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讲氮及其氧化物氨和铵盐01考点梳理高效演练考点一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氮的固定游离自然人工化合2.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________溶于水。(2)化学性质。难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氮的氧化物(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N2O5等,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和
________。(2)NO和NO2性质的比较。N2O3
N2O5
物质NONO2色、味、态____________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溶解性______溶于水易溶于水毒性有毒,大气污染物之一与水反应不反应3NO2+H2O===2HNO3+NO与氧气反应2NO+O2===2NO2不反应无色、无味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不4.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人体的危害及防治(1)常见的污染类型及对人体的危害。①光化学烟雾:NOx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②酸雨:NOx排入大气中后,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HNO2,随雨水降到地面。③破坏臭氧层:NO2可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增加。④NO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2)常见的NOx尾气处理方法。①碱液吸收法: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NO2、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n(NO2)≥n(NO),一般适用于工业尾气中NOx的处理。②催化转化法: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2)或NOx与CO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2和CO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中NOx的处理)。[易错秒判](1)N2分子的结构稳定,因而氮气不支持任何物质的燃烧(
)(2)固氮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故NO2是酸性氧化物(
)(4)制取二氧化氮时,可用水或NaOH溶液吸收尾气(
)(5)利用AgNO3、CCl4和蒸馏水均可鉴别NO2和溴蒸气(
)(6)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是由化合态氮转化来的(
)答案:(1)×
(2)√
(3)×
(4)×
(5)√
(6)×一、氮气及氮的氧化物1.下列关于N2的叙述正确的是(
)A.N2是一种无色、无味且易溶于水的气体B.在雷雨天,空气中的N2和O2可直接反应生成NO2C.在N2与Mg反应生成Mg3N2的过程中,N2为还原剂D.一定条件下,N2与H2合成NH3属于氮的固定√解析:N2是一种无色、无味且难溶于水的气体,故A错误;在N2与Mg反应生成Mg3N2的过程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N2为氧化剂,故C错误;N2与H2合成NH3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故D正确。√2.下列有关氮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NO和NO2混合气体的尾气可以用水吸收B.4.6g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目小于0.2NA(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C.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可鉴别Br2(g)和NO2D.除去NO中混有的少量NO2气体时,可以用水洗涤后再干燥解析:NO与水不反应,且NO2与H2O反应生成NO,故不能用水吸收NO和NO2混合气体,A错误;根据原子守恒,可按NO2计算,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0.2NA,B错误;Br2(g)和NO2都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不能鉴别,C错误;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NO,用水洗涤后再干燥可除杂,D正确。二、氮氧化物与O2、H2O反应的计算3.将40mLN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入倒立于水槽且盛满水的试管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20mL气体。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解析:3NO2+H2O===2HNO3+NO
ΔV
3
1
2
30mL
20mLV(NO)=40mL-30mL=10mL,V(NO2)∶V(NO)=30mL∶10mL=3∶1。答案:3∶14.将盛有12mLN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还剩余2mL无色气体。剩余无色气体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原混合气体中NO2、O2的体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若剩余的无色气体是O2,则NO2、O2的体积分别是8mL、4mL;(2)若剩余的无色气体是NO,则NO2、O2的体积分别是10.8mL、1.2mL。[反思归纳]解答氮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问题首先应明确原理,无论是单一气体(NO2),还是NO、NO2、O2中的二者或三者的混合气体,反应的实质是3NO2+H2O===2HNO3+NO,2NO+O2===2NO2,故若有气体剩余只能是NO或O2,不可能是NO2。故强调牢记以下两个总方程式:(1)若NO和O2通入水中,总方程式为4NO+3O2+2H2O===4HNO3。(2)若NO2和O2通入水中,总方程式为4NO2+O2+2H2O===4HNO3。三、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5.(2024·梅州阶段测试)煤燃烧时,烟气中NO含量随温度和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煤过程中发生了氮的固定B.燃煤温度越高NOx污染越重C.含氧量越高越容易生成NOD.煤燃烧不影响自然界氮循环√解析:A.燃煤过程中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发生了氮的固定,A正确;B.由题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一氧化氮的含量升高,污染加重,B正确;C.由题图可知,随氧气含量升高,一氧化氮含量升高,故含氧量越高越容易生成NO,C正确;D.由题图可知,煤燃烧将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污染环境,影响了氮循环,D错误。6.(1)汽车尾气中的CO、NOx在适宜温度下采用催化转化法处理,使它们相互反应生成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工业尾气中氮的氧化物常采用碱液吸收法处理。①NO2被烧碱溶液吸收时,生成两种钠盐,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NO与NO2按物质的量之比1∶1被足量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只得到一种钠盐,该钠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答案:①2NO2+2NaOH===NaNO3+NaNO2+H2O
②NaNO2考点二氨和铵盐
1.氨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电子式空间结构密度气味水溶性
三角锥形比空气____有_______气味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700)小刺激性2.氨的化学性质
3白4.氨的实验室制法(1)固态铵碱混合加热法。简易装置
干燥用______________验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________;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________产生碱石灰蓝白烟(2)实验室制取NH3的其他简易方法方法化学方程式(或原理)发生装置浓氨水+固体NaOH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NH3·H2O分解,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生成
浓氨水+固体CaOCaO与水反应生成OH-,使溶剂(水)减少;且反应放热,促使NH3·H2O分解。化学方程式为NH3·H2O+CaO===NH3↑+Ca(OH)2答案:(1)√
(2)√
(3)×
(4)×
(5)×
(6)×1.下列有关氨和铵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A.NH3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B.NH4Cl中含有少量的I2可通过加热的方法除去C.将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有白烟产生D.某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据此可推断该气体为NH3√解析:氨易液化,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故A正确;加热氯化铵会分解为NH3和HCl,遇冷又生成NH4Cl,所以不能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H4Cl中的I2,故B错误;将蘸有浓氨水和挥发性酸(如盐酸和硝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有白烟产生,而硫酸是难挥发性酸,故C错误;NH3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应变蓝,故D错误。(1)利用上述原理,实验室制取氨应选用________(填字母)发生装置进行实验。答案:a
答案:(2)碱石灰(3)D
(4)产生白烟(5)防止倒吸(6)还原性用作制冷剂、制氮肥、制硝酸等(任答一点,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实验活动(三)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2.氨喷泉实验装置及操作(夹持装置均已略去)(1)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引发“喷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产生喷泉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图2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打开止水夹,水不能倒吸入烧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发“喷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
玻璃管中有空气,氨与水不接触,不能被水吸收,烧瓶内压强不减小,故不能产生倒吸现象
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使烧瓶内氨膨胀,将导管中的空气排出,使氨与烧杯中的水接触3.几种常见的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和吸收剂气体HClNH3CO2、Cl2、SO2、H2SNO2NO、O2(4∶3)NO2、O2(4∶1)吸收剂水、NaOH溶液水NaOH溶液水水水1.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如下。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NaOH固体并打开止水夹√解析:氢气不溶于水,也不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形成喷泉。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则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先打开a、b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由于NH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Ⅱ中,形成喷泉。答案: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则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先打开a、c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烧瓶Ⅱ中的压强迅速减小,烧瓶Ⅰ中的HCl气体会进入烧瓶Ⅱ中与NH3化合生成NH4Cl,产生白烟。答案: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若在烧瓶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则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则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Ⅰ中,形成喷泉;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Ⅰ和Ⅱ中,形成双喷泉。答案: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然后打开b活塞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02真题研做高考通关√1.(2023·新高考湖北卷)2023年5月10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下列不能作为火箭推进剂的是(
)A.液氮-液氢 B.液氧-液氢C.液态NO2-肼 D.液氧-煤油√2.(2022·新高考天津卷)燃油汽车行驶中会产生CO、NO等多种污染物。下图为汽车发动机及催化转化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成分B.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C.反应(Ⅰ)在常温下容易发生D.反应(Ⅱ)中NO是氧化剂解析:甲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甲和乙,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甲为氮气,乙为二氧化碳。A.氮气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成分,故A正确;B.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故B正确;C.反应(Ⅰ)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发生,在常温下不容易发生,故C错误;D.反应(Ⅱ)为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是氧化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研发与技术转移制度
- 第2课《腊八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 2024年陕西客运技能鉴定题库
- 算法设计与分析 课件 4.7-分治法 - 典型应用 - 归并排序
- 2024年葫芦岛道路旅客运输考卷
- 2024年嘉峪关客运资格证考试题库下载
- 2024年玉林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网
- 2024年安徽客运资格证应用能力考试题答案
- 2024年上饶a1客运资格证
- 吉首大学《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浅谈危险化学品企业重点人员安全资质达标导则(试行)
- 海康威视认证工程师(HCA-Security)培训认证考试
- 路面施工技术全套课件
- DBJ50T-065-2020 民用建筑外门窗应用技术标准
- “问题链”教学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工人入场三级安全教育登记表
- 铁路工程提、抽、压、注水文地质试验教程
- 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书
- 叉车日常使用状况点检记录表(日常检查记录)
- VOS3000操作手册
- 古诗词知识竞赛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