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_第1页
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_第2页
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_第3页
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_第4页
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一)就业基本状况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t人口与劳动力。2003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2.92亿(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全国16岁以上人口为99889万人,其中城镇42375万人,农村575t4万人;经济活动人口7075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76.2%。1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t.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6%;技术工人中,初级占61.5%,中级占35%,高级占3.5%。M’2就业总量。删3年,中国城乡从业人员达到74432万人,其中城镇25639万人,占34.4%,乡村48793万人,占65.6%。1990—2N3年,共增加从业人员9683万人,平均每年新增745万人。比3.就业结构。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1990—2M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8.5%提高到29.3%,从业人员达到21809万人:TDK电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1.6%.从业人员达到16077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60.1%下降到49.1%,从业人员为36546万人。从城乡就业结构看,19N一2003年,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73.7%下降到65.6%。从不同经济成分就业结构看,1990一2003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减少3470万人,为6876万人;城镇个体私营经济业率在1988—1997年间,一直在25%—34%之间,1993一1998年的平均显性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2.9%,即我国的显性失业率仅仅是隐性失业宰的1/10。由此可见,土年要使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咖万人,2(助5年未我国剩余劳动力仍然超过I亿人。[9i如果不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估计,2006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总量仍有1400万人左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仍达1删万人的规模,城镇就业供给总量合计2400万人左右,根据测算,2006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1咖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门将为1400万人,因而,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2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表现在不同质量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不同,非熟练、低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而熟练、高技能、知识型劳动力供不应求。如删2年底,我国二、三产业占cDP比重为84.6%,同期城镇化率为39.1%,我国8亿农村人口t1.5亿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但由于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供应,这就便大量初级劳动力缺乏就业岗位,而许多需要高素质人才和技能的就业岗位又招不到人。随着我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TDK贴片电容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地区长,经济发达地区和——些老工业基地都存在着结构性矛盾。UJh京为例.尽管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在总体上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但是由于在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等高知识、高技术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而出现了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北京(以2凹2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为例)总体上劳动力还是供大于求,求人倍率(求人倍串: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为o.67;‘、二、三产业的求人倍率分别是0、0.194和O.806,表明二、三产业都有需求,但第三产业需要量最大,像计算机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美术设计、策划创意、电子工程技术、金融业务等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出较高的标准,但现有劳动力供给状况则是难以满足这些岗位要求的。对于老工业基地,主要指东北、西北和西南—‘些工业城市,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对于这些城市而言,总体上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求人倍率在o.6左右,甚至不到o.5;而且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三个产业的总需求中,比重都在30%左右,甚至在4帆以上.因而出现了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以2002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为例,在沈阳市,技师和高级技术的求人倍率分别是t.88和1.08,中级和高级技术职称的求人倍串分别是1.02和1.04;在西安市,职业资格四级和三级的求人倍李分别是1.奶和3.03,中级技术职称的求人倍牢是t.49;在成都市,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是1.2l和1.50,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求人倍串分别是1.68和3.2。很多中高级技师岗位需要求职者,但劳动力市场缺乏符合这样条件的劳动力资源。3就业增长缓慢。从1999年到删3年,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和增长串分别为:796万(3.68%)、739万(3.29%)、789万(3.4%)、840万(3.5%)、859万(3.46%)。尽管从绝对量上看,成就非常显著,但如果把农村劳动力考虑进去,有关方面估计从1辨年到2M年我国新增就业人数和增长率分别为:757万(1%)、仍1万(o.n%)、940万(1.36)、715万(o.9服),M。‘每年的就业增长率就会显著下降,显现出就业增长较为缓慢的态势。如果从就业弹性和再就业率的指标来看,我国的就业情况就更不容乐观。据估算,近年来从总体上看,我国就业弹性在01判.2之间,*lM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o.3一o.4左右,发展较快的上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o.6一o.7左右,和这两类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弹性水平较低。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交化来看,情况就更不令人乐观。农业的就业弹性呈正值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近几年基本处于负值就业弹性。这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而且逆工业化趋势发展,第二产业对于劳动力吸纳能力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下岗职工再就业牢,从1992年前60%以上的水乎下降到2M1年的30%左右。尽管近年国企下岗职工人数里下降趋势。但国企下岗职工的总量却在增加。由于再就业串逐年下降而且不能弥补新增下岗人数,所以下岗职工基数就必然要逐年扩大。再就业率指标的下降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企业在总体上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需要指出的是,从2M2年以来,失业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有所增加。据有关方面调查,2003年青年失业者占新的失业群体人数的20%左右,这是值得关注的。4就业压力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就业压力的高峰期。就城镇而盲,最近几年,每年大约需要为NM万人安排工作。包括8凹万的失业人员,枷万的下岗人员(包括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另外每年新增劳动力1咖万,包括高中毕业生、TDK代理商大学毕业生和转业军人。就业压力高峰期出现基本是由我国人口结构性特点、市场经济变化情况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所决定的。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我国总人口增量经历了两个高峰期,新增城市人口则在1981年有一个大的增量,1984年达到高蝉;新增农村人口在1982年就已经达到一个高哮,1984年后一直持续增加到1991年。如果以16岁作为劳动力开始要求参加工作的年龄,那么,最近几年正好处于我国就业压力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高峰期持续时间从2M年到2M6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和加入W凹后的经济结构调整,它们对就业压力的毖咱越来越明显,估计这一高埠期持续时间还将延长。(三)严峻就业问题的成因探讨中国的就业问题,既要弄清严线就业问题的症结,又必须找推造成这一矛盾和问题的原因。那么,导致当前我国严峻就业问题的成因究竟何在呢?l历史原因。人口基数过大。我国自建国韧直到“十年文革”结束的近30年,在“人多好办事”、“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思想支配下,以为我国“人口众多”是“难得”的一大独特优势,导致全国上下大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因而长期忽视计划生育,没有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造成全国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己认识到人口数量过大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果断采取措施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并把“计划生育”纳入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由于此时全国的人口基数过大(9亿多),人口问题己积重难返,致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不得不面临这一严重的人口包袱,特别是不得不长时期面临因劳动年龄人口过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二者之间严重失衡,而必然给我们带来的严峻就业问题。国民素质普遍偏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战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四万万五千万劳苦大众根本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的中国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因而,虽然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技术素质,历来高度重视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根本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几亿人民提供最良好的教育,这导致我国的国民素质普遍偏低,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低素质劳动力供给大大过剩。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必然导致了当前我国产生严峻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成因,即一边能适应当今知识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一边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却又大大过剩c据有关资料推算,若我国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知识产业所占的比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可以容纳近l亿较高家质的劳动力就业,而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若要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则将至少需要转移农村剩余i6动力达1.5亿以上。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者不仅不具备实现劳动转移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技术技能,而且平均文化程度还不到初中华业的水准。这无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大“硬伤”,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2刷度创新效应。“隐性失业”显性化。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就业和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以政府统包统配为特征的就业和用工制度己被冲破。新的就业和用工制度以劳动力供求见面、双向选择为特征,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劳动者,劳动者可以选择就业单位。劳动领域的这一制度创新,在消除传统就业和用工制度无竞争、少风险、不流动、非效率这一内在缺陷的同时,还顺理成章地解决了“三个人的活五个人于”等企业冗员过多的弊端,从而使过去一些单位普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这无疑是我国就业和用工制度创新最明显的一大收益。然而,任何制度创新都是有成本的,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其最大的代价也许就是,“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必然导致社会失业率上升,就业、再就业矛盾变得日趋明朗,从而使维护社会就业局势稳定的难度不断加大。3发展性因素。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事关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无疑是最大的发展。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产业。这是促进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发展是有条件的,也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的。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约过程中,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使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就业含量减少,则是今天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正在付出的代价。在历史上,我国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也曾多次面临过就业问题.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人地”矛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就业问题.则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冲突。KEMET代理商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我国在一个时期以来不得不选择了一种“效率优先”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及路径。为此.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和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多的是试图用资本、技术去替代劳动力.更多的是试图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持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来实现“赶超“的目标。须知,在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保持基本不变的条件约束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会降低就业增长弹性,并加剧失业矛盾。可见,从关注“民生之本”的角度来看,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在我们加快经济发展进程中,各地尤其是就业矛盾相对突出的地区,切不可一味地去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为同等GDP增长量,若由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实现,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分别仅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凹%。30%和10%—15%。4.5动力市场发育滞后。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还处于低级阶段,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