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部分学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汉区部分学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汉区部分学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汉区部分学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汉区部分学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汉区部分学校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A.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性质,而原子不能。C.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大,原子小2.化学服务于生活,下列过程中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分离空气制氧气B.乙炔与氧气形成高温氧炔焰C.用氢气填充气球D.洗洁精通过乳化作用除去油污3.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小李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B.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4.以下关于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是成分固定不变的气体 B.二氧化碳降温加压可变为固态C.氮气可以造成大气的污染 D.氧气可以燃烧也可以支持燃烧5.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B.C.D.6.如图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方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氙原子序数为54 B.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3克C.氙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D.氙元素符号为Xe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机物(葡萄糖、蔗糖和面粉)中均含有碳单质B.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色C.钙、铁、铅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D.只有化学变化才有能量的释放与吸收8.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是A.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草稿纸B.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C.为了节约用水,洗菜、淘米后的水用来浇花D.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分类回收废弃物9.诗词和谚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描述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0.下列符号既可表示一个原子,又可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2N B.Cu C.O D.H2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试管1中的气体可以燃烧B.试管2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试管1和2中气体的质量比为2:1D.该实验说明,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12.表示下列各项大小或高低关系正确的是()A.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O<AlB.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NH3>NOC.空气中气体的含量:氧气<氮气D.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内焰>外焰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同学们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2)实验二中,反应后进行第二次称量时,天平指针_____(填“指向正中”或“指针左偏”、“指针右偏”),其原因:_____。(3)实验三中,称量镁条和石棉网的质量后,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反应结束,将所得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次称量,发现质量与第一次称量时相同。①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②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理由是_____。14.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示意图,据此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序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_。(2)若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3)若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4)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则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若要用E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__端(填a或b)进入。(5)图装置H可用来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进行操作时,集气瓶未装满水___________影响实验结果(填“会”或“不会”)。(6)用装置A、F制取氧气,在收集中发现装置A中有大量的起泡产生,而装置F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什么操作____________。15.某兴趣小组对KClO3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编号KClO3质量/g催化剂催化剂质量/g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实验15--171实验25MnO20.549实验35Fe2O30.558实验45KCl0.5154(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_____;(2)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_____;(3)写出实验3中KCl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KCl_____(填“有”或“无”)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O2,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解释原因:_____;(5)要比较KClO3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_____;(6)用图装置测量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分解后产生O2的体积,实验时应_____(选填“气泡连续均匀”或“刚有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①以下是用该装置测量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必须包括的几个步骤:A调整量筒内外液面使之相平B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C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请填写步骤代号)。②若实验结束时,量筒内的液面高于水槽中的液面,要使量筒内外液面的高度相同可采用的操作是_____(填操作方法)。③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实验(氯酸钾未完全分解),他测得剩余物质中两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锰元素质量分数11.0%,钾元素的质量分数39.0%,请问剩余物质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A10.5%B14.5%C25.5%D50%16.下图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有编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A装置中装配仪器有错误,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上述A、D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的一种气体是__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其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3)某同学欲收集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认为E装置可以代替B装置。请简述该同学应如何使用E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科学家研究确认,一些油炸食品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1)1个丙烯酰胺分子由_____个原子构成;(2)丙烯酰胺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3)丙烯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到0.1%)_____。18.将适量的铁粉放入由CuSO4和稀H2SO4组成混合溶液中,铁粉恰好完全溶解,过滤得沉淀物,经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物的质量与所加入的铁粉的质量相等,求混合溶液中所含CuSO4与H2SO4的质量比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请按照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2)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_____(3)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C【解析】

A、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不是两者的根本区分,不符合题意;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性质,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性质,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原子是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符合题意;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符合题意;D、分子比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不能说分子比所有原子大,如铁原子比氢分子大,不符合题意。故选C。2、B【解析】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详解】A、分离空气制氧气,利用沸点不同分离,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正确;B、乙炔与氧气形成高温氧炔焰是利用乙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C、用氢气填充气球,氢气密度小,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正确;D、洗洁精通过乳化作用除去油污是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正确。故选B。【点睛】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3、B【解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详解】A、原子的构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A正确;B、氢原子核中没有中子,故B不正确;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正确;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故D正确。故选B。【点睛】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B【解析】

A、空气的成分会随着环境的不同,有变化,故错误;B、二氧化碳经降温加压可变为固体,故正确;C、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错误;D、氧气不可燃烧,故错误。故选B【点睛】常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细颗粒物等。5、B【解析】

A、分子、原子均不显电性,选项A错误;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选项B正确;C、由原子的概念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选项C错误;D、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选项D错误。故选B。6、B【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54,表示原子序数为54;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3,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单位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氙,属于稀有气体元素,也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氙元素的元素符号是Xe,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7、B【解析】

A、有机物(葡萄糖、蔗糖和面粉)中均含有碳元素,不是含有碳单质,故A错误;B、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色,故B正确;C、钙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故C错误;D、不仅化学变化有能量的释放与吸收,物理变化中也存在能量的吸收与释放,如冰融化吸热,水蒸气液化放热,故D错误。故选B。8、B【解析】A、提倡节约用纸,较少原材料浪费,符合“低碳环保”理念;B、长期把QQ挂在线上既费时又耗能,不符合“低碳环保”理念;C、科学而合理的节水用水符合“低碳环保”理念;D、回收废品,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浪费符合“低碳环保”理念.故选B【点评】倡导节约,避免浪费,提倡“低碳环保”理念,是社会热点,也是近几年的考试热点之一,望学生们从自我做起.9、D【解析】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述分子扩赛,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会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10、B【解析】试题分析: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包含金属、稀有气体、碳、硫等,其元素符号可以表示该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以及该物质。那么选B。考点:元素符号11、C【解析】

A、电解水实验中,和负极相连的1号管产生的是氢气,能燃烧,故不符合题意;B、和正极相连的2号管产生的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不符合题意;C、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符合题意;D、电解水试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12、C【解析】A、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氧、硅、铝、铁等,故错误;B、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氨气中氮元素显﹣3价,一氧化氮中氮元素显+2价,故错误;C、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氮气含量为78%气体,所以空气中气体含量:氧气<氮气,故正确;D、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是外焰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最低,故错误。【点睛】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空气的成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Fe+CuSO4═Cu+FeSO4指针右偏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装置不密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左盘内质量减小反应前未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镁条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装置不密闭,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散失到空气中。【解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在铜的前面,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为单质铜,同时生成硫酸亚铁,生成的铜为红色金属,覆盖在铁的表面。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2)实验二所做的实验中,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故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装置不密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左盘内质量减小;(3)反应物是镁和氧气,生成物是氧化镁,反应条件是点燃,因此反应方程式为,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为反应前未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镁条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装置不密闭,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散失到空气中了。14、长颈漏斗BF2H2O22H2O+O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经集满b不会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解析】

(1)①是长颈漏斗。(2)加热固体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B,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若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BF。(3)若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则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经集满;若要用E装置收集氧气,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进入以后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上方空间而易从a端排出,故氧气应从b进入。(5)图装置H可用来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进行操作时,氧气进入集气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将水压进量筒中,进入量筒中的水的体积等于收集的氧气的体积,故集气瓶未装满水不会影响实验结果。(6)用装置A、F制取氧气,在收集中发现装置A中有大量的起泡产生,而装置F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漏气,实验过程中忘记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点睛】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密度选择收集装置。气体的验满在瓶口处进行。15、对比实验MnO22KClO32KCl+3O2↑有生成的KCl加快了反应收集气体的体积气泡连续均匀BAC慢慢将量筒下移B【解析】

(1)通过对比才能知道实验2、3、4中加入药品后有无催化作用;

(2)除了加入药品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根据对比可知,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实验2所用时间最短,即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KCl有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收集50mLO2,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是因为氯酸钾分解生成的氯化钾对反应起了催化作用;

(5)要比较KClO3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O2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6)用图装置测量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分解后产生O2的体积,实验时应气泡连续均匀时开始收集气体。①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肯定是最后一步,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否则装置中的气体处于受热膨胀状态,体积会偏大,接下来为了能够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要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所以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B.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A.调整量筒内外液面使之相平;C.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②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后,量筒内的液面一定高于量筒外的液面,慢慢将量筒下移,量筒上方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当量筒内气体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时,量筒内液面和水槽内液面相平;③由题意可知,剩余物的成分是KClO3、KCl、MnO2,其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39.0%,由化学式可知,钾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是39:35.5,则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5.5%,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11.0%-39.0%-35.5%=14.5%.所以选择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对比实验;

(2)MnO2;

(3)2KClO32KCl+3O2↑;

(4)有;生成的KCl加快了反应;

(5)收集气体的体积;(6)气泡连续均匀;BAC;慢慢将量筒下移;B。16、长颈漏斗集气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氧气(合理即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说明该气体是氧气将E装置盛满水,气体从b进入,a导出【解析】

(1)根据常见的仪器,仪器名称:①长颈漏斗,②集气瓶。在A装置中正确装配仪器①的关键是下端要伸在液面以下,若没有在液面以下,气体会从长颈漏斗逸出。故填:长颈漏斗;集气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2)A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反应的发生装置,D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的气体收集装置,常见的实验室制取氧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