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读书报告_第1页
生态环境读书报告_第2页
生态环境读书报告_第3页
生态环境读书报告_第4页
生态环境读书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生态学读书报告一、书名:环境生态学导论二、著者:盛连喜,冯江,王娓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四、页数:[7]五、內容大意:这本书包括十章内容,十个主題,每个都有对象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面临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生态和资源的匮乏,人类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长远观点来说,发展环境生态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高等学校的环境生态教育,是提高新世纪建设者的环境生态意识,向社会输送环境生态保护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生存环境的时代紧迫感和具备应有的新世纪人才环境知识的需求素质。《环境生态学》主要以人文社会和环境生态学方面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和谐社会和循环型经济”、“人类生存方式与环境生态危机”、“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文化与生存安全”、“全球变暖与地球环境生态安全”、“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酸雨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影响”、“城市化对城市环境及区域气候的影响”、“沙漠-绿洲生态系统水热输送及相互作用数值模拟”、“中国西部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讲授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详实地讲授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热点。介绍国际上重大环境生态研究计划的实施,最新的研究模式和结果。启发学生对国际重大科学问题的思考和责任感,加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环境生态学”定位于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认识、研究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使人们对诸多生态现象和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环境生态学属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之一,是跨学科且综合性十分明显的新兴学科,其诞生背景和学科定义,决定了除其所涉及的经典生态学的许多基本理论。其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二)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三)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四)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2.污染物在自然环境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3.环境污染的危害。4.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5.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预防(环境工程类)。6.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7.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8.环境规划。9.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的这项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系统在人类干扰(侧重于环境污染)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所以这些,决定了环境科学的两个明显特征,即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也决定了环境科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体的交叉科学,而且在很多领域,与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交叉。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和体系尚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3)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4)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5)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我们食用的牛肉中有朊病毒,蔬菜和水果中有农药残留,玉米和大豆中含有转基因,英国农民去年因口蹄疫爆发成批地停止工作,接下来还会出现什么?人们从来没有如此对食品安全充满忧虑。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虽然农业科技日益发达,但是仍然有8亿人食不果腹。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比现在增加30亿,如何满足人类的食品需求是农民和研究人员都需要关心的问题。但是,提供农业用水的蓄水层正在枯竭或被海水倒灌,中国的沙尘暴甚至使北美州的天空变红。因此,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食品从何而来。满足90亿人的粮食需求,需要我们在不破坏雨林和草场的前提条件下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农学家kennethcassman认为,农业需要在50年内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领域,如果不能拥有使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生产体系,我们将处于困境。该结论与英国政府的一个调查小组的结论相似。农业需要作出更大贡献,但是未来的农业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转基因作物、改进了的化学品、电子化的机械等技术产品上,还有一些人则坚定地支持有机农业,认为应拒绝化学品,采用自然技术如堆肥。这两种人互相争论,使人们觉得应该从两者之中作出选择。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仅仅考虑以最小的环境代价生产我们需要的足够的粮食,那么可以发现第三种选择,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我们生产什么,都不能毁坏用于持续生产的土壤和水资源。因此,有机农业应该更多地注意土壤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但是,有智慧的农民还应该根据每块地的实际情况有选择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问题不在于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而在于我们如何对田间的情况作出反应。有机农业拒绝使用化学品,因此不会对土壤和水产生有毒副作用。有机农业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建立,因此受到消费者欢迎,欧洲有机食品的消费量多年来每年至少以50%的速度增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听起来质朴动人,但是也很天真。有机农业需要环境成本,这种成本甚至大于传统农业所需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有机-化学之争的焦点问题是错误的。焦点不应是我们向农场投入了什么,而应是我们要从农场获得什么(包括粮食和污染物)、农场的生产条件如何。例如化肥中含有作物需要的氮、磷、钾,有机农业认为化肥营养不全面,应使用来自自然界的肥料。事实上,化肥对环境的主要危害来自化肥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化肥中过量的氮污染地下水,但是有机肥料中的过量的氮也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化肥会对土壤产生危害。有机农业会使土壤充满生机,使土壤的有机质增加,有利于改善植物根系的状况,保持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有机物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效应。有机农业的产量可以达到传统农业的产量水平。但是上述说法只对了一半。农民不可能在不使用化肥的前提下长期保持土壤肥力并生产粮食。农民需要种植牧草或豆科作物提高土壤肥力。所以,从长远看,大宗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肯定会下降。这就是有机农业的最大代价。加拿大monitoba大学的vaciavsmil认为,如果全世界的农民每年不再使用现有用量的8000万吨化肥,全球粮食产量将至少下降一半。所以说农民需要化肥,否则将有大量的人挨饿,从而产生环境灾难,因为饥饿的人不会考虑未来的环境问题。但是,农民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例如,富裕农民可以精确地监测地里的肥力状况,按需施肥。农民还可以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制定种植计划。如果天气将使农民难以有好收成,那么农民可以不使用化肥。贫困地区的农民也许更适合采用有机方法保持土壤肥力,或通过间套种的方法提高产量。应该承认,有机农业尤其对贫困农民有好处,但是禁止使用某些技术的同时允许使用其它技术的严格的有机农业并不总是有益于环境。例如少量使用阿特拉津除草剂就会使青蛙蝌蚪不能正常发育。但是如果农民不使用除草剂,采用犁地的方法除草,将会产生更大的环境危害。不断的犁地使土壤疏松程度减低,自从1970年以来欧洲和北美的拖拉机重量增加了2倍,因此使深层土壤板结、产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美国免耕农业已占美国可耕地面积的35%。农民还可以采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虽然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但是当生态系统无法控制有害生物的爆发时,很多农民仍然不得不使用农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及其副作用的最好办法就是为农民提供专家咨询,但是由于政府缺乏对农技推广的支持,农民常常只能从有些大的农药公司的代表那里获得咨询,而农药代表肯定会鼓励农民使用农药。因此,关于未来农业的有机-化学之争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已经清楚如何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田间的条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清楚必须利用我们的智慧、经验和信息,因地因时地最少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最高产的粮食,我们缺少的是政治意愿。人类与环境生态的关系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类生态学。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的吃、穿、居和行等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结构功能体。这种复合关系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要根本改造和优化环境条件,必须实施大型生态建设工程。例如,2200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学科分类讲,自然界还存在着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环境工程系统、生态工程系统等,由于分布在本书相关内容中,这里不作具体介绍。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抑或是光、热、水、土、气等各种环境因子,它们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其意义都很重大。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必须保持环境的多样性,这样才有利于生态关系的良性化。此外,各种生物还有着重要的科研、经济、产业和社会意义。例如,只有发展动物饲养业,才能发展动物加工等多样化的产业;只有维护生物多样性,才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环境生态要素是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例如,具有自然生产力的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生态生产力可分为生物生产力和环境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生产力。说生态具有生产力,实际上是指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组合才具有更强大的生产力。生物生产力的实质是生物的生命活力与环境诸要素优化配置的合力。在完全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一定的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以及生物与环境诸要素之间的自然组合,是最优的生态组合与配置。例如,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茶叶必然生长在酸性土壤,并且有云雾缭绕、湿润凉爽的自然环境与之相配合,再加上科学管理,才能达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标。“环境生态”代表着一种关系,即生物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是开放系统,它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同时生物必须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湿度的环境中。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曾描述过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的捕食关系,直接讨论了食物链的关系。但是真正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的是从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开始的。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一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生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所以,生态学一经提出,就不仅仅限于生物本身,而是将生物与环境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它与生物学其他分科的区别。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其他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之,生态学研究生物与所有环境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远意义在关于全球问题的科学探索中,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是在总结了人类以往处理环境与发展相互关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首先同流行一时的、认为保护环境必须放弃发展的“社会生态悲观论”划清了界限,也与对世界环境盲目乐观者的论调泾渭分明。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与发展、一代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结合起来,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关系,相互影响。当今世界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归根结底都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因为它必然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三者结合、整体优化,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必然会导致非持续发展。另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一种提倡和追求“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的模式,用它取代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发达国家迄今难以放弃而其诱惑力又使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效仿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的非持续发展模篇二:生态环境保护的文献阅读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的文献阅读报告文献信息: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52-55.曹胜亮1黄学里2.城镇化进程与我国农村生态保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文献报告:生态环境即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一水污染问题及其保护措施水污染就是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大量工业废水无限制排除和农业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施用,过量的肥料、农药渗入浅层地下水,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将加重水质的污染,造成水质净化难。垃圾渗出水森林之采伐、耕作、土木工程等人为因素会增加水体中之浮游物或溶解物大量水域污染导致水资源短缺,必须要有及时且有效的解决方法对水资源进行保护。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研究该系统对维护水域生态平衡,避免和减少水域生态灾害发生,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西江的开发建设在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了影响保护区生态功能、占用或破坏水生生物关键生境、局部水域荒漠化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西江开发建设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否能妥善处理,关系到西江黄金水道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保护水资源要把节能降耗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首位把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将节能降耗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首位。要把水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结合起来。二土地资源的保护中国土地资源现状是各种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占总面积53.8%的西部地区其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产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并且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土地污染严重,则土地资源的保护成为亟不可待的任务。(1)增加土地资源可以进行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是指将未直接利用的未利用地转变为直接利用的农用地或建设用地,也指提高已利用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过程。中国西北地区土地广袤,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本区虽然绝对数量多,但土层较薄,总体水平较差,需进行土地开发,农用地开发是将未利用地开发为农用地或是对已利用农用地的开发,前者称之为开垦,后者即通常所指的中低产田改造。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的未利用地总面积为2.26亿公顷,约是当地土地总面积的33.5%;全国其余省市区的未利用地总面积则只约为0.49亿公顷,约占当地总面积12%。可见,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缺乏,在水资源供给与管理不足的条件下,西部土地的开发要十分谨慎。(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产业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像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化,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应像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技术和项目。(3)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从长远看,通过土地保护政策,可以维持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三大气环境的保护我国大气污染早已“走到世界的前列”,1999年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七个。由于大气污染类型多变,移动性强以及可预测性低,造成大气污染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保护大气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应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的合理布局。加强绿化。植物除美化环境外,还具有调节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灰尘,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功能。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控制燃煤污染。①采用原煤脱硫技术,②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③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加强工艺措施。①加强工艺过程。采取以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毒性大的原料。采取闭路循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除等。②加强生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排放废气污染大气的情况发生。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例如电厂排出的大量煤灰可制成水泥、砖等建筑材料。又可回收氮,制造氮肥等。区域集中供暖供热设立大的电热厂和供热站,实行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尤其是将热电厂、供热站设在郊外,对于矮烟囱密集、冬天供暖的北方城市来说,是消除烟尘的十分有效的措施。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减少汽车废气排放。烟囱除尘。烟气中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分干法(以固体粉未或颗粒为吸收剂)和湿法(以液体为吸收剂)两大类。四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城市化是指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转化和城市自身扩大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对城市化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认识不够,城市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的压力,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紧张要解决城市化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规模时,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考虑的重中之重,科学的规划城市建设。根据城市所能承载的能力,合理的布局,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做到区域共享,合理有效地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此外,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尽量保证人与环境、资源三者的协调发展。(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因此政府应加强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减少交通堵塞的现象。同时提高和改善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设施的处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染。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如吸收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实现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的专业化,有效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此外,环境保护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要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的监督力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节约用水,将垃圾分类回收等,从小事做起,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城市的压力。(3)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去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提倡集约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绿色经济,鼓励清洁生产。其次,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劝导群众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浪费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倡导环保型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城市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然而,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如何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做好这一工作,还需要长足的探索和努力。五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水污染严重,农业种植施用化肥和农药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二)土壤污染严重,蔬菜中农药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产品缺乏安全保障。(三)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垃圾向城郊和农村转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二、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原因(一)污染型产业由城市向农村快速转移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位于城区的污染排放企业搬迁至农村,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广,加大了环境监管的难度,并对农村饮用水安全产生隐患。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环保政策,违法违规建设。由此对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二)农业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大量使用化肥已经引发全方位立体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逆转,还导致了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现象。(三)农村土地布局不合理: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一)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1、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治理。2、在立法中应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并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3、在立法上应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个人、ngo等环保组织以及社区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加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4、建立污染整治基金制度、污染整治市场体系和环境污染风险责任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向市场化发展。(二)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1、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环保系统应该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2、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3、进行有效管理,促使环境外部性内在化。(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恢复发展绿肥生产和秸秆还田,鼓励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四)增强科技对生态环境管理的贡献: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关键和适用技术。篇三: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论文题目:课程论文及读书报告姓名:学号:任课老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读生态环境问题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而两者主客体关系的产生,是由社会实践劳动来确定的,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性原则是认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指导性原则,也是我们认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由于人是主体,那么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就应当自觉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肩负起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重任。人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家园,保护人类社会发展赖以需要的物质资源,更是为了人与自然能够更好地和谐相处。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实践方法当今世界主要有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近年来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为其他目的砍伐森林,造成世界范围的森林面积骤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的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1-10万公顷的森林被毁。伴随着森林的砍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全球沙漠化面积己达40亿公顷,100多个国家受到影响。全球的草原约占陆地表面积的20%左右,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各大洲均有分布。由于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开垦,引起草场退化,发生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并进一步荒漠化,并严重损害了草原动物的生存。世界上的濒临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有的物种还没有被人认识就灭绝了。物种的减少给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要知道,目前人类还不能做或做得很艰难的事情,可能在远古就被某个生物用效率更高的方式做到了。而我们将可能失去许多向生物学习或利用生物资源的机会。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等问题已对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谈及环境危机,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生态危机做出的理解,均未触及到其深层原因。究其本质,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其都十分关注。马克思主义解读生态问题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自然的运动并非是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循的,应该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并且尊重自然规律。马恩通过对19世纪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人类单纯的追求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长此以往下去而产生的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环境代价所造成的结果。因此,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时,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要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首先,人在自然界中具有自然属性。马恩指出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不受破坏。其次,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要解决生态问题,需要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把握,而不能抛开社会单纯地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对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工业文明时代属于典型的“资本霸权逻辑”时代,多数企业和组织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基本都忽略了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选择滥用环境的手段,向外部转移成本,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久而久之,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在环境中集聚起来,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现代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索取太多,已远远超出环境的承载限度,并且是用一种有害的方式进行索取,造成大量物种消失,使人类日益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窘境;第二,社会产品生产需要的能源太多,每天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生产所烧掉的能量是我们这个星球用一万年时间才能创造积累出来的,且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和污染物过多;第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本身也产生超量的废物,有些甚至是地球需要经过万余年才能降解的废弃物,这严重危害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的现实安全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规定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共同构成了我们常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大自然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物质场所。因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必然会改变生态系统的某些方面,更重要的前提是,人类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改造利用大自然,并使其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2.马克思主义分析现代生态问题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环境问题远不如今天严重,但两位伟人以辩证的思维透过现象抓本质,指出了正是资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相容性,带来了对人生存的威胁和伤害。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大中心的城市人日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根源的最深处挖掘导致上述丑陋现象产生的原因。他们指出,在“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具有了超级霸权话语,它对于利润的天然偏好,必然导致其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中疯狂地掠夺性使用资源,带来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公正是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时,负有防止损害环境的责任并尽力改善环境;除有法定和约定的情形,任何主体不能被人强加环境费用和环境负担:任何主体的环境权利都有可靠保障,受到侵害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对任何主体违反环境义务的行为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罚。为了给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发展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调整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使社会转型期与社会和谐时期的社会控制显得更为复杂,也更为重要。针对当前中国出现的环境公正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环境保护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将失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机会,势必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享受先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将成为一纸空谈,甚至连绵延数千年的人类文明都将断送。保护环境有助于夯实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根基。3.如何依据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今生态问题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阐述,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消弭最终将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塑。当社会利益被一部分人凭借资本所“强制和垄断”,而另一部分人不得不为此丧失自己利益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是合理的,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满目疮痍的生态景象已经觉悟了一部分人的生态意识,一些国家和民族为了抑制资本逻辑的霸权话语,开始陆续引入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手段对现有的生产体制、流通模式、消费方式等进行调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21世纪一开始,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指出和谐社会建设要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在这六点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关系。如果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建立和谐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追溯,表明两位伟人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内蕴的特点和规律,指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同解决人与人之间对立的内在关联性,这些都将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提供宝贵的精神启示与实践指导。4.结论伴随着人类社会面临全球性问题,人们在全面批判反省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观历经多次演变,最终产生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篇四:园林生态学读书报告生态因子的概况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摘要:适应性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把适宜环境的性状保留下来从而表现同环境相适应的现象。生物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表现出稳定的遗传特性。关键词:生态因子环境适应抗性正文:一、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一)、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即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植物的生存环境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性质和强度上不同,对生物的作用强弱也不尽相同。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在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称为生境。生态因子具有以下特征。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的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每个生态因子都对生物个体的生长,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产生影响。各个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非等价性各种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不同其作用也并非等价,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变化将引起其他因子的明显变化。同时主导因子的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虽然生态因子都不等价,但都具有其独特的作用,无法被其他因子替代。同时,某些生态因子数量变化而产生的效果也能由其他因子的变化而得以补偿。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态因子的强度随植物所处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直接或间接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二)、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生态因子按照是否具有生命力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按照其稳定性和作用特点可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通常,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分为如下五类:气候因子为变动的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因子。土壤因子为稳定的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土壤保水透水性、土壤中无机离子等。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间接影响气候、土壤特性等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人为因子即人类在开发、利用、改造大自然的时候对植物产生的影响。二.适应性(一)、生物适应性即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应的现象。适应性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把适宜环境的性状保留下来从而表现同环境相适应的现象。生物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表现出稳定的遗传特性。植物的适应性包括茎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叶片呈针形等。根据植物表现的适应性也可大致推断生物体所处的生态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但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二)适应性的具体表现某些单性花的雌雄蕊分别长在不同的花朵上,则需要媒介进行传粉,这类花常常借助鲜艳的颜色和芳香的气味吸引昆虫前来授粉。借助风来传播果实或种子的植物,如蒲公英、杨柳等,其果实或种子上常常生长着毛绒绒的白色纤维,这样可以随风飞扬。靠动物传播果实的植物,如窃衣、鬼针草、苍耳等,在果实的表面上有刺毛或倒钩,容易附着在动物身上,被动物带到其他地方去。(三)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具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对于某种生态因子而言,单个植物个体都有其最适宜点。由于其最适宜点难以确定,玩玩可以确定植物的最适区,该区植物的生命活动达到最佳状态,生长繁殖均不受限制。超出最适区一定范围但植物仍能生长,但繁殖受到限制,则称为适宜区。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其耐性范围。(四)生物适应性的应用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深受所在地方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环境在空间上发生变化,植物由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植物种类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见到某种植物出现,就可以据此推断它所在地方的环境性质,这种作用叫做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应用植物的指示作用可以判断植物生存环境的气候,水文,温度,光照情况。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判断土壤中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存在,根据这种线索就可能找到某种矿床。植物和它们的群落还具有指示岩石、矿体的所谓地质指示现象。在表示地质构造方面,最简单的联系是植被常沿断裂带呈线性分布。因此,充分利用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三:植物适应性的环境的过程。植物在自然界中常常遇到环境的剧烈变化,其幅度超过了植物正常生长的范围,则将这种变化称为逆境或者胁迫。植物受到胁迫后,一些植物会死亡,另一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存活下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胁迫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有利性状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加强,不利性状被淘汰,。这样,在植物长期的进化和适应过程中,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就会形成对某些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即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抵抗各种胁迫因子。植物对各种胁迫因子的抵御能力,成为抗逆性,简称抗性。植物的抗逆性分为避逆性和耐逆性。(一)避逆性避逆性指在环境胁迫和它们所要作用的活体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设置某种障碍从而完全或部分避开不亮环境胁迫的作用,例如沙漠中的植物只在雨季生长,夏天生长的植物不会遭遇结冰的天气等。(二)耐逆性耐逆性指植物活体承受了全部或者部分不良环境胁迫的作用,但没有或只引起相对较小的伤害。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四、植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和作用机理(一)、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植物的盐适应主要分为排盐、积盐和拒盐三种。盐生植物一般为排盐或积盐型,淡土植物通常为拒盐型。因此其对盐适应的过程也不同。细胞的渗透调节当植物根系所处的外界环境中,盐分含量过高,而植物根细胞中的盐分含量相对较少时,外渗透压大于内渗透压,必将导致植物根系脱水,水分由植物体内向体外排放。植物受到渗透胁迫时,通常在细胞内积累渗透保护物质以降低细胞的渗透势。耐盐机理植物在确保吸收其他离子的情况下,植物细胞选择性的排斥na+,不让其透过质膜。耐盐植物在盐胁迫下质膜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的运输活力下降,以减少na+进入细胞。另一方面,某些植物能通过降低地上部分的盐分浓度从而达到拒盐的效果。耐盐植物将根系吸收到的钠离子留在根系和根茎部位,减少向茎和叶片部位的运输。使根系中的盐分含量较高,增加渗透压,达到拒盐的目的。盐分外排和细胞内区隔化。钠离子从细胞内排出需要逆着电化学势转运,这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植物通过水解atp驱动钠离子向细胞外运输。盐生植物细胞吸收的na+和cl-主要分布在液泡内作为渗压素,通过水解atp将钠离子汞入液泡,减小钠离子对蛋白质的毒害,缓解水分胁迫。调节钾离子的运输体系钠离子在植物茎和叶柄中滞留,会促使钾离子向上运输,以维持较高的k+/na+,因此提高编码高亲和性钾离子运输体系和钾通道基因的表达量,增加钾离子的含量,把过多的盐分排除细胞外,会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二)植物对光损害作用的防御及适应。太阳一时不停的向地球辐射大量的电磁破,这些具有能量的电磁波带来了光和热,滋润着地球万物的生长。但是,当太阳辐射超出植物承受的限度将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甚至是对植物造成损伤。植物较长时间的暴露在强度过高的可见光下,就会产生光抑制现象。光抑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光能过剩,光抑制将导致植物叶片表面温度升高,灼伤植物叶片表层细胞,植物气孔关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质活性降低,最终导致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甚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在长期的高光照条件下的植物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防护光损害的保护反应和避免或减轻光损害的机理。植物对高强度可见光的防护某些阴生植物受到强光照时,叶片能迅速运动调节叶片的角度,使它们始终处在一种隐蔽的位置,避免强光照的伤害。通过调节代谢,例如膜的高能态引起膜构象改变,使叶绿素和玉米黄质分子相互靠近,能量得以耗散。2.植物对局部辐射状态的适应植物对太阳辐射变化的适应可分为环境适应和遗传适应,而环境适应又可分为调节适应和诱交适应。调节适应发生快,作用显著。例如,乔本科植物叶中泡状细胞能根据不同光强对叶片的卷折程度进行调节,从而避免叶片被灼伤。但调节作用消失很快,往往环境改善,其适应行为很快消失。诱交适应持久而稳定,植物一旦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适应特征形成之后便会保持下去,但这种适应不遗传。例如,适应荫蔽的植株,生有扩展的叶表面,其叶绿体内含有较多的叶绿素和辅助色素,而曝露在较强辐射下的植株则发育有较好的水分疏导系统。3.遗传适应遗传适应是建立在基因基础上的可利用辐射的适应,由于环境不同,因而种间和种内形成了对太阳辐射强度需求和抗性不同的基因型分化,显示出不同的遗传适应。五、结语通过对园林生态学的学习和对植物适应性的研究,我们在进行植物的栽培,引种和园林小品设计时做出正确积极的决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然而,植物又是自然环境中的主要生产者,其对在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于植物,特别是园林植物抗性的研究将会对小区域气候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的需要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研究人、植物、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为服务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参考文献:[1]武吉华,张绅.植物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冷平生.园林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造福庚,何龙飞,罗庆云.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蒋高明.植物生理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阮成江,何祯祥,何长芳.植物分子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篇五:环境保护与健康生活读书报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辩证关系2011年3月11日,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当天发生的强烈地震已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引发巨大海啸,地震同时引起核电站事故,发生了威胁全球的核泄漏。环境问题再次成为全球人关注的焦点。同时在中国,两会期间,以“低碳经济”等新兴环保概念为代表唤起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对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议题的极大关注。“环境污染”首次作为备选热词,并首度入选十大热点话题。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而环境污染也给我们的健康与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什么环境污染能够引起人们如此的关心,特别是21世纪来,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对环境优化的投入,掀起了一轮环境保护热。那是因为历史和现实太多证据表明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以下就是我的读书报告与相关的实例相合来说明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辩证关系。环境污染物是环境污染研究的对象,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与生物的物质。空气、水体、土壤、家居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在20世纪,世界上发生了许多突发性的污染事件,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世界著名的六大污染事故。1976年7月意大利塞维索一家化工厂爆炸,剧毒化学品二恶英扩散,使许多人中毒。事隔多年后,当地居民的畸形儿出生率大为增加。1979年3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反应堆元件受损,放射性裂变物质泄漏,使周围50英里以内约200万人口处在极度不安之中,人们停工停课,纷纷撤离,一片混乱。1984年11月,墨西哥城郊石油公司液化气站54座气储罐几乎全部爆炸起火,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死亡上千人,50万居民逃难。5.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曾经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6.1986年11月,瑞士巴塞尔桑多兹化学公司的仓库起火,大量有毒化学品随灭火用水流进莱茵河,使靠近事故地段河流生物绝迹,成为死河。100英里处鳗鱼和大多数鱼类死亡,300英里处的井水不能饮用,德国和荷兰居民被迫定量供水,使几十年德国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在面对这些世界性突发性污染事件之后,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20世纪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环境的三大宣言。1.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郑重申明:人类有权享有良好的环境,也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2.1982年,《内罗毕宣言》:指出了进行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必要性,和环境、发展、人口与资源之间紧密而复杂的相互关系。3.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它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第一次在承认发展中国家拥有发展权力的同时,制定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接下来,我将总结一下主要影响我们健康的具体的环境污染物。由无机物构成的污染物。如各种有毒金属及其氧化物、酸、碱、盐类、硫化物和卤化物等。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等工业生产排出的污染物中大量为无机污染物,其中硫、氮、碳的氧化物和金属粉尘是主要的大气无机污染物。各种酸、碱和盐类的排放,会引起水体污染,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如铅、镉、汞、铜会在沉积物或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与生物。无机元素不同价态或以不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时其环境化学行为和生物效应大不相同,这是当今无机污染物研究中的前沿领域。有机污染物是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脂肪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他可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质为组成的污染物。可分为天然有机污染物和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两大类。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噪声污染的危害有:(一)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