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湖北省五市州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通过考察近代国人对月亮的认知、想象、书写,今人能够看到一个有别于古代中国、同外部世界关联紧密的、内涵复杂并带有一定现代性的“人文月亮”。明清之际至民国时期西方月亮新知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曾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以天主教包裹月亮新知,其所传播的月亮知识一度在华占据核心地位。无论是传教士还是中国学者,他们都曾努力将中国传统天文历算与近代科学中的月亮新知相互调和,致力于将月亮新知本土化。月亮的神话成分受到冲击,对月亮的认识因此实现根本转变,但其中的传统人文内涵却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实现演化和延续。明清以降,月食认知的科学化趋势与朝廷救护月食制度以及民间有关救月习俗之间有着矛盾并存现象。月食新知的传入,乃近代国人最为关注的月亮新知的核心内容。相较于月食认知的这一科学化趋向,国人的月食“救护”实践却一直是相对滞后的存在。直到1908年底,清廷才宣布废弃沿袭两千年的传统月食“救护”礼制,最后几年还未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民间救月习俗的长期存续,有着情感化的人文因素交杂其间,救护者并非完全“迷信”,一点不知月食原理和成因,而主要是出于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情感作用:这可亲可爱的月亮在她清光正圆的时候,突然受了侵蚀,不问是何原因,我们都觉得不能袖手旁观。敲锣打鼓去救,这是出于崇高的感情的自然行动,这种手段的有无效果是不成问题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不乏对登月的想象。早在20世纪初,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及其续编就被鲁迅等人译成中文,在中国风靡一时。随后中国人撰写的各种旅月故事也不断涌现,陆士谔1909年出版的小说《新野叟曝言》,曾讲述中国人制造“醒狮”号飞舰,将国人送上月球,并把中国国旗插上月球山顶的故事。作者设想“飞舰”之门能自动开关,不仅舰内配有“空气箱”,还有利用太阳能的灯光,手按特设键钮,刹那间载人飞舰就能上天,读之颇感惊奇。在传统中国,与月亮最有关系的民俗文化,乃是中秋节或中秋月文化。它既能从民俗节日文化的角度反映中国一般月文化的独特面相,也能从月文化的整体高度,体现其近代演化的时代特点。在近代中国,中秋民俗受到商业化和新兴休闲娱乐风气的显著影响,中秋月常常被当作大众消费的对象。尽管祭拜月神、祈求团圆的中秋习俗还广泛存在,但精英人士却普遍认为,这一节日理当从“神的迷信”逐渐进化为“人的娱乐”,事实上,从迷信祭拜逐渐改造为公共娱乐,也正是近代中国中秋月文化变迁的一大特点。月亮的文学和艺术书写,无疑属“月亮的人文史”中的重要部分。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老月文化的精华所在之一。不同的版本,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最终表达出的主题,无不是对独裁政治的控诉、批判与反抗,以及对新世界的向往。“嫦娥奔月”故事的反复演绎,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变迁,而且参与推动了历史的变革。(摘编自黄兴涛《什么是月亮的人文史》)材料二:现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是引动月亮人文内涵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但并非唯一因素。应该说,近代以来月亮“人文内涵”的变化是各种因素发挥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那些源自古老自然崇拜的文化习俗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解体。相对而言,月亮文化的保存比较完整,虽然有更严密、精确的现代月球知识的传入,但并未引发剧烈冲突,而是以一种相对和缓的方式,呈现出异质文化的同步运行状态。即使月亮“神话”不再神圣,但其强韧的“人文内涵”仍在不断延续,这也是我们探讨“人文月亮”的重要缘由之一。不过,这种延续仍需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在恋爱关系中,月亮化身为定情见证者与护情使者,也是中国传统月亮文化中相思情的自然延伸。再以中秋为例,从传统的月亮祭拜与现代消费主义兴起之后出现的公共娱乐,这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他们都处在中秋文化这根链条之上,总体上似乎并没有溢出。在当代社会,月亮确实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呈现不断“退出”的趋势。她原本孤悬在夜空中,但在视觉上却经常处于“盲区”进而呈现一种“消失”状态,尤其是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对月亮的感知越来越迟钝,甚至习焉不察,“床前明月光”早已成为一种奢望,停留在远古的想象之中。不过,这种“退出”与“消失”仍是有限度的。虽然月亮早已变成人类可达之地,月球上面真实的空旷与荒凉早已得到非常清晰的呈现,但并不会阻止我们对月亮充满诗意的想象,月亮仍然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中,至今仍有顽强的文化生命力,也从未丧失浓郁的人文生机,我们仍然愿意遐想广寒宫的玉兔与嫦娥,仍然愿意将人类的复杂情感寄托于一轮明月。(摘编自王建伟《揭示月亮“人文内涵”的近代演化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传教士曾在西方月亮新知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传播月亮知识时往往以天主教内容作为外在包裹。B.《新野叟曝言》所讲述的中国人“醒狮”号飞舰旅月故事,读之颇感惊奇,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不乏对登月想象的明证。C.在世界范围内,进入现代社会后,源自古老自然崇拜的文化习俗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解体,月亮文化相对保存比较完整。D.月亮化身为定情见证者,是中秋文化的自然演进,是其“人文内涵”仍在不断延续的明证,是一种异质文化同步运行的状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08年底清廷才宣布废弃月食“救护”礼制,且最后几年还不能令行禁止,凸显了月食认知的科学化趋势与朝廷救护月食制度以及民间救月习俗之间的矛盾。B.“嫦娥奔月”的故事反复演绎,不同版本,不同的故事情节,是“嫦娥奔月”故事形成和发展的显现,它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变迁,而且参与推动了历史的变革。C.长期生活在城中的人对月亮的感知越来越迟钝,甚至在视觉上经常处于“盲区”并呈现一种“消失”的状态,这表明月亮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正不断“退出”。D.而今我们仍然愿意遐想广寒宫的玉兔与嫦娥,仍然愿意将人类的复杂情感寄托于一轮明月,是因为月亮仍然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中。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情感作用”的一项是()(3分)A.郑板桥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他征招民工修整水淹后的道路城池,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救济灾区壮男。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C.高考期间,考生家长祭拜菩萨以求神灵保佑孩子考试成绩优秀,穿红衣着旗袍以求“红红火火”“旗开得胜”。D.人生就像攀登高山,本是向往到达山顶欣赏美丽的风景,可常常因背负着各种欲望的包袱,欲望越多越爬不上去。4.材料一、材料二均关注“人文月亮”,但各自关注的重点并不一致。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5.在茹志鹃的《百合花》中有一段关于中秋月文化的描写:“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百合花》的这段描写体现了中秋月文化怎样的变化。(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心海图林森①高空轰鸣与气流震荡让我额头滴汗手心冒水,我已经六十八岁,超长航线又极为耗人,但归国的念头是一个超级发动机,给我提供不竭的动力。去国数十年,我以为自己再没有归来的机会了,我以为故土所有的景物都已是幻想中的虚无,可此刻,飞机正在向着念念不忘的故土而去。②当飞机进入中国境内,早被忘却的熟悉感,在体内复活——身体的记忆精准、猛烈、力大无穷,远远超过精神的铭刻。归来的飞机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在一九八六年,这里有中国为数不多的国际航线。③离开中国已经四十三年,从机舱内往外看,我涌起的倒并非浓烈乡愁,而是深深的疑惑:山水、流云与空气,也自带口音?这些年,在英国、在美国,在某座已经忘却名字的港口城市,我也曾看到山水连绵,可怎么看,都不是中国的山和水。我仔细辨别,又没发现到底不同在哪儿。一样的高坡隆起、一样的枝叶遮蔽、一样的花草弥漫,组合出来,却不是带着方块字的山;一样的河道蜿蜒、一样的落霞铺满、一样的水珠飞溅,也只能连缀成字母词汇的水。云也是,异国的云,从不会暗示着某场午后的雨或暮晚炊烟;空气也如此,闭上眼睛,只靠鼻腔、只靠鼻腔里的味道,便能清晰地分辨出身处何处。④一九四九年以后,中美长期未建交,回乡梦越来越稀薄遥远。我不断在各类报道中看到故土渴望睁开眼睛看世界、探出手臂拥地球的努力,也一直在为返乡暗自准备。⑤转眼又是多年,我仍旧没能动身,直到两个月前,又再次做了那个纠缠了我数十年的梦:封闭的船舱、摇晃的船、忽然的爆炸声、船舰沉没、巨大的漩涡、不断滑游、救生筏……⑥当年外出谋生,父亲在最后的信里说,“十年前,有人辗转找到我,让我带路环游海岛,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懂中国话的日本人。当时不懂世事,那日本人只说他在旅行。他那一趟,拍了不少照片,带着考察报告回去。我一直很后悔,怕自己无意中做错了事……自一九三九年二月以来,日本人入侵海岛,此刻万不可返乡……我不懂革命之理,却还有中国人的血性。”信中说他有了下一步打算——我在香港谋生、母亲的病逝,让他实行这个计划的时候没有了后顾之忧。⑦父亲的信给我留下一个巨大的谜团,数十年过去,我没有机会去查验解谜,而眼下,不能再等了。⑧我从飞机舷窗看到了蓝色的海,那就是故土的海峡?可当年独自坐船去香港,贴着水面,却只看到幽深、只看到永不可测之黑蓝。⑨出机场后,接机的是家族里的一个堂侄。接到县里侨务部门的通知后,家族里的人讨论过,年轻一辈几乎没听说过这么一个人,年纪大一些的也记忆迷糊,以为方延早已死去。时代兵荒马乱,又是抗日又是内战,数十年下来,连消息都没一点儿的人,早已从家族之人的记忆里抹去,哪知忽然说要回来,族人疑惑之余亦是手足无措。⑩我不能不搅动记忆,来和眼前的情形对照。村子当然是陌生的,自己家在东北角,我凭着记忆往那个方向寻去,只找到了倒塌的屋墙、屋内长出的比人还高的杂草。这房子让我心中翻江倒海,倒掉的墙壁犹如一个重播键,不断把少年往事翻出。⑪——自己去香港后,父亲母亲后来的日子怎么样?⑫——这房子倒塌于哪一年的台风暴雨?⑬……这些难解的问题,凝结成水,冲灌我的眼睑。族里的人也围了过来,却不知道怎么开口。⑭漂泊近半个世纪、在这个村子认识我的人所剩无几之后,我回来了,得给祖先一个交代。祖屋的位置没变过,也没有大拆大建,只是在原基础上修修补补,仍散发着半个世纪前的旧气息。敲锣打鼓的、唱戏的队伍是族里请来的,他们在班主的指挥下,在庆典或葬礼上演奏着不同的曲子。香烛、纸钱的味道在祖屋里缭绕,村人从各个角落围拢过来,观看这个美国归侨……我无数次想象过重返故乡的画面,却绝非眼前的光景——透露出某种说不出的荒诞。是的,荒诞。我闭上眼睛,尽力平复自己,这很难,可也得去做。香烛、纸钱燃烧的浓烟烈气让我鼻尖颤动,也令泪珠冲破眼睑。再回过神来,班主已带着队伍走了,族人也退出祖屋,聚集到大院子里。那里摆了十余桌,族人以及邀请的一些村人要聚集欢宴。是该欢宴,族人欢喜一位亲人的死而复生,方延欢喜魂兮归来……外头天色已黑,屋内纸钱早已化灰,蜡烛烧尽,线香的点点光斑犹如夏夜的萤火虫,时明时灭,喝酒、欢笑的声音传进来。不远处就是大海,夜风夹带着腥咸味,族人们欢迎我归来的酒宴如同摆在海面之上,被月亮引发的潮汐所掌控,漂浮摆荡,似梦似真。⑮最后一根线香熄灭,我走出祖屋,准备问问堂兄,父亲母亲的墓地在何处。不管离家多远,不论荒草如何嚣张,蔓延、笼罩、遮蔽了那两座土堆,又或者土堆已被时光之刃削平,未在尘世留下显眼的痕迹,我都得马上去看看。⑯点一盏马灯或一根火把,火光会引路,把我带到荒草蔓蔓之地,把我带到荆棘草叶划破衣裤在肌肤上留下血痕的地方,我要在父亲母亲的坟前,洒下三杯水酒、两行热泪、一串哭声和半个世纪的悲欣交集。(节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虽心向桑梓,渴望回归故乡,却一度被生计、战争和政治所阻隔,有家回不得,身心都被迫放逐在家国之外。B.文中实写纠缠“我”数十年的梦境所见,也是对“我”旧日香港谋生、历经战乱、水上漂流求生等经历的真实写照。C.父亲信中叮嘱我万不可冒险返乡,是担心战乱四起让“我”无谓丧命。而“这个计划”暗指他将奋不顾身勇赴国难。D.“我”从飞机舷窗看到了蓝色的海,与当年坐船去香港看到幽深、黑蓝之海形成鲜明对比,以衬托战争的黑暗可怖。7.关于文中认祖归宗的第⑭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屋仍散发着半个世纪前的旧气息,在“变”与“不变”中饱含物是人非的感慨。B.村人从各个角落围拢过来围观“我”,让“我”感觉归来的决定是错误的、荒诞的。C.村人聚集欢宴,而“我”却体会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悲怆。D.此段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表现欢宴的热闹与我归后的复杂心情。8.文章说“父亲的信给我留下一个巨大的谜团”,你认为“谜团”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4分)9.作家林森在谈及创作时说过,“想写人在如水的时间中的变与不变,在结构上也就有了逆时间往前追溯的样式。”试分析这一创作观在文中的体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材料二: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太而基态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注】圯,yí,桥。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卒然临之A而不惊B无故加之C而不怒D此其所挟持者E甚大F而其志G甚远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在东方,名词作状语,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日”用法相同。B.旦日,指天亮以后。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旦日”意思不同。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与《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中的“之”用法相同。D.就,完成、成就,与《劝学》中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良出身名门望族,祖辈父辈曾多次担任韩国宰相,他对韩国有着比常人更加强烈的感情。B.张良拜见仓海君,二人共同设计并伏击秦始皇,可误中了秦王随行马车,秦王得以侥幸逃脱。C.苏轼认为张良的刺杀行为是逞匹夫之勇,面对强大的秦王,张良没有被抓住已经是万幸了。D.苏轼猜测圯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4分)(2)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4分)14.请结合材料,概括张良“孺子可教”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游月陂①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②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③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注】①月陂(bēi):水泊名。因形如月,故名月陂,遗址在今洛阳洛水之南。②中天:犹参天。③无端:一说世事很繁杂,没有头绪;一说没有起点,没有终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徘徊”一词将月亮拟人化,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B.颔联的意思是万物因为秋天的来临而显出萧条迹象,作者用喝酒的方式迎接凉秋的到来。C.颈联以动衬静、视听结合,从云影泉声角度表现了环境的宁静,作者移情于物,表现出自己的心境。D.此诗中间两联声韵和谐,对仗工整,从秋气、秋水、秋声等角度展现月陂美景,意境恬静清新。16.本诗将写景、抒情、说理相结合。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本诗充满了怎样的情趣与理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师说》中从“传道”出发,总结出的择师标准是“______,______”。(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阿房宫赋》就以“______,______”两句作结,警示后人要吸取历史的教训。(3)“楼”“台”“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引起无限遐思。诗人借登楼(台、阁)审视人生、生发情思,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生产日期藏这么严实,是怕被人找到吗?”不少人在选购食品时常遇到这样的困扰:(甲),却好像在“捉迷藏”——从标签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搜寻“线索”,见封口处、见包装袋、见瓶身……好不容易找到生产日期字样,却又因印刷不清晰、字太小,或混杂了其他意义不明的数字和字母等频频“踏坑”“踩雷”。①标签虽小,却有助于守好食品安全底线。②通过在食品标签上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③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食品信息的重要方式,④这些信息承载着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⑤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各类食品包装五花八门,生产日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