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一轮强化训练历史综合卷三时间90分钟分值100一、单选题(共48题,每题1分,共48分)1.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代的盟誓发生在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有盟书有仪式约束。因此说明春秋时期政治生活的信任出现危机,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已经不能有效约束。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仪式变化,因此A项错误;盟誓并不意味着争霸战争的减少,因此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失效,周王都需要与诸侯盟誓。因此C项错误。2.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汉封国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的封国多为异姓王,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使对抗皇权的潜在力量仍然存在,并未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稳定统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最终出现了王国叛乱,刘邦的措施并未有效地防止割据分裂因素;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异姓王还是同姓王,都是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不能消除边疆威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D.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古代中国品级较低的监察官员可以监督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可见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故C正确;古代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故A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监察官员的品级都低于所要监察的对象,故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的信息,故D错误。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B.佛教受到人们的抵制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反映的佛教的主张与儒家重视的人伦道德的观点相反,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主张相反,并不是佛教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故A项错误。佛教思想在战争时期受到人们尊崇,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故C项错误。5.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这表明当时的火药A.已用于军事和战争B.开始用于民俗活动C.主要是起助燃作用D.主要是配制中药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伏火矾法”“掘坑,……烟渐起”可知,当时的火药是用于点火助燃的,故C项正确;火药用于军事是从唐朝末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与民俗活动无关,且也不能证明这时候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药方的内容,故D项错误。6.唐代“在三省六部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A.强化了宰相的执行权力B.促进了集体决策模式的形成C.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是强调对皇权的制约,排除A;“三省体制”下并非集体决策模式,排除B;材料“唐代......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选C;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7.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答案】C【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了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倒置了,D项错误。8.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B;“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王守仁是明朝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分析解答。9.《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A.君权和相权的矛盾B.内阁地位逐渐上升C.内阁拥有决策大权D.军机大臣权力日重【答案】B【解析】【详解】内阁阁臣不是宰相,排除A;由材料“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可知,孝宗对内阁的票拟从开始的可从或不从到后来都被采纳,说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故选B;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没有决策大权,排除C;清朝才设立军机处,排除D。10.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A.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C.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关税在乾隆到道光时期趋于稳定,并不能说明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故A错误;数据反映了地丁银变化不大,不能体现农民负担不断加重,故B错误;数据反映了地丁银始终占据主要地位,说明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故C正确;盐课收入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私盐走私现象严重,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发现:地丁银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数据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1.“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踩躏我人民……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与该《宣战诏书》相关的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有拳民教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拳民指的是义和团,所以与该《宣战诏书》相关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故排除A、B、C项,故选D。12.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手工业的产值增长及增长率情况的变化据此可推知,辛亥革命后A.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增加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C.我国经济结构在进一步地优化D.传统手工业逐步被市场所淘汰【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可看出辛亥革命后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不断增高,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故A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短暂的春天,而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是在一战爆发后,一战开始时间是1914年,时间上不符合,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手工业其实也在增长,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注重学生对表格的理解。13.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A.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B.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D.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可知其年收入大概是5*12=60元,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说明工人的年收入要高于农民,故C正确;由两地工人和农民年收入的比较可知是上海优于直隶,故A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解体,故B项“开始”错误;材料未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注意材料给的工人工资是月薪,而农民是年收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14.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答案】A【解析】“寓褒贬、别善恶”说明京剧的脸谱具有教化功能,A正确;人物性格多变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社会伦理不是京剧反映的艺术特色,C错误;D是元杂剧的意义,不符合题意。15.20世纪70年代末期,个体商被称为“二道贩子”。到了80年代,个体商贩则被称为“倒爷”,上述称呼的演变反映了A.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B.国家经济法规日益健全C.计划经济最终被废止D.国家经济政策逐渐放宽【答案】D【解析】【详解】由“二道贩子”到“倒爷”体现了个体商贩社会地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政府对商业管理的松动,即国家经济政策逐渐放宽,故D项正确;个体商贩因为倒腾商品而致富,被称为“倒爷”,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故A项是现象,不是实质,故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经济法规,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最终被废止是在1992年以后,故C项错误。16.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17.民国初年,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康有为认为袁“首为罪人”,主要指袁世凯A.出卖维新派人士B.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C.逼迫宣统帝退位D.倒行逆施,复辟帝制【答案】C【解析】【详解】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不主张推翻清王朝皇帝制度,所以认为“则袁世凯首为罪人”是因为逼迫宣统帝退位,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康有为对于袁世凯出卖维新人士信息,故A项错误。康有为不赞同实行革命方式,故B项错误。此时袁世凯还没有进行复辟活动,故D项错误。18.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 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 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信息可知,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具有政治认同意义,说明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观念风靡一时,而是强调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社会进步推动服饰变革,排除B。材料反映了把中山装作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不等于人身控制日益严重,排除C。【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结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9.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C.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表明毛泽东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都是革命阶级,这样就扩大了新中国的政治基础,并发展了列宁的思想,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说明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20.某次会议记录如下:一、毛泽东同志报告宣传审查委员会决议案。主席(汪):赞成者举手(大多数,通过)。二、蒋中正同志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主席:以赞成照原案交国民政府办理者举手,表决(通过)。符合该次会议时期中国历史的是A.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D.打败国民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参加会议,主席是汪精卫,可知是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时期,而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辛亥革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主席不是汪精卫,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打败国民党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1.1921年2月,《东方杂志》曾公布过一份关于学生婚姻的调查数据。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来自浙江、江苏的6所学校,在631名学生中。己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这些现象表明A.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B.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消除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深入D.晚婚晚育得到了普遍认可【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己结婚的有184人,占29%”和“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说明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故选A;不同地域情况不同,社会发展差异不可能消除,排除B;材料没有揭示婚姻习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排除C;材料中调查样本较小,不能得出“普遍认可”的结论,排除D。22.1989年邓小平对美国总统老布什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美国有一二百年搞选举的经验,如果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邓小平认为A.国家稳定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基础B.坚决反对在中国实施全民普选制C.中国暂时不具备实施普选的条件D.社会主义目标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邓小平理论。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邓小平主要强调了民主政治建设,而不是改革开放,故排除A项;邓小平主张在中国暂缓实行全民普选,而不是坚决反对,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故排除D项。根据“如果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可知邓小平认为中国暂时不具备实施普选的条件,故选C。23.张闻天在一次会议中说:“在主力红军方面,从苏区转移到白区去,从阵地战场转移到运动战场去……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错误。”此次会议A.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根据“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故排除A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是中共七大,故排除B项;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C项。遵义会议纠正了之前中共中央“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故选D。【点睛】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的军事领导,是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4.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答案】C【解析】1959年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由原来每秒1500次达到了每秒1万次,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指标,这说明中国在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科技人才的数量,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左”倾冒进,故B项错误。25.“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宪法”的制定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答案】C【解析】由材料“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可以得出所述为1954年宪法,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开启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A不正确;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不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D不正确。26.1952年3月,南京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召开,会议宣布南京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组发展到2442个,农户达到17983户,占全郊区农户总数的55.9%,做到了乡乡有互助组。这表明南京地区A.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改造运动B.积极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C.农业发展走上了集约化的道路D.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无法体现是南京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改造运动,排除A;由材料“南京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组”和“乡乡有互助组”,说明南京地区积极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故选B;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尚不具备农业集约化的条件,排除C;1956年底,我国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以此为标志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排除D。27.2015年,时值新文化运动百年,著名学者秦晖重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运动的若干问题,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真正令人反思的,是在不该彻底否定的方面否定得太过了,但在应该彻底否定的地方,却又没有否定掉,或者说没有注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西学缺乏一种批判精神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对新旧文化应接续和融合D.应大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存在否定失当的问题,由此可以得出启发,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应接续和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批判西学的思想,故A项错误。B属于新文化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说明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力宣传,故D项错误。28.柏拉图说:“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即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所以正义的落脚点是一种秩序……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他所属的位置。”这从侧面反映了柏拉图主张A.社会平等B.精英政治C.等级秩序D.主权在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柏拉图的思想。根据“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他所属的位置”可知,柏拉图并不主张社会平等,故排除A项。柏拉图主张每个人都安于他所属的位置,但并不能说明这是在划分等级,故排除C项。柏拉图的观点中没有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故排除D项。柏拉图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安于他所属的位置,说明他在政治上主张精英政治,故选B。29.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改革A.鼓励雅典公民积极参政B.为雅典的民主奠定基础C.与雅典民主的确立相配套D.开始冲击了雅典的贵族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以村社名字相称呼,就把公民之间的差别给忽略了,这实际上是在冲击雅典的贵族政治,符合克利斯提尼改革,打破血缘部落,建立地域部落,发展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到确立,故选C;材料反映了打破血缘部落、建立地域部落的信息,与“鼓励雅典公民积极参政”无关,排除A;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B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开始冲击了雅典的贵族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联系所学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30.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材料最能说明A.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D.平民的斗争是罗马法发展的动力【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可知公民法扩展为万民法势在必行,原因就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故B正确.;A表述错误;C材料没体现;D表述绝对.。31.1490年,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D.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反映了作者将没有感情的神人性化了,歌颂了真实的人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故A项正确。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不符合文艺复兴画家特点,故C项错误。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不是材料主旨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起源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14世纪开始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作品借助宗教的题材歌颂了自然的人性。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发展,17、18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32.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B.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C.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D.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答案】D【解析】“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说明宗教改革之后,教士的权威被限制,体现出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信息,A错误;缴纳赋税不符合材料信息,B错误;宗教仪式属于宗教改革内容,C错误。33.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该主张体现了A.重商主义B.自由主义C.社会主义D.凯恩斯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主旨是,发财致富是个人的事,贫穷是个人的事,与国家无关,这与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自由主义思想相吻合,故B项正确;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34.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据统计,从1887年到1897年,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因此,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表明A.内阁的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B.议会已经退出国家权力中心C.内阁秉承议会旨意管理国家D.英国议会民主制度日益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看,“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可见A正确,故选A。但是依旧是议会在起主导作用,故B表述不正确,排除B。内阁垄断议会,说明内阁实际上掌握了英国权力,故C表述不正确,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民主进程不利的一面,故排除D。35.对外战争的胜利以及统一帝国的建立,使得容克(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获得了合法统治权。当容克阶级的力量和声望如日中天时,我们很难想象在容克具有合法统治权的政府下所确定的政体会压缩这个阶级的利益,因而德国建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据此,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A.出于政治独立和争夺霸权的需要B.兼顾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C.具有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D.适应了德国政治民主化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受到当时德意志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斗争、经济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传统、原有的政治体制和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材料说明影响德意志帝国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因素是容克阶级领导统一战争的胜利和统一帝国的建立,这为其建立维护贵族权益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A、B、D三项不符合材料意思。36.18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A.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B.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C.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D.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和“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说明在美国宪政史上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故答案为B项。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分歧在于联邦制和邦联制,不在于共和政体,妥协的结果是美国确立联邦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不同政治派别在分权制衡原则上存在分歧,因此也就不存在妥协,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党派之争对确立司法审查原则产生影响,而不是对司法审查制度本身的确立产生影响,排除D项。37.187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由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合并组成的“托拉斯”,到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1857年,德国出现了第一个在产品销售上进行联合的“卡特尔”,到1905年达到385个。上述现象A.适应了重化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说明德国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C.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D.有利于国内自由竞争局面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重工业生产的需要,从而出现了大型的垄断公司,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美德经济实力进行对比,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始”;自由竞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故D项排除。38.“通过与私营企业的合作而取得经济的恢复,鼓励物价上涨,从而使利润增加,并用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增加以刺激复兴。”此处描述的应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根据“用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增加以刺激复兴”可知这属于国家干预政策,不是政府控制,故排除A项;根据“鼓通过与私营企业的合作而取得经济的恢复”可知与新经济政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故排除B、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刺激经济的恢复,所以此处描述的应该是罗斯福新政,故选C。【点睛】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应对经济危机,在金融方面整顿银行业;在工业方面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并给工人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在农业方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最终目的是恢复经济发展。39.“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美元贬值可以增加美国商品的出口,有利于美国开拓国际贸易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美元贬值后无法继续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故B项错误。美元贬值是为了打开国外市场,促进商品出口,而非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故C项错误。第二次美元贬值后,美国的金融霸主动摇,故D项错误。40.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减税、增加失业津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结果年收入100万美元的巨富,收入增加134%,年收入4000美元的工人,收入增加5.6%,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有所下降。这些措施A.利于缩小社会中的贫富差距B.突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满足了美国全球争霸的需求D.旨在应对经济滞胀的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肯尼迪政府推行包括减税、增加失业津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是在践行凯恩斯主义,突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年收人100万美元的巨富,收入増加134%,年收入4000美元的工人,收入增加5.6%”说明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在拉大,故A项错误;美国全球争霸是对外政策,而材料的措施是对内政策,故C项错误;经济滞胀出现于70年代,故D项错误。41.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意在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B.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D.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答案】D【解析】从材料“《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中可以看出,《宣言》的发表为工人斗争增添了科学性,故答案选D。材料强调的是《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和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无关,因此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共产党宣言》对工人运动的影响,没有涉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排除C。42.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B.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季诺维也夫认为“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其他领导人也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说明他们并不希望新经济政策长久地实施下去,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恢复经济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B;材料反映苏联领导人并不赞成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不可能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43.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B.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C.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D.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1932—1933年为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其中农业集体化政策以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故C项正确;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说法错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不应该过于牺牲农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说法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建设模式在斯大林时期形成,故B项错误;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为表象而非原因,故D项错误。44.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此推断促其形成的因素是A.第三世界的崛起发挥重要作用B.世界多个力量中心的形成C.世界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D.全球化中需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来看,说明当今全球化进程有多种力量参与,因此需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第三世界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力量中心”的作用,排除;材料信息不是反映文化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45.1905年,爱因斯坦引入了粒子概念,认为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后来定名为光子。爱因斯坦的这一成就A.属于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认识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时空观C.标志着量子力学体系的建立D.是对量子理论的成功运用【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爱因斯坦用量子论的观点解释光电效应,故选D;材料是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经典力学,排除B;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德国的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理论量子力学体系,排除C。46.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B.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C.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D.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社会进化学说之所以更受读者拥戴是由于它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即契合了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然科学理论不一定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选项A说法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进化论也未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揭示了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是马克思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7.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样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由此可见,二者的作品A.创作方法有同一性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D.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D【解析】据材料“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雨果《悲惨世界》属于浪漫主义,巴尔扎克作品属于现实主义,两者创作方法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取材来源十分广泛的问题,故B项错误;“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雨果和巴尔扎克作品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社会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故D项正确。故选D。48.发表于1970年的美国短篇小说《玻璃山》,全文共分为100段,每段平均才一句话,并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出顺序,从1到100似购物清单的罗列以表面的数字逻辑和平行结构分解了文章的中心,从而凸显出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A.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B.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模仿C.强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D.突出文章主旨的明确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论述的短篇小说不仅文章结构不严谨,逻辑关系极为不明确,“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显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描写现实主义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学显然不注重对于把握文章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此类文学写作不突出对于文章主旨描写,故D项错误。【点睛】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总的倾向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映分崩离析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绝望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实质上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中的问题。二、非选择题(共52分)4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枓,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给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材料二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则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则为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较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本上不生产生铁,但铁器制造业仍具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比重并不大。——摘编自李伯重《明清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能源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答案】(1)差异: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原因:(1)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近代西方以重工业为主,对煤炭的依赖强,需求量大;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以用其他能源代替。②两者的工业发展程度不同:西方重工业发展较快,生产资料的生产占比较大,对煤炭的消耗较大,明清江南地区,16世纪才建立手工工场,且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生活资料占比较大,生产资料占比较小,对煤炭的消费较少。(2)关系:能源革命推动了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能源革命。①煤炭作为化石能源,相比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有机能源,功效更高,是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煤炭作为重要能源的使用,加速了工业革命,推动了“蒸汽时代”的来临。②在新科技引导下产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石油工业兴起。【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异同及原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的西方各国的发展和材料二中的明清时期的能源的描述,可以从能源消费结构对各自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概括同;从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概括异。差异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从两者的工业结构、社会生产模式的不同来回答即可。(2)本题考查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和材料二“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结合三次工业革命,从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的相互促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即可。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一角度说,历史就是从有趣的故事中悟出生活的智慧。——据百度百科等任选一个典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典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评分原则:档次第一档历史现象概括符合题意,对历史现象概述合理,评价有正确的史实支撑,论述清晰合理第二档历史现象概括符合题意,对历史现象概述比较合理,评价有较清晰的史实支撑,论述清晰合理第三档历史现象概括基本符合题意,有一定的历史现象概述,评价史实不明确,基本没有述第四档历史现象概括不明确,基本照搬照抄原材料,或不符合题意评分示例:从“半费之讼”看智者学派故事中的普罗达哥拉斯和欧提勒士这对师生因为学费问题而对薄公堂,从辩论技巧、个人智慧上来看,欧提勒士都无可挑剔,这体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追求个人主义的人文精神。古希腊商品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出现了以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了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开启了人文主义的先河。但是对个人价值的过度推崇,导致了个人主义的盛行,出现了诸如““半费之讼”事件的出现,社会道德的沦丧,城邦危机。鉴于此,苏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这一历史典故启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既要注重个人自由,也要加强道德修养,协调个人发展、兼顾集体利益,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要严格依据问题要求。首先阅读材料选取一个典故,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如从“半费之讼”反映了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根据所学古希腊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影响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再如,"李约瑟难题"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三只黑天鹅"反映了反全球化的现象。做题时注意对历史现象的概括要符合题意,对历史现象的概述要合理,评价要有正确的史实支撑,论述要清晰合理。请考生在第51、52、53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5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明初政治制度承袭元制。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凡事必先“关白”左、右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胡惟庸任丞相后擅权挠政,促使朱元璋决心削夺中书大臣的权力。洪武九年,先削去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名,只保留左、右丞相和左、右丞。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同时,罢中书省,废除丞相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六部尚书的品秩由原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朱元璋还藉胡惟庸案废置御史大夫。后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虽职责重大,但不过是七品官。另外,刑部主审讯,大理寺复审亦可驳正,朱元璋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教学设计:《观察鱼》教学课件的实践效果
- 2024年视角:如何编写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课件
- 2024年教育改革:《比例的意义》课件的新使命
- 2024年《经济法》教学课件:深入分析经济法案例
- 2024年KS258培训教程:深入浅出让你轻松掌握
- 2024年健康监测:声音监测在《听听声音》课件中的应用
- 光切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 容量评价及容量反应性
- 学校七年级组工作计划范文
- 高考数学十大考场应试技巧
- 原辅料控制程序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设计(区级公开课)
- 面包生产基本知识-面包生产常用原辅料(面包生产技术课件)
- 垃圾自动分拣机构plc控制毕业论文
- 2023新乡生态环境局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有限空间辨识与作业安全管理台账(模板)
- 设备维修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表
- Java语言程序设计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小学英语-Mum bug's bag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天然气输送管道首站门站简介演示文稿
- 复盘养猪分析:探寻背后的成功秘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