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届轮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届轮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届轮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届轮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届轮复习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1页单元解读1.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关键地位。本单元主要包含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两个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主要包含两个特点、包容性原因;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包含基本内容、地位、作用、弘扬办法等。2.近年来高考对本单元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中华文化两个特征表现;结合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与传输,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分析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经常结合一些历史事实、名言警句考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结合详细材料考查青年学生担负文化使命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3.在复习时要着重把握: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关系、中华文化包容性、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主要性,全方面掌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原因、办法、中华民族精神与各时期详细民族精神关系。第2页考情分析学情分析要联络实际,在详细背景下挖掘民族精神在新历史时代详细表现。工匠精神、抗战精神、劳模精神、英雄精神、双创精神、改革精神等。以基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根本,主要立足文化发展,详细分析中华文化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精神关系、民族精神作用以及爱国主义。第3页知识根本第4页第6课我们中华文化课标要求1.利用中华文化发展经典事例,说明文化力量深深溶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辨析中华文化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主要标识考纲展现灿烂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第5页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历程原因文字:文化基本载体史书典籍:规模大、存留丰独特征文学艺术:特点、地位、作用科学技术:特点、地位、作用区域性成因、表现不一样区域文化关系民族性各民族文化地位各民族文化关系多民族文化意义坚持党领导,坚持正确方向,创造新辉煌见证原因:包容性第6页考点诠释: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见证:A、汉字B、史书典籍第7页/10/10(福建文综)下列图是汉字“文”书写改变过程,从中我们能够解读出①汉字产生与发展是一个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精华④文化改变与发展有其固有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第8页a、文学艺术特点作用地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格调鲜明独特反应我们人们精神生活,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主要位置。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征(2)博大精深第9页b、科学技术特点重视实际利用,含有实用性和整体性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主要标志之一.作用表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生动表达,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10页成因:不一样区域文化之间关系:详细表现:我国版图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各地域受到不一样历史、地理等原因影响。长久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含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第11页雕刻艺术文字及作品民族性C、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第12页D、多民族文化意义中华各民族文化,现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征。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瑰宝,都是中华民族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中华文化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第13页“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青花瓷穿越千年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

易错点

混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提醒】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要从纵向上来了解,强调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角度来讲,要从横向上来了解,强调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第14页/10/10(福建文综)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品格解析:本题考查不一样地域文化含有不一样特点,这是文化独特征。A与题意无关。材料是中华文化含有区域性表现,不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原因,排除C。材料没有表达自强不息品格,排除D。答案:B第15页E、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第16页三、中华文化包容性(考点2)1.含义:中华文化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它民族文化和睦相处。(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中主动成份。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增强对本身文化认同和对其它民族文化了解。3.中华文化力量中华文化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不尽力量之源。第17页/10/10(广东文综)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普通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地可见。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征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差异D.洗浴文化随实践发展而发展解析:A说法不妥,因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B项中中华文化内部虽有差异,但材料中没有“冲突”之说,故舍弃。D项应舍弃,因为材料中未说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答案:C第18页/10/10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么做有利于 ①在和睦关系中交流②增强对本身文化认同③增强对外来文化了解④吸收外来文化全部成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易错点

中华文化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提醒】对于其它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特点,扬弃、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中主动成份,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独立性。第19页(•天津高考)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有益结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中华文化发展到新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含有极大包容性②不一样文化融合造成文化差异性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进文化发展根本路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第20页知识整合:全方面了解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对人们影响中华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展现出不一样特点,中华文化对人们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2)中华文化与文化传输我们既欢迎世界各国优异文化在中国传输,又主动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停继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发展,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原因之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5)文化力量与中华文化力量文化作为一个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华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创祖国美好明天不尽力量之源。(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异文化传统之中。第21页易错警示: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1)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错误。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现有共性,又有各自特色,“融合”说法错误。(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整体和部分关系。错误。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关系。(3)各民族文化都有各自特色,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错误。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展现各种民族文化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第22页/10/10(山东文综)伴随科学技术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百分比不停上升。,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性质B.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包容性C.传统文化内涵能够因时而变D.文化传输伎俩丰富有利于文化传承解析:科学技术发展不能决定文化性质,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见证,故A、B错误。题干是指传统文化传承,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内涵改变,故C与题干无关。答案:D第23页/10/104.(·广东)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不过,因为历史与现实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显著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愈加深入亲密,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结合材料,利用《文化生活》汉字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合理态度。①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遵照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标准。②要促进不一样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要坚持中华文化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第24页第7课我们民族精神课标要求归纳以爱国主义为关键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实践,弘扬民族精神意义考纲展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关键(3)民族精神时代特征(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路径和意义第25页考点梳理一、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考点1)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中华文化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优异传统文化之中。2.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性:中华民族精神一直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精神支柱,推进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关键,团结统一、兴趣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第26页/10/10孙中山“集一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民族精神是A.善良朴实B.兴趣和平

C.自强不息D.艰辛朴素内涵名言警句团结统一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③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兴趣和平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③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勤劳勇敢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天道酬勤;③不畏强御;④勇者不惧自强不息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主义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7页/10/10(安徽文综)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纽带。以下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义为关键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是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自强不息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兴趣和平C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勤劳勇敢D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团结统一解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表达了时不我待、自强不息精神,故选A。B是强调加强自我涵养,C是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人,D是强调为政者要顺民心。答案:A第28页二、中华民族精神关键(考点2)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关键(1)地位:它贯通民族精神各个方面。团结统一、兴趣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相辅相成,无不表达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2)作用: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精神支柱。(3)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而是详细。在不一样历史时期,有共同要求,也有不一样详细内涵。2.新时期爱国主义主题: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主题。第29页/10/10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中国元素”,在历史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关键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力量源泉③表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个性特征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中华民族精神关键内容是爱国主义,故①错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力量源泉,故②错误。“中国元素”表达了中华文化独特征,独特征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之一,故③④正确。【答案】D易错点

错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关键【提醒】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关键,它贯通民族精神各个方面。第30页/10/10战争年代驰骋沙场,奋勇抗敌是爱国;和平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力量也是爱国。这表明A.爱国主义不是详细,而是抽象B.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对祖国最深厚感情C.在不一样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一样详细内涵D.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解析】“战争年代……和平时期……”,这告诉我们,在不一样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一样详细内涵,故选C。【答案】C易错点

爱国主义是抽象【提醒】爱国主义不是抽象,而是详细。在不一样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要求,也有不一样详细内涵。第31页三、民族精神时代特征(考点3)1.民族精神时代性:民族精神伴随时代改变而不停丰富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停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时代内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主体,含有深厚民族性、鲜明时代性和先进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民族精神发展时期第32页工匠精神: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热衷技术创新和创造创造,

勉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0/10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第33页/10/10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意义(考点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意义。(1)主要性:从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中地位看:中华民族精神一直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精神支柱,是推进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必要性:从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一直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火炬,A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主要任务。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全民族综合素质必定要求,是不停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需要。(3)现实性:从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看:文化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第34页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路径和意义(考点4)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意义(1)是提升全民族综合素质必定要求。(2)是不停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要求。(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需要。2.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路径)(1)要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结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各种思想文化“主心骨”。(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优异文明结果,汲取各民族优点,又要警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图谋。(4)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关键民族精神,又要不停注入以改革创新为关键时代精神。(5)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人人都成为民族精神传输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第35页/10/10(北京文综)“我最亲爱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施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打开尘封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

)

①激发了人们爱国情感,是一个巨大物质力量②蕴含着深厚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精神世界③凝聚着不屈民族精神,反应了民族价值追求④根源于多元大众文化,反应了人们文化需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英雄家书是一个巨大精神力量,①说法错误,排除;英雄家书根源于实践,④说法错误,应排除。答案:C第36页/10/10知识整合:弘扬爱国主义现实意义第37页第38页/10/10“时代处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缄默砥柱;一穷二白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财富。你人生,正如深海中潜艇,无声,但有没有穷力量。”这是对感动中国人物第一位:隐姓埋名30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颁奖词。从文化生活角度,材料说明(

)①以爱国主义为关键时代精神含有没有穷魅力②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爱国主义是推进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精神动力④自强不息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永恒精神力量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①错误,以改革创新为关键时代精神。②是哲学角度。第39页/10/10命题角度1民族精神作用3.(·四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①在不一样历史时期含有不一样内容②含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特质③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追求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精神支柱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此题意中“从汶川……那……”没有表达①,更没有包括②,故选D项。【答案】D第40页/10/10在某班一次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讨论中,小王同学在讲话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该讲话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用②忽略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③认可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作用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办法、路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该讲话只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主动一面,而忽略了其消极一面,故选①②。该讲话并未从其它角度说明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故排除③④。【答案】A易错点

不能准确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路径【提醒】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关系。(1)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2)外来文化亦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第41页/10/10命题角度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江苏)《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历程,经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进中华民族走向振兴B.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C.发挥先进模范榜样作用D.确立新道德评价体系【解析】材料强调感动中国100多位人物,走进人们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精神脊梁,发挥了主要作用,表达了先进模范人物榜样作用,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犯了倒果为因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是榜样作用,而不是道德评价体系。【答案】C第42页/10/10历史表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复兴,不但需要雄厚经济实力和强大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有生生不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来推进,正是这种伟大民族精神,引领一个民族穿越“千年未有之变局”,战胜“千年未有之强敌”,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启了建设自己国家伟大进程。在新征程上,不论面对什么样困难,植根于优异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一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基固本。有些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结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利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对此观点给予评析。第43页/10/10①题中观点是片面。②中华文化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优异传统文化之中。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精华。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主要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作用,同时还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第44页认识(评析)类试题题型特点:从设问角度看,普通以“谈谈你对……认识”“怎样认识……”“怎样对待……”“怎样评价……”“谈谈对某一现象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形式展现,有时省略“怎样”二字;从待分析对象看,试题或让考生谈对“意义”“主动影响”认识,或让考生谈对某种“做法”“行为”认识,或让考生谈对某种“观点”“想法”看法。解题思绪:第一步,判断表态(是什么)若设问中(或材料中)已经有表述,这一步可省略。第二步,阐述道理(为何)(1)依据——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依据。(2)主要性——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作用、意义、目标、目标等。(3)必要性——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原因。(4)可能性——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成为可能。(5)危害性——做或不做这件事以及持或不持这种观点将会造成怎样后果。第三步,明确做法(怎么办)——针对某一做法或观点,应该怎样做或采取哪些详细办法来处理问题。答题技巧第45页/10/10[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壮丽史诗。在惊天地、泣鬼神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必胜信念。抗战精神一直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横蛮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结合材料,利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10分)第46页/10/10①以爱国主义为关键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不竭精神动力。(3分)②抗战精神集中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2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2分)

③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3分)第47页1.(四川卷)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不一样历史时期含有不一样内容②含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特质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追求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精神支柱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知识。中华民族精神在不一样时期详细表现不一样,但内涵和内容是相同,①说法错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在材料中并没有表达,故排除②。故选择D项。答案D第48页2.(·大庆质检)芦山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戮力同心,守望相助,他们以顽强意志开展自救互救,救亲人、救邻居、救陌生人事迹感天动地。现在,灾区人民又以不屈精神开始了灾后重建。材料表达了(

)①团结统一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使国家在危难之时能迸发出强大力量②勤劳勇敢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立业根基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不停进取精神力量④兴趣和平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不一样历史时期有不一样内涵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了解,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材料没有表达兴趣和平民族精神,④不选;①②③均正确且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选C。答案C第49页/10/106.(·江苏)《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