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讲辛亥革命1.[天星原创]1903年1月《湖北学生界》在东京创刊,它由留日湖北同乡会主办,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早以省区命名的革命刊物”。刊物宗旨是“输入东西之学说,唤起国民之精神”,设论说、学说、政法、教化、军事、经济、实业等多个栏目。该刊物的创办主要得益于(B)A.资产阶级政党的纷纷成立B.民主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湖北成为列强争夺的中心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解析1903年留日湖北同乡会在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以“输入东西之学说,唤起国民之精神”为宗旨,设论说、学说、政法等栏目,这与留日学生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亲密相关,故B项正确。成立于1905年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题目所给的时间是1903年,A项错误;C项不是该刊物创办的主要缘由,解除;该刊物创办于东京,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关系不大,解除D项。2.[2024河南名校联盟联考]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有人作漫画《舆论》。漫画左上角的葫芦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组成民间俗语“依样画葫芦”,画中老人口呼“立宪”,却胸藏“专制”。此漫画意在(A)A.讽刺清政府缺乏变革诚意B.抨击“皇族内阁”的欺瞒性C.为民主革命寻求舆论支持D.支持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解析材料“画中老人口呼‘立宪’,却胸藏‘专制’”强调的是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瞒性,预备立宪专制是实,民主是虚,讽刺清政府缺乏变革诚意,A项正确。皇族内阁成立于1911年,解除B项;材料与民主革命无关,解除C项;材料是对清政府变革的讽刺,非支持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解除D项。3.[2024江西联考]武昌起义后,立宪论者纷纷援引、调适从日本输入的国体、政体理论,或扩充国体、政体类型,构建包涵帝制的“共和新体”;或辨析国体、政体,剥离君位与君权的关联。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B)A.君主立宪制政体更符合国情B.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须要C.革命派的主见获得社会认可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传播解析据题干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立宪派主见变革政治体制,剥夺君主的权力,甚至要建立起包涵帝制的“共和新体”,这表明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须要,B项正确。据材料不能得出君主立宪政体更符合国情的结论,解除A项;材料体现立宪派的主见,而未体现社会认可革命派的主见,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立宪派主见的包涵帝制的“共和新体”,而不是革命派主见的民主共和,解除D项。4.[2024贵州六校联考]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或个人种种权利”接着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D)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合力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解析据材料“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或个人种种权利’接着有效”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南京临时政府之所以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同等条约接着有效,就是为了换取列强的支持,这是对现实的妥协,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D项正确。“革命的彻底性”不符合史实,解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解除B项;“资产阶级的民族凝合力”主要内容是对内,而材料主要内容是对外,解除C项。5.[2024江西九校联考]清帝退位诏书中曾写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方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份诏书(A)A.为民国疆域继承供应文字依据B.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C.意在挑拨南北之间的合作关系D.标记着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解析据材料“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可知,清帝退位诏书中明确说明将五族领土归整为一大中华民国,即中华民国将继承清朝原有疆域,这为民国疆域继承供应了文字依据,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领土的继承,而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解除;清帝退位诏书发出前,通过南北议和,孙中山已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挑拨”一词表述不妥,C项解除;清帝退位标记着清王朝统治的终结,但封建势力照旧存在,D项解除。6.[2024江苏镇江模拟]清末,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终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全部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革命运动”(B)A.使清末社会政治运动主见趋同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变更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D.调和了资产阶级各派别之间的冲突解析依据材料“旧邦新造”可知,该革命运动实现了国家政体的转变,依据“三国归晋”“万流归宗”可知,该革命运动结束了清末多种社会政治运动并存的状况,由此推知,该革命运动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完成了清末政治运动建立共和体制的目标,而非社会政治运动“主见趋同”,解除A项;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变更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解除C项;辛亥革命并未能调和资产阶级各派别之间的冲突,解除D项。7.[2024福州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泽东指出:“探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当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探讨一下。不然,就不能明白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关联的是(B)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行忽视的社会力气C.增加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D.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解析留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最能够揭示”。据材料及所学学问可知,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了有利条件,使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这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B项正确。8.[2024辽宁名校联考]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写道:“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据此可知,辛亥革命(D)A.推动了共和观念的传播B.在农村遭到百姓的抵制C.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D.未引起广袤民众的共鸣解析依据材料“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可知,当时辛亥革命对广袤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难以引起广袤民众的共鸣,以至于民众对革命缺乏科学的认知,故选D项。9.[2024江苏高邮调研]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A)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民主思想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C.以传承儒家政治志向为宗旨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借助《公羊传》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宣扬“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孙中山借助“先哲之遗业”,宣扬共和制度,两者都借助传统文化阐述民主思想,A项正确。两人均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并非对儒家思想内涵的修正,解除B项;两人的目的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并非传承儒家政治志向,解除C项;康有为主见君主立宪,解除D项。10.[情境创新/2024河南洛阳调研]1908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之后,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单,如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确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C)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B.中心集权走向式微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解析据材料可知,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才公布《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且将很多一般行政事务列为预备立宪应办事宜,很多部院所列清单无一与宪政有关,由此可见清政府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宪政缺乏诚意,这在确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新政在改革政治体制方面突破不大,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旧势力间的斗争,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自主权增加,看不出中心集权式微,解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状况,未提及民众的看法,解除D项。11.[天星原创]关于武昌起义之时革命党领袖黄兴是否主见放弃武昌,有如下观点,由此可见(C)观点概况黄兴主见放弃武昌辛亥革命后,武昌起义功臣谭人凤回忆,黄兴不只是由于打了败仗,无颜再见同志,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仍用现在的军队保卫武昌是不能取胜的,也不能坐待援军的到来,于是想放弃武昌。黄兴根本没有提出过放弃武昌主要依据是1912年9月28日上海《申报》整理发表了黄兴的演说词。汉阳失守后,他提出了严守武昌的主见。A.考辨史料真伪是历史探讨的关键B.个人立场影响历史叙述C.对历史事实的推断应持慎重看法D.亲历者自述更具可信度解析材料对同一历史事实有两种对立的历史叙述,由此可知,对历史事实的推断应持慎重看法,选C项。材料不涉及史料真伪,解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一个人的立场问题,解除B项。黄兴和谭人凤都是事务亲历者,故解除D项。12.[角度创新/2024山东威海期末]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用词谨慎,没有急着进行定性推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D)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依据中国政体变更调整看法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解析据材料可知,1911年11月,《泰晤士报》对袁世凯进行了大量正面报道,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说明《泰晤士报》支持袁世凯夺取革命的成功果实,以维护列强既得利益,即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故选D项;材料只是正面宣扬袁世凯,为袁世凯上台造势,没有对中国政体进行报道,得不出“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结论,解除A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而1911年11月,中国政体尚未变更,解除B项;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C项。13.[2024山东临沂监测,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材料一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敬重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望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整理材料二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安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成功更加激烈人心的时刻吗?——摘编自[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材料三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看法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确定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楚)解析首先概括三则材料中的观点;然后详细阐释所持观点的缘由,对材料观点差异的缘由进行多角度解读;最终结合所学学问,对辛亥革命的主动意义、历史局限等进行叙述。答案示例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确定辛亥革命的主动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定,但是中国不宜干脆进入共和制。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相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留意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相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凭土地合同转让协议书
- 2025年JAVA技术面前的挑战试题及答案
- 输送测试思想与实施策略的过程试题及答案
- 压力测试实施中的关键步骤与技巧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设计思维Photoshop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二级Web考试考点梳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级嵌入式考试的复习要点试题及答案
- 现代汉语翻译实践能力试题及答案
- 逻辑思维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试题及答案
- 双方租赁合同关系协议书
- 钢板卷管工实用工艺
- 外科学(2)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温州医科大学
- 火电厂典型危险点分析预控措施
- GB/T 18915.1-2013镀膜玻璃第1部分:阳光控制镀膜玻璃
- GB 28375-2012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
- 杆塔基础分坑
- DB33T 2226-2019 空气负(氧)离子观测与评价技术规范-纯图
- 高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 DB32-T 4338-2022 高速公路桥梁支座安装施工技术规范
- 直螺纹套筒进场检查记录
- Q∕GDW 12177-2021 供电服务记录仪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