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材_第1页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材_第2页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材_第3页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材_第4页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纲展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常考点)。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常考点)。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命题特点1.从考查内容看,近三年高考对本课考查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2.从考查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3.从能力考查看,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核心提示1.一个重要原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2.两个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三个特性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基本特征)1、含义: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2、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意义特点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3、创造中华文化的新的辉煌①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高度理解。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和体现。明清后期,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使文化失去发展的经济、政治条件,这是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决定性因素。要想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④要立足社会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基本特征)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三.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命题探究动态发布命题特点2016·天津高考,102014·新课标卷Ⅱ,192015·福建高考,302015·广东高考,312014·山东高考,42(2)2013·新课标全国Ⅱ,192012·全国高考,21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要注重本单元知识与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结合相关史料或古文考查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命题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解题指导:正确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联系(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试题解析】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正确;园林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正确;传承的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所以③说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正确,④的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本题答案选择A。A(2013·安徽高考)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解析安徽不同区域出现的不同文化,说明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故①正确入选;安徽的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②正确入选。③④在材料中均未体现。A(2014·山东高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根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解析本题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知识范围是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设问是体现类试题,因此需要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美丽中国》演出带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融入西方芭蕾,体现了文体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从中华文化角度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答案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命题点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解题指导: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2012·海南高考)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黎族文化产生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③错误,文化的性质不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A易错点1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提醒

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A、B两项不符合题意。D易错点2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提醒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是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2014·海南高考)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1849年,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骑楼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一楼廊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海口骑楼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①符合题意。海口骑楼“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体现了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文字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载体。地域文化的性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④说法错误。A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力量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

涵意

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的力量2.中华文化的力量(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命题探究动态发布命题特点2015·江苏高考,212014·天津高考,72014·广东高考,37(3)2014·山东高考,42(2)2013·新课标全国Ⅰ,39(1)2013·北京高考,41(3)围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作用直接测试,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测试的要求,并且主观题常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多样性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命题点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解题指导: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明确中华文化包容性的适用范围,应该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关系。(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内涵、意义。运用这一知识分析问题时,要注意从这两方面分析回答。如图所示:(3)注意包容性的内涵有层次递进的特点。第一层次是指求同存异,即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形式能够和睦相处;第二层次,兼收并蓄,在和睦相处的前提下,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能够交流、借鉴其他文化的积极成分,即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在运用这一道理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这种逻辑层次上的递进性特点。(4)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上述三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运用这三个知识综合论证问题。(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可以从赞成也可以从反对的角度去分析,如果赞成,可以运用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知识分析;如果反对,可以从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文化安全等知识分析。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命题点2中华文化的力量解题指导: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1)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原因对外: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对内: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方向保证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的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13·江苏高考)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解析本题以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主要考查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角度分析。答案(1)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3)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易错点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提醒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2013·新课标全国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A.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