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河南新未来高二语文(下)期末联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1页
2023学年河南新未来高二语文(下)期末联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2页
2023学年河南新未来高二语文(下)期末联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3页
2023学年河南新未来高二语文(下)期末联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4页
2023学年河南新未来高二语文(下)期末联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河南新未来高二语文(下)期末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样,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他提出,“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一论述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我们讨论乡土文字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费孝通形象地叙述了这种关系:“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便是人与土地的命运。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是一种关于社会进步的想象或幻想,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作为一种解释性图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有其历史背景、政治功能、意识形态诉求和文化意义,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实践是被排斥在现代化叙事之外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化叙事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成为显学。学术界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关联起来,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人的现代化、制度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入手,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是接受“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探寻中国“现代性”,以及讨论“新乡土中国”和“新乡土文学”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新定义了现代化理论,其实践也改写了西方的现代化叙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便是宏大的现代化叙事,而从乡土中国到“新乡土中国”,则是现代化叙事的一条重要线索。所谓“新乡土中国”,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乡土中国,其最终目标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乡土中国的转型,完成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而“新乡土文学”也必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对“乡土性”的论述具有鲜明的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的二元性视角。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乡土性”,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特性,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C.中国式现代化是完全独立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之外的,它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D.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乡土文学主要是因为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而出现,所以它更注重描写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B.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转型,既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又是乡土文学审美反映的重要内容。C.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这涉及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D.“新乡土中国”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乡土中国,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振兴。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比“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概念,揭示了乡土文学的深层含义。B.文章通过引用费孝通的相关论述,增强了对“乡土性”概念解释的权威性。C.文章使用了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的对比,来展现乡土文学的演变和发展。D.作者通过提出一个错误的论点,然后逐一驳斥,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4.“乡土文学”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归纳。(4分)5.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现代的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中国在走城市化道路,城乡距离拉大,乡土文学消失要有一个过程。至于以后的文学是个什么样子,年轻作家说了算。”贾平凹的观点是乡土文学在短时间内不会消亡,请你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卖白菜莫言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⑤“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光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大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莱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⑭“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人终生难忘的声音说: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⑰“娘,”我哭着说,“我……”⑱“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即推出一组特写镜头,用母亲的神态、母亲的动作、母亲的眼神,把家境的贫困和母亲的愁苦含蓄地表达了出来。B.文中详细地交代白菜的棵数变化,一方面是为了表现“我”对白菜的珍惜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我”因白菜可以卖钱以缓解贫困而高兴。C.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用大段文字写那棵最小的像和尚头的白菜,写出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D.虽然物质条件极其困难,但母亲待人依旧友善。文章的基调略显低沉和压抑,既渲染了“我”与母亲物质生活的困难,更深深地表现了“我”的自责。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展现了“我”童年时的一段记忆,体现“我”深刻的反思。B.文章中对白菜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白菜不仅是家庭经济的一部分,也是个人成长的隐喻。C.文章运用了补叙,中间补述“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白菜来历,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D.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8.文中母亲对最小的白菜感慨道:“你看看它,你看看它……”请分析这句话的意蕴。(4分)9.文章最后一段说“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这种沉痛感来源于哪几个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摘自《荀子·臣道》)材料二: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户脱口漏租者甚众。徙知太和县,就加大理评事。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诲,老幼多传诵之。久之,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北禄寺丞,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真宗即位,判鼓司、登闻院。出内府缗帛市边展,诏纶乘传往均市之。景德元年,改盐铁判官。上疏言边事,甚被嘉奖。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或夜中召见,多所敷启。俄上奏曰:“臣数蒙召对,皆延数刻,屈万乘之尊,接一介之士。圣德渊深,体其至愚,安敢循嘿不言。谨摭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词颇深切,上为嘉奖。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进秩右司谏、兵部员外郎。时诏禁群臣匿名上封及非次升殿奏事,纶谓“忠说之人,当开奖言路,若疏远之士,尤艰请对”,上颇嘉之。迁户部郎中、直昭文馆,会峻待制之秩,又兼集贤殿修撰。建议修释奠仪,颁于天下;立常平仓,隶司农寺,以平民余,皆从之。出知杭州,属江潮为患,乃立埽岸,以易柱石之制,免水患。大中祥符八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五年,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戚纶》)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纶久次A州县B留意C吏事D每便殿E请F对G语H必移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完成,终结,与《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中的“卒”意思相同。B.解褐,指的是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意味着正式步入仕途。C.逋,拖欠,与《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中的“逋”意思不同。D.乘传,指乘坐驿车,这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传”在此处指驿站的车马。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认为“篡臣”既不忠于君主,也不顾及自己在民众中的声誉,拉党结派,蒙蔽君主,图谋私利。B.长江以南的民风刁蛮强悍,诉讼不断,戚纶把当地风俗和百姓熟悉的事情写成歌谣来劝诫教化百姓。C.针对官员冗杂、政令不一的现象,戚纶建议采用《通礼》《六典》中的法令条规,加以整理,写成大典。D.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和越级言事时,戚纶进言说,谏言者应该被给予奖励,否则就会堵塞言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数蒙召对,皆延数刻,屈万乘之尊,接一介之士。(4分)(2)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4分)14.荀子认为圣臣不同于功臣,圣臣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制定法令制度。据此,戚纶理当为一代圣臣。其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②,旅游谁肯重王孙③。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①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准备为国家做一番事业。②橘柚:相传“逾淮北而为枳”,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故《淮南子》说“橘柚有乡”。③王孙:本义是贵族子弟。《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以沉郁的笔触、工丽的辞藻,抒发了诗人浪迹江湖、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感。B.首句点明题中的“宿”和“雨”二字,妙在不直接点明,而以“梦魂”隐“宿”,以“阴云”藏“雨”。C.颔联顺手拈出湖南典型的物产,即芙蓉和薜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雄奇而壮丽的山水图。D.颈联上句写乡思难耐,看见橘柚更令人悲叹;颈联下句写羁旅他乡,王孙贵族不被看好,无人敬重。16.本诗以笛声作结,而《琵琶行》亦有“岂无山歌与村笛”,简析两诗中“笛”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因为怨愤,而屈原怨愤的原因则是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我们读到《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时,眼前仿佛见到“无官一身轻”的陶渊明划着小船归家时任意飘荡、快意人生的样子。(3)雨本寻常,却常常能淋湿诗家的心,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清闲与淡然。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江南河港纵横交错,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①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②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③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④_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18.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你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然,别人也要学习你的长处。B.小明演讲表情自然,一点也不怯场。C.只要认真学习,目然会取得好成绩。D.这块玉是自然形成的。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0.请写出画波浪线句子中“假”字的含义,并写出两个包含“假”字且与画波浪线句子中“假”字含义相同的成语。(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啄木鸟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啄木鸟属于初级洞巢鸟,①____________。有些鸟类没有啄洞的本领,需要利用已有(如啄木鸟)的树洞繁殖,我们称之为次级洞巢鸟,如大山雀、灰惊鸟、猫头鹰等。一般来说,如果某区域没有初级洞巢鸟,②____________。通过控制性实验研究发现:③____________,啄洞就越丰富,相应的鸟类多样性也较高;通过布设人工巢箱人为增加洞巢密度﹐可以显著提升该区域的鸟类多样性,尤其是次级洞巢鸟的数量。另外,啄木鸟的啄洞不仅能为次级洞巢鸟所用,还能为鼹鼠、花鼠、貂等哺乳动物以及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啄木鸟是“森林卫士”这一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它的“鸟设”不是某些自媒体一两篇文章就可以推翻的。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看﹐啄木鸟真的是益鸟,值得大家携手保护。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啄木鸟为什么被称为“森林卫士”?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人的生命在于坚持不懈地坚守原则和价值观。”这句话强调了坚守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坚定地守护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材料二: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时,我们需要学会变通,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以“坚守与变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3分)【解析】A项,原文中是“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C项,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完全独立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之外的,而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D项,只是原因之一。2.A(3分)【解析】“主要是因为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而出现”错﹐原文只是说“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所以它更注重描写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也是强加因果。3.D(3分)【解析】D项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提供的文本内容,作者并没有使用提出错误论点然后逐一驳斥的论证方法。相反,文本中的论证方法包括对比分析、引用权威观点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对比,这些都是为了深入探讨乡土文学与现代化叙事的关系。4.①以乡村为背景,关注乡村社会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②从现代化的视角审视和解读乡村,探讨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和转型,更具有时代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识别乡土文学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分析其在现代化背景下的特殊意义和时代性。确保分析涵盖文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避免仅从文学角度单一分析。5.①乡土文学是乡土的现代发现,这种现代发现会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而不断更新,不会因为城乡距离拉大而中止;②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已经形成,而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就决定了乡土文学将长盛不衰;③中国式现代化将完成乡土中国的转型,完成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这一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所以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乡土文学就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结合文本分析,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脱离文本进行分析,答案合乎逻辑,但没有文本依据;二是仅仅摘抄文本语句,没有分析,似是而非,与答案若即若离。6.B(3分)【解析】表现了‘我’因白菜可以卖钱以缓解贫困而高兴”错,应该是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难以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痛苦。7.C(3分)【解析】文章并没有使用补叙手法,而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卖白菜的经过。中间“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白菜的情况,只是一般性交代,并非补叙。补叙通常用于事后补充说明某些情况或交代结果。8.①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白菜生长过程的不易的感慨和对它最终成形的珍视。②这句话也反映了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教育﹐希望“我”能够像这棵白菜一样,即使条件不利也要努力成长。(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文中语句内涵的解读。这句话是母亲对最小的白菜的感慨﹐可以从母亲的情感、对白菜的珍视以及对主人公的期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9.①诚信的失落:“我”在计算白菜价格时多算了一毛钱,违背诚信原则,深感内疚和自责。②母亲的失望:母亲因为“我”的失误而流泪,“我”从母亲的泪水里看到了她对“我”的失望。③成长的警示:青少年应当心存美善,健康成长,“我”从多算了一毛钱的失误中看到自己在成长道路上的失足,深感不安。(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分析能力。分析作者情感的原因,可以从诚信的失落、母亲的失望、成长的警示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每个方面都要结合文本内容给出具体的解释和论证。有其他答案的,言之成理,也可以酌情给分。10.BD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句: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句意:戚纶长期驻留州县官,对政事十分关注,每次上殿应答皇帝,必谈到日影西移。“纶久次州县”是一个主谓句,句子结构完整,其后断开,即B处;“留意吏事”是一个主谓句,句子结构完整,其后断开,即D处;“请对”是固定短语,后面断开﹐即G处。11.A(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及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文本当中的“卒”通“猝”,意思是意外的突发的变故。B正确。C正确。《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中的“逋”的意思是逃避。D正确。12.A(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不顾及自己在民众中的声誉”错误。荀子认为“篡臣”对上不忠于君主,对下善于在民众中骗取声誉。13.(1)臣下多次承蒙召见应对,每次都被接见很长时间,委屈皇上的尊严,接见微贱之臣。(“数”“延”各1分,句意2分)(2)在此之前,王公大臣受诏安葬,公私花费没有固定的标准。(“先是”“定式”各1分,句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数”,多次;“延”,延请,接见。(2)“先是”,在此之前;“定式”,固定的标准。14.①主管贡举时,他制定了选拔人才的制度;②任鸿胪寺时,制定了朝廷的安葬制度;③建议沿革唐朝的《通礼》《六典》,制定当朝法典。(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可知,主管贡举时,他制定了选拔人才的制度;②由原文“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可知,任鸿胪寺时,制定了朝廷的安葬制度;③由原文“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可知,建议沿革唐朝的《通礼》《六典》,制定当朝法典。15.D(3分)【解析】“颈联下句写羁旅他乡,王孙贵族不被看好﹐无人敬重”错误。“王孙”本义是贵族子弟,有时也指隐士,诗中是作者自指。颈联下句意思是说,羁旅他乡,就如被弃的山野之人无人看重。16.本诗:渔人相见不相问,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句意译述1分)当年屈原放逐尚有渔父问讯,而自己羁旅他乡,连渔人也吹笛自去,(深意揭示1分)借渔人“长笛一声归岛门”,补足“谁肯重王孙”之语意,传达隐居山林、知音难遇的苦闷。(情感揭示1分)《琵琶行》:难道连山歌或村笛都没有吗?(句意译述1分)用反问引出声音杂乱刺耳,突出环境之不如意﹐从而衬托自己“不得意”的境遇。(手法﹑作用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