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材古诗文识记第1部分文言文理解与背诵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材古诗文识记第1部分文言文理解与背诵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材古诗文识记第1部分文言文理解与背诵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材古诗文识记第1部分文言文理解与背诵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材古诗文识记第1部分文言文理解与背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文言文理解与背诵(含文言文背诵篇目20篇)必修上册包含背诵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课文01劝学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1~2段,完成题目。君子曰:学不行以已(停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eq\o(车柔,\s\do4(·))(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圆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晒干),不复挺(直)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金属制的刀斧等)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变锐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才智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得分点:博学、参、省、乎、知,介宾后置句)3.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荀子·劝学》中以“青”作比时,说其“_取之于蓝__,_而青于蓝__”,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一样。(2)文中“_故木受绳则直__,_金就砺则利__”两句运用比方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更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变更原来的状态。(3)(2024·全国Ⅱ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假如“车柔以为轮”,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车柔使之然也”。(4)《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学问、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锐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知明而行无过__”的君子,就要“_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特殊重大的。(二)阅读第3段,完成题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5.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不过是擅长借助外物罢了。(得分点:生、假、物)6.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荀子擅长用多样化的比方阐明深刻的道理。文中利用声音传播规律说明“学习必需擅长利用外物”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顺风而呼__,_声非加疾也__,_而闻者彰__”。(2)文中强调君子的天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擅长利用外物的句子是“_君子生非异也__,_善假于物也__”。(3)(2024·全国Ⅲ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索,却“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4)《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吾尝终日而思矣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三)阅读第4段,完成题目。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深渊,深潭),蛟龙生(生长)焉;积善(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具备)焉。故不积跬(古代称跨出一只脚为“跬”)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功(功效)在不舍(停止,止息)。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托身,藏身)者,用心躁(浮躁,不用心)也。7.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8.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得分点:利、强,定语后置句)(2)译文: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得分点:用心、一,推断句)9.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文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积善成德__,_而神明自得__,_圣心备焉__”的观点。(2)文中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需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骐骥一跃__,_不能十步__;_驽马十驾__,_功在不舍__”。(3)文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需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蟹六跪而二螯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__,_用心躁也__”。(4)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假如“_积善成德__,_而神明自得__”,就会“圣心备焉”。(5)《荀子·劝学》中以雕刻正面设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锲而不舍__,_金石可镂__”。(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故不积跬步__,_无以至千里__”。(7)(2024·新高考Ⅰ卷,河北等)《荀子·劝学》中“_驽马十驾__,_功在不舍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需持之以恒。二、重点词句梳理10.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车柔”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复、再;“暴”同“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11.说明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1)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僻远、极远的)③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副词,完全)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动词,绝交)⑤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动词,死)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动词,断绝)(2)利①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锐利、锐利)②非利足也(使动用法,使……快)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动用法,使……锐利)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条件,有利的条件)⑤欲居之以为利(动词,牟利、赢利)⑥商人重利轻别离(名词,利益)12.说明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劝学古义:_激励、勉励__今义:拿道理劝服人,使人听从(2)金就砺则利古义:_金属制的刀斧等__今义:黄金(3)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蟹腿__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广泛地学习_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爪子和牙齿__今义:比方坏人的党羽(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古义:_托身,藏身__今义:托付;把志向、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1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变锐利)(4)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动用法,使……快)(6)木直中绳,eq\o(车柔,\s\do4(·))以为轮(使动用法,用火烧烤使……弯曲)14.推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记词。(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推断句标记词:……者……也)(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标记词:于)(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标记词:之)三、重要词语解说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君子”在文中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B.“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终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跬步”。D.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解析】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课文02师说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第1段,完成题目。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怀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原来)先乎吾,吾从(跟随,跟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学习)道也,夫庸(哪,表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得分点:是故、无,推断句)3.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师者__,_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2)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孰能无惑__?”(3)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_道之所存__,_师之所存也__”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4)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道之所存__,_师之所存也__”。(二)阅读第2段,完成题目。嗟乎!师道(风尚)之不传(流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圣明的人)益圣(圣明),愚(愚昧的人)益愚(愚昧)。圣人之所以(……的缘由)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或许)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低)则足羞,官盛(高)则近谀(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复原),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语气副词,表示反问)可怪也欤!4.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5.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得分点:知、解,宾语前置句)(2)译文: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得分点:小学、遗、明)6.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2024·全国Ⅲ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终的评价是“_小学而大遗__,_吾未见其明也__”。(2)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提倡从师而学的风气。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缘由是“_位卑则足羞__,_官盛则近谀__”。(3)《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了两句慨叹:“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的耻师现象已经成为陋俗,“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4)韩愈《师说》中,将“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进行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错误的学习看法,这两句是“_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而耻学于师__”。(5)韩愈在《师说》中分析了世人在从师学习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看法:对其子“_择师而教之__”,对自身“_则耻师焉__”。(6)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__”。(三)阅读第3段,完成题目。圣人无常师。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才德优秀)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8.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因此学生不确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确定超过学生。(得分点:是故、不必、贤)(2)译文: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特地探讨,如此罢了。(得分点:闻道、术业、攻)9.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并由此得出“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师不必贤于弟子__”的结论,这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2)文中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闻道有先后__,_术业有专攻__”两句来说明驾驭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师不必贤于弟子__”观点一样。(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缘由是“_闻道有先后__,_术业有专攻__”。(四)阅读第4段,完成题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10.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11.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我学习。(得分点:经传、通、拘,被动句,介宾后置句)12.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2024·全国Ⅰ卷)《师说》是韩愈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好古文__”,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则说明白李蟠的儒学素养。(2)文中揭示写作此篇文章的缘由的句子是“_余嘉其能行古道__,_作《师说》以贻之__”。二、重点词语整理1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动词,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14.说明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尊师学习)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驾驭确定技艺的人)⑥烛之武退秦师(名词,军队)(2)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动词,古代说明经书的著作)④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送,传递)15.说明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求学的人__今义:在学术上有确定成就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义:_跟从并且__今义:连词,上文是缘由、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一般人__今义:大家;许多人(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_小的方面学习_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化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化(5)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不确定__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须要16.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动用法,使……学习)(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7)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17.推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记词。(1)不拘于时(被动句标记词:于)(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标记词:之)18.文中“之徒”表示“这一类人”,类似词语还有哪些?请把它们填写在下表左边一栏里。词语含义(1)_之族__这一类人(2)_之属__(3)_之伦__(4)_之党__三、重要词语解说1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四书”是《高校》《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化的必读教科书。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工。【解析】《乐》应为《易》。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读,指文辞停顿的学问。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B.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通常我们把《诗经》的内容“风、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C.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起先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D.“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属争辩文范畴,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解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错,文中指未成年的男子。另外,童子科考试不是选拔神童的考试,而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该考试,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称未通过该考试的人为“童生”,与年龄无关。

课文03赤壁赋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第1段,完成题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起,产生)。举酒属(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覆盖,覆盖)江,水光接天。纵(放任)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广袤的江面)之茫然。浩浩乎如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慢慢移动。(得分点:两处介宾后置句)3.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文中苏轼以精练的笔墨写一帆风顺的名句是“_清风徐来__,_水波不兴__”,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2)文中写作者与挚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了《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诵明月之诗__,_歌窈窕之章__”。(3)文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白露横江__,_水光接天__”。(4)(2024·全国Ⅱ卷)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月出于东山之上__,_徘徊于斗牛之间__”。(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充溢,江水与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白露横江__,_水光接天__”。(6)《赤壁赋》中,苏轼写在江面上自由漂移,好像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的句子是“_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而不知其所止__;_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羽化而登仙__”。(7)(2024·全国乙卷)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景致与苏轼《赤壁赋》中“_纵一苇之所如__,_凌万顷之茫然__”两句所写的景致特殊相像。(二)阅读第2段,完成题目。于是饮酒乐甚,扣(敲)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循,依)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怨恨)如慕(思慕),如泣(哭泣)如诉(倾诉),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宛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5.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得分点:舞、泣,均为使动用法)6.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2024·全国Ⅱ卷)文中以“_余音袅袅__,_不绝如缕__”两句,写出了宛转悠长、延绵不尽的箫声之美。(2)《赤壁赋》中,“_渺渺兮予怀__,_望美人兮天一方__”两句唱出了苏轼饮酒后思念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怅。(3)苏轼在《赤壁赋》中从正面写客人箫声之哀痛、幽怨的两句是“_如怨如慕__,_如泣如诉__”。(4)文中“_舞幽壑之潜蛟__,_泣孤舟之嫠妇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箫声的凄冷、幽怨,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感伤。(5)苏轼《赤壁赋》中,“_舞幽壑之潜蛟__,_泣孤舟之嫠妇__”两句从侧面写出了箫声的魅力。(三)阅读第3段,完成题目。苏子愀然(容色变更的样子),正襟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盘绕、围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发)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横执长矛)赋诗,固(原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哀叹)吾生之须臾,羡(艳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行乎骤(一下子,很轻易地)得,托遗响(余音,指箫声)于悲风。”7.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8.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挚友。(得分点:渔樵、侣、友,介宾后置句)(2)译文:驾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杯来相互劝酒。(得分点:扁舟、属)(3)译文:在天地之间寄予自己短暂的一生,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米粒。(得分点:寄、蜉蝣、渺、沧海,介宾后置句)9.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在文中,苏轼用“_舳舻千里__,_旌旗蔽空__”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2)在文中,苏轼用“_酾酒临江__,_横槊赋诗__”两句概括了曹操攻打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3)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文中用“_哀吾生之须臾__,_羡长江之无穷__”干脆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4)《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驾一叶之扁舟__”;曹操当时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_举匏樽以相属__”。(5)《赤壁赋》中,写苏轼与友人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_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侣鱼虾而友麋鹿__”。(6)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方,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寄蜉蝣于天地__,_渺沧海之一粟__”。(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挟飞仙以遨游__,_抱明月而长终__”。(四)阅读4~5段,完成题目。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此,这里指水),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而卒(终究)莫消长(消减和增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竟,竟然)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假如)非吾之全部,虽(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再)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即“狼藉”,凌乱)。相与(相互)枕藉(枕着垫着)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10.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11.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取用它们不会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也不会竭尽。(得分点:取、禁、竭)(2)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得分点:是、造物者、适,推断句)12.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文中从事物变更的角度来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句子是“_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_”。(2)文中“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则物与我皆无尽也__”两句,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人与万物的关系。(3)(2024·全国Ⅱ卷)苏轼在《赤壁赋》中发争辩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而未尝往也__”;月亮时圆时缺,“_而卒莫消长也__”。(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出江水消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是“_逝者如斯__,_而未尝往也__;_盈虚者如彼__,_而卒莫消长也__”。(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是“_惟江上之清风__,_与山间之明月__,_耳得之而为声__,_目遇之而成色__”。(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是大自然中你我可以共同享用的宝藏,因为它们“_取之无禁__,_用之不竭__”。二、重点词句梳理1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冯虚御风(“冯”同“凭”,乘)(2)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14.说明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1)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②望美人兮天一方(远望,远眺)③都督阎公之雅望(名望,声望)④日夜望将军至(盼望,期望,希望)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视察)(2)赋①赤壁赋(一种文体)②横槊赋诗(朗诵)③临清流而赋诗(创作)④省刑罚,薄赋敛(赋税)⑤赋以重税(征收)15.说明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_所思慕的人__今义:美貌的女子(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_白茫茫的水汽__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日、8日或9日(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旷远的样子_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16.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唱)(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5)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6)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变光明)(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落泪)(8)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挚友)17.推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记词。(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标记词:之)(2)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标记词:者)(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标记词:为(介词)、何(疑问代词)](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标记词:在(动词)、安(疑问代词)](5)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标记词:羡(动词)、何(疑问代词)](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标记词:于(介词)]三、重要词语解说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既望”指阴历每月十六,“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晦”指阴历每月初一,“朔”指阴历每月的最终一天。B.曹操,字孟德。“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C.“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依次为第59个。前一位是“辛酉”,后一位是“癸亥”。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为自己取号无不别具匠心,表现其所爱所好。【解析】“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指阴历每月的最终一天。1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一。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说,“赋”是直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B.汉代时,“赋”成为一种文体。该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讲求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C.中国古代有二十八宿的说法,斗牛指其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终一级中心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院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课文04登泰山记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1~2段,完成题目。泰山之阳(这里指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这里指山的北面),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冒着)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这)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山脚)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顺着)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山顶)。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行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1.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得分点:历、限、至于)3.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文中“_当其南北分者__,_古长城也__”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加了雄奇的色调。(2)在《登泰山记》中,写姚鼐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其中“_道中迷雾冰滑__,_磴几不行登__”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恶劣、登山艰难的情形。(3)在《登泰山记》中,写姚鼐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壮丽雪景的句子是“_苍山负雪__,_明烛天南__”。(4)文中“_汶水、徂徕如画_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__”两句,写出了作者在山顶上见到的晚日照城郭的景象。(5)姚鼐《登泰山记》“_阳谷皆入汶__,_阴谷皆入济__”中两个“皆”字,顿挫有力,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终归二河的景色。(6)一般人不会穿越泰山西北谷抵达泰安,也不行能借机去考察齐长城。姚鼐在《登泰山记》中“_穿泰山西北谷__,_越长城之限__”,实地考察古长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7)《登泰山记》记叙丁未那天,姚鼐由南面山脚处登山,谁知四十五里,“_道皆砌石为磴__,_其级七千有余__”。这种用数字来显示峰峦险峻的手法实在超群。(8)在《登泰山记》中,姚鼐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描绘在山顶看到的山水夕照美景的句子是“_望晚日照城郭__,_汶水、徂徕如画_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__”。(二)阅读3~4段,完成题目。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终一天),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天际)云一线异色,须臾(片刻之间)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有人)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皓驳(杂)色,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模糊)失。僻(偏僻)不当(对着)道者,皆不及往。4.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5.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慢慢望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立着的东西,都是山峰。(得分点:稍、樗蒱,推断句,定语后置句)6.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文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调变更的句子是“_极天云一线异色__,_须臾成五采__”。(2)文中“_日上__,_正赤如丹__,_下有红光动摇承之__”三句,通过描摹色调,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概磅礴。(3)《登泰山记》中,姚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积雪击面,足下皆云,然后用一个推断句“_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__,_山也__”,衬托出日观峰的高大雄伟。(4)姚鼐《登泰山记》中,表现日出后再看日观峰以西山峰景象的句子是“_或得日或否__,_绛皓驳色__,_而皆若偻__”。(三)阅读第5~6段,完成题目。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平的和方形的),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裂缝),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7.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8.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登泰山记》中最终一段写泰山上石头的颜色、形态的句子是:“_石苍黑色__,_多平方__,_少圜__。”(2)在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绍山上树木的状况的句子“_少杂树__,_多松__,_生石罅__,_皆平顶__。”(3)姚鼐《登泰山记》最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_冰雪__,_无瀑水__,_无鸟兽音迹__。_至日观数里内无树__,_而雪与人膝齐__。”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4)姚鼐在《登泰山记》中,“_而雪与人膝齐__”一句写出了日观峰旁边积雪之厚,写冰雪处,照应了前文的“_大风扬积雪击面__”,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二、重点词句梳理9.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色调)(2)多平方,少圜(“圜”同“圆”,圆形)10.说明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1)数①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音shù,几,几个,表示约数)②则输赢之数,存亡之理(音shù,法则,规律,命运)③范增数目项王(音shuò,屡次)④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⑤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音shù,数目,数量)⑥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音shù,技艺,方法)⑦珠可历历数也(音shǔ,计算)(2)限①越长城之限(界限)②崖限当道者(门槛)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限度)④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险阻,阻隔)⑤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限制,限定)11.说明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至于泰安古义:_到达_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2)多平方,少圜古义:_平的和方形的__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3)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古义:_晃动__今义:不稳固,不坚决12.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2)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3)道少半,越中岭(名词作动词,走路)13.推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记词。(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推断句标记词:皆)(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定语后置句标记词:者)三、重要词语解说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泰山又名岱宗、岱山、岱岳、东岳、泰岳等,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山。B.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有姚鼐、刘大櫆等。C.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四更,在十二时辰的寅时,即凌晨三时至五时,也叫“四鼓”。D.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解析】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石刻指的是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等石制品或石壁,也指上面刻的文字、图画。B.行宫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C.在古代,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我国许多城市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因此就会以“阴”或“阳”命名,如洛阳就是因为位于洛水以南而得名。D.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解析】洛阳就是因为位于洛水以北而得名。

必修下册包含背诵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课文0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1~4段,完成题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比)尔,毋(不要)吾以(同“已”,止)也。居(平日,平常)则曰:‘不吾知(了解)也!’(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而对(回答)曰:“千乘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军队),因(接续)之以饥馑(饥荒);(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微笑)之。1.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得分点:如、或,“何以”宾语前置句)(2)译文: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使人人有志气,而且知道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得分点:也、为、比及、方)3.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而是先用和顺自谦的话语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建了一个亲切、轻松、活跃的谈话环境,他说:“_以吾一日长乎尔__,_毋吾以也__。”(2)面对孔子的提问,特性鲁莽却又率直的子路最先回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_加之以师旅__,_因之以饥馑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干脆表态,而是“_夫子哂之__”,这既是示意性的指责,又不伤其自尊。(4)(2024·新高考Ⅰ卷)《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可使有勇__,_且知方也__”。(二)阅读5~8段,完成题目。“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胜任,能做到)之,愿学焉。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如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4.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5.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得分点:方、如、为、比及)6.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冉有比较虚心,从他述志时说的“_如其礼乐__,_以俟君子__”可以看出来。(2)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实力不足,仍须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_端章甫__,_愿为小相焉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实力不足仍需学习,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之事,他可以“_端章甫__,_愿为小相焉__”。(三)阅读9~13段,完成题目。“点!尔何如?”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起身,站起来),(1)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已经)成(定),(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息的样子)叹曰:“吾与(赞成)点也!”7.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8.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曾晳)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得分点:对、异、撰,介宾后置句)(2)译文: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得分点:冠者、童子、浴、风,两个介宾后置句,两个定语后置句)9.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文中写曾皙弹奏瑟的声音慢慢稀疏下来的两句是“_鼓瑟希__,_铿尔__”。(2)文中写春每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的句子是“_莫春者__,_春服既成__”。(3)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春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文中写此内容的句子是“_浴乎沂__,_风乎舞雩__,_咏而归__”。(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夫子喟然叹曰__:‘_吾与点也__!’”可以看出来。(四)阅读14~21段,完成题目。三子者出,曾皙后(落在后面)。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国)也与?”(2)“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小相),孰(谁)能为之大(大相)?”10.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11.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要用礼治国,(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得分点:让、哂,介宾后置句)(2)译文: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得分点:安、方、如)12.默写文中的句子,留意易错字。(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文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为国以礼__,_其言不让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率尔而对_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虚心,从他述志时说“_如其礼乐__,_以俟君子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虚心,从“_非曰能之__,_愿学焉__”等句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潇洒而又谦恭,从“_鼓瑟希__,_铿尔__,_舍瑟而作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二、重点词语整理1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毋吾以也(“以”同“已”,止)(2)鼓瑟希(“希”同“稀”,稀疏)(3)莫春者(“莫”同“暮”,晚)14.说明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1)方①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纵横,方圆)③方欲发使送武等(正、将要)④不以规则,不能成方圆(方形)⑤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地域、边疆)(2)让①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谦让)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辞让、拒绝)③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指责、责问)④尧让天下于许由(转让权力、职位,禅让)15.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2)如会同,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3)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4)冠者五六人(名词作动词,戴帽子)(5)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6)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相/大,大相)16.推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记词。(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标记词:不(否定词)、吾(人称代词)](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标记词:何(疑问代词)、以(动词)](3)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标记词:乎)(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标记词:以)(5)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语后置句“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和“童子”的定语)三、重要词语解说1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全书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B.文中的“会同”是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C.在古代,“沐”和“浴”各有所指。沐,指洗头;浴,指洗身体,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洗澡。D.“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万乘”指大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解析】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运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大都特指孔子。B.《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化原则等,与《礼记》《中庸》《孟子》并称“四书”。C.春秋时,“相”是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公西华说“愿为小相焉”,是谦辞。D.人们为逝者建立的借居所即宗庙,课文中的“宗庙之事”是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解析】与《高校》《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课文06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1~7段,完成题目。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门徒,弟子)无道(讲解并描述)桓文之事者,是以(因此)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不得已),则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1.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养民而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抗拒他。(得分点:保、王、御,宾语前置句)(二)阅读8~11段,完成题目。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往)?’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不识有诸(之乎)?”曰:“有之。”曰:“是(这种)心(心肠、想法)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舍不得)也,臣固知王之不忍(忍心)也。”王曰:“然(是的),诚(的确)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故以羊易之也。”3.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4.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我不忍心看它恐惊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得分点:觳觫、若、就)(三)阅读12~14段,完成题目。曰:“王无异(对……感到惊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他们)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知之?王若隐(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分)焉?”王笑曰:“是诚(原委,原委)何心(心理)哉?(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5.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6.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天经地义的啊。(得分点:爱、易,主谓倒装句)(2)译文:没有关系,这就是仁道,看到了牛没有看到羊。(得分点:无伤、是、乃、仁术,推断句)(四)阅读15~17段,完成题目。王说(同“悦”,兴奋),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揣测)之。’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整车的柴火)。’则王许(认可)之乎?”曰:“否。”7.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8.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得分点:乃、反、戚戚)(五)阅读18~24段,完成题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偏偏,却)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因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视力)焉;百姓之不见(表被动,受到)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跃过)北海,语(告知)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1)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治理)于家邦。’言举(拿)斯心加诸(兼词,之于)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儿女)。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推广)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丈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考虑)之!”“抑(表示反问,相当于“莫非”)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快(痛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9.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10.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挟着泰山跃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得分点:其次个“王”、非、超、第四个“王”,推断句)(2)译文:敬重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老人;疼惜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疼惜)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得分点:第一个“老”、以及、第一个“幼”、运,介宾后置句)(六)阅读25~33段,完成题目。曰:“为肥甘(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轻软温煦的衣服)不足于体与?抑(或者,还是)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1)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生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匹敌,与……为敌)大,寡固不行以敌众,弱固不行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降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同“盍”,何不)亦反(回到)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3)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1.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1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得分点:然则、辟、朝、莅、中国)(2)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上树去找鱼。(得分点:若、缘)(3)译文:天下那些想要(表示)憎恨他们的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大王诉说。假如像这样,谁还能抗拒他呢?(得分点:疾、赴,介宾后置)(七)阅读34~35段,完成题目。王曰:“吾惛(不明事理,糊涂),不能进于是(达到这一步)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愚钝),请尝试(试行)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等,等到)陷于罪,然后从而刑(惩处)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2)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上)不足以事父母,俯(下)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奚暇治(讲求)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3.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14.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确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得分点:是故、制、事、畜、妻子)(2)译文:这样之后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简洁地跟着国君走。(得分点:之、故、轻)(3)译文:慎重办理学校教化,把善事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得分点:谨、申、孝悌、颁白,介宾后置句)二、重点词语整理15.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王说,曰:……(“说”同“悦”,兴奋)(2)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3)刑于寡妻(“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7)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获,比方陷害)(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即花白)16.说明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1)御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阻挡)②以御于家邦(治理)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④御旨、御膳(与皇帝有关的事物)(2)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啬,舍不得)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③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疼惜)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宠爱,宠爱)⑤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艳羡,观赏)17.说明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把它推广到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2)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18.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惩处)(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4)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形容词作名词,肥甘,指美味的食物/轻暖,指轻软温煦的衣服)(5)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容词作动词,远离,不接近)(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作动词,老,敬重/幼,疼惜)(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使动用法,兴,使……兴起/危,使……处于险境)(8)朝秦楚(使动用法,使……朝见)(9)以一服八(使动用法,使……臣服)19.推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记词。(1)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后置句标记词:以)(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3)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标记词:见)(4)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标记词:莫(否定词)、未(否定词)、之(代词宾语)]三、重要词语解说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B.“王道”与“霸道”相对,“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志向。孟子所谓“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见。C.衅钟,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在“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要宰杀牲口,取其血涂钟行祭。D.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名重耳,战国时齐国国君。两人均在春秋五霸之列。【解析】齐桓公为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公为春秋时晋国国君。2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高校相对。后泛指学校。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确定听从父母为孝。【解析】D项,错在缺少对“悌”的解说。“孝”是指孝顺父母,“悌”是指敬重兄长。

课文07庖丁解牛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1~2段,完成题目。庖丁为(替,给)文惠君解(剖开,分割)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砉然向然,奏(进)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乎音律)。合于《桑林》之舞,乃(又)中《经首》之会(节奏)。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1.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好啊,技艺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啊?(得分点:善、技、盖)(二)阅读3~4段,完成题目。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超过)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牛体的自然结构),批(击)大郤,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大窾(空隙),因(顺着)其当然,技经肯綮(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之未尝,而况大eq\o(车瓜,\s\do4(·))(大骨)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出)于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4.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得分点:以、遇、官知、神)(2)译文: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当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织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动刀特殊略微。(得分点:怵然、视、行)(3)译文:(我)提刀站立,因为这一胜利而环顾四周,因为这一胜利而闲情逸致,心满意足,揩拭好刀然后保藏起来。(得分点:顾、踌躇满志、善)二、重点词语整理5.说明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1)释①庖丁释刀对曰(放下,舍弃)②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释放,赦免)③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解除,解脱)④温不兼日,则冰不释(溶化,消散)⑤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说明)⑥集百僚、道士、沙门等探讨释老义(佛教)(2)族①族庖月更刀(众)②每至于族[(筋骨)交织聚结的地方]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④聚族而谋之曰(家族,指同姓的亲属)⑤士大夫之族(类)6.说明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依乎天理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自然的道理(2)因其当然古义:原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4)吾见其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犯难(5)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7.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2)而刀刃者无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8.推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记词。(1)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句标记词:之)(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一是固定结构,是以;二是介宾后置句标记词:于]三、重要词语解说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庄子》也叫《南华经》,由庄周及其门徒、后学共同编著完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著作。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C.《桑林》,传闻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D.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宋国蒙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解析】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B.官知,是指感官之知。与“神遇”相对。庄子把相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官知”属感知阶段,“神遇”属思维阶段。C.“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特殊纯熟的地步。D.“踌躇”,指徘徊不进。有迟疑不决,拿不定方法的意思,还有探讨,反复斟酌的含义。“踌躇满志”在本文中是指迟疑,迟疑不决。【解析】“踌躇满志”在本文中是闲情逸致、心满意足的意思。

课文08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1~2段,完成题目。晋侯、秦伯围(围攻)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1.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因为它对晋国国君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得分点:以、贰,介宾后置句)(二)阅读第3段,完成题目。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使……灭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共(同“供”,供应)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防卫工事)焉,君之所知也。(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考虑)之。”秦伯说(通“悦”,兴奋),与郑人盟(结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3.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4.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1)译文: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得分点:亡、敢、执事,介宾后置句)(2)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得分点:鄙、远)(3)译文:晋国,有什么满意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疆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得分点:厌、封、肆,宾语前置句)(三)阅读第4段,完成题目。子犯请击之。公曰:“不行。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离开)之。5.说明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6.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译文:依靠别人的力气,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样,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得分点:因、敝、与、易、其,推断句)二、重点词语整理7.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应)(2)夫晋,何厌之有(“厌”同“餍”,满意)(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兴奋)(4)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8.说明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1)封①既东封郑(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封赏)④籍吏民,封府库(封闭,查封)⑤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密封)(2)鄙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邑)②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疆,边疆)③孔子鄙其小器(看不起,轻视)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见识浅)⑤北蛮夷之鄙人(粗鄙,未开化)⑥鄙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