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中国经济
他这个人是不讲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钢,还是“白猫、黑猫”啊。
毛泽东当代中国经济第一节“渐进式”、“开放式”及“自发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三大特征渐进式所谓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暂时不破坏旧体制前提下,从对传统体制的调整开始,逐渐引入新体制(市场)的因素,最终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或休克疗法式)的体制改革相对应。与改革初期国家并没有事先规划好的目标体制蓝图有关。采取邓小平所提出的“模着石头过河”的方法,逐步修正改革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渐进式的经济改革最初并不被经济家们所看好。当代中国经济开放式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通常伴随着传统体制外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等的逐步壮大。因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外(体制外经济)开放的过程。实际上,“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这种开放意味着在相当长时期内,容许两种体制共存,即所谓的双轨制。事实上,正是这种体制外经济的不断壮大,和两种经济在不断碰撞中所体现出的效益差别,才推动着体制内经济的不断改革,从而最终实现两种体制的并轨。当代中国经济自发式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中国的许多改革措施并不是由中央政府所提出的,而是由地方政府甚至普通百姓自发式的首先采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随后被中央政府认可并且作为国家政策加以推广。实际中,这种自下而上的过程通常表现为如“先做不说”,“做了再说”,“先养儿子,再领结婚证”等形式。当代中国经济第二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小岗人的18个鲜红手印
当代中国经济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
“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1980年5月31日在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初期,承包年限一般为三年。1984年1月中央决定将土地承包期延长到十五年。而到了1993年,承包期再次延长到30年。2007年所通过的《物权法》,指出在承包期满后,农民可继续承包。当代中国经济村民委员会——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可以分为三大类:村民自治、协助行政和经营管理集体资产。自治职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创建村民自治体制,即通过民主选举程序产生村民委员会,并为其制定行为规则;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原则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具体内容包括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提供公共品服务,调解民间纠纷,向乡和镇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管理村集体财产。协助行政职能包括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如收缴农业税,发放政府补贴,维护本村的社会治安等。经营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能主要是发包集体土地和以土地等集体资产出资、租赁、联营、合伙等投资或经营活动。当代中国经济第三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体制外经济的开放体制外经济的开放为中国经济的贡献至少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体制外经济通过投资建厂和发展服务性行业,调动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体制外经济具有更强的激励机制,从而更具有活力。体制外经济的这种活力给体制内的国有经济提供了压力和榜样,并推动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外经济的发展促使着中国传统计划机制的逐渐弱化,并推动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体制外经济,特别是三资企业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技术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当代中国经济国有企业的改革外部环境: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体制外经济的开放。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扩大自主权第二阶段:实行两权分离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四阶段:国有经济重新布局当代中国经济扩大自主权(1978年到1984年)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利润包干等措施,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计划机制仍然存在,企业仍然被要求必须完成国家计划。但国家鼓励计划外的生产活动。尽管国家给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多达12条,然而真正被落实的往往很少。一般也就四条左右。当代中国经济实行两权分离(1985—1993年)通过推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等措施,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可以看成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结果;承包制基本上执行了两轮:1987底年-1990年底1991初年-1993年底问题:两权分离只承认国有企业的经营权,而不承认企业作为法人应该享有的财产权。实际中,企业的各种短期行为普遍存在。当代中国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1999年):199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公司法下,国有企业不仅被赋予企业的经营权,同时也作为一个法人,对企业拥有财产权。股份制被看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典范而被极力推广。问题:由于其大部分的股份仍然为国家所有,而国有产权的所有人是处于一种缺位的状态,因此,传统体制下的政企不分和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当代中国经济国有经济重新布局(1999年至今):十五大以后,重新认识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并根据国有经济的地位重新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的核心是所谓的抓大放小:国有经济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与此同时,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行业中的地位。2003年,国资委成立,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直接监管着196家中央企业。国资委的成立使国有经济布局进入由出资人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的新阶段。当代中国经济新闻图片深圳街头的邓小平同志像当代中国经济第四节“转型”、“发展中”及“大国”——中国当前之经济环境转型中的市场经济就大多数行业而言,市场起着主导作用,指令性计划已基本上不复存在;国家甚至已撤销了原先编制计划的部门,即“计委”,而代之以现在的“发改委”。从执行计划经济的经济基础——国有经济——来看,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事实上,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已明显超过国有经济;事实上,国有经济的重新布局已经使国有经济基本退出一般的竞争性行业,但仍然在金融领域、非竞争性行业占主导地位。
一“渐进式”、“开放式”和“自发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特征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或休克疗法式)的体制改革所不同的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渐进式的。【定义】所谓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暂时不破坏旧体制前提下,从对传统体制的调整开始,逐渐引入新体制(市场)的因素,最终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型。渐进式的体制改革与中国在改革初期国家并没有事先规划好的目标体制蓝图有关。与激进式改革方式在改革前有一整套事先规划好的目标体制相比,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也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但是却没有一套事先规划好的蓝图,而是采取邓小平所提出的“模着石头过河”的方法,逐步修正改革方向。例如,中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时,并没有明确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认为应该引入市场因素来克服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渐进式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时,才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决策者心目中的目标并不是市场经济。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体制外经济”的不断壮大,大家才逐渐认识到惟有放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计划体制的弊端。中国渐进式的经济改革最初并不被经济家们所看好,也没有在经济学理论界受到足够的关注。西方的经济学家们更推崇的是休克疗法式的改革。这种改革曾经在南美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然而,在苏联和东欧却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与此同时,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则使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通常伴随着传统体制外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等的逐步壮大。因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外(体制外经济)开放的过程。这种开放意味着在相当长时期内,容许两种体制共存,即所谓的双轨制。双轨制不仅指通常意义上的价格双轨制,同时它也包括经济体中计划与市场的同时存在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共存等。事实上,正是这种体制外经济的不断壮大,和两种经济在不断碰撞中所体现出的效益差别,才推动着体制内经济的不断改革,从而最终实现两种体制的并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现在,我们仍然看到,某些行业双轨制的存在。关于开放体制外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将在本章的第三节予以讨论。开放式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中国的许多改革措施并不是由中央政府所提出的,而是由地方政府甚至普通百姓自发式的首先采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随后被中央政府认可并且作为国家政策加以推广。实际中,这种自下而上的过程通常表现为“先做不说”,“做了再说”,“先养儿子,再领结婚证”等形式。
接下来关于小岗村的例子就是这种自发式改革最好的例证。详细讨论请见杨瑞龙(1998)。自发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小岗人的18个鲜红手印“大包干”诞生伊始,就有人责难说,这违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大包干”是机会主义。就在有人对“大包干”提出质疑的关键时刻,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其他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重要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开后,一些适应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1994,第315-317页)邓小平的重要谈话对于打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推动和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具有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1980年9月,中共中央第75号文件初次有限度的表示出对包产到户的支持态度。1982年1月,中共中央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合法性;1983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通知》则对此进行了高度的评价。198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决定将土地承包期从原定的三年延长到十五年。而到了1993年,承包期再次延长到30年。2007年所通过的《物权法》,对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指出在承包期满后,农民可继续承包,从而在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我国的村民委员会制度肇始于1982年的《宪法》,后被1987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和1998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具体确立和完善。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可以分为三大类:村民自治;协助行政;经营管理集体资产。村民委员会——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头版发表了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全文只有1595个字却点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文中堪称点睛之笔的那三句话是:
“现在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错综复杂,覆盖面极广,这其中涉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农民工待遇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政治权利问题、农村税费改革问题、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每年的春运问题等等。“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因此,农业、农村、农民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工业化建设作贡献。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国选择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制度安排,并通过集体化、统购统销来以农补工,甚至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户籍管理制度,即所谓农村户口和非农户口之分。掩藏在这些制度背后的是重大的利益差别,利益的天平直到今天依然在向城市倾斜。然而,实施这一体制的成本也是巨大的。长期的重工轻农政策使农业完全成了为城市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附属部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今天的三农问题埋下了祸根。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种局面。由于中国的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因此,农民们是最先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在以后的几年中,我国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放开了一部分农产品市场,与此同时,农村中乡镇企业开始大力发展,部分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即所谓“离土不离乡”,农村经济出现了高涨,城乡差距开始缩小(见图)图
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之比然而,从1985年开始,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推向城市。由于城市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如政策的天平和吸引外资能力等,改革开放很快为城市经济带来了繁荣。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的搞活,使得乡镇企业在技术、规模及地理上的劣势开始突现,它们在与城市国有及民营企业的竞争中纷纷倒闭,致使农村集体经济负债累累,迫使早先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又回流到农业。从90年代开始,农民们从“离土不离乡”变成了“离土又离乡”,农民工开始进城。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分治”所形成的制度约束及农民工本身素质(或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绝大多数进城农民所从事的只能是城市居民不愿或不屑做的工作。三农问题开始出现。废除农业税等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从此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全面取消农业税表明中国政府开始真正重视三农问题。在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开始执行财政支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农村建设”运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取消长期以来人为隔离城乡经济的各种制度约束,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化;同时也要求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投入。三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过去四十年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年。这里的“对外开放”通常被理解成“开放国门”,然而,它同样也可以被理解成“开放体制外经济”。这里的体制外经济不仅包括三资企业,同时也包括国内的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可谓迅猛之极。它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也从一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后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它们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根据经合组织(OECD,2006)的统计,到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在非农业产业占57%。即使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这一比例也在50%以上。往日的体制外经济已经成长和融入到中国的体制内经济,名正言顺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制外经济的开放体制外经济通过投资建厂和发展服务性行业,调动了中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仅直接贡献了GDP的增长,同时在解决就业问题,丰富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与体制内经济相比,体制外经济具有更强的激励机制。体制外经济的活力给体制内的国有经济提供了压力和榜样。这种压力和榜样推动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外经济的发展促使着中国传统计划机制的逐渐弱化,并推动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由于其所有制特点,国家在法理上无法要求体制外经济按中央计划行事,因此,随着体制外经济的发展,计划作为资源分配的一种调节机制也逐渐弱化,最终失去它应有的调节作用。体制外经济,特别是三资企业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体制外经济的开放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体制外经济的开放形成了传统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制内经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外部环境。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正是在这样一种外部环境的推动下不断深化,而这种不断深化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张宇、卢萩,2007):第一阶段:扩大自主权(19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入股股份合作协议范本专业版
- 2024年林业承包合同
- 2024年工地施工合同书(4500字)
- 2024年管道施工协议书
- 港航实务 皮丹丹 教材精讲班课件 80-第6章-6.2-工程合同管理
- 2024年新连锁商品进口供货合同
- 2024年上海市标准劳动合同格式
- 2024年铁路运输代理合同
- 2024年独家供货合同独家供货合同
- 临时借款合同范本2024年
- 《北京大学介绍》课件
- WORD操作技巧深度练习(20题)
- 提升员工营销能力的企业教育培训
- 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社会调查报告
-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2020版
- 马自达3昂克赛拉说明书
- 事业单位考试公文写作相关试题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书:67.《港澳台大中小学生国情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 搪瓷钢板安装技术
- 某卫生院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 二手车合同模板电子版(通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