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路面大修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SⅠ-2PAGE第1页共23页总说明1.工程概述1.1项目背景沙坪坝区处在重庆市西南部,东滨嘉陵江,西抵缙云山,是重庆市科教文化区,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西部,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沙坪坝区东与江北区、渝北区相邻,东南与渝中区接壤,东北与北碚区相连,南与九龙坡区相靠,西接璧山区,紧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部新区。常驻人口120万人,沙坪坝区辖26个街镇,面积396.2平方公里。沙坪坝区X001中四路聚龙城至四龙村段路面大修工程是X001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沙坪坝区公路网的组成部分。本路段作为聚龙城至四龙村连接的通道之一,由于近几年交通量的日益增多,道路超期服役,路面病害每年都呈上升趋势,通过对老路路面调查、老路技术状况的评定显示,路面整体技术状况差,道路结构强度不足并且承载力极不均匀,需要对老路进行大修,以提高路面的整体强度。若不能及时实施改造,必将造成路段病害的快速蔓延,导致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下降,后期养护成本也会大幅提高。地理位置图因此,尽快完成沙坪坝区X001中四路聚龙城至四龙村段大修,全面提升该段路况水平,使其正常发挥其所担负的县道公路路网功能,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畅通、便捷的通行环境,对区域内运输效益的提高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沙坪坝区X001中四路聚龙城至四龙村段大修工程全长3.277Km。现状主要病害为纵横向裂缝、网状裂缝、路面坑槽等。可以看出,尽快实施沙坪坝区X001中四路聚龙城至四龙村段大修工程,全面恢复道路原有的技术标准,使其正常发挥其所担负的公路路网功能,对区域内运输效益的提高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设计标准及设计依据1.2.1设计标准(1)公路技术等级:三级公路(2)设计速度:30km/h(3)宽度:路基宽度8.5m,路面宽度7m。(4)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5)设计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100KN。(6)交通等级:中等交通等级。(7)设计年限:沥青面层设计年限6年。1.2.2设计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2019)《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5421-2018)《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5768.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3671-2021)《国家公路网交通标志调整工作技术指南》交工公办【2017】167号《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业主对本项目的合理建议及相关技术要求本项目勘察设计合同1.3设计原则1、充分把握现有公路功能作用,加强对现有公路的检测评价,重视病害形成机理分析,强化改造方案的比选论证,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努力打造“畅、安、舒、美”的精品工程。2、本项目为路面改造工程,设计时应根据现场调查,分析现有公路纵横断面、标志标线、路基路面排水设施、桥梁涵洞、平面交叉等公路资源的现状,遵循“充分利用,循环利用”的思路,采用全寿命养护周期经济分析方法,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增加结构强度储备,做到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兼顾。3、突出以旧路为基础,以路面为重点,遵循切合实际,以人为本,方便施工的原则,同时设计方案及细部设计要考虑边通车边施工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设施,节约工程造价。4、设计方案的制定应在充分调查道路交通组织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施工组织方案与设计方案匹配,减少施工期对沿线居民出行的影响,确保施工建设的进度和质量。5、根据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状况,优选废弃材料、气体、噪音等污染因素产生少的设计方案,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一致。6、根据改造方案,施工过程中做好废弃材料的回收、处理,将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1.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1.4.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执行情况(1)沥青面层:执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8.0.1条规定的设计理论、8.0.2条和8.0.3条规定的设计方法,以及7.1.7条规定的沥青混凝土水稳性指标。(2)沥青路面施工:《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1.0.4条“气温及雨天施工”的规定、4.2.1条“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规定,以及4.8.2条“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4.8.5条“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的技术要求”、4.9.2条“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5.3.4条“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稳定度技术要求及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4.10.1条“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11.4.3条“施工过程中材料质量检查的项目与频度”、11.4.5条“公路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标准”等相关规定。1.5测设范围沙坪坝区X001中四路聚龙城至四龙村段大修工程全长3.277Km。1.6测设经过2023年3月我公司受业主委托沙坪坝区X001中四路聚龙城至四龙村段路面大修工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交安工程、排水工程等方面。我公司收到该项目的任务书后,单位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业设计人员成立项目设计小组,并安排院测量调查组赶赴实地进行外业勘测调查工作。2023年3月,我司技术人员进入现场勘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查了解该项目路基、路面、交安、排水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调查了解了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地质地形地貌、水文等。2023年3月,我公司组成几个现场调查小组先后进行项目前期调查,采用逐段丈量里程、逐段调查的方法对路基、路面、交安、排水等病害情况进行现场勘测调查,对路面进行钻芯取样,完成资料收集现场各项调查工作。外业已完成工作情况:(1)原道路建设设计图纸的收集。(2)历年交通量数据搜集、预测分析;(3)全线路基、路面、交安排水病害现场调查;(4)筑路材料现场调查;(5)全线路面破损状况、弯沉检测和调查,对检测路段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行评定。外业完毕后,随即我公司展开施工图内业工作,于3月23日完成施工图及预算报告的编制,并提交审查。2、沿线自然条件概况2.1地形、地貌项目位于项目位于沙坪坝区,为低山丘陵区。2.2气候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其特点是冬暖夏热,春旱秋短,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风小湿度大。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8.1℃,一年之中1月最低,月均温度为7.2℃;8月最高,月均温度28.3℃;年均日照为1288.7小时,无霜期330天以上。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59.8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其中7月降水最为丰富,平均降水159mm。降水不足25mm的少水月为12、1、2月,以2月降水最少。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每年降雨量的81%,夏季多大雨,最大日降雨量251.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100.1mm。2.3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土层主要为素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f)灰岩。项目老路工程地质条件较好。2.4地震 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05g。2.5材料供应及交通运输条件2.5.1主要材料本项目所需的主要材料有:石料、砂料、水、钢材、沥青、水泥等。2.5.2供应情况1)石料:工程地点位于回龙坝镇,项目附近未见有良好的基岩出露,工程所需石料需在沙坪坝区外运,平均运距约20公里。2)砂料:工程地点位于回龙坝镇,项目附近未见有良好的砂料供应,工程所需石料需在沙坪坝区外运,平均运距约20公里。3)水源:工程地点紧靠回龙坝镇,可引市政给水网中水作为工程用水和生活用水。4)钢材、沥青、水泥:本项目所需主材钢材、沥青、水泥等均需从沙坪坝区外购,平均运距约20公里。2.5.3运输条件本项目X001向南延伸可通向北碚,向北延伸可通向沙坪坝区,周边回龙坝镇道路网完善,交通运输条件较好。3现有道路状况3.1道路基本情况(1)道路基本信息通过对现有道路的调查结合业主提供的老路设计资料,项目平纵面线型较好,满足设计速度30km/h三级公路设计标准。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现有路面结构均为4cm沥青玛蹄脂上面层SMA-13+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22C35水泥砼基层。(2)现有道路管养情况通过与当地管理部门沟通得知,本次设计路段于2017年进行了修复养护,主要修复内容为:对老路水泥砼面层存在的病害进行处治,然后加铺4cm沥青玛蹄脂上面层SMA-13+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完善交安设施;对路基边沟进行清淤等。项目修复养护经交工后,主要以日常养护为主,主要养护措施为:路面及其他附属设施的清扫、夏季除草及树枝的修剪、冬季清扫积雪积冰、土路肩及路肩边坡的修整、加强路况巡查等。3.1路线调查及分析该项目路线全长为3.277公里,经对全线路线指标进行核查与分析,结合项目属性,本次设计维持原有平纵面线型。3.2交通量(1)交通量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交通组成主要是沿线居民出行及物资运输的车辆。根据预测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确定路面设计所需要的车辆组成比例,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确定交通等级。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见下表。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车辆类型2类3类4类5类6类7类非满载车比例85.090.065.075.055.070.0满载车比例15.010.035.025.045.030.0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表A.3.1-3可得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具体见下表。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设计指标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车辆类型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2类0.82.80.535.53类0.44.11.3314.24类0.74.20.3137.65类0.66.30.672.96类1.37.910.21505.77类1.46.07.8553.08类1.46.716.4713.59类1.55.10.7204.310类2.47.037.8426.811类1.512.12.5985.4交通量对本路段的影响主要在于:车流组成主要以1类、2类车、3类和4类车为主。全线交通量调查结果见下表。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及平均日交通量车类别说明车型分布系数日均交通量(辆)1类2轴4轮车辆42.628122类2轴6轮及以上客车20.793963类2轴6轮整体式货车16.483144类3轴整体式货车(非双前轴)15.542966类双前轴整体式货车3.94757类4轴半挂货车(非双前轴)0.6312根据交通组成分析和计算,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辆)4162917,按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交通荷载分级,该路段设计交通荷载等级为中等交通。3.3交安设施状况调查及分析本路段现有安全设施主要包括标志、标线、波形梁护栏、里程碑、百米标等。安全设施设置标准较为统一,系统性较好,基本能满足道路使用者的需求,可较为准确的提供道路信息。结合业主意见,本次设计交安设施仅考虑对损坏的护栏进行重建,施划路面标线,在急弯路段增设抗滑薄层,其它安全设施均考虑利用,不做处理。现状波形梁护栏现状波形梁护栏现状标志3.3.1标志本次设计对现有标志进行了细致调查,根据调查情况,考虑本项目的功能及建设现状,现有标志设置基本满足《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的要求,本次拟全部利用现状标志。3.3.2标线经调查,本段现有标线设置基本满足《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的要求,道路中央设置黄色虚线,车行道边缘线采用白色单实线,路面边缘线采用白色单实线,局部路段设置有震荡标线,现状标线存在的主要损坏形式为磨损、龟裂。本次设计标线待路面修复工程完成后全线重新施划,并在急弯路段增设抗滑薄层。3.3.3波形梁护栏经调查,本项目现状波形梁护栏主要设置于填方较高路段,现状护栏存在破损情况,本次设计对现状存在破损的护栏进行更换,其余段落全部利用。3.3.4其它安全设施(1)里程碑经现场调查,本段里程碑设置较为完善。本次设计拟全部利用。(2)百米桩经现场调查,本段里程碑设置较为完善。本次设计拟全部利用。3.4道路交叉现状全线平面交叉与等级公路交叉3处。本次改造对其进行加铺转角和顺坡处理。3.5路基现状调查及分析项目路段位于低山丘陵区,经过多年运营,路基较为稳定,沿线边沟高度均不高,边坡防护未见明显病害。经调查,本项目排水系统主要由边沟及排水沟组成,收水区域为道路路面水和路基水。沿线部分路段设置有浆砌片石矩形边沟,但有部分已损坏,为保证路面排水的畅通,设计时对损坏的边沟,进行拆除新建浆砌片石矩形边沟+盖板。3.6路面状况调查根据现场徒步调查,现状沥青路面存在的病害类型主要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裂、块裂、坑槽、车辙、沉陷等,具体调查情况及分析如下:(1)横向裂缝病害特征:裂缝方向基本垂直于道路中心线,各车道均有分布,部分横向裂缝贯通于整个路面。横向裂缝横向裂缝横向横向裂缝(2)纵向裂缝病害特征:表现为与道路中线大致平行的长直裂缝,裂缝附近伴随有少量支缝,裂缝位置主要集中在靠近车道边线50~60cm的车辆轮迹处以及路面全幅中央处。纵向裂缝纵向裂缝纵向裂缝(3)龟裂、块裂病害特征:表现为相互交错的裂缝将路面分割成形似龟纹锐角多边形小块,裂缝宽3mm以上,裂缝位置主要集中在靠近车道边线50~60cm的车辆轮迹处。龟裂、块裂龟裂、块裂龟裂、块裂龟裂、块裂(4)坑槽病害特征:路面骨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坑洼,呈现局部破损,一般是龟裂、松散等其它病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表面局部松散,形成深度2cm以上的凹槽,在水的侵蚀和行车的作用下,凹槽进一步扩大,或相互连接,形成较大较深坑槽,严重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坑槽坑槽坑槽坑槽4路面破损统计及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我单位组织项目组对本项目进行了路况调查及相关项目的检测,分别对面层结构性损坏、行驶质量丧失、外观质量评定、整体结构寿命损失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并收集设计文件、施工、养护相关资料和交通量资料,以求准确地评价路面损坏情况,找出造成路面损坏的原因,为本次修复方案提供设计依据。为了确定路面损坏情况及具体位置,为施工提供详细的资料,项目组对旧路进行了路面损坏情况逐段调查,然后按《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2018)的方法计算路面破损率、路面损坏状况指数。(1)路面损坏用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评价,PCI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PCI=100-α0DRα1式中:DR——路面破损率(%);α0——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15.00,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10.66;α1——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0.412,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0.461;Ai——第i类路面损坏的累计面积(㎡);A——路面检测或调查面积(㎡);ωi——第i类路面损坏的权重或换算系数;i——路面损坏类型,包括损坏程度(轻、中、重);i0——损坏类型总数,沥青路面取21,水泥混凝土路面取20。沥青路面损坏类型和权重类型损坏名称损坏程度权重(ωi)单位1龟裂轻0.6㎡2中0.83重1.04块状裂缝轻0.6㎡5重0.86纵向裂缝轻0.6长度×0.2m7重1.08横向裂缝轻0.6长度×0.2m9重1.010沉陷轻0.6㎡11重1.012车辙轻0.6长度×0.4m13重1.014波浪拥包轻0.6㎡15重1.016坑槽轻0.8㎡17重1.018松散轻0.6㎡19重1.020泛油0.2㎡21修补0.1㎡或长度×0.2m(2)路面破损状况的评价标准根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2018),公路技术状况分为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公路技术状况等级划分标准评价指标优良中次差路面状况指数(PCI)≥90≥80,<90≥70,<80≥60,<70<60路面结构强度(PSSI)≥90≥80,<90≥70,<80≥60,<70<60(3)根据沥青路面状况调查结果,本项目分段计算路面破损率(DR)和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如下: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表(PCI)编号起讫桩号长度(米)路面破损率(DR)%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评价等级备注1K0+000~K1+000100018.7449.8差2K1+000~K2+000100012.3157.80次3K2+000~K3+000100011.6058.80次4K3+000~K3+2772776.1368.3次(4)沥青路面结构强度(PSSI)沥青路面强度采用强度指数(PSSI)作为评价指标,路面强度指数(PSSI)按下式计算:QUOTESSI=lRl0式中:SSR——路面强度结构系数,为路面容许弯沉与路面实测代表弯沉之比;l0——路面弯沉标准值(mm);l——实测代表弯沉值(mm);a0——模型参数,采用15.71;a1——模型参数,采用-5.19。①实测路表弯沉代表值路面弯沉值是以20℃为测定沥青路面弯沉值的标准状态,当沥青面层厚度小于或等于5cm时,不需要温度修正;当路面温度在20℃±2℃时,也不进行温度修正;其他情况下测定弯沉值均应进行温度修正,温度修正及回弹弯沉的计算宜按下列步骤进行。测定时的沥青层平均温度按下式计算:T=(T25+TM+TE)/3式中:T——测定时沥青层平均温度;T25——根据T0得出的路表下25mm处的温度,℃;TM——根据T0得出的沥青层中间深度的温度,℃;TE——根据T0得出的沥青层底面处的温度,℃;T0——为测定时路表温度与测定前5d平均气温的平均值之和,℃。与日平均气温为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平均值。然后由沥青层平均温度从路面弯沉温度修正系数曲线查找出沥青路面弯沉温度修正系数:L20=LT•K式中:K——温度修正系数;L20——换算为20℃的沥青路面回弹弯沉值,0.01mm;LT——测定时沥青面层内平均温度为T时的回弹弯沉值,0.01mm。②计算实测路表弯沉代表值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代表值(0.01mm)l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l—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代表值(0.01mm);—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平均值(0.01mm);S—路段内实测路表弯沉标准差(0.01mm);—与保证率有关的系数,取1.5;—季节影响系数,取1.2;—温度修整系数,取0.97。 ③路面弯沉标准值a.路面容许弯沉值按下式计算:L0=600Ne-0.2AcAsAb式中:L0——路面弯沉标准值(mm);Ne——路面设计年限、路面结构性修复设计年限或路面功能性修复预期使用年限内车道累计当量轴次(次/车道);Ac——公路技术等级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取1.0,二级公路取1.1,三级和四级公路取1.2,本次设计取1.1;As——路面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凝土面层取1.0,热拌和冷拌沥青碎石、沥青贯入式路面(含上拌下贯式路面)及沥青表面处治取1.1本次设计取1.0;Ab——路面结构类型系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取1.0,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取1.6,本次设计取1.0。b.累计当量轴次Ne应按下式计算:式中:N1——通车第一年双向日均当量轴次(次/d);t1——设计年限或预期使用年限(年);γ——设计年限或预期使用年限内交通量年均增长率(%);η——车道系数。c.通车第一年双向日均当量轴次N1按下式计算:式中:NP——当前年度双向日均当量轴次(次/d);t1——通车第一年至当前年度的使用年限。通过计算,本项目该路段路面强度如下表。沥青路面强度结果表编号起讫桩号弯沉标准值代表弯沉值路面强度结构系数SSR路面结构强度PSSI评价等级1K0+000~K1+00032.533.60.90587.620良2K1+000~K2+00031.534.30.91888.205良3K2+000~K3+00034.133.00.89985.522良4K3+000~K3+27732.332.70.92188.355良通过计算表明,道路经上一次修复养护后,经过3余年运营,旧路路面强度降低较少,大部分路面只是沥青混凝土面层出现病害,具备路面修复条件。(4)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原因分析①该路上一次修复养护时间为2017年,上一次修复措施采用的是“白加黑”路面,对于这种结构通常容易产生反射裂缝,主要原因为水泥混凝土面板裂缝及接缝在温度与车辆荷载作用下而引发反射裂缝,②路面出现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产生网裂。网裂初期并不明显影响路面使用功能,而这种危害是继发性的,网裂部位雨水下渗产生材料脱落流失等破坏可能相继发生,使路面状况日益恶化。③由于施工质量问题,造成基层强度不足、表面松散。油层与底层结合不良,整个面层被行车推动剥落。④由于道路改造后交通量的增加和多年的使用,导致部分路面基层破损,致使部分路段路面出现一些裂缝、坑槽等病害。(2)路面综合评定经过对路面的调查及数据分析,本项目路面破损主要为反射裂缝破坏和疲劳性破坏,路面基层病害没有处治到位或在运营过程中产生裂缝后进而反射在沥青面层,路面面层在急剧增加的交通量反复作用下混合料发生开裂。路面结构病害不及时治理,长期使用必定会导致路面结构的大面积损坏,影响行车安全。本项目主要病害以面层病害为主,局部掺杂少量基层病害,作为一条县道公路,原路面结构的行车舒适性及通行能力无法满足沙坪坝区经济发展的需求。5、路基工程5.1旧路路基横断面布置本次为路面整治工程,路基维持原路基断面形式,即路基宽度采用8.5米,路面宽度采用7米。5.2路基排水本段排水主要为路面表面排水,本段路面表面排水采用分散排水方式,通过路拱横坡排除路基以外。现状道路一般路堤边沟采用土质梯形边沟;沿线部分路段设置有浆砌片石矩形边沟,但有部分已损坏,为保证路面排水的畅通,设计时对损坏的边沟,进行拆除新建浆砌片石矩形边沟+盖板。矩形边沟采用壁厚为30cm厚的M7.5浆砌片石矩形盖板边沟,底宽60cm,盖板采用C30配筋砼。6、路面设计6.1方案的确定旧路路面PCI指标评定等级为“次”“差”,PSSI指标评定等级为“良”,行车舒适性较差。根据评价结果及《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中4.2.1要求,从整体上提高道路的营运能力、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对该路进行表面层铣刨重铺。6.2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1)根据委托方的要求:本次设计考虑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路面材料和路面强度,尽量减少废弃方,节省投资。(2)本次整治采用整治措施,尽量节约投资。(3)本项目主要针对旧沥青路面整治,兼对沿线附属设施等进行完善。主要为了改善原有路况,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延缓路面病害的发展,延长路面使用寿命。6.3路面设计6.3.1方案比选挖补修复产生的新旧路面交界部位常常成为路面的薄弱环节,通常会诱发新的路面病害,如渗水、开裂等。因此,对原路面病害挖补修复处治后,应根据路面病害情况、交通荷载情况、投资情况采取合理的路面维修措施。该项目可供采取的改造措施可以分为A、B类型。方案A:统一铣刨老路4cm面层后,对病害进行处治,然后加铺5cm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方案B:铣刨原沥青路面4cm进行厂拌沥青热再生。对病害进行处治,然后加铺4cm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凝土SMA-13。面层材料技术比较方案优点缺点方案A1. 对路面结构有一定的补强作用。2. 罩面后对路面行车舒适性有较大的提升。3. 路用性能好:有非常好的低温抗裂性、耐老化性能、耐久性和水稳定性;构造深度大,抗滑性能好。1.路面标高增加1cm,对沿线管线设施有一定影响。方案B1、回收利用大部分原路面材料,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2、能够彻底修复沥青面层;1.补强效果不佳,施工工艺要求高;2.需要专用的厂拌沥青热再生设备,设备要求较高。面层材料技术比较方案材料工程量(㎡)单价(元/㎡)总价(万元/㎡)方案A5cm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2539888.56225.925方案B4cm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凝土SMA-132539858.36148.2236.3.2推荐方案方案A,具有优异的低温抗裂性、耐老化性、耐久性和水稳定性等性能,且施工工艺成熟,相比较再生技术造价稍高;方案B,回收利用大部分原路面材料,节约资源,虽然整体上造价成本少一些,但需要专用的厂拌沥青热再生设备和施工工艺要求高,性能上稍低于方案A;本设计综合当地气候特点、项目性能要求、实际使用的技术力量及施工经验和造价成本等因素分析认为,本项目推荐采用方案A,即统一铣刨老路4cm面层后,对病害进行处治,然后加铺5cm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6.3.3方案设计根据路面病害调查结果,结合当地路面材料的分布情况、已建公路路面的经验教训和国内外路面技术的发展情况,并考虑到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的需要,设计方案如下:一般路段:统一对老路整体铣刨4cm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后,对老路下面层进行病害处治,最后铺筑5cm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改造后道路路面结构既有道路路面结构改造后道路路面结构既有道路路面结构6.4路面病害维修处治设计由于路面施工和调查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期间路面病害可能会随着荷载和环境作用进一步发展。路面挖除深度应根据路面病害严重程度和路面病害发展深度确定。具体处治方案如下:6.4.1纵、横缝当边缘无变形、无散落、无支缝、未发生唧浆、崩边时,对裂缝采用热沥青灌缝。6.4.2轻微龟裂、块裂、坑槽等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首先在病害区域外围延伸15cm确定一个矩形,使矩形的边垂直或平行于道路中心线。填补沥青混合料至原路面标高,并尽可能的对路拱横坡进行控制,最后再对填补的沥青混合料四壁灌注粘层油。修补工作应当日开挖当日修补,轻微病害挖补厚度原则上应为老路下面层厚度。6.4.3重度龟裂、块裂、坑槽等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首先在病害区域外围延伸15cm确定一个矩形,使矩形的边垂直或平行于道路中心线。填补沥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至原路面标高,并尽可能的对路拱横坡进行控制,最后再对填补的沥青混合料四壁灌注粘层油。修补工作应当日开挖当日修补,重度病害挖补厚度原则上应为老路下面层+老路基层。对基层损坏部位除修复基层,还需在混凝土板接缝处铺设50cm抗裂贴,具体做法详见设计图纸《路面病害处理设计图》。6.4.3重建路肩经调查,本项目路肩存在大量破损,本次拟对现状路肩凿除后恢复C20砼路肩。6.5主要材料、工程技术要求及施工工艺6.5.1沥青为提高表面层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分区及交通等使用要求,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规定,上、下面层均采用SBS改性沥青混凝土,改性基质沥青均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面层混合料用沥青SBS改性沥青及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技术指标单位SBS改性沥青A级70号沥青针入度(25℃,100g,5s)(0.1mm)40~6060~80针入度指数PI0-1.5~1.0延度5℃,5cm/min(cm)不小于20延度10℃(cm)不小于20延度15℃(cm)不小于100软化点TR&B(℃)不小于7046含腊量(蒸馏法)(%)不大于2.260℃动力粘度(pa·s)不小于180运动粘度135℃(pa·s)不大于3闪点(℃)不小于230260溶解度(%)不小于9999.5离析,软化点差(℃)不大于2.5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FOT或RTFOT后质量损失(%)不大于0.80.8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61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6延度(5℃)(cm)不小于15注:1、试验方法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规定的方法执行。求取PI时的5个温度的针入度关系的相关系数不得小于0.997。2、表中135℃运动粘度可采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中的“沥青布氏旋转粘度试验方法(布洛克菲尔德粘度计法)”进行测定。若在不改变改性沥青物理力学性质并符合安全条件的温度下易于泵送和拌和,或经试验证明适当提高泵送和拌和温度时能保证改性沥青的质量,容易施工,可不要求测定。3、贮存稳定性指标适用于工厂生产的成品改性沥青。现场制作的改性沥青对贮存稳定性指标可不作要求,但必须在制作后,保持不间断的搅拌或泵送循环,保证使用前没有明显的离析。4、老化试验以采用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方法为准;允许采用薄膜加热试验(TFOT)代替,但必须在报告中注明,且不得作为仲裁结果。②黏层用改性乳化沥青为加强沥青面层的粘结,上、下面层间必须洒黏层沥青;黏层采用快裂阳离子专用改性乳化沥青,中间9m宽范围用量为(0.3~0.6)kg/m2,两侧各4m范围具体合适的用量用量为不少于1kg/m2,应通过试洒后确定,同时应注意洒布的均匀性,不得过量,不得漏洒。黏层乳化沥青洒布后,应待破乳,水分蒸发完后进行沥青混凝土的铺筑;黏层沥青的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黏层用改性乳化沥青质量技术要求表检测项目恩格拉度25℃1.18mm筛上剩余量(%)蒸发残留物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贮存稳定性1d(5d)(%)残留分含量(%)针入度25℃(0.1mm)软化点(℃)5℃延度(cm)溶解度(%)性能指标1~10<0.1>5040~120>50>20>97.5≮2/3注:1、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试验天数,通常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第二天使用完时也可选用1d。个别情况下改性乳化沥青5d的贮存稳定性难以满足要求,若经搅拌后能够达到均匀一致并不影响正常使用,此时要求改性乳化沥青运至工地后存放在附有搅拌装置的贮存罐内,并不断地进行搅拌,否则不准使用。2、当改性乳化沥青需要在低温冰冻条件下贮存或使用时,尚需按T0656进行-5℃低温贮存稳定性试验,要求没有粗颗粒、不结块。③封层用乳化沥青下封层采稀浆封层(ES-3)施工,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50%。表4-14下封层的矿料级配范围筛孔(mm)9.54.752.361.180.60.30.15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70~9045~7028~5019~3412~257~185~15 稀浆封层采用乳化沥青作为结合料。稀浆封层混和料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表4-12稀浆封层混合料技术要求项目单位要求值试验方法可拌和时间s>120手工拌和稠度cm2~3T0751湿轮磨耗试验的磨耗值(WTAT)浸水1hg/m2<800T07526.5.2集料①粗集料沥青层用粗集料包括碎石、破碎砾石、钢渣等,粗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或施工单位自行加工,形状应接近立方体,并具有良好的嵌挤能力,面层石料要求采用大型反击式破碎机加工成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并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本项目石料厂出产的石灰岩质地坚硬,石料丰富,符合石料规程要求。破碎砾石应采用粒径大于50mm、含泥量不大于1%的砾石轧制。破碎砾石的破碎面应符合以下要求:沥青表面层具有1个破碎面的颗粒含量比例为80%,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的颗粒含量比例不低于60%;下面层、基层具有1个破碎面的颗粒含量比例不低于70%,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的颗粒含量比例不低于50%。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吸水率不大于(%)3坚固性不大于(%)-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5面层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均不低于4级,当粘附性不满足要求时,应掺加1%~2%干燥的磨细消石灰粉等。不得掺加化学抗剥落剂、生石灰粉、水泥等。②细集料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表9-8的规定;细集料应采用机制砂,机制砂应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石灰岩石料生产,其级配应符合S16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5砂当量不小于(%)50亚甲蓝值不大于(g/kg)-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或石屑规格规格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③填料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由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沥青混凝土拌和站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不得作为填料使用。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0.6mm(%)100<0.15mm(%)90~100<0.075mm(%)70~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④纤维在SMA-13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的纤维稳定材料宜选用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等。木质素纤维的质量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指标值试验方法纤维长度,不大于Mm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察灰分含量%18±5.0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以质量计)不大于%5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纤维稳定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1)纤维应在250℃的干拌温度条件下不变质、不发脆,使用纤维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身体健康。(2)纤维稳定材料应使用计量准确的自动化设备进行投放,确保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能充分均匀分散。(3)为增强沥青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可采用玄武岩纤维等矿物纤维,不应使用易影响环境及造成人体伤害的石棉类纤维。(4)纤维稳定材料应存放在室内或有棚盖的地方,在运输及使用过程中避免受潮和结团。(5)纤维稳定材料的掺加比例以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算,具体掺加比例应通过试验确定,用于SMA沥青混合料的木质素纤维掺加量不宜低于0.3%,掺加入SMA沥青混合料的矿物纤维不宜低于0.4%。纤维稳定材料掺加量的允许误差应不超过设计用量的±5%。6.5.3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表级配类型通过各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9.016.0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SMA-1310090-10050-7520-3415-2614-2412-2010-169-158-12AC-20C10095-10070-9256-7630-5020-3616-2810-208-166-134-8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执行,通过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施工时可根据试验资料,调配最大粒径与级配。6.5.4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试验项目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A级70号道路石油技术要求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双面击实75次双面击实75次马歇尔试件尺寸φ101.6mm×63.5mmφ101.6mm×63.5mm空隙率(%)3~63~6沥青饱和度(%)65~7565~75稳定度(KN)≥8.0≥8.0流值(mm)1.5~41.5~4.0车辙试验动稳定度(60℃,0.7Mpa)(次/mm)≥3200≥1000弯曲试验破坏应变(-10℃,50mm/min)(με)≥2500≥2000水稳定性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5≥8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75注: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不符合上表最后两项指标要求时,应采取抗剥落措施。SMA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改性沥青技术要求不适用改性沥青技术要求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双面击实50次双面击实50次马歇尔试件尺寸φ101.6mm×63.5mmφ101.6mm×63.5mm空隙率(%)3~43~4矿料间隙率(%)1717稳定度(KN)≥6.0≥5.5流值(mm)-2~5粗集料骨架间隙率不大于VCADRCVCADRC沥青饱和度75~8575~85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不大于0.2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不大于15不大于20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检验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上述要求。试验应遵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的有关规定进行。6.5.5基层本项目采用C35混凝土基层,维修材料首选中粗砂,当采用特细砂时,细度模数不能少于1.0。1)特细砂配制特细砂路面混凝土的特细砂,采用质地坚硬、颗粒洁净天然砂。其质量要求应符合以下表规定。表4-21特细砂质量要求项目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云母含量(%)软物质(%)碳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O)(%)坚固性(硫酸纳溶液5次循环后)有机物含量(比色法)有机物质指标≥1.0≤3≤1≤2≤1.0≤1.0≤8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不宜混合杂物2)水泥采用旋窑生产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28天抗压强度不低于32.5Mpa,抗折强度不低于6.5Mpa。水泥的各项化学成分、物理指标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表3.1.3、表3.1.4中等交通荷载等级的相应指标要求。表4-22路面用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水泥性能中、轻交通荷载等级熟料游离氧化钙含量(%)≤1.8氧化镁含量(%)≤6.0铁铝酸四钙含量(%)12.0~20.0铝酸三钙含量(%)≤9.0三氧化硫含量(%)≤4.0碱含量Na2O+0.658K2O(%)≤怀疑集料有碱活性时,0.6;无碱活性集料时,1.0氯离子含量(%)≤0.06混合材种类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烧黏土、煤渣,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粉出磨时安定性蒸煮法检验均必须合格标准稠度需水量(%)≤30.0比表面积(m2/kg)300~450细度(80μm筛余)(%)≤10.0凝结时间(h)初凝时间≥0.75终凝时间≥1028d干缩率(%)≤0.10耐磨性(kg/m2)≤3.0注:三氧化硫含量在硫酸盐腐蚀场合为必测项目,无腐蚀场合为选测项目。氯离子含量在配筋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面层中为必测项目,水泥混凝土面层为选测项目。3)碎石(1)碎石应采用质地坚硬、强度高、耐磨耗、洁净的轧制碎石,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Ⅱ级。(2)碎石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分三个粒级,4.75~9.5mm、9.5~16mm、16~31.5mm的比例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中表3.3.3的要求,粗集料应按下表控制级配。表4-23粗集料的级配要求级配筛孔尺寸(mm)31.526.519.016.09.504.752.36通过百分率(%)4.75~31.595~10065~8040~6025~4010~250~100~5(3)碎石及细集料的相应技术指标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中表3.3.1和表3.4.2的要求,见下表:表4-23碎石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碎石压碎值(%)≤25.0卵石压碎值(%)≤23.0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8.0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15.0含泥量(按质量计)(%)≤1.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吸水率(按质量计)(%)≤2.0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1.0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岩石抗压强度(MPa)≥岩浆性100变质岩80沉积岩60表观密度(kg/m3)≥2500松散堆积密度(kg/m3)≥1350空隙率(%)≤47磨光值(%)≥35.0碱活性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碱活性反应4)细集料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质量标准不应低于Ⅱ级,并应符合下表要求:表4-25细集料技术指标项目技术要求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8.0含泥量(按质量计)(%)≤2.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氯离子含量(按质量计)(%)≤0.03云母含量(按质量计)(%)≤1.0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0.5海砂中的贝壳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5.0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1.0吸水率(%)≤2.0表面密度(kg/m3)≥2500.0松散堆积密度(kg/m3)≥1400.0空隙率(%)≤45.0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碱活性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碱活性反应结晶态二氧化硅含量(%)≥25.05)外加剂鉴于本项目车流量大,有快速开放交通的要求,应采用外加剂,提高早期强度、减少混凝土成熟期的质量缺陷和工作性(振动粘度),以满足提前开放交通要求,路面损坏部分维修处治可掺加适量的质量优良的混凝土外加剂,如早强剂以及快速修补材料HEA,可按每1m3混凝土中掺入2.5kg早强剂,但厂家必须提供质量检测报告。6)水水应洁净、不含有害杂质,饮用水可直接使用。7)混凝土的配合比C35混凝土28d设计抗压强度36Mpa,28d设计弯拉强度4.5Mpa,应根据现场原材料的情况进行配合比试验确定。C20混凝土28d设计抗压强度20Mpa,28d设计弯拉强度3.0Mpa,应根据现场原材料的情况进行配合比试验确定。6.5.6抗裂贴本项目采用抗裂贴规格为宽度50cm,厚度2mm,抗裂贴技术性能指标见下表。性能指标项目技术要求拉伸性能最大拉力≥1400最大拉力时延伸率1.0~10.0热老化最大拉力保持率≥70.0最大拉力时延伸率保持率≥75.0质量损失率±2.0尺寸变化率±2.0低温稳定性-10℃无裂纹不透水性30min,0.3MPa不透水6.5.7路面的施工路面施工,必须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等规范,质量检查标准应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的规定。6.5.8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施工质量控制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以及《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相关条文执行,路面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按照上述相关规范或《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相关条文执行。6.5.7.1施工质量控制(1)原材料质量控制各种原材料进场时必须严格按照批次进行抽检,同时还应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表5-29的要求进行质量抽检工作。(2)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拌合站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并按照表5-30的规定项目和抽检频率对沥青混合料的质量进行抽检。(3)沥青路面铺筑质量控制在沥青混合料摊铺及碾压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规范的要求进行质量施工的质量控制,同时并按照表5-31的要求进行控制及抽检。各种原材料质量抽检项目及频率材料名称检测项目检测频率粗集料外观(石料品种、含泥量等)随时针片状颗粒含量随时颗粒组成(筛分)必要时压碎值必要时磨光值必要时洛杉矶磨耗值必要时含水量必要时细集料颗粒组成(筛分)必要时含水量必要时砂当量必要时松方单位重必要时矿粉外观随时<0.075mm含量必要时含水量必要时沥青针入度每周一次软化点每周一次延度每周一次含蜡量必要时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每周一次蒸发残留物针入度每周一次蒸发残留物软化点每周一次蒸发残留物的延度必要时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每周一次蒸发残留物针入度每周一次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抽检项目及频率项目检查频率及单点检验评价标准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试验方法混合料外观随时观察集料粗细、均匀性、离析、油石比、冒烟、有无花白料、油团等各种现象目测矿料级配(筛孔)0.075mm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2个试样平均值评定±2%T0725抽提筛分与标准级配比较的差≤2.36mm±6%≥4.75mm±7%沥青用量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2个试样平均值评定±0.4%T0722、T0721拌和温度沥青、集料的加热温度逐盘检测评定符合规范及本设计文件要求传感器自动检测、显示并打印混合料的出厂温度逐车检测评定符合规范及本设计文件要求T0981逐盘测量记录,每天取平均值测定符合规范及本设计文件要求传感器自动检测、显示并打印马歇尔试验:空隙率、稳定度、流值每台拌和机,每天1~2次,以4~6个试件平均值评定符合规范及本设计文件要求T0702、T0709、JTGF40-2004附录B和附录C浸水马歇尔试验必要时(试件数同马歇尔试验)符合规范及本设计文件要求T0702、T0709车辙试验必要时(以3个试件的平均值评定)符合规范及本设计文件要求T0719注:单点检验是指试验结果以一组试验结果的报告值为一个测点的评价依据,一组试验有多个试点时,报告值的取用按现行《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的规定执行。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抽检项目及频率项目检查频率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试验方法外观随时表面平整密实,不得有明显轮迹,裂缝、推挤、油斑、油包等缺陷,且无明显离析。目测接缝随时紧密平整、顺直、无跳车目测逐条缝检测评定5mmT0931施工温度摊铺温度必要时符合规范及本设计要求T0981碾压温度必要时符合规范及本设计要求插入式温度计实测厚度每一层次随时厚度50mm以下,设计值的8%插入法测量松铺厚度及压实厚度厚度50mm以上,设计值的10%总厚度每2000m2一点单点评定设计值的-8%T0912上面层每2000m2一点单点评定设计值的-8%压实度每2000m2检测一组,逐个试件评定并计算平均值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8%T0924、T0922最大理论密度的94%试验段密度的99%渗水系数不大于每1km不少于5点,每点3处取平均值面层120ml/minT0971平整度(最大间隙)随时(接缝处单杆评定)4mm(上面层)T0931平整度(标准差)连续测定2.3mm(上面层)T0932宽度检测每个断面不小于设计宽度T09116.5.7.2施工质量验收路面铺筑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对所施工道路合同段进行自检,通过对该段落进行检测与数据分析,形成全线路面的检测结果及施工总结报告后申请交工验收。沥青路面交工验收的主要质量标准验收项目检测频率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试验方法外观随时表面平整密实,不得有明显轮迹,裂缝、推挤、油斑、油包等缺陷,且无明显离析。目测面层总厚度代表值(5点/km)设计值的-8%T0912极值(5点/km)设计值的-15%T0912压实度代表值(5点/km)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T0924、T0922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3%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8%路表平整度标准差(全线连续)2.3mmT0932IRI(全线连续)4.2m/kmT0933宽度20个断面/km±30mm(有侧石)20个断面/km不小于设计宽度(无侧石)T0911纵断面高程20个断面/km±20mmT0911横坡度20个断面/km±0.5%T09116.5.9路表顶面验收标准说明施工过程中,在弯沉检测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弯沉作为验收指标,施工时应满足要求弯沉值。路面结构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结构层位置顶面竣工验收弯沉(0.01mm)路表21.26.5.10动态设计路面改造作为本项目的重点工程之一,除在施工图阶段时要依据相关的测量、评定结果,进行精细化设计,同时也应加强施工过程的动态设计,根据施工现场的路面开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设计单位,根据现场实际,对设计文件进行调整优化。6.5.11废旧料利用本次改造铣刨老路废料,既可运至基层拌合站,进行厂拌冷再生处理时使用,也可用于交叉口填方使用等。多余的废料,集中堆放在一起,用于项目周边低等级公路的建设。7.桥梁、涵洞本项目无桥梁涵洞。8.安全设施8.1设计原则交通标志以不熟悉周围路网体系的公路使用者为设计对象,考虑周边路网与公路条件、交通条件、气象条件和环境条件等情况进行了设置,给司乘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确保行驶快捷、畅通,以完全不熟悉本段路线及周围路网的外地驾驶员为对象,通过标志引导,顺利到达目的地。本路段现有安全设施主要包括标志、标线、波形梁护栏、里程碑、百米标等。安全设施设置标准较为统一,系统性较好,基本能满足道路使用者的需求,可较为准确的提供道路信息。结合业主意见,本次设计交安设施仅考虑对损坏的护栏进行重建,施划路面标线,在急弯路段增设抗滑薄层,其它安全设施均考虑利用,不做处理。8.2标志在充分调查研究区域内路网的基础上,对交通标志的设置统筹规划,使行车驾驶者能准确判断、安全顺畅地到达目的地,经本次调查,现状标志完好,本次拟完全利用。8.3标线交通标线是引导驾驶员视线、警告和管制驾驶员驾车行为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确保车流分道行驶,指引车辆在汇合或分流点前进入合适的车道,能够更好地组织交通。因此合理地设置交通标线能够有效地改善行驶条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1)标线设置原则经调查,本段现有标线设置基本满足《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的要求,标线存在的主要损坏形式为磨损、龟裂。本次设计标线待路面改造工程完成后全线重新施划。本段设置的标线包括路面中心线、车行道边缘线、导向箭头、横向减速标线等。(2)标线材料为了使标线在黑夜具备同白天一样的清晰度,需要使用寿命长、反光效果好的材料做标线。使用的标线涂料,应具备与路面粘结力强,干燥迅速,以及良好的耐磨性、持久性、抗滑性等特点,做出的标线应具有良好的视认性,宽度一致,间隔相等,边缘等齐,线形规则,线条流畅。本次设计标线均采用热熔型标线涂料。(3)基本要求①交通标线用涂料产品应符合现行《路面标线涂料》(JT/T280)及《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24722)的规定;防滑涂料产品应符合现行《路面防滑涂料》(JT/T712)的规定。②交通标线的颜色、形状和位置应符合现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③反光标线玻璃珠应撒布均匀,施划后标线无气泡、剥落现象。(4)技术要求①一般路段路面中心线设在路面中间,为黄色单虚线,线段及间隔长分别为400cm和600cm、桥梁及小曲线半径处为黄色单实线,采用热熔型标线涂料,厚度2.0mm~2.5mm。②车行道边缘线设在上、下行车行道两侧路缘带的内侧,为白色实线,采用热熔型标线涂料,厚度2.0mm~2.5mm,为了便于路面排水,每隔15m左右设置排水缝,排水缝宽5cm。③横向减速标线采用热熔突起型标线,厚度4.5mm~5mm。④车行道边缘线不得侵占行车道宽度。⑤划标线之前,要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并结合道路平曲线要素等实地放线,以保证标线位置精确、形顺畅。⑥图纸中示出的部分标线位置为典型位置,施工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放线进行相应调整。(5)施工注意事项a.在路面标线施工之前,要求路面干燥、清洁,除净泥砂、灰尘和其他杂物。b.施工时,气温不得低于10℃,如路面温度过低,应采取路面预热措施。c.严格按设计施工,车行道边缘线不应侵占行车道宽度。对于平交道口等特殊位置,应根据道路实际情况现场布置标线位置。d.在路面标线施工之前,要根据道路平曲线要素实地放线,以保证标线位置准确、线形顺畅。e.标线应具有良好的视认性,颜色均匀、边缘整齐、线型规则、线条流畅;标线涂层厚度应均匀,无明显起泡、皱纹、斑点、开裂、发粘、脱落和泛花等缺陷;面撒玻璃珠应均匀。f.正常使用期间,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应满足夜间视认要求,一般情况下,白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80mcd.m-2.lx-1,黄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50mcd.m-2.lx-1;新划标线的初逆反射亮度系数应符合GB/T21383-2008的规定,白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150mcd.m-2.lx-1,黄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100mcd.m-2.lx-1;雨夜标线应具备湿态下的逆反射性能,在雨夜具有良好的视认效果。g.路面应清洁干燥,不得存在松散颗粒、灰尘、沥青渣、油污或其它有害材料;应根据公路横断面的具体尺寸和设计文件的要求确定标线位置和标线宽度、长度,在路面上划出标线位置;正式施划前应进行试划,以检验划线车的行驶速度、线宽、标线厚度等,调试合格后才能开始正式施工;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留出排水孔(间隔15m左右);对施工中存在的缺陷,应及时修整。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安全管理,维护标线涂料的正常养护周期,养护期间应阻止车辆及行人在作业区内通行,防止将涂料带出或形成车辙,直至标线充分干燥为止。8.4抗滑薄层1.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薄层抗滑层材料的原材料是由A、B两种液体基料、填料和耐磨碎石组成。A、B液体基料和填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摊铺并撒上耐磨碎石,待其完全固化后即得到薄层抗滑层路面。①A组分材料A组分材料为环氧树脂,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主要技术指标满足表1技术要求,并在质保期内即可使用。表1:A组分材料的主要技术要求性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环氧含量185~192ASTM.D1052粘度20℃,s≤40标准粘度计法含水量,%≤1%ASTM.D1744比重(25℃),g/cm31.1~1.2ASTM.D1475外观深色目视②B组分材料B组分材料为环氧固化剂,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主要技术指标满足表2技术要求,并在质保期内即可使用。表2:B组分材料的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粘度25℃,s≤30标准粘度法含水量,%≤0.5ASTM.D1744比重(25℃),g/cm31.1~1.2ASTM.D1475颜色半透明目视③填料及耐磨碎石的技术要求作为薄层抗滑层材料的内部骨料,填料的粒径一般为0.6mm以下,可以是人工砂,也可以是天然砂。耐磨石料不直接与A、B组分混合,而是在混合物摊铺均匀后将它撒在薄层抗滑层表面,靠它的自重嵌入混合物中,待薄层抗滑层材料固化后,作为抗滑表面,这种粗集料的粒径为3~5mm。非酸性石料,填料及耐磨碎石的技术要求见下表。表3:填料和耐磨碎石的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填料密度,g/cm3≥2.5T0328-2000(容量瓶法)含水量,%≤2.0酒精燃烧法粒度,㎜≤0.6筛分法耐磨碎石密度,g/cm3≥2.7T0328-2000(容量瓶法)含水量,%≤2.0酒精燃烧法洛杉矶磨耗≤20%洛杉矶法(ASTMC131)磨光值≥50T0321-1994压碎值≤18T0322-2000④薄层抗滑层材料的技术要求A、B组分与细集料按一定比例拌合均匀后,形成薄层环氧抗滑层材料,其质量要求见表4。表4:薄层抗滑层材料的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粘度增至的50s的时间(20℃),min≤60标准粘度计法抗拉强度,Mpa≥7.0GB1040粘接强度,Mpa≥2.2拉拔试验剪切强度,Mpa≥2.0GB7124剥离强度,KN/m≥2.0GB/T712260℃保温200小时残留的剪切强度,%≥75水煮法60℃保温200小时残留的粘接强度,%≥75耐化学腐蚀不溶解于一般的化学药品浸泡、称量阻燃性空气中难燃直接燃烧法热固性(200℃)不熔化特殊规程2.施工技术要求(1)对天气及气温的要求施工时的天气必须是晴天或阴天,气温必须在10℃以上,雨天不能施工。(2)对基面的要求施工前,使基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且基面一定要保持干燥。(3)薄层抗滑层材料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在沥青砼路面上加铺一层薄层抗滑层材料,厚度控制在7㎜左右。施工之前先将需要铺装薄层抗滑层的沥青砼面层清理干净,再涂刷一层环氧型结构胶,最后铺装薄层抗滑层材料。将A、B组分在规定的容器中混合并搅拌,搅拌的时间为2~4分钟,不能超过5分钟;立即添加填料,搅拌的时间为3~5分钟,不能超过7分钟;马上进行薄层抗滑层材料的摊铺,薄层抗滑层材料的施工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分钟,并且薄层抗滑层材料施工完毕之后,须马上撒上耐磨碎石,撒满为止。当一段时间之后,对于部分泛油的地方,需补撒耐磨碎石,直到不再有泛油现象发生为止。(4)施工验收技术要求施工完毕48小时之后,薄层抗滑层与沥青混凝土基面的粘接强度≥2.0MPa,纹理深度≥2.0mm,摩擦系数≥60。8.4里程碑、百米牌里程碑、百米桩、公路界碑是公路建设的必有基本设施,经现场调查,本路段里程碑、百米桩、公路界碑现状完好,本次设计完全利用。8.5波形梁护栏经调查,本项目局部路段现有波形梁护栏破损,故需要将本段的波形梁护栏拆除后重建。(1)路侧波形梁护栏安装要求①根据现场调查并结合养护人员的养护经验,原有护栏为Gr-B-4E型波形护栏,故本次设计沿用原有波形护栏。②当护栏立柱遇到暗涵、通信管道或埋土高度不能满足立柱标准埋深时,设置混凝土基础,混凝土标号为C20。③护栏的端头均应进行处理,护栏端头均采用圆头端头,并和护栏标准段间设置渐变段进行渐变过渡;顺行车方向的下游端头与标准段护栏成一直线布设;墙式护栏和护栏标准段间亦设置过渡段,所有过渡段立柱间距为2m;各类护栏端头应通过拼接螺栓与护栏板牢固连接,拼接螺栓必须采用高强螺栓。④所有钢构件均应进行热浸镀锌处理,热镀锌所用锌应为《锌锭》(GB/T470-2008)中所规定的0号或1号锌,螺栓、螺母、垫圈等连接件的镀锌量为350g/m2,其余为600g/m2。螺栓、螺母等紧固体在热镀锌后必须清理螺纹。⑤波形梁、立柱、托架及连接螺栓所用钢材为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GB/T700-2006)的规定,拼接螺栓D采用高强螺栓,材料为45号钢,其技术条件应符合《钢结构用扭剪高强螺栓连接件》的规定;⑥应符合JTG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2)路侧波形梁护坡技术要求(1)波形梁板(t=4mm)、防阻块、端头、连接件、立柱均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其技术条件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的规定。(2)拼接波形梁的螺栓采用防盗螺栓和防盗压紧螺母,其技术条件应符合《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GB3632-2008)的规定。(3)防阻块采用型钢制造,其技术条件应符合《冷弯型钢》(GB6725-2008)的规定。(4)护栏立柱、波形梁板、防阻块、托架、端头以及螺栓、螺母、垫圈、垫片等波形梁护栏的所有冷弯型钢构件均应采用热浸镀锌进行金属表面防腐处理;热浸镀锌应为《锌锭》(GB/T470-2008)中所规定的0号锌或1号锌,镀锌量应符合以下规定:护栏立柱、波形梁板、防阻块、托架、端头及垫片镀锌量为600g/m2,镀锌层厚度为85μm;螺栓、螺母、垫圈镀锌量为350g/m2,镀锌层厚度为50μm,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在热镀锌后必须清理螺纹。防腐处理措施均应符合交通部交通行业标准《高速公路波形梁钢护栏》(JT/T281-2007)及国家标准GB/T18226-2000《高速公路交通工程钢构件防腐技术条件》等有关规定,通过交通部交通工程检测检验验收合格。(5)立柱埋置于混凝土中时,混凝土用材料应符合交通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_TF50-2011)的规定。(6)波形梁板,端头、托架、防阻块、立柱、螺栓等构件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等应符合《高速公路波形梁钢护栏》(JT/T281-2007)的规定。(7)护栏安装应作出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搞好放样定位工作,并适时进行检查、校核和调整。(8)波形梁的连接螺栓和拼接螺栓不宜过早拧紧,以便在安装过程中利用波形梁的长圆孔及时调整。当其平面和立面线形均较满意时,方可最终拧紧螺栓。(9)未尽事宜,严格按相关规范执行。9.路线交叉9.1设计原则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汇集、通过和转换方向,由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干扰,会使行车速度降低,阻滞交通,耽误通过时间,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应该正确地设计交叉口,合理地组织交通,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避免交通阻塞,减少交通事故。保证车辆与行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地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适应道路的行车要求;在保证转弯车辆行车稳定的前提下,应符合排水要求;并应验算交叉口的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本项目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30Km/h,停车视距为30m,在停车视距三角形范围内有碍视线的障碍物应予以清除。停车视距外设警告标志。加铺转角及顺坡工程量已计入《交叉设计工程数量表》。9.2注意事项对于顺坡路段应注意:为保证本项目路面的整洁,在交叉口20米范围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营医院规制度
- 装备科工作总结
- 建设施工机械设备合同书(3篇)
- 期末总结范文1200字(32篇)
- 投标保密的承诺书(30篇)
- 大一学生干部个人总结
- 江苏省泰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公共卫生主题培训
-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 DB11T 1133-2014 人工砂应用技术规程
- 广东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机构申请表
- 第三章-自然语言的处理(共152张课件)
- 2024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分布式光伏系统组件缺陷检测及诊断技术规范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卷
- 企业网站建设及维护服务合同
- 国开2024年秋《经济法学》计分作业1-4答案形考任务
- 2024新信息科技三年级第三单元:畅游网络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2024-2025形势与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知道网课智慧《设计创新思维》测试答案
-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