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赏析一_第1页
初中古诗文赏析一_第2页
初中古诗文赏析一_第3页
初中古诗文赏析一_第4页
初中古诗文赏析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古诗文赏析一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芍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苓菜,左右米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苓菜,左右莘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要点: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朴实

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背景材料

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

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500多年间产生的诗歌

作品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

颂三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二、整体把握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

的焦虑心情,反映了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兴”,是触景生

情,托物兴辞,这种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使全

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形式,

使诗歌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

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三、重点词、句

1.“关关雎鸠”:全诗用关雎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

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窈窕、淑”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

也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悠哉悠哉”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

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把这种炽

烈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4.“左右流之”“左右采之”既刻画了她的美丽,又赞

美了其勤劳。“流”“采”,极写少女采存菜的忙碌和姿态

之美,使全诗充满动感和生机。

2.兼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

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萋萋,白露

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垠。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涧从

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赏析要点: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朴实

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背景材料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

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这首诗同样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低回

不已,飘逸自然。诗中特别是三用“宛”字,更给人以迷

迷茫茫、难以捉摸的感觉。

三、重点词、句

1.”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萋萋,白露未晞”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每章开头点明季节的景物描写,

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2.“溯涧”二句,叙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

点明“伊人”的位置,突出了道路的坎坷难行,也表现了

主人公的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3.“溯游”

二句,叙写寻找意中人顺流而下的情景,写出“伊人”的

位置及可望而不可及,更表现出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以及不能和心上人相会倾诉衷情的怅惘情怀。

3.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

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

赏析要点:按照作者“看到什么”一一“想到什么”

“抒发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一、背景材料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

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

要对手一一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想得到乌桓

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

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

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

沧海》一诗。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

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

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

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

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

景语皆情语”,本诗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

写景诗的上品。三、重点词、句

1.“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

远瞩的昂扬气概。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

“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

是特写;

“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

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

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

汉:指银河。这四句互文见义,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

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

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

的象征。

4.《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赏析要点: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

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一、背景材料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自称“五柳先生”,济阳

柴桑人,东晋诗人。他自29岁入任,后因仕途坎坷,又不

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间小人”,于41岁毅然辞去官职,

回柴桑隐居,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他创作了很多至

今仍传诵世间的诗歌,《饮酒》其五便是其中的一首。

二、整体把握

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

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作坚决

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

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三、重点词、句

1.“悠然见南山”:“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

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

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心境,自然

真切。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具体描写南山景象,

从“采菊、日夕”来看,此诗是写在秋天的晚上。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对全篇的总结。“忘

言”中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5.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背景材料

《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王勃初唐诗人,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他的一位

姓杜的朋友到蜀州去任县尉,王勃写了这首诗送行。作者

在这首诗表达了与知己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二、整体把握

1.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并勾

勒出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点出秦蜀两地相隔千里,一

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望五

津”即“望风烟五津”写出了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

途的艰险。2.三、四两句是劝慰勉励友人,不作哀伤之别,

也是自慰,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旷

达、爽朗的胸怀。

3.五、六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既是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四海之内有了知

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

4.最后两句以幽默的口吻劝勉对方:不要在分别的岔

路口,像儿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佩巾。“在歧路”三字

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儿女”字面的意思是年轻的情

侣,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别后不要悲伤,这也是诗人自己

情怀的吐露。

三、重点词语

1.“城阙”是帝王居住的城,这里代指长安。“风烟”

指风尘烟雾;“五津”泛指蜀州。

2.“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指离别的情意。

“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

3.“海内”即全中国;“存知己”指有知心的朋友。

“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邻”即近邻。

4.“岐”同“歧。叉开;“在岐路”指在分手的地方。

“儿女”指青年男女;“沾巾”意为沾湿手巾。

6.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背景材料

1.《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

唐代诗人

2.题解:次北固山下,意思是乘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二、整体把握

诗人离乡远游,乘船夜渡长江,来到北固山下时,一

轮红日已浮出水面,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山清水秀的江南

春景。又见空中大雁向北飞去,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

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二、重点词、句

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客路:路过。潮平:平潮

时水位最高,所以河床宽阔。

风正:风顺或者正好迎合方向。悬:挂。海日:古人

以为太阳从海中升起,故称海日。残夜:夜晚的尾声,天

快亮的时候。江春:江边的春天。旧年:年已旧,一年快

过去了。乡书:家信。何处达:即“达何处”,送到什么地

方。

归雁:大雁冬日南飞,春暖北回,故作遥寄乡书遐思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春

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

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诗人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

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用“生。江春用

“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日生残夜”,“春入

旧年”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

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7.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背景材料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

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军从凉洲南入吐鲁番二千余

里,战于青海西,大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

出使塞上,宣慰将士,写下了这首诗。在这首诗里,诗人

描述了他此次出使塞上的所见和所感。本诗是写诗人出塞

途中所见的景象,是王维诗中的名篇。

二、整体把握

诗的成功主要在于叙事和写景相结合,但重点在写景。

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

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景象阔大,气势雄浑。

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名句”。

三、重点词句问边:到边塞察看。属国:汉时称已归

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即附属国。

居延:古代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在

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古诗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无

定。

萧关:西北一关塞名,

首联紧扣题目“使至塞上”四字,交代自己这次出使

的任务是“问边”,已到的地界是“塞上”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汉塞”指汉唐代,胡

天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诗人以“蓬”、“雁”

自比,实写塞上秋景,表达乡思之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十分工整的对

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直”状孤烟之高,

“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表现了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最后两句写途中得知军情,语言豪迈,显示出一位使

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候骑:担任侦察与传信的骑兵。燕

然: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

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背景材料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这

首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谪为龙标尉后所作。王昌龄的

诗歌久负盛名,但仕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天宝七

年,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

为此,常建在《鄂渚招王昌龄张债》一诗中曾发出愤怒的

指斥“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李白当时也以敢于蔑

视权贵、放荡不羁的高风亮节为天下称慕。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歌想象奇特,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

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

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

远的夜郎之西。

三、重点词句

左迁:贬官五溪:雄溪西溪等五条溪的总称夜郎:古

代的夜郎县随君:一作“随风”。

诗篇以写景发端,“杨花落尽子规啼”,写眼前景兼点

明节令,融情入景,在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里,蕴含着飘

零之感和离别之恨。

次句写问讯,“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

之意,将李白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愫突现出

来。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

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人隔两地,难以

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

己离愁。9.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背景材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天宝

三年唐玄宗听信谗言,免去李白的翰林官职,李白愤然离

开长安时,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叙写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表达了怀才不

遇的苦闷和愤慨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对

前途的坚定信心。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情调。

三、重点词句1.“金樽美酒”,“玉盘珍羞”,宴会的热

闹反衬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2.“停”“投”“拔”“顾”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

郁。“茫然”反映了作者的失落心情。

3.“冰塞川”、“雪满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受到的挫

折,苦闷、抑郁的神情跃然纸上。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

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

脩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

而过,不久被君主汤聘用。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诗人增加了信心。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复杂内

心的独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不得开心颜。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自己的

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态度和

勇往直前、充满自信的斗争精神。

10.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背景材料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

岳、南岳、西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

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

写于北游齐、赵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

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二、整体把握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描绘了泰山

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

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是自远

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三、重点词句

“岱宗夫如何”,写作者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

神。岱是泰山的别名,是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

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句首的虚字,无义。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

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

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

有情。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

所以说“割昏晓”。“割”实为传神之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因长

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

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蕴藏着诗人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之句。“会当”意

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

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11.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背景材料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

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

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

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

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整体把握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

人境况,充溢离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

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

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格律严谨,铿锵作响,千百年来

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三、重点词句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

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

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人怵目惊心。“深”,令人

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

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

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

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

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时恨别,花鸟使

诗人落泪惊心。触景生情,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

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

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

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

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

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

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

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

一层悲哀。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

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背景材料

肃宗上元元年,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

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

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二、整体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之中。

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

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第一节五句,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

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

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

“洒”“挂胃”“飘转”,一组形象的画面,紧紧地牵动诗人

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三重”可见受灾之重。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茅草被“卷”走,已

无法收回。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

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忍能对面为盗贼”并

非实骂,乃愤激之辞,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

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

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其沉痛。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床头屋漏无

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倍感凄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

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这贫

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

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

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

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自然

过渡到全诗的结尾。“长夜”一句有双关意,漫漫长夜何时

到天明,战乱何时才结束!最未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

明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而这理想并非是为解

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寒士。表

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

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背景材料

岑参,唐代诗人。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官至嘉州刺

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由于从

军多年,他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

情辞慷慨。本诗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时,

是唐人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整体把握由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内容不外乎

两个万面:咏雪、送别,前10句咏雪,为武判官归京创造

了一个特殊的送别环境,后8句写送别。全诗以送别为主

旨,以咏雪贯串全篇,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

阔;情景交融,依依惜别深情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狂雪早,

狂风怒号的声威声声入耳,遍地肃杀的景象历历在目。一

个“飞”可看出雪花劲舞之状。“即”写出惊奇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南国

春花作喻,活脱脱的画出大雪压枝的奇景,冰天雪地换作

了明丽春光,景象奇丽。雪莱的名言不是说:冬天来了,春

天还会远吗?产生这样奇特美妙的联想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

同是洁白的。“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换的神奇,而且

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3.后8句写送别,是通过第10句“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酝酿气氛引入的,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

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想象:抬头望,阴云万里,低头看,冰天雪地;朋

友远行,前途艰险,无限惆怅。这两句酝酿了“愁”的气

氛,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

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下文的饯别作了

铺垫。

4.“纷纷墓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

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一一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这白雪

与红旗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

英武气概。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之

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凝望,惜别之情极为动

人,耐人寻味。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

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他在想些什么?

四、拓展理解1.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与雪有关的

诗句。

2.同是写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雪景与

《沁圆春•雪》相比,有何不同?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

何会产生这样的差异?

体裁:诗一-词景物:雪中奇寒--江山多娇感情:惆

怅---乐观豪迈

这两首诗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气质的作

者的不同思想感情。

3.试比较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K《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

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

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

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

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

的劝酒辞。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

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

读得慷慨而婉转。2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背景材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昌黎先生集》。他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

宋八大家”之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二、整体把握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

句,揭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

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

突出早春的可爱。

三、重点词、句

1.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

泽,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

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

曲同工之妙。

2.“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草因

雨而绿,但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

无。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

朦胧景象。

3.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

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

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

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

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

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四、拓展理解

1.为什么诗人将早春看作“最是一年春好处”呢?你

喜欢的春光是怎样的呢?

2.积累四句描写春景的诗句。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背景材料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

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

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

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

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二、整体把握

诗人回顾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达了愤

慨不平的心情。尾联以“长精神”自勉,从而点明酬答的

题意,收束全篇。中间两联,或用典抒情,或借景达意,

尤为精警形象,全诗跌宕起伏,沉郁而不失昂扬精神。主

要艺术特色:用典,富有哲理。

三、重点词、句

1.这首诗的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刘禹锡因参加

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

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

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

人抑制已久的不满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一个是

“闻笛赋”,“怀旧”句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另一个是

“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诗人以王质自比,抒发

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

沉。3.颈联是全诗的精华。“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

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诗人虽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

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

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这一联所表达的

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

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

然规律。

4.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长精神”三字,

表明诗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四、拓展理解:列举出两三句表现诗人豁达乐观情怀

的诗句

16.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

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背景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和元稹齐名,并称

“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白居易

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

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

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自居。白

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

谕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著有

《白氏长庆集》。二、整体把握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

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

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

衣足食而深感愧疚,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2.叙事详尽生动,把割麦与拾麦者的可怜与苦涩描写

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画。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拿农民的悲

苦与官员们的舒适作鲜明对比。

3.在叙事的同时采用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

术特色。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

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

了对比。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

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

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4.这首诗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三、重点词、句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

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

农忙季节。

2.“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

南冈”,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

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青壮年们的劳

累和辛苦,他们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

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

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

真的不知热吗?不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

只得忍着、挺着。5.“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

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

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6.“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

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卖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

种,无麦可收,只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过活,真是

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

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

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

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7.“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

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

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

叙事转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全

诗的精华所在。

四、拓展理解

1.农民割麦如此辛苦,你有何感受?

2.在封建社会里,还有那些同情人民的诗作。。

17.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赏析要点:

一、背景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户湖

即今杭州西湖。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

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十分迷人。

二、整体把握

漫步孤山寺和贾亭边,西湖春水刚刚上涨与岸齐平,

浮云、湖波连成了一片;有几处早早出窝的黄莺争着飞到

向阳的暖树上啼叫,那边不知是谁家新飞回来的燕子正忙

着衔泥筑巢。各种各样的鲜花逐渐开放,多得使人眼花缭

乱,初春的小草刚刚能遮盖住马蹄;西湖东边绿树成荫的

沙堤,令人喜爱得流连忘返。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

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转换衔接自然,

描写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以“春”字为着眼点,紧扣早春西湖的特征,不仅写

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写出了自然美

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

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物给予人的感受。“早莺”“暖树”

“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尽显早春特色,极富表现

力。“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极有分寸,把莺燕的

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恰当地描绘出来了。

三、重点词、句

1.“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

初平云脚低”,写诗人了望湖面。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动物的变

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

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

是家家,初春时候飞鸟不多。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植物的变

化写早春景象。一写花多,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也言看花

人多。“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

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

马游春的风俗。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充分表达了

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

点。“行不足”是喜爱之情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

字。

18.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

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辗

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要点:

一、背景材料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

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把握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两句说黑云高压城上,城

好像就要被摧毁,云隙中射出的阳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

上,闪现出一片金鳞,这是描绘敌兵压境,危城将破的情

景。三四两句中,“角声满天”是说日间的鹿战,“燕脂夜

紫”是说战血夜凝,描写激战后的光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五六两

句形容撤退时,军旗半卷,鼓声不扬。结尾两句表明寸土

必争,奋死抗敌,以尽忠报国之意。

全诗歌浓墨重彩描绘了悲壮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

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

“燕紫”“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

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谴。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

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三、

重点词、句

1.“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

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愤和危急形势。“云”上着“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