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髓

位置:位于椎管内上:枕骨大孔下:第1腰椎体下缘长:42~45cm宽:1~1.2cm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1、位置2、外形6条沟: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侧沟22、外形2个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

1个脊髓圆锥一条终丝2、外形31个脊髓节段2、外形31对脊神经:前根后根二、脊髓节段平对椎骨的位置关系脊髓节段椎骨

C1~C4

C1~C4

0C5~C8 C4~C7 -1T1~T4 C7~T3 -1

T5~T8 T3~T6 -2T9~T12 T6~T9 -3

L1~L5 T10~T12

S1~S5和C0、T12~L1三、脊髓的内部结构内部结构灰质白质中央管(一)灰质Graymatter结构:前角(前柱)后角(后柱)中间带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网状结构1.前角Anteriorhorn前角运动细胞

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关节运动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1.前角Anteriorhorn前角运动细胞分2群组成两个N核前角内侧核前角外侧核2.后角Posteriorhorn后角头颈基底①后角边缘核②胶状质③后角固有核④胸核3.灰质中间带①胸核:C8~L3脊髓小脑后束②中间内侧核接受内脏感觉③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S2~S4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Rexed板层板层神经核后角Ⅰ缘层Ⅱ胶状质Ⅲ,Ⅳ后角固有核Ⅴ,Ⅵ位于后角基部中间带Ⅶ中间外侧核(T1~L3)骶副交感核(S2~S4)中间内侧核胸核(C8~L3)前角Ⅸ前角内、外侧核中央灰质Ⅹ脊髓中央管周围(二)白质Whitermatter后索外侧索前索白质前连合▲※1.上行(感觉)纤维束后索内薄束:T5以下的楔束:T4以上的传导:本体感觉精细触觉(1)薄束和楔束※◆▼(2)脊髓小脑后束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3)脊髓小脑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4)脊髓丘脑侧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外侧索内前索内(5)脊髓丘脑前束压觉躯干四肢的粗略触觉传导★※2.下行(运动)纤维束外侧索(1)皮质脊髓侧束(2)红核脊髓束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兴奋屈肌的肌张力◆◆▼▼前索(3)皮质脊髓前束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4)内侧纵束联系平衡觉、眼球运动和头颈部运动▲▲■■※※(5)前庭脊髓束兴奋躯干四肢的伸肌张力;身体平衡反射活动(6)顶盖脊髓束参与完成视听觉防御反射活动(7)网状脊髓束调节骨骼肌(外侧索和前索内)的肌张力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四、脊髓的功能①反射功能②传导功能躯体反射内脏反射脊髓C4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1.薄束、楔束

同侧C4以下躯干和上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2.脊髓丘脑束

对侧C4以下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消失。3.皮质脊髓前束

同、对侧躯干肌和颈深肌都不受影响。4.皮质脊髓侧束C4以下同侧四肢肌瘫痪白质前连合损伤(空洞)白质前连合交叉为两侧后角固有核来的浅感觉纤维,损伤平面双侧浅感觉障碍,深感觉正常。前角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脊神经前根,支配同侧的骨骼肌,故同侧支配区肌瘫痪。脑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脑干脑组成概述(一)脑干的外形腹侧面一、脑干(1)延髓迷走神经根锥体交叉舌咽神经根副神经根橄榄舌下神经根锥体延髓脑桥沟(2)脑桥

基底沟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小脑中脚(3)中脑滑车神经动眼神经脚间窝大脑脚脑干腹侧面共有9对脑神经相连:①动眼神经(Ⅲ):中脑→脚间窝→出脑②有4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神经(Ⅴ)→脑桥基底部和小脑中脚的交界处;在延髓脑桥沟内,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有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和前庭蜗神经(Ⅷ)相连;③有4对脑神经连于延髓:在橄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和副神经(Ⅺ);舌下神经(Ⅻ)在延髓锥体和橄榄之间离开延髓。脑干的外形(背侧面)(1)延髓小脑下脚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薄束结节楔束结节(2)脑桥(背侧观)上外侧边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下外侧边界:小脑上脚小脑上脚

菱形窝(第四脑室底)上外侧边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下外侧边界:小脑上脚小脑上脚(3)中脑(背侧观)上丘下丘滑车神经1、灰质(1)脑神经核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二)脑干内部结构内脏感觉核躯体感觉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内脏运动核薄束核下橄榄核脑桥核黑质红核楔束核(2)非脑神经核薄束和楔束的终止核。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呈弓状绕过中央管,在其腹侧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与纹状体有往返纤维联系黑质细胞内含黑色素和多巴胺.黑质接受来自小脑和大脑皮质的传入纤维,并发出红核脊髓束,相互交叉后到对侧,下行至脊髓.红核2、白质(1)上行纤维(感觉)束

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及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的传入纤维,呈弓状绕过中央管的腹侧,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继续上行,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传导对侧躯干及四肢的温、痛、触觉的脊髓丘脑束进入脑干组成脊髓丘系。脊髓丘系行于延髓的外侧内侧丘系的背外侧,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和脊髓丘脑束

外侧丘系

由蜗神经核的蜗腹侧和蜗背侧核发出的纤维,在脑桥被盖部腹侧附近,横行穿过内侧丘系,相互交叉后至对侧,形成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折向上行,称为外侧丘系,止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传导听觉信息。

三叉丘系

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传入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行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上行,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温、痛、触觉.(2)下行传导(运动)纤维束

锥体束:由大脑发出的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束,途经内囊后肢和膝、中脑大脑脚底的中3/5部,进入脑桥基底部后继续下行入延髓锥体。锥体束分为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在下行过程中止于各脑神经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在延髓形成锥体。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下端处互相交叉,形成锥体交叉。3/4的纤维交叉后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称为皮质脊髓侧束;其余1/4的纤维不交叉,在脊髓前索内下行,称为皮质脊髓前束。-49-3、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央区纤维纵横交错,内有大量的神经元胞体。共同组成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1)向小脑投射的核团2)中缝核团3)内侧(中央)核群“反应区”4)外侧核群“感受区”-50-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1)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2)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3)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4)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二、小脑位于颅后窝,在延髓和脑桥的后方,借小脑下脚、中脚和上脚与脑干相连。位置1、小脑的外形小脑蚓原裂小脑(上面)小脑

(下面)小结绒球蚓垂蚓锥体水平裂小脑扁桃体小脑分叶前叶绒球小结叶后叶前叶位于小脑上部原裂以前的部分,加上小脑下面的蚓垂和蚓锥体.又称为旧小脑。小脑(上面)小脑(下面)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又称为新小脑。绒球小结叶包括半球上的绒球和小脑蚓前端的小结,其间有绒球脚相连.又称古小脑。齿状核栓状核顶核球状核

顶核接受旧小脑的纤维,它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止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

球状核和栓状核此二核接受新、旧小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和齿状核发出的纤维一起组成小脑上脚。

齿状核接受小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并发出纤维组成小脑上脚的主要部分。2.小脑核小脑的功能接受大脑皮质通过脑桥核中继的信息,主要参与对大脑皮质起动的精巧的随意运动的调节,是锥体外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前庭神经与前庭核来的纤维,调节前庭刺激引起的肌张力变化以维持身体平衡。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此束传导深部的感觉,与肌张力的调节密切相关。大脑小脑前庭小脑脊髓小脑1.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①共济失调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2.原小脑综合征3.新小脑综合征①平衡失调②眼球震颤①肌张力下降②共济失调③意向性震颤②眼球震颤③意向性震颤三、间脑分部下丘脑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中间为第三脑室。(一)背侧丘脑(又称丘脑)1、外形为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借丘脑间粘合相连,前为前结节、后为丘脑枕。内部为内髓板。2、神经核(1)按位置分为:组成前核外侧核内侧核背外侧核腹外侧核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中线核、网状核、板内核(2)丘脑神经核按功能分为:(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大脑皮质(2)特异性中继核团三叉丘系、孤束核腹后内侧核躯体感觉中枢内侧丘系、脊髓丘系腹后外侧核(3)联络性核团参与情感意识的辨别分析能力、学习记忆嗅脑网状结构下丘脑纹状体中线核板内核网状核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包括:前核、内侧核、背外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二)后丘脑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三)上丘脑位置间脑背侧部和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位结构松果体缰联合缰三角丘脑髓纹后联合内含缰核(四)下丘脑1、外形和分区1)构成:包括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2)界限:前为终板和视交叉;后续中脑;上为下丘脑沟;下为灰结节、漏斗、乳头体。3)分区: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突体区2、主要核团1)视上区: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前核2)结节区:漏斗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3)乳突体区:乳突体核、下丘脑核

3.功能(1)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调节(2)皮质下植物性中枢,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代谢及内分泌活动(4)与边缘系统联系密切,参与情绪行为反应(3)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进行调节(五)底丘脑位置间脑与中脑过渡区底丘脑核四、端脑

端脑是脑的最发达部分,被大脑纵裂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大脑纵裂深面有胼胝体相连。每侧大脑半球内含有空腔,称侧脑室。大脑半球的表面灰质为大脑皮质,深部为大脑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称基底核。

大脑表面形成许多脑回,其间被沟或裂分隔。每侧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并借几条主要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将其分为5个脑叶,即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一)端脑的外形、分叶及回胼胝体压部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前连合胼胝体嘴胼胝体膝透明隔穹隆胼胝体干扣带回扣带沟额上回中央旁小叶胼胝体沟楔前叶楔叶顶枕沟距状沟舌回侧副沟枕颞内侧回枕颞沟枕颞外侧回嗅脑沟海马回钩第一躯体运动中枢第一躯体感觉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视中枢听觉中枢书写中枢说话中枢内脏调节中枢嗅觉中枢(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位于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的前部管理全身骨骼肌运动。特点为: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正立。②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则受两侧运动区支配。③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部分皮质代表区也越大。1、第Ⅰ躯体运动区2、第Ⅰ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压以及位置和运动觉。身体各部投影特点为: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正立;②左右交叉管理;③身体感觉敏感的部位在投射区面积大,如手指、唇、舌的投射区大。

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一侧视觉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受损时出现对侧视野的同向性偏盲。3、视觉区4、听觉区

位于颞横回,隐藏于外侧沟中。接受来自内侧膝状体的纤维,每侧听区接受来自两耳的冲动,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致引起全聋。5、平衡觉区位于中央后回下端,头面部感觉区附近6、嗅觉区在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7、味觉区在中央后回下部,舌和咽的一般感觉区附近8、内脏运动中枢在边缘叶9、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损伤书写区:额中回后部损伤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损伤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中回后部和缘上回损伤运动性失语失写症听觉性失语失读症端脑大脑髓质基底神经核侧脑室(Telecephalon)(三)端脑的内部结构1、基底神经核尾状核呈弓形,围绕豆状核和背侧丘脑,全长都与侧脑室相邻,分为头、体、尾三部,尾部末端连接杏仁体。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面,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的外侧。豆状核分为苍白球和壳两部分。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底神经核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壳核苍白球内侧部外侧部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纹状体原纹状体运动调节中枢2、侧脑室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