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法概要_第1页
儿科治法概要_第2页
儿科治法概要_第3页
儿科治法概要_第4页
儿科治法概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儿科治法概要

【学习目标】

1.了解儿科治法概要的内容。

2.掌握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3.熟悉儿科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4.具有随证确立治法的临床处置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之

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由于小儿生

理、病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

上也有其特点。具体治法应结合儿科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选用,以提高疗效。

第一节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

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

小儿脏腑娇嫩,形[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故诊断明确、

辨证准确、治法正确、选药精确尤为重要。治法用药是否正确,关系着小儿病情的进

退。药物的选择方面,由于“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

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故其用药应宙慎,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

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用之不慎可造成新的阳阳失衡致生他疾。在同类药物中,

要尽量选择适宜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

伐、峻下、壅补之品,应谴慎使用。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

小儿“脏G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其处方用药应轻巧灵活,

尽量避免治疗目的不明确、堆砌药物的大处方。性味猛烈的药味,应严格掌握其用

量。小儿中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以及

药味本身的性味、质地轻重、毒性大小来确定,并可结合医者的临床用药经验使用,

一般应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处方要精准,用药要适当,剂量要准确,还要注意

使用的时机和法度,做到“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三、给药途径和药物

剂型选择要适宜

儿科用药一般以内服汤剂为主,但汤剂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不足。近年来,

许多医院开始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中药煮散剂继承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

的固有特点,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复方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外形

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既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且大大降低了药费,

煎煮药量可随机掌握,服用方便。对于婴幼儿,也可用口服液或糖浆剂。丸剂、片剂

在不能吞服时,可研碎,温水冲服。颗粒剂和浸育剂可用水溶解稀释后服用。为了避

免服药困难,可用栓剂或通过直肠给药。病情需要时,可用注射剂注射给药,作用迅

速,是儿科比较理想的一种给药方法,但要严格拿握其剂量、适应证、禁忌证,防止

发生副反应。

四、中药前服方法要合理

汤剂具有加减灵活的优势,仍然是儿科最常用的剂型。煎熬时要分清处方中是否有先

煎'后下'包煎、另煎的药物。煎熬前要用干净冷水浸泡药物15-30分钟,煎熬时

间根据处方治疗功效决定。每天煎出的药量为:新生儿30s50mL婴儿60s100mL

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s300mL。煎出的药液,根据病情,分3s5

次服用。喂药时尽量不要强行灌服,小婴儿可用小勺或喂药器,从口角处顺口颊方向

慢慢喂入,幼儿和学龄儿童应鼓励其自愿服药。

五、小儿中药剂量要变通

儿科应用中药汤剂需对用药总量加以控制。以成人量对照,新生儿可用成人量的1/6,

婴儿用成人量的V3,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1/2-2/3,学龄接近成人量。儿童用药

量的控制可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经验,分别通过精简药味或减少单味药用量来实现。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疾病的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一般的门诊病例和并不十分危重的住院病例,

均可按上述比例用量处方。但若病情急重,则不要受此限制。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要有一定的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每味药的用

量可增大,但以不超过成人一般用量为限。药味多的处方,主药的用量以不减为好,

辅助药可以适当减少。

第二节小儿常用治法

一'常用内治法

在申明病因'分析病机、辨清证候之后,应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治疗方法,其中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最基本的治法。按照八法原则,根据儿科

临床特点,可组合成以下常用内治法。

1.疏风解表法

疏风解表法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外邪郁闭肌表,开闯失司,出现发

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症。应使用疏散风邪的药物,使郁于肌表的邪[从汗而解。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证型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祛暑解表等。代表方分别有荆防败

毒散、银翘散、新加香善饮等。

2.止咳平喘法

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代表方有麻杏石日汤、小青

龙汤等。临床上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辨证加以清肺、温肺、燥湿化痰、清热化

痰'温胃纳3等物。

3.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小儿“体属纯阳”,易“从阳化热”,热病

多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血证、丹毒、疮痈等。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1、

属血,入脏、入腑等,分别选方用药。常用治法有甘凉清热、苦寒清热、苦泄降热、

咸寒清热等。代表方有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清瘟败毒饮、导赤散、泻白散、五

味消毒饮等。

4.消食导滞法

消食导滞法主要适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之证,如积滞、伤食吐用、疳证等。

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睥胃纳运失常。轻则呕吐泄泻、厌食腹痛;

重则为积为疳,影响生长发育。在消食导滞药物中,麦芽擅消乳积,山楂能消肉食积,

神曲善化谷食积,莱八子擅消麦面之积,鸡内金则能消各种食积,还有开胃作用,临

床上常配合理]药。代表方有保和丸、消乳丸、木香大安丸'枳实导滞丸等。

5.健脾益】法

健脾益】法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血不足之证,如泄泻'疳证及病后体虚等。脾虚

G弱,运化失职,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故健脾益1方药中可酌情佐以砂仁、

蕾香、陈皮、山楂、神曲、鸡内金等理】消导之品。[虚与脾虚关系密切,治G虚时

多从健脾着手,健脾时多益],故两者配合运用,代表方有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

补中益G汤等。

6.利水消肿法

利水消肿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内停,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若为湿邪内逅,牌失健

运,水湿泛于肌肤者,则为阳水。常用方剂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加术汤'五苓

散'五皮饮等。若脾肾阳虚,不能化3行水,水湿内聚为肿,则为阻水。代表方有实

脾饮、真武汤、防己黄51汤等。此外,车前子、玉米须等,也有较好的消肿利尿作

用。

7.镇惊开奔法

镇惊开窍法主要适用于小儿惊风、瘢痫等病证。小儿热病最多,且热邪易炽,扰乱心

神,引动肝风;或灼津炼液,生痰阻络,窍道不通可出现惊风等病证。常用方药如紫

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羚角钩藤汤、玉枢丹等。

8.培元补肾法

培元补肾法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G虚弱及胃不纳[之证加解颅、五迟、五

软、遗尿、哮喘等。小儿时期常见肝胃同病、脾肾同病或肺肾同病,治疗时应配合养

肝、健脾、补肺之品。代表方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3丸、桑螺虫肖散、参蛤散等。

9.凉血止血法凉血止血法主要适用于诸种出血的证候,如量班、齿蚓、尿血、便血、

紫瘢等。小儿血证常由血热妄行、血不循经引起,用清热凉血法治疗居多。代表方有

犀角地黄汤。但是,[不摄血'脾不统血、阳虚火旺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临床也不

少见,可在补健脾、养阻等法的基础上配伍本法进行治疗。

10.养阴生津法

养阴生津法主要适用于小儿热病恢复期。小儿阳常有余,阻常不足,热病中最易呈现

伤阻耗G之证。如内伤咳嗽迁延不愈、肺炎喘嗽正虚邪恋期等出现干咳少痰,口燥咽

干,低热不退,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

11.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主要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尤其适用于各种久病痼疾、疑难重症的救治。

如肺炎喘嗽、哮喘口唇青紫、紫瘢肌肤有瘀斑瘀点、胃病,以及腹痛如针剌'痛有定

处'按之有痞块等。代表方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桃核承G汤

等。并常常辅以行G药物使[行则血行。

12.回阳救逆法

回阳救逆法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虚衰欲脱之危重证候。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神疲肢

厥、冷汗淋漓、G息奄奄、脉微欲绝等,此时必须用峻补阳1的方药加以救治。

代表方有四逆汤、参附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等。

以上常用内治法,既能单独使用,也常联合运用。另外还有安蛔驱虫法、收敛固淀法、

袪风息风法等。临床当审明病因,分析病机,明确诊断,辨清证候后使用。二、常用

外治法

小儿肌肤柔弱,脏[清灵,外治疗法尤为有效,自古就有“良医不废外治”之说。

中医外治法,应用方便,价格低廉,解决了小儿害怕打针、服药困难的问题。中药外

治法可以格药物直接导入病变部位,避免了口服、注射等给药途径引起的药物毒副作

用及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破坏。目前,儿科临床上的外治法,主要使

用一些药物进行敷、贴、熏、洗、吹、点、灌、嗅等。外治诸法,可以单用或与内治

法配合应用。

L熏洗法

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G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其原理是借助热力格药

物作用于局部,促使局部的3血畅达、媵理疏通,达到散寒止痛、袪风止痒、发表

透疹等功效。如夏日高热无汗可用香雷煎汤熏洗发汗退热病疹发疹初期,为助透疹,

用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汤熏洗;尊麻疹等可用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

土茯苓'蝉蜕、野菊花等煎汤外洗袪风止痒。

2.涂敷法

涂敷法是将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等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

法。如用鲜马齿茶'仙人拿、青黛、金黄散、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

疗流行性腮腺炎。用吴茱萸粉3份、胆南星粉1份,用米醋调成膏状涂敷于足底涌

泉穴,治疗滞颐。用大黄粉'芒硝粉、大蒜泥,5:4:1比例调成膏状涂敷于背部

肩胛区或啰音密集地方通络化疲。

3.敷贴法

敷贴法是将药物制成软言、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

法。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疗寒证泄泻。用五倍子粉'

五味子粉等分填入脐内,治疗汗证。再如在夏季三伏、冬季三九天,用延胡索、白芥

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敷于肺俞、膏盲、大推、定喘、天突、

膻中穴上,防治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4.擦拭法擦拭法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

淡盐水'银花R草水拭洗口腔,治疗鹅口疮、口疮等。

另外,还有热熨法、雾化吸入法'粉扑法等外治法临床亦常用,而且疗效确切。

三、其他疗法

1.小儿推拿疗法

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专以手法治疗小儿疾病的一种方法,有促进1血循行、经

络通畅'神G安定'脏腑调和的作用,能达到驱邪治病的目的。儿科临床常用于学

龄前小儿的泄泻、腹痛、厌食、斜颈、痿证等疾病。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其手法应

轻快柔和。取穴和操作方法与成人有所不同。常用推、拿、揉、运、掐等手法,常取

上肢的六腑'天河水、三关,掌部的大肠、脾土'板门,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背

部的大椎、脾俞、肾俞、大肠俞、七节、龟尾,腹部的脐中、天枢、丹田、G海等穴。

推拿的顺序一般按先推四肢、头面,后推胸腹、脊背,或从上而下,依次按摩。

2.小儿捏背疗法

捏脊疗法是儿科常用的一种特殊推拿方法。此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调和阻

阳,疏理经络,行[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具体操作方法:患儿俯卧,一

法是医者两手半握拳,双手两食指抵于背脊上,再以两手拇指推向食指前方,合力夹

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另一

法是医者用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对,做捏物状手形,自腰甑长强穴开始,

沿脊柱两侧捏起皮肤,不断向上捏至大椎穴止。如此反复3s5次,捏到第3次后,

每捏3把,格皮肤提起1次。每日1次,6日为1疗程。对有脊背皮肤感染、紫瘢

等疾病的患禁用此法。

3.剌四链疗法

四催穴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中节。剌四维有解热除烦、通调百脉、调和

脏腑的作用。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消毒患儿的手指皮肤,用三棱针或粗亳针剌入约1

分深,剌后可挤出黏性黄色液体,每日1次,直到针剌后变为无色透明液体为止。

用于治疗小儿疳证、厌食、咳嗽、百日咳、咳喘等病证,5岁以下,特别是婴幼儿效

果更佳。

另外,还有针法、灸法、拔罐疗法'贴耳法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