哪次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案】(1)影响: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

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3)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重要力量,应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解析】【小问1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问2详解】内容:根据材料二“魏主(孝文帝)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与材料三“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结合所学可知,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小问3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围绕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应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作答即可。28.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图2图3材料二图4图5图6(1)图1是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这是由谁主持的哪项工程?(2)图2说明哪一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图3中的人物改进了造纸术,他是谁?造纸术的发明有何历史意义?(3)图4所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图5是我国发行的邮票《古代科学家——贾思勰》,他的成就是著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哪本农书?图6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谁?(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答案】(1)人物:李冰

(2)时间:西汉时期人物:蔡伦意义:对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对世界,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3)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成就:《齐民要术》作者:王羲之(4)如何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要以开放的胸怀接受不同的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解析】【小问1详解】人物:根据材料一图1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小问2详解】时间:根据材料一图2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幅图片是考古学家在天水发现纸本地图,时间为西汉时期。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但是并没有普及。人物:根据材料一图3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图中的人物是改良的造纸术的蔡伦。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纸张的普及和使用,造纸术的发明,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而造纸术对于世界也有影响。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小问3详解】代表作:根据材料二图4及所学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