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同步学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同步学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同步学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同步学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静女》(同步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女》同步学案

学习提示

①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接着叙述她原本与男子

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场景,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接下来说

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一步说并非彤管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如此反复借

彤管“表白”,其实都是抒发对静女的爱,真实且有情趣。

②诵读这首诗,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在诗中的象征作用,感受反复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r素养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的基础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2.鉴赏诗歌的“赋”、细节描写、反复、象征等艺术手法;

3.感受诗歌所表现出的爱情的美好和甜蜜。

:重难点

鉴赏艺术形式,感悟诗歌情感。

课堂环节

情景导入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

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

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陵》、《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

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写作特点: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写法。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章法

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内涵

如:薄葭苍苍,白露为霜。/蔗葭萋萋,白露未晞。

表达效果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内容主题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2.《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

风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

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内容分为《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

雅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

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手法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环节二:初读感悟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姝()俟()隅()蹦蹦()

娈()贻()炜()美()

2.解释词义

①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跛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活动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韵就是一个字

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

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

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蹦蹦。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怪女美。

自牧归英,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任务2:自由诵读,概括章节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任务说明:文学作品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等正面

描写,对比、反正等侧面描写。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中,主要人物形象通常只有一个,是作品刻画的

核心对象,往往用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次要人物形象往往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一般作为故事的叙述者、

见证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思考1:“静女”到底静不静?为什么?

思考2:请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思考3:本诗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思考4: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思考5: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

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

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

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彤管有炜,说怪汝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深层含义?

思考2:找出本诗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的妙处。

思考3:诗经的“赋比兴”在《静女》中是如何体现的?

思考4:概括本文的艺术手法。

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

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

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对比阅读第一组:

无题

罗球®

未语先含笑,初逢半见羞。

坐来闲抚鬓,行去几回头。

日堕添金烛,春深倚翠楼。

忆昔相论文,泪寄千丝柔。

【注】①:罗球,号迁翁,字南山,江西赣县人,曾寓居于广州。

思考:本诗前四句所描写的女子形象与《静女》中的女主人公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对比阅读第二组: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一一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一一古代城门上的楼。

思考:比较《邺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环节四:思考延伸

材料一

①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

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

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

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烈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

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

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因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故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

一部分。

②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

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③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

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

的作者主要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

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

作。且由于政治言说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④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

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诗歌与音乐结合,有助于

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

与音乐的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材料二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勇于祭祀、宴会和各种

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

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

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

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邺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

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

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

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

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

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候为了卫国

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

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

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候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⑤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

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

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

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

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

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材料三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那样的心底干净,世界在无邪的文字里,变

得温柔而多情。千百年来,它就如盛开在彼岸的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只是往往在不经意

间,就被我们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我们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用朝圣的虔诚去聆听,

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是我们心底曾经响起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唱过的歌谣,我们前生无邪的记忆。

如果说在平常日子里,凡身会沾染无尽的烦忧,那么在《诗经》里,我们都成了那个花树下含笑的人。

在水边听水流潺潺,在风中看芦苇摇曳,在路上闻花香幽幽。抖落一身的灰尘,深浅于古《诗经》的优美

中,举手投足间,就多了几分优雅。

《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远古的人们,吟唱着《诗经》的句子,在田野,在村头土房,在山涧,在

落日余晖里。该是多少美好的时光,才凝聚了这千年的《诗经》啊。

思考:如果你作为传统文化宣讲员,向同学们介绍《诗经》对我们当代人的价值或功用,请依据以上三则

材料,结合下面的例句,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参考例证:

①人之多言,亦可畏也;②于嗟女兮,无与土耽;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⑤王于兴师,修我戈矛;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课后反思

收获不足

答案

♦环节二:初读感悟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姝(shd)俟(si)隅(yU)W®(chichu)

娈(ludn)贻(yi)炜(w3i)M(tI)

2.解释词义

①见:通“现”,出现。

②爱:通“菱”,隐藏,遮掩。

③说:通“悦”,喜爱。

④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⑤匪:通“非”,不是。

⑥姝:美丽漂亮

⑦城隅:城角

⑧跳蹦:徘徊

⑨娈:美好

⑩洵:确实

任务活动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1: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跳蹋。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怪/女美。

自牧/归英,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任务2: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相候)

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相赠)

第三章写青年之诚。(相悦)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思考1:明确①不静。②“爱而不见”足见女子的调皮、可爱、活泼。虽然女子躲起来,但在男子看来

该女子是娴静的;男子已经沉迷于对女子的喜爱之中,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

的称呼。

思考2:明确男子形象:①有爱慕之心、有诚信之心。姑娘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呢,还是

她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呢?男子非常着急不安,反映他对女子的深情。

②有忍耐之心。他如约而至未见女子却并未离开,也没有口出怨言。

③忠厚淳朴。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蜘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

副憨态可掬的样子。

由此可见,男主人公目前是一位憨厚朴实且真诚痴情的好男儿。

静女形象:①娴静温婉美丽。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静女不静,

富于野性和调皮?)

②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静女“爱而不见”呢?第一种可能:静女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

一下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静女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

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第三种

可能:静女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静女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③大胆开放,敢于追求幸福。静女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

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约会比男子先到,还是主动给男子送定情信物,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

具有叛逆反抗性,敢于追求幸福。

思考3:明确①对比:“骚首痴蹋”、“说烽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青年急而

不得见的焦急心态、憨厚的性格和对女子的喜爱之情。②双关:“形管有炜,说怪女美“、"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接受葭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

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思考4:明确①重章叠句。②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

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③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生动刻画了“静女”美丽、调皮、可

爱、勇于追求爱情人物形象,深化诗歌美好爱情的主题,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思考5明确①更喜欢“葭草”。②按理说,彤管比葭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

“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葭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

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③因为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

已不是一般的葭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1:明确①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②男青年表面指喜欢姑娘所赠的彤管,实际上借此表达对姑娘

的喜爱之情。

思考2:明确①本诗精心选择了“搔首蜘蹋”“爱而不见”两个细节。②“搔首痴躅”描绘出男青年抓

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意和迷恋程度。“爱而不

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③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

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思考3:明确①“赋”的表现手法。直接铺陈叙事,巧妙选用细节,其中动作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表现出男女主人公热烈淳朴的恋情。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蔗”草之美比“静女”之

美。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

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