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汕头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汕头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汕头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汕头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汕头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汕头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梳理《红楼梦》之前的知名小说中的女性现象,对考察《红楼梦》的女性观念,或许大有裨益。《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是作家随意驱使的工具。首先是男人进行政治较量的工具,如貂蝉一个十几岁的歌伎,没有从事间谍工作的经验,却把三个政治人物玩于股掌之上。这一形象与寻常本真的“人”相去甚远。其次还是作家张扬正统思想和节烈观念的工具。糜夫人为保全阿斗,投井而死;刘谌之妻誓不降魏,立志殉国……作家弘扬节烈女子的初衷一以贯之。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可称为镜花水月型的女性。她们是不得志的文人才子的自我慰藉与精神补偿。《好逑传》等小说中的女性尤具典范性。她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不精通,道德风貌尽善尽美,是超级美女、超级才女、超级贞女的集大成。而读红楼女子,方有一种发生了“革命”的感受。《红楼梦》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一个真实而饱满的女性世界。这是《红楼梦》女性观中最有价值的亮点。红楼女子,各美其美,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红楼女性的形貌美、才智美、性情美,都在绽放异彩。然而,这种美不追求“集大成”,绝不集于一人一身;而且美是有分寸的,不追求绝伦超群。红楼女子又是各有其陋的。脂批①云:“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地透露了出来。总而言之,红楼女子瑕瑜互见,是一个寻常本真的人的世界。(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女性世界还原考察》)材料二:以往某些古典主义作品在不同人物的性格对照中,往往发生过度倾斜现象。过度倾斜把性格推向极端化和片面化,以至人工夸大自己设计的理想人物,人工丑化自己设计的反面人物,使人物的性格对照变成神明与魔鬼的对照。茅盾认为,古典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物方面由于作者的理智认为‘应当如此’而赋予人物以各种不同的理想的性格”,“古典主义者又是唯理性的信徒,所以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物就不能不是克制着感情的性格坚强的人”,但却不是“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够遇见的人”。按照“应当如此”主观地进行性格对照,使一方理想化,一方漫画化,双方的性格似乎极端鲜明,但这种鲜明只是主题观念的化身。人物形象的外部世界似乎鲜明之极,而内心世界却极其苍白。高级的性格对照方式,应是复杂性格之间的对照,是保持对照双方性格丰富性的对照。双方性格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丰富的性格实体,彼此互相陪衬、互相补充,任何一方都不是对方性格的工具或奴仆。他们的对照,是人与人的对照,是真实的人之间的对照,而不是人与鬼的对照,或人与神的对照,更不是鬼与神的对照。

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形成的性格对照方式,正是高级的性格对照方式。蒋和森说,钗黛呈现着各自不同的个性与气质。一个重理智,一个重感情;一个随分从时,一个孤高自许;一个是深含的,但容易流于做作,一个是率真的,但容易失之任性。《红楼梦》问世以来,钗黛总是引起人们热烈的谈论。这正缘于钗黛是“两种难以调和的美”。这两种美,都带有难以用概念语言加以确定的无限丰富的性格内涵。钗黛互相对映,而彼此性格都非常丰富动人,各尽其妙。因此令人争论不休。当然,性格对照可以有重心,在钗黛的对照中,可以说,黛玉是重心。但重心必须以性格丰富为前提。否则,一方将成为另一方的消极陪衬和奴仆。(摘编自刘再复《论〈红楼梦〉的性格描述》)材料三:曹雪芹深恶那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的“佳人才子等书”。可知他自己必不如此。《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需要的。正如茅盾所作的比喻“按头制帽”,作者不仅要代一群富有才情的儿女赋诗填词,还要把各人之所作拟写得诗如其人,都适合他们各自的个性、修养。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自有个性,互不相犯。作者在摹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之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且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红楼梦》以诗词曲赋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命运,更是其他小说中诗词所少有的。太虚幻境中的《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灯谜诗》的回目直接点明是“谶语”。这种诗谶式的表现方法,给人宿命、神秘主义的感觉,但从小说艺术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恰恰证明曹公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摘编自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注】脂批,指以脂砚斋为代表的评点者对小说《红楼梦》的批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论是《三国演义》中带有工具性的女性形象,还是才子佳人小说塑造呈现的完美女性,均难以称作“寻常而本真的人”。B.相较于《红楼梦》之前的知名小说,红楼一书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女子的美丽,这是它在塑造女性形象上超越前人的主要原因。C.为避免性格对照沦为“神明与魔鬼”的对照,作家应保证陪衬的双方地位均等,任何一方都不是对方性格的工具或奴仆。D.为了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红楼梦》的作者会考虑人物的为人行事和身世经历,拟写符合人物个性的诗词曲赋。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考察《红楼梦》的女性形象,研究者以其他典型作品作为比较的参照系。这启示:比较阅读,有时对研习作品颇有助益。B.鲁迅刻画祥林嫂,既揭露其愚昧守旧的一面,也表现其淳朴勤劳的优点,瑕瑜俱见。其塑造人物的理念与材料一观点较为契合。C.在设计人物的性格对照时,过度夸大或丑化某一方,易使塑造出的形象成为与“真实的人”有别的“神明”或“魔鬼”。D.《红楼梦》诗谶式的表现方法,既具体昭示出小说人物未来的命运走向,也使作品结构完整严密,彰显曹公写作技法的巧妙。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贾环胸无点墨,他所作的谜语诗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B.《红楼梦曲•分骨肉》中的“奴去也,莫牵连”一句,摹拟探春离别亲人之辞。脂批称此句“探卿声口如闻”。C.首回绝句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云“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D.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中的“两地生孤木”,指“桂”字。全句预示香菱被夏金桂迫害而死。4.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对原文词语的解读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选项词语词义文本内涵A驱使差遣、役使《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是作家笔下的工具人B镜花水月十分美丽,但虚幻喻指才子佳人小说中美好而脆弱易逝的女性形象C奴仆服侍主人的人性格对照的某一方纯粹是为了陪衬对方而存在D按头制帽按照头颅形态制作帽子替人物拟写的诗词曲赋需契合不同个体的独特个性5.小明同学在阅读完《红楼梦》后,准备创作一篇小说。请依据材料,为其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合理策略。(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想念地坛史铁生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儿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是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譬如那一条蛇的诱惑,以及生命自古而今对意义不息的询问。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不是的。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倘此时灵机一闪,笑遇荒诞,恍然间记起了比如说罗伯·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比如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那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凭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地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安静、悠远、浑厚,他于地坛的安静中寻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回到了生命的起点。B.在史铁生看来,写作的零度便是生命的起点,写作的源泉来自于生命固有的疑难,是一个人灵魂的诉说。C.“写作的零度”启发人们应该抵御生活中的种种诱惑,远离缤纷错乱的现实,避免陷入迷茫和荒诞之中。

D.史铁生于地坛的安静中感悟生命的归属,虽已不在地坛,但心安处是地坛,地坛便是“我”心灵的栖身之处。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自己对地坛的印象、感受为起点,将描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阐明了安静、零度对生命的重要性。B.第二段描绘了残墙断壁、暮鸦、雨燕等自然之景,其用意与《我与地坛》开头描写地坛残破荒凉的景物相同。C.作者列举罗伯·格里叶、贝克特的作品,肯定了荒诞的价值,认为他们“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回归了“零度”。D.“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一句收束全文,呼应开头,同时以极具哲理的语言强调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8.作者提及“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的现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9.班级学习小组将开展“独抒性灵,思考生命”的文学讨论会。请结合文本,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抒发情感与理性思考结合在一起的,拟写一个发言提纲。(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祥符寺。汤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注],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也。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注】甃:音读zhòu,意为砖砌的井壁。(节选自徐霞客《游黄山日记》)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的,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如此A一里B得一庵C僧D印我E他出F不能登其堂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乘,本义是登上,文中是“冒”的意思,和“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乘”字词义不同。B.丁未,干支纪法中的序号之一。古人把干支搭配用于纪序,可以纪年,如2024年为甲辰年,也可以纪日,如文中此处。C.为,文中“溪为之束”“为古楼坳”以及“为人迂讷”(《促织》)三句中的“为”字用法不同、意思不同。D.郁,文中指草木繁盛,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中的“郁”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泰山记》中,作者连用五个动词写自己的行进路线,清晰简练,跌宕起伏。其中,“乘风雪”既点明出发的天气,也与下文写雪景相呼应。B.《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泰山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居雾若带,雪景如画,又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盛景。C.《游黄山日记》中作者到温泉里洗澡时不忘对黄山温泉的周围作环境描写,同时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到了泉水的特征,特意强调了泉水有一股清香的气味。D.《游黄山日记》中里程数词和游历动词数量较多,但不是很确切。这可以作为《徐霞客游记》“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闷,非有意于描摹点缀”的佐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布一溪,涉之甚难。14.同是在游记散文中写雪,《登泰山记》中对雪作了详细描写,而《游黄山日记》则不同。请简述理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观书有感(二首)宋·朱熹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②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注】①朱熹:谥文,世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诗人。②蒙冲:也作艨艟或艨衝,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诗描绘水塘倒映天光云影、江水浮起蒙冲巨舰的景象,实则是借助形象说理。B.朱诗以“源头活水”说理,于诗“活水源流”加以化用,阐述的道理是一致的。C.于诗颔联刻画诗人专心致志的情态,强调书本知识可以荡涤心胸,使人心无杂念。D.于诗尾联认为书中有美丽的春景,赞扬那些在书中寻芳赏景、寻求别样乐趣的人。16.荀子《劝学》和朱熹《观书有感》都提及“船”,借以阐述读书学习之道,两者观点有何差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月在李白笔下是使者式的载体,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是“

”。(2)三思而后行方不后悔,这样的坚持才有为人处世的意义。盘庚“不为怨者故”而继续迁都的行为得到王安石认可正是因为“

”。(《答司马谏议书》)(3)“古道外的枯藤,葬送了多少青春”,谭炜星的歌曲《楼兰》描写了一段凄恻的爱情,但在古典诗歌中,楼兰多是一个建功于征戍的象征,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汽车到智能家居系统,人工智能的应用A。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比如隐私保护、道德伦理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B。①国家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以下简称《伦理规范》)》,②旨在监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并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目的,③为从事人工智能相关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相关机构等提供伦理指引。④在这个过程中,跨学科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⑤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共同努力,确保AI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一致。⑥通过教育和公众参与,我们可以提高社会对AI技术的理解,⑦培养负责任的AI使用习惯,并为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在法律和伦理框架方面,为了确保AI技术的负责任使用,国家间应合作制定全球性的AI伦理和法律标准,找到平衡创新与风险的有效方法。这样,AI的发展可以真正造福于全人类,而不会成为新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源头。18.在画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和一处标点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个布帘子隔开,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吃饭时就全部挤到外间,紧紧围绕着缝纫机上的一盘菜。房间虽然狭小,但这样的话,炉子烧起来的时候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是晚春吧,外面狂风呼啸,昏天暗地,树木隐约的影子在蒙着雾气的玻璃窗外剧烈晃动,被风刮起的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房子里却温暖平和得让人没法不深感幸福: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滚一滚地波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很久以后会突然掉下来一块。至于炉板上烤的馍馍片的香气,虽然被羊肉味道盖过了,闻不到却看得到——它的颜色金黄灿烂,还漂着诱人的淡红。小录音机里的磁带慢慢地转,每首反复听过无数遍的歌的歌词都已经失去自己原先的意思,只剩一片舒适安逸。我们种了好几盆花。我妈只喜欢那些好养活的,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而且花还要开得多开得热闹的那种,比如酢浆草——那分明就是一种草嘛,怎么养都养不死,乱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闹闹簇挤了一窗台。20.下列句子中的“给”和文中加点的“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B.柴进给沧州大尹和牢城管营、差拨写去书信,让他们照顾林冲。C.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D.统兵打仗最讲究纪律严明。在军营中,酒可是不给喝。21.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词组结构“没……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们准备出发的那几天,我魂不守舍,心里没着没落的。B.其他人轻捷地进到院子里,然后大门又没声没息地关闭上。C.这孩子,没大没小的乱说,您看在我的脸上,千万不要介意。D.这个人没皮没脸,来了一腻就是半天儿,等不出饭来他不走。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炉子烧起来的时候房间会特别暖煦,虽然比较狭隘”,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行车团体比赛中,冲在团队前面抵挡风阻的人叫“破风手”。“破风手”在比赛中冲锋在前,牺牲自己的体力,为负责冲刺的“冲线手”挡风破风,为团队获胜创造有力条件。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A(A项是对材料一的整体概括。从原文“《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是作家随意驱使的工具”及同一段的内容推知,《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带有工具性,只是作家设计情节和张扬思想的“工具人”;从“镜花水月型的女性……超级美女、超级才女、超级贞女的集大成”推知,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过分完美,脱离现实。而从“《红楼梦》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一个真实而饱满的女性世界。……红楼女子瑕瑜互见,是一个寻常本真的人的世界”,可知《三国演义》和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难称“寻常而本真的人”。B项“红楼一书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女子的美丽,这是它在塑造女性形象上超越前人的主要原因”有误。原文写到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不精通,道德风貌尽善尽美”,同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女子的美丽。故而可知《红楼梦》在塑造女性形象上超越前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女子的美丽”。C项“保证陪衬的双方地位均等”有误。原文提及“性格对照可以有重心,在钗黛的对照中,可以说,黛玉是重心”。D项,“为了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三“曹雪芹深恶那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的‘佳人才子等书’。可知他自己必不如此。《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需要的。”可见拟写符合人物个性的诗词曲赋,不是为了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2.D(D项“具体昭示出小说人物未来的命运走向”有误。原文“以诗词曲赋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命运”强调是暗伏人物命运,并非“具体昭示”。A项对是材料一的推断。原文“梳理《红楼梦》之前的知名小说中的女性现象,对考察《红楼梦》的女性观念,或许大有裨益”,证明推断恰当。B项选项中强调“鲁迅刻画祥林嫂”“瑕瑜俱见”,而材料一观点有“红楼女子瑕瑜互见,是一个寻常本真的人的世界”,这两者都体现“写出人物的优缺点”的写法,故而两者“较为契合”。C项是对原文“人工夸大自己设计的理想人物,人工丑化自己设计的反面人物,使人物的性格对照变成神明与魔鬼的对照。……彼此互相陪衬、互相补充,任何一方都不是对方性格的工具或奴仆。他们的对照,是人与人的对照,是真实的人之间的对照,而不是人与鬼的对照,或人与神的对照,更不是鬼与神的对照”的转述。)3.C(C项诗句中的“作者”指曹雪芹,这是作者以自己身份来写的一首诗。脂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也只是在谈作者的创作经历,与材料三观点不相关。A项贾环胸无点墨,故而其所作的谜语诗粗俗不通。可论证材料三“作者不仅要代一群富有才情的儿女赋诗填词,还要把各人之所作拟写得诗如其人,都适合他们各自的个性、修养”的观点。B项“脂批称此句‘探卿声口如闻’”,论证“按头制帽,诗如其人”观点。D项论证“《红楼梦》以诗词曲赋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命运”的观点。)4.B(B项“镜花水月”指“镜中的花,水里的月,比喻虚幻的景象”,文中以这一词语指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超级美女、超级才女、超级贞女的集大成)过分美好,脱离现实,没有生活和艺术的真实可言。B项的“脆弱易逝”不符合文本内涵。)5.(6分)①注意人物的复杂性,展示人物真实而饱满的个性。②在不同人物的性格对照中,应保证对照的双方具备丰富的性格内涵。③力求人物语言个性化,使人物语言与各自的个性修养相契合。(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第①点,答出“注意人物的复杂性”或“写出人物优缺点”“瑕瑜互见”给1分,答出“展示人物真实而饱满的个性”(“真实”“饱满”任意答一个即可)给1分。第②点,答出“对照的双方具备丰富的性格内涵”给2分。第③点,答出“人物语言个性化”或“使人物语言与各自的个性修养相契合”给2分。如果学生每一点都从反面作答,如“避免⋯⋯”“不要⋯⋯”,最高不超过3分。)6.C(C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不是的。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可知选项表述有误,“写作的零度”不能远离现实。)7.B(“其用意与《我与地坛》开头描写地坛残破荒凉的景物相同”表述有误。本文第二段描绘了残墙断壁、暮鸦、雨燕等自然之景,主要为了说明“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引出“地坛的安静”,《我与地坛》开头描写地坛残破荒凉的景物,契合作者当时因残疾而颓废的心情,印证“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的想法。两者用意不同。)

8.(5分)①写作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就加入了喧嚣,远离了安静,违背了写作的零度,作者批判这种现象,深化了主题。②承接上文关于“写作的零度”的思考,引出下文对童年经历的回忆,结构上承上启下,使文章更加严谨。③联系现实,使文章更有现实针对性,引发读者的思考。(第①点3分,指出“远离了安静”“违背了写作的零度”“深化主题”各1分。第②点,2分,答到“承上启下”1分,答出“承接上文关于‘写作的零度’的思考”“引出下文对童年经历的回忆”任意一点给1分。第③点2分,答出“联系现实”或“更有现实针对性”任意一点给1分,答出“引发读者思考”给1分。本题得分不超过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答案示例一】①作者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写,突出地坛的安静,抒发了对地坛的喜爱眷恋之情。②进而联想到“写作的零度”,引出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阐述了写作的零度即是生命的起点。(提及具体思考的内容,如:“写作之初与写作之终和生命存在的状态之间的关系”“指出‘零度’写作应该是对生命固有的疑难,对灵魂的诉说”“思考自己的生命应当如何度过”等可以酌情给分。)③作者由想念地坛引入,联想到“写作的零度”,由情及理,理中有情,将情感抒发与理性思考结合在一起。(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答案示例二】①由情入理。作者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写,突出地坛的安静,抒发了对地坛的喜爱眷恋之情,进而联想到“写作的零度”,引出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阐述了写作的零度即是生命的起点。②理中有情。作者在思考自己的生命应当如何度过时,表达他对生命的超然态度,对功利写作的反感等,在理性思考中渗透情感抒发。(每点3分,意思接近即可)。10.BCF(原句大意是:(我们)就这样走了一里地,遇见了一座佛庵,和尚印我因为有其他事情外出了,(我们)不能进入他的庵堂。B处:“一里”在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走了一里地,作为“如此”的谓语。“得”意为得到引申为遇见,动词作谓语。C处:“一庵”是动词“得”的宾语,它对应的主语是承前省略的“我们”。“僧印我”是身份+佛号的称呼方式,作为“他出”的主语。F处:“他出”意为有其他事情外出,主语是僧印我。“不能登其堂”的主语是承前省略的“我们”。)11.D(A项“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意为“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词义不同。表述正确。B项涉及干支记时法,表述正确。C项“溪为之束”的“为”作助词,表被动;“为古楼坳”的“为”作判断动词,译为“是”;“为人迂讷”的“为”作动词,译为“做”;三者用法不同,词义不同。表述正确。D项文中指温泉水汽向上升腾,“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意为“山水环绕,一片茂盛苍翠的样子”。两句中的“郁”词义不同。故选D。)12.C(C“同时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到了泉水的特征”错误。原文“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中有对比的手法,没有比喻的手法。故选C。)13.(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而且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4分。得分点:①“回视”意为回头看/回头望,1分。②“驳色”意为颜色交错,1分。③“若偻”意为像弯腰曲背的样子/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1分。④大意1分。)(2)溪水很宽阔,溪水暴涨而又没有桥梁,木片遍布一条溪水,赤足涉过溪水很艰难。(4分。得分点:①“甚阔”,很宽阔,1分。②“弥布”,遍布,1分。③“涉之”,涉过溪水,渡过溪水,1分。④大意1分。)

14.(4分)徐霞客在《游黄山日记》中有两处写到了雪,一处是“雪且没趾”,一处是“蹑雪循涧以上”。(1分)因为,作者主要的描写对象是游览黄山所经历的整个过程。(1分)写作目的不同则侧重点不同。(1分)(本题考查的是姚、徐在文中对雪描写的不同和原因。根据题干中“对雪作了详细描写”回答“有两处写到了雪,一处是‘雪且没趾’,一处是‘蹑雪循涧以上’”。根据题干中“简述理由”回答“作者主要的描写对象是游览黄山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和“写作目的不同则侧重点不同”。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走了四十五里,道路都搭砌石板作为石阶,那级数有七千多。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流环绕泰安城脚下,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称为环水的河流]。我起初顺着(中谷)而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越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山谷进入,道中有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等地方,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看到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市,汶水、徂徕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像是飘带的样子。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面的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而且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参考译文】初二这天,(我们)从白岳山下山,走十里路,顺着山麓向西,抵达南溪桥。渡过大溪,顺着别溪水,沿着山麓往北走。(再)走十里路,(就见)两座山十分陡峭迫近,像两扇逼近的石门,溪水流到这里就被它所约束。越过(两山)向下走,(眼前的)田畴平坦宽广。走二十里路,就是猪坑。从小路攀登虎岭,道路非常险峻。又走十里路,到达虎岭。再接着走五里路,越过虎岭山麓。向北看,黄山的各座山峰,小如片片山石,仿佛可以拾取。又走三里路,就是古楼坳。溪水很宽阔,溪水暴涨而又没有桥梁,木片遍布一条溪水,赤足涉过溪水很艰难。过二里后,在高桥歇宿。初三这天,随着樵夫一同走,走了很久,翻越过两座山岭。下山后再重新爬上另一山,又翻越过一座山岭。两座山岭都很险峻,叫双岭。总共走了十五里,经过江村。走二十里路后,到达汤口,是香溪、温泉各条溪水所流出的地方。踅转方向而进入山里,沿着溪水逐渐上山。雪埋没了脚趾。走五里路,抵达祥符寺。温泉就在隔溪,于是(大家)都解衣脱鞋到温水池里洗澡。温泉池前临溪水,后倚岩壁,三面都用石头镶砌,上面环架的石条就像桥一样。温泉深达三尺,当时凝聚的冬寒还没解散,温暖的水汽向上蒸腾,水泡从池底汩汩冒出,气味原本很清香。黄贞父说黄山的温泉不如盘山好,因为汤口、焦村是交通孔道,来洗浴的人太多太杂。洗浴完,返回祥符寺。挥印和尚引导我们登山去莲花庵,顺着山涧、踏着积雪上山。涧水三次转弯,下流注入深潭中,叫“白龙潭”。再往上,山涧水在石间的涵洞停歇,那涵洞叫“丹井”,丹井旁有石头突起,叫“药臼”、“药眺”。(随着溪水)宛转前行,四周有耸立的群峰环绕,树林与山石相互掩映。在这样的景致里走了一里路,找到一座寺庵,印我和尚因他事外出,(我们)不能进入庵堂歇憩。只见庵堂中的香炉及钟、鼓架,都是用天然的古树根雕凿而成。于是返回祥符寺住宿。15.D(“赞扬那些在书中寻芳赏景,寻求别样乐趣的人”理解有误。尾联“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批判这些人整日以寻花问柳为能事,不愿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是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而不是说“赞扬那些在书中寻芳赏景,寻求别样乐趣的人”。)16.(6分)①荀子表示借助舟楫能够渡过江河,论述学习不能仅凭苦思冥想,要善于利用外界事物学习。②朱熹写春江涨水能够浮起蒙冲巨舰,让船只行走自如,强调读书学习能够积累知识,收获新知,突出积累的重要性。

(每点3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观点2分。)【诗歌赏析】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明白了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切身的读书感受。“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着眼于区区半亩的方塘虽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天光云影共徘徊”,照进整个天地,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在文学的角度上,以镜比喻塘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写这首诗时,朱熹的内心世界是充实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惦念着天下苍生。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承接上文,诗人抓住了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进一步阐发,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是“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第三句里突出了一个“清”字,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但“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诗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却也是在表达作者读书有所领悟:书是思想得到“理”的源头活水,符合“理”的思想是为人处世的源头活水,因而读书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观书有感(其二)[宋]朱熹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朦朧”。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明]于谦该诗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喜爱读书之情,讲开卷有益之理,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中间两联,集中写己读书之乐。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金鞍是佩戴金马鞍的马匹,玉勒是佩戴玉做的勒带(那些)佩戴玉做的勒带骑着佩戴金马鞍的马匹“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借代(那些)佩戴玉做的勒带骑着佩戴金马鞍的马匹的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是,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17.(6分)(1)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示例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斩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示例②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示例③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示例④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李白《出自蓟北门行》)示例⑤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第(1)句为篇目情景默写,考查篇目是必修上册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李白的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梦游天姥吟留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