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样本_第1页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样本_第2页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样本_第3页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样本_第4页
管理制度与管理哲学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制度和管理哲学第一讲 中国经济非均衡分析第二讲 创新和宏观政策目标第三讲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第四讲 公平、效率和道德力量调整

第一讲 中国经济非均衡分析一、两种体制和两种调整手段(一)资源配置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含义,怎样配置资源?配置制度。配置方法。(二)两种体制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订义。区分微观经济基础不一样:是不是真正市场主体?经济运行方法不一样:指令和选择政企关系不一样:上下级关系还是服务关系?经济活动范围不一样:板块论还是复盖论?指导思想不一样:有些事既可由政府办,也可由市场办。分歧在于,“政府能够办由政府办”,还是“市场能够办由市场办”?(三)两种体制不能并存,也不能结合1.为何不能并存?“为主”只能一个。为何不能结合?从上述区分看出,两种体制相互排斥。(四)两种调整手段能够兼用市场体制下能够用计划调整手段(即政府调整手段)。为何能够如此?计划体制下能够用市场调整手段。为何能够如此?

(五)搅拌机假设搅拌机作用搅拌机管理者制订规章制度排除故障微调管理者替换不了搅拌机市场是一个大型搅拌机搅拌机动力何在?二、计划体制在中国长久存在原因(一)空想社会主义模式影响认为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弊病,消除贫富差距,从而实现理想社会。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全部向往计划经济。(二)社会主义幻想之一:建立计划体制将处理短缺问题幻想为何破灭?从供给和生产者主动性分析从有效供给和市场需求分析从投资风险和无效投资分析从开放和资源转换分析(三)社会主义幻想之二:建立计划体制将确保公平实现幻想为何破灭?从“实现共同富裕是最大公平”分析从机会均等分析从生产要素流动分析从权力是否被滥用分析

(四)计划体制牢靠性政治力量支持盘根错结舆论作用迷惑性:对“大锅饭”认识 (五)经济学家哈耶克论点三、中国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过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大讨论意义。(二)改革从最微弱步骤突破农村家庭承包制。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会怎样?(三)乡镇企业兴起计划外市场出现(四)特区建立改革非自发性(五)改革转向城市:十二届三中全会于是出现了改革根本之争。为此,必需从非均衡理论谈起。

四、非均衡中国经济(一)均衡和非均衡经济均衡定义: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价格自行调整,非均衡是局部、临时。经济均衡前提: ①市场是完善②信息是通畅,人人可得到充足信息;③价格灵活;④资源无限供给;⑤存在拍卖商;⑥人是经济人。经济非均衡现实性: ①市场不完善,竞争受限制;②信息不通畅,并非人人可得到充足信息; ③价格不灵活;资源有限;并非四处有拍卖商;人是社会人。经济非均衡形式: ①过剩:有限市场面临过多供给者; ②短缺:有限资源面临过多需求者; ③过剩和短缺并存; ④非均衡刚性。(钟摆不和地面垂直)强制消亡 缺口,只会引发更大损失。(以失业为例,强 制消亡失业,只会牺牲效率)(二)两类非均衡非均衡分为两类:第一类非均衡—市场不完善条件下非均衡第二类非均衡—市场不完善和缺乏市场主体条件下非均衡中国属于第二类非均衡,所以必需以企业改革为根本,而不能以价格改革为根本。价格全部放开是改革结果,而不是出发点。西德经验不可取管不住货币条件下放开价格后果内因和外因,主体和环境社会承受力.表面激进和实质激进(表面渐进)中国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由第二类非均衡进入第一类非均衡;第二步由第一类非均衡向均衡靠拢。五、产权(一)产权改革和产权交易产权改革含义 产权改革指:把不明晰产权变为明晰产权,从而使传统公有企业变为投资主体明确、产权得到界定企业。产权交易必需性公有资产两种形态(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产权交易是资产形态转换。产权交易能够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产使用效率。消除对产权改革和产权交易误解公有经济为主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包含资源存量)不规范产权交易应该规范化;公有资产转让后去向必需严格监督;产权交易市场应逐步完善“靓女能够先嫁”。资产重组。捕鳗鱼启示。怎样看待“不改革国有企业也能有效益”?短暂性原因何在?责任人升迁;盲目扩大规模;吞并后包袱;“摇钱树”、“小金库”;领导班子不团结。 (二)国企改革1.国家控股作用51%含义;公有经济力量大小标志。

2.国家控股模式第二种最好。为何?国家独资企业控股第二种最好。为何?多元投资主体企业控股环形持股、交叉持股3.国有股百分比合适:不能把国有股减持视为私有化协议转让一部分国有股。基金吸纳上市转让一部分国有股。国有股从一般股改为优先股。股转债问题。从企业控股到行业控股。 4.大型国有企业向企业集团转变 ①“挑一个好儿子上市”; ②“弟弟吞并哥哥,把哥哥变成自己儿子”; ③“经过配股,儿子逐步消化老子”六、结构调整(一)木桶原理短线决定标准。生产要素替换和资产重组原有体制下生产要素替换和资产重组困难难以调整结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二)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量太小,无济于事活水变死水量太小,无济于事活水变死水 增量调整困难何谓存量调整?政企不分,产权界定不清——政企不分,产权界定不清——无前提没有渠道没有动力:为谁辛劳为谁忙? 存量调整困难

(三)为结构调整发明条件市场引导投资投资主体受利益吸引而参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较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不处理体制问题;国企吃大锅饭问题。直接融资:企业到证券市场融资,逼企业改制,逼企业提升效益。七、证券市场(一)证券市场作用促进股份制改革为深入建设筹集资金加速结构调整促进高科技发展(二)证券市场变动无规律性“猩猩掷镖”小说股市能否估计?非零和游戏、“击鼓传花”谁能赚大钱?(三)证券市场和社会稳定股民期望社会稳定。上市企业质量,发行审核委员会。读报认真,关心国家大事普及市场经济知识增加就业老年人活动场所之一

八、深入经济改革三种思绪比较:(一)思绪之一:调整分配结构理论依据何在?分析: ①两种收入差距并存。②发展是硬道理。③平均主义再度泛滥。④“肥猪”比方。⑤“造血”和“输血”。⑥无法应付加入WTO后形势。(二)思绪之二:集中财力理论依据何在?分析: ①财政是水库。 ②中央和地方两个主动性。 ③人为组成国有企业集团教训。无法应付加 入WTO后形势。(三)思绪之三:民间资本介入,加速国企改革理论依据何在?分析: ①国民待遇。消除民间资本介入障碍。 ②怎样应付加入WTO后形势?制度创新; 资金到位;技术创新。 ③前景。人气集聚,信心。

第二讲创新和宏观政策目标一、创新概念(一)创新定义熊彼特贡献(1883—1950)。创新是指:引入一个新产品采取一个新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取得一个原料或半成品新供给起源实施一个新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不一样于发明,只有把发明引入经济生活,并带来盈利,才是创新。(二)创新作用经济波动:创新—盈利—模拟—投资热—盈利机会丧失—经济收缩—再一次创新。推进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熊彼特创新定义中包含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①,①,②,④……属于技术创新③,⑤……属于制度创新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制度创新和制度均衡(一)制度创新定义:是指能使创新者取得追加利益现存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比较:相同处:a.全部是一个发明被引入经济之结果。 b.全部使创新者得到追加利益。不一样处:技术创新和物质资本寿命相关,制度创新则不然。制度创新过程:预期利润(潜在利润)引诱。第一行动集团(个人、团体、政府)之形成,作为创新主体。方案选择,可行性,利润最大估算。有赖于第二行动集团帮助。(如政府、议会或其它服务机构)实现制度创新。例证: ①环境保护收费制第一行动集团—居民, ②工会第一行动集团—工人,③金融制度创新第一行动集团—银行、用户,(如支票应用, 股份制,期货交易)5.个人从事制度创新成本和收益不对称性。(二)制度均衡定义:外界已不存在能够经过制度创新而取得潜在利润机会,所以,不管怎样改变现存制度,全部不能给从事变革人带来追加利益。制度均衡被打破条件 ①外部条件改变(如技术进步),出现取得潜在利益机会; ②制度上出现了新发明,能够得到潜在利益了。③有了新工具,能够得到潜在利益了。 ④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改变,出现取得潜在利益机会。制度创新和制度均衡更替。三、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 (一)技术创新定义:是指能使创新者取得追加利益现有技术变革。决定技术创新原因:竞争程度:技术创新能使创新者在同对手竞争中赢利;企业规模: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所开辟市场越大;融资能力:越能融资,越能从事大技术创新;垄断性:技术创新越能持久,短期内不被模拟;拥有旧设备寿命:包含技术创新中损失大小。3.相关二板市场思索:必需性和要求4.最适宜于技术创新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不适合:无法确保技术创新后持久收益。完全垄断也不适合:无对手威胁,不急于技术创新。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市场最适合。有一定竞争,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有一定垄断,能够保障技术创新后收益。 (二)技术推广模拟──指对技术创新模拟。模拟者考虑是风险性、投资额和预期收益。尤其是风险问题,因为技术创新盈利率只有事后才知道。守成──指坚持原有技术。守成者考虑也是风险性、投资额 和预期收益。模拟越多,守成越少,因为风险小了。3.S形曲线第一阶段:试验阶段,多数观望 第二阶段:模拟者增多 第三阶段:轻易采取技术创新全部搞了,剩下是难点。四、创新者 (一)创新者和企业家是同义语家庭经营制作用和不足。“百年老店”而没有发展,只能说明缺乏创新和企业家。企业家条件: ①有眼光; ②有胆量; ③有组织能力。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现阶段中国企业家产生过程。企业家来自实践:特殊环境作用。把过去经历看成“磨难”。人力资源性质、作用;企业家才能是人力资源表现。历史上实例。现实中实例。

(二)新型企业家:建立新观念。对新经济见解。相关泡沫经济。网络影响:小股东串联,信息对称,透明度增大。第五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管理才能之外,再加上信息。多元分配体制和分享经济。依靠教授决议、比较决议。依靠社会上教授群。改革利益导向,而不是危机导向。善于融资并提升资本利用效率。善于发觉人才和“挖人”(“猎头企业”)。优异人才往往是“挖”来。 (三)创新者和创新技术创新有赖于制度支持技术创新需要动力和压力中小企业和技术创新 服务中心(技术、法律,投资咨询)人才库(借、聘人才)中小银行支持产业升级高科技产品能扩大中国外市场。高科技产业发展。每行每业全部有高新科技。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对反复建设了解 反对投资主体不负担风险反复建设技术进步来自竞争,有反复建设才有竞争。打破生产力布局原来格局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谁是最大受益者?

五、“软着陆”和通货紧缩(一)“软着陆”分析用词不妥—航天科学用语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原因: ①投资过大; ②结构失调。 转型发展中国家还有以下原因: ①通胀由隐蔽到公开; ②国际接轨; ③体制性通货膨胀。“陆”在何方?(不知通货膨胀率以多大为适宜)非均衡条件下警戒线。强制“着陆”—飞机不是落在平地上,而是陷入“泥潭”。(要靠主动财政政策这部拖拉机把飞机拖出泥潭)(二)通货紧缩分析通货紧缩由来。人气。收入预期紊乱(下岗影响)。支出预期也紊乱。通缩和货币供给量无大关系。刹车轻易开启难。发达市场国家:刹车灵,开启也灵。刹车轻易开启难,表明体制有问题,车有毛病,路也有些问题。另外,还同政府行为和居民行为之区分相关。通货膨胀和失业承受力—大家长久可适应一定通胀,只要收入上升。但承受不了失业。(积蓄少了,亲友下岗了,家庭抚养系数大了,心理不平衡了。)“就业优先,兼顾物价稳定”。发展中求稳定。自行车假设。走钢丝比方。明末淘汰驿站风波

六、就业问题缓解(一)就业问题长久性新增劳力,农村外流,长久过剩劳力。经济增加率变动和就业率变动不对称。国家控股企业向高精尖发展。怎样增加效益?靠创新。减员,微观上可能增效,也可能不增。宏观上肯定不增效。(二)多个就业渠道小区服务,物业管理,环境保护,环卫。旅游业,假日经济。弹性就业制。(三)民营经济作用无小不活,无小不富,无小不快,无小不稳。(劳动密集型、高新科技二者缺一不可)一家两制民营经济发展中不利条件:市场准入,税收,金融,特殊公关成本参与国有经济重组,主动而又审慎,本身产权清楚,摘红帽子,吞并和效益对比,不要好大喜功,要从实际出发,不追求轰动效益。(四)就业问题趋势以就业扩大就业(理论依据。对限制民工见解)三个产业全部有吸收就业潜力第一产业—靠政策第二产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第三产业—靠收入增加和消费观念改变,也靠服务质量。供给制造新需求。

第三讲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一、经济增加结构分析(一)经济增加速度同财政收入相关同就业相关同缩小和世界优异国家差距相关(二)经济增加结构分析三个产业、四个阶段分析中国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以后二、三十年内仍可维持6-7%左右增加率(三)对中国经济增加启示基础大而肯定减速之说法不正确第三产业还可再进行深入结构分析 ①和金融保险证券相关行业②和商业相关行业③和生活服务、福利、保障、休闲度假、旅游、提升生活质量相关行业。④和环境相关行业(也是和生活质量相关行业)⑤和文化、教育、体育、科学研究和普及相关行业(一样是和生活质量相关行业)二、新消费需求发明 (一)能否发明新消费需求?从需求层次看,欲望变动作用。从相互影响看,消费行为示范作用。从指导消费看,政策引导作用。从购置环境看,只要供给条件改善,就行了(以诊治牙病,和旅游住宿、交通为例)。(二)怎样实现新消费需求?大家手中有可变现资产(股票、债券等)旧消费需求向新消费需求转换新消费需求实现,能够依靠消费信用。最关键是收入增加——常常收入增加和偶然收入取得(三)新消费需求持久程度要靠长久稳定收入来支持。新消费需求已进入大家常规需求(奢侈品不再是奢侈品了)社会评价影响(包含小圈子内评价)。(四)进入良性循环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经济增加→收入增加收入预期好→增加劳务供给→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经济增加→收入增加→收入预期愈加好三、区域发展新思绪(一)梯度推进含义。不足。(二)中心幅射含义。不足。边疆一些地域无中心城市,怎么幅射?应先培育中心。和梯度推进结合。(三)中心城市联网幅射含义红黄蓝三色标明地图联网辐射好处 4、联网后,网内梯度推进。和其铺开,不如把原有中心做大。

(四)相关西部开发新思绪——市场,计划,培育经济中心,再幅射。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可靠国债。企业——投资主体,东西部合作,现有上市企业以子企业形式进入西部。应该许可在西部做东部做不到事。四、农村市场开启(一)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滞销、价格下降。乡镇企业不少已萎缩,分化速度快。(二)农民负担农民提留不应按村平均收入计,这么廉价了大户。费改税。(三)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这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科技下乡。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业为主,多个经营。订单农业。企业、基地加农户。农产品经纪人,收购,运销,引进新品种,改善技术,提供信息,可利用网络。 (四)乡镇企业明确产权,政企分开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之路 (五)农民观念改变学技术,了解市场,知道融资好处,农产品期货(有利之处)借地脱贫之例外迁脱贫之例对民工外出认识一人外出,全家脱贫;一人外出,全家观念转变。五、住房建设和城市化 (一)住房建设住房建设三种效应:投入产出效应,区位效应,诱导效应配套方法①延长分期付款年限②二级市场放开—可由租房企业购下再租,甚至连家俱也买下。③廉价出租房④发展城市轨道交通⑤减税 3.新观念 ①新购房户,把购置房屋用作租赁②城镇居民全部有购置第二套住房愿望③购房是投资(等候房价上升),最少可保值。(二)城市化 1.迫切性 ①增加居民投资渠道 ②城市扩建带动经济③增加消费渠道④增加就业渠道 2.发展小城镇及其不足 和中等城市相比: ①占地多②热能使用效率低③环境污染不易控制,也不便治理④第三产业难以发展 3.城市化和社会发展 ①农民进城,观念改变,同市场相适应②农民进城,农村中封建思想、家庭影响、宗教观念束缚降低了③农民进城,下一代受教育机会多了。

第四讲公平、效率和道德力量调整一、对公平了解 (一)平均分配通常情况下不公平特殊情况下公平(天旱分配水,地震洪灾分配面包等),包含生存权问题。 (二)机会均等站在一条起跑线上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吗?家庭背景、居住地点不一样。 (三)收入合理差距只能模糊解释,“合理”无标准。通常不能用拍卖方法来定 (四)认同对每个人所在群体认识有认同,就不问是否公平了。小到家庭(儿女数人认同自己家庭),中到企业,“共患难”,大到社会(战争时期撤退,沉船……),全来自认同。二、对效率了解(一)效率两种解释 1.生产效率:投入和产出之比 一定投入下,产出越多越好 一定产出下,投入越少越好 2.资源配置效率 由资源配置不合理到合理——增加效率(尽管投入不变)(二)效率两个基础 1.效率物质技术基础 由设备、熟练劳动力组成

2.效率道德基础 由信念、道德、习惯……组成 3.常规效率和超常规效率 常规效率——物质技术基础 超常规效率——道德基础 例一:反侵略战争;例二:救灾;例三:移民(三)公平和效率关系 1.公平和效率矛盾由来 ①把公平了解为收入均等,由此产生同效率矛盾②把公平了解为机会均等,也有可能产生同效率矛盾:绝望者无主动性。③把公平了解为收入合理差距,因为“合理”难界定,也可能有矛盾 2.公平和效率相互促进 把公平视为认同,能够同效率相互促进。三、第三种调整(一)人类历史考察人类远古时期靠什么调整?边远地域怎样?社会大动乱时期靠什么调整?社会生活中非交易领域:包含家庭、家族、街坊邻里、同乡、同学、师生关系,学术活动,公益活动,社交活动。小结:第三种调整存在 (二)文化建设 1、文化建设性质企业文化建设,小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既非政府调整企业文化建设,小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也非市场调整 而是第三种调整 2.文化建设作用 ①增加相互了解,有“共命运感”——认同②培育集体精神、团体精神、企业精神、企业风格。③发扬互助精神(三)自律 1.自律和约束 自我道德约束。 2.自律和激励 自律除了约束而外,也是激励(走向认定目标) 3.自律艰苦 难点之一:诱惑 难点之二:压力(说假话,作伪证) (四)第三种调整作用 1.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之间 介于二者之间。道是无形却有形,道是有形又无形。 比如:乡规民约可能是有形,自律是无形。 2.同市场调整关系 市场经济讲诚信。 有了道德调整,市场调整更有效。 3.同政府调整关系 政府调整讲自觉遵法,包含同违法现象作斗争。 有了道德调整,政府调整也更有效。 4.在没有市场调整和政府调整之时,道德调整是唯一。有了市场调整和政府调整之时,道德调整时时刻刻起作用,即使不是基础性。

四、韦伯理论和现代化 (一)韦伯理论 1.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为何南欧不能产生资本主义?为何中国也不能?(佛、道、儒教) 为何只能产生于西欧?(荷兰、英国) 2.勤劳和积累“天职”:韦伯理论关键 “天职”:韦伯理论关键②积累财富(二)韦伯热1.原因 ①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德国和日本②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新独立国家2.不一样见解韦伯是文化史观代表人物,过分突出文化、伦理原因作用法国是旧教国家为何资本主义发达?——旧教本身,也在改变。这时旧教已经不是十六、七世纪旧教了。新加坡重儒家思想,为何资本主义兴起了?——发扬儒教中重道德、重信用精神。(三)韦伯理论引发思索动力精神动力之关键。精神动力来自信念。精神空虚近期效应——虚无主义。“看透了”,“没意思”,“什么全部不在意”,“玩世不恭”精神空虚长久效应——民族颓废情绪,没有创新精神,也缺乏实干精神。

五、社会中坚力量(一)罗斯托夫采夫见解罗斯托夫采夫名著《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传统见解之一:阶级斗争造成西罗马帝国灭亡。传统见解之二:民族矛盾造成西罗马帝国灭亡。罗斯托夫采夫见解:摧毁社会中坚力量,造成西罗马帝国灭亡。罗斯托夫采夫见解产生背景:对苏联当初情况不满和隐射。 (二)罗斯托夫采夫见解给大家启示第一个启示:一个社会是依靠一大批生活安定,对社会有信心,并致力于社会发展人来支撑。第二个启示:一个社会最担心是出现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