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第1页共25页第二册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W分区H7路工程1工程概况项目区位项目概况本次设计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为新建项目,南起三百梯立交北侧,北至巴福立交南侧。科学大道主线桩号范围为K18+599.752~K19+637.394,全长约1.038公里,双向八车道快速路。西辅路桩号范围为K10+521.445~K11+557.709,全长约1.036公里,单向两车道城市次干路。东辅路桩号范围为K0-066.481~K0+982.484,全长约1.049公里,单向三车道城市次干路。道路红线宽79m,两侧控制绿带各宽9~12.5m,采用主辅路形式,主线双八+辅路双五,主线为城市快速路,设计时速80km/h,辅路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本次设计范围内新建桥梁一座,桥跨42m;新建两仓综合管廊B×H=8.1m×4.1m,管廊长约1054.8m。拟建项目涉及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梁、支挡结构、建筑、综合管廊、排水、海绵城市、照明、智能交通、景观。本项目属于大型建设工程,预计2022年8月进行施工招标,于2022年9月开始施工,工期为两年。2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2.1设计依据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科学大道二期工程立项批复(【渝高新改投[2020]402号】)(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2020.10)《关于科学大道二期工程的初步设计批复》(渝高新建初[2020]29号)(重庆高新区建设局2020.10)《关于科学大道二期工程的概算批复》(渝高新改投[2020]452号)(重庆高新区改发局2020.10)科学大道二期工程高边坡、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人工挖孔灌注桩可行性专项论证会专家意见科学大道二期工程高边坡、深基坑专项设计可行性评估报告(重庆中宇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2021.01)科学大道二期洪水影响评价批复(渝高新水许可[2022]8号)(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2022.04)业主提供的道路沿线1:500管线地形图《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南段K18+599.752-K30+000、北段K40+500-K47+200)(详细勘察)(重庆市勘测院2021.03)《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石坝立交至巴福立交段工程》(重庆市设计院2017.10)《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大道-第三卷-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南段-三百梯立交交至巴福立交)》(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0.10)《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大道二期工程高边坡深基坑方案设计》(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0.10)《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南段(三百梯立交至狮子口立交)轨道专篇方案设计》(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0.10)《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科学大道二期工程EPC一标段》施工图设计(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2.07)《景瑞江山御府建筑施工设计图》(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21.03)《重庆高新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导则》(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2020.11)西部科学城在编国土空间规划2.2设计采用的规范、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3工程地质条件(以下内容摘自工程地勘报告)3.1地理位置重庆市道路工程位于重庆西部高新区槽谷地区,主要为一纵线进行扩建,交通总体较方便。3.2气象=1\*GB2⑴气象勘察区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1\*GB3①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2\*GB3②降水量、蒸发量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3\*GB3③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4\*GB3④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5\*GB3⑤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2\*GB2⑵水文勘察区为丘陵地区,区内仅在南段、北端终点处有梁滩河,其余地段无大型地表水体,仅在场地内局部区域分布有水田、鱼塘、灌溉水渠等存在。3.3水文根据现场调查,场地零星分布水田、鱼塘、灌溉水渠及河流等,分述如下:沙湾堰塘:位于主线桩号K18+820~K18+900,现状水位为305.5m,水位深度约2m,蓄水面积约2845m2,属民生水利工程,后期施工将清除,对本工程影响小。大岩口水库:位于主线桩号K20+270~K20+420西侧,现状水位为306.0m,正常蓄水位309.38m,溢洪道泄洪最大流量11.62m3/s,总库容19.19万m3,通过放水涵洞流入市政管网,对本段道路有影响,建议该段道路需设置排水涵洞进行引流。灌溉水渠1:位于主线桩号K23+790~K24+110,水渠宽约5.0m,现状水位为308.0m,常年洪水位309.5m,勘察期间流量约1m3/s,斜穿设计道路,对本段道路有影响,建议该段道路需设置排水涵洞进行引流。灌溉水渠2:位于主线桩号K24+780~K24+790,水渠宽约0.8m,现状水位为314.50m,常年洪水位316.0m,勘察期间流量约0.1m3/s,横穿设计道路,对本段道路有影响,建议该段道路需设置排水涵洞进行引流。灌溉水渠3:位于主线桩号K26+940东侧,水渠宽约5.0m,现状水位为303.00m,常年洪水位305.0m,勘察期间流量约0.5m3/s,拟建道路已成型,通过涵洞流出,对本段道路影响小。梁滩河:位于主线桩号K29+480段~K29+780段,梁滩河河水由西往东,河面宽约25m,常年洪水位300m,现状水位297m,勘察期间流量约5m3/s,勘察期间水量较小,对本工程影响小。场地原始地貌区零星分布有水田、鱼塘等地表水系,水位埋深浅,对本工程影响较小,施工时建议直接清除。4工程地质条件(以下内容摘自工程地勘报告)4.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南段场区基本保持原始地形,仅一纵线狮子口立交至农马立交段、石坝立交至巴福立交段正在修建或已修建形成,地形总体平坦。其余地段主要为原始地貌,地形随丘包沟谷起伏变化,地面高程在280~364m之间,相对切割深度约84m,场区内冲沟较发育,冲沟由剥蚀残丘相隔。地形宏观坡角一般5~20,局部陡峭地带坡角约20~60。勘察区地势整体上呈现浑圆状浅丘与宽缓沟槽相间分布的特征。浑圆状浅丘地形总体坡角10~25°,宽缓沟槽地形总体坡角2~10°。北段主要位于已建项目一纵线西城大道,主要为拓宽改造,沿线经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地貌发生变化,现为素填土堆填或市政道路等,仅局部地段还存在原始地貌。沿既有道路纵向场地地形变化较小,地势较平坦;道路横向方向,局部存在道路前期施工挖填形成的边坡,坡角一般30~50°。沿线地面最高主要位于已建道路两侧边坡上部,高程主要为300m;最低点高程位于梁滩河,地面高程为272m,相对高差约28m。北段勘察区域,主要为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改建成工程,地形总体变化较小,区域地形较平坦,地面倾角一般1~10°,斜坡区域地形变化较陡,地面倾角约25~35°不等,局部地段有陡坎存在,倾角可达50°。4.2地层岩性经地面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回填层和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各地层岩性特征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4.2.1第四系(Q4)(1)素填土(Q4ml)主要为黄褐色,局部为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砂岩、砂质泥岩块碎石等组成,碎、块石含量一般约10~45%,局部含量达80%以上,粒径一般20~500mm,局部大于1000mm,稍湿,厚度一般在0~8m之间,最大厚度达28.8m(41ZK129、41ZK130),包括新近堆填及道路修建回填,主要分布在拟建原有已建道路及建筑周边。一纵线线路部分主要以人工分层碾压回填为主,结构以稍密~中密为主;其余地段主要以抛填为主,结构松散~稍密。(2)杂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建筑房屋废除及周围生活垃圾抛填所致,稍湿,厚度不均匀,分布不均匀,零星分布在原始房屋拆迁区域及垃圾堆填区域。以随意抛填为主,结构以松散为主。~~~~~~~~~~~~~~~~~不整合~~~~~~~~~~~~~~~~~(3)残坡积层粉质黏土(Q4el+dl)粉质粘土:红褐色、黄褐色、灰褐色,软塑~可塑状,部分地段长期遭水浸泡,呈流塑状,局部在河沟两侧,含砂重,切口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靠近风化带时常夹少量碎石角砾,主要分布在原始地貌区,厚度一般0~5m,在沟谷带厚度较大,约5~8m,最大厚度达11.3m(45ZK188)。沿线分布有水田、鱼塘,根据地调显示,沿线主要在主线里程桩号等处地表为水田或鱼塘,地下水丰富,一般在0.5~2.0m范围内受长期浸泡及有机物浸染而呈褐色、黑褐色,呈软塑~流塑状,局部地段厚度可达3m以上。该类土工程力学性质极差,建议对水田和鱼塘内分布的表层流塑状~软塑状的粉质粘土予以翻挖晾晒、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当遇桩基成孔时,应避免成桩过程中发生塌孔、缩颈、涌水及涌沙等情况出现,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混凝土回填、泥浆护壁、冲击成孔等辅助措施。(4)崩坡积层碎石土(Q4c+dl)碎石土:杂色,主要由强风化泥岩、砂岩和少量黏土组成,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一般为2~5cm,含量约60~70%,稍密。主要分布在K24+900~K25+050段西侧危岩段东侧。~~~~~~~~~~~~~~~~~不整合~~~~~~~~~~~~~~~~~4.2.2侏罗系(J2s)=1\*GB2⑴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建造,由砂岩—砂质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砂质泥岩(Sm):紫红色为主。由粘土矿物组成,粉砂泥质结构,局部见砂质条带,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节长50~400mm,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该层在场内分布较普遍,为勘察区的主要岩性。砂岩(Ss):呈灰白色、灰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及暗色矿物,中~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节长5~40cm,岩质较软。中等风化岩体内裂隙较发育,多为无充填,部分裂隙裂面上有黑色、褐色附着物。勘察区内与砂质泥岩互层发育,分布于整个场地。泥岩(Ms):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节长50~310mm,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分布场地部分区域。粉砂岩(St):呈灰黄色,粉细粒结构,薄层状构造。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0.0~5.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呈柱状,节长一般5~25cm,锤击声哑,岩体较完整~完整,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主要分布于K18、K23里程段,其它地段零星分布。沿线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0.0~5.0m。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4.3地质构造拟建科学大道沿西部槽谷呈南北向带状分布,线路位于北碚向斜东翼,场区构造纲要如下图3.3-1所示。图3.3-1勘察区构造纲要图南段(K18+599.752~K30+000):岩层倾向总体218~336°,倾角4~20°,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岩体结构类型为薄~中厚层状。现分段叙述如下:(1)里程桩号(K18+599.752~K18+850):本段岩层产状:倾向259°,倾角4°。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185°∠18°,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239°∠82°,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2)里程桩号(K18+850~K19+090):本段岩层产状:倾向273°,倾角12°。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61°∠44°,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127°∠39°,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3)里程桩号(K19+090~K19+420):本段主线西辅路侧岩层产状:倾向241°,倾角12°。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244°∠65°,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127°∠85°,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本段主线东辅路侧岩层产状:倾向266°,倾角15°。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53°∠54°,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112°∠81°,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4)里程桩号(K19+420~K22+210):本段岩层产状:倾向316~336°,倾角11~18°。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176~208°∠62~86°,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95~115°∠63~85°,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4.4地震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以地壳缓慢的抬升为主,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形成了两岸多级阶地。重庆地震以微震为主,历史上均未出现破坏性地震记载,邻区最大地震震级均小于5级。勘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为地震一般区,结合公路的重要性,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对大型、特大型桥梁工程应以Ⅶ度地震烈度设防为宜。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勘察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烈度为Ⅵ度,设防烈度建议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确定。综上所述,该段工程区地震作用微弱。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表明,拟建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0.22重庆市地震烈度加速度分组项目所在区域6度0.05g第一组沙坪坝区勘察区勘察区图3.4-1项目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图3.4-2项目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4.5水文地质条件线路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第四系覆盖层在沟谷地段厚度较大,基岩主要为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含水相对较弱。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4.5.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孔隙水不连续分布在残坡积层中,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水量动态变化幅度大,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根据勘察,沿线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原地势低洼处,无统一地下水位。勘察期间地下水位主要为于原始地貌低洼处,南段地下水主要位于里程桩号K18+840~K18+950、K19+320~K19+490、K21+310~K21+560、K23+430~K23+960、K24+490~K24+800段原始地貌沟谷区域,地下水位标高在299m~316m之间;北段未见地下水,仅局部低洼处零星分布地下水。4.5.2基岩(红层)裂隙水主要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分布于中下部的中厚~厚层状基岩裂隙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大小与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贯通性密切相关。其补给源一般较远,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一般呈滴状或脉状,动态不稳定,由于岩层倾斜,基岩中的裂隙水具弱承压性。由于场地岩性以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局部存在砂泥岩互层,该岩层中构造裂隙总体不发育,不利于地下水赋存和接受补给。当开挖揭穿贯通性好、延伸远的裂隙则涌水量大,开挖遇封闭性好、延伸短的裂隙则涌水量小。根据沿线地质条件分析基岩裂隙水:南段左侧基岩存在超限高边坡,岩层厚度大,最高处大于80m,上部人类活动频繁,上层滞水补给给下部基岩,向拟建道路侧排泄,在岩石坡体及坡底极易出现裂隙水。其对道路路基及边坡的影响较大。南段右侧基岩存在超限高边坡,岩层厚度大,最高处大于60m,上部人类活动频繁,上层滞水补给给下部基岩,向拟建道路侧排泄,在岩石坡体及坡底极易出现裂隙水。其对道路路基及边坡的影响较大。4.5.3抽水试验在孔内下了花管作过滤器,用潜水泵作抽水试验,,稳定8小时后,计算流量,表3.5-1钻孔抽水试验图钻孔编号含水层岩性含水层厚度(m)静水位深度(m)水位降深(m)稳定流量(m3/d)渗透系数(m/d)影响半径(m)29ZK135素填土3.465.000.152.685.09712.0029ZK245素填土2.707.600.22.685.6728.00表3.5-2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根据抽水试验结合重庆地区工程经验,场地素填土为中~强等透水层,渗透系数取2~15m/d;粉质粘土为微透水层,渗透系数取0.05~0.015m/d;砂岩为相对透水层,渗透系数取8~10m/d。4.5.4基坑涌水量预测南段东辅路里程桩号K1+130~K1+300段、石坝立交西慢行道里程桩号K0+325.278~K0+425.274段,北段K41+250~K41+380段、K42+650~K42+780段、K43+650~K44+400段下穿通道以及为隧道段,沿线线路较长,水文地质总体较复杂,沿线无统一、稳定的地下水含水层。岩体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地下水总体较丰富。根据临近工程及重庆地区经验,4.5.5地下水影响评价经拟建场地范围内及相邻区域的水文地质调查,拟建场地的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于上部覆盖土层下部、基岩层顶部,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原冲沟区域的基岩风化裂隙内。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局部土层较厚地段和沟槽地段有零星地下水分布,根据勘察资料及工程经验,拟建场地完整岩块均为相对隔水层,场地地下水为素填土底部空隙及基岩裂隙内的上层滞水。水位为雨季雨后测量,较枯水季节时水位将有所提升,分布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场地内大部分土层较厚地段(原冲沟地段)形成上层滞水,水位停滞于下伏基岩处。经水文地质调查及区域水文地质经验,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主要于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向场地低洼区域排泄,最终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少量下渗赋存于土层孔隙、基岩裂隙内或经地下渗流向场地西侧低洼区域汇集。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拟建场地地下水交替循环较强烈,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4.6不良地质作用根据调查和走访,拟建场地未发现断层、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岩溶、地裂缝、地面沉降、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作用。亦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但在主线K24+900~K25+050线路西侧山顶发育有危岩带(见平面图)。危岩主要受层面、裂隙的不利组合控制,同时危岩将受卸荷裂隙、风化、水的作用、地震、树木的根劈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对其稳定性影响很大,随着影响因素的加剧,稳定性将会越来越差,在各种不利因素作用下,危岩体稳定性逐渐降低,危岩由基本稳定状态向欠稳定状态发展,在暴雨等不利因素作用下,易出现失稳崩塌。破坏模式包括为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等。根据现场调查,勘察影响范围危岩带总长约150m,高10~25m,厚1~5m,危岩体积约500m3(见照片3.5-1~2)。危岩带表面见较多外倾裂隙,坡顶偶见宽度0.1~0.3m的卸荷裂隙,危岩下部砂泥岩交界处形成凹岩腔,陡坡下有滚落的块状砂岩。危岩破坏模式为坠落式,滑移式,主崩方向50°~120°。该危岩带位于设计放坡线以外坡顶,后期道路开挖、放炮及后期运营均会对危岩带造成不利影响,建议施工阶段对其进行清除或封闭支护处理。照片3.5-1危岩体W1-1照片3.5-2危岩体W1-2场区未发现其它地下洞室、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活动断裂构造通过,周边无其他灾害性地质体发育,场地总体稳定性良好。4.7特殊性岩土根据勘察,拟建场地内存在人工填土、流塑状~软塑状粉质粘土以及强风化岩石,均为特殊性岩土。人工素填土工程特性表现为厚度变化大,均匀性差,级配差,回填年限不一,回填方式不同,力学性质差,结构松散~稍密,主要分布于施工片区;杂填土主要由建筑房屋废除及周围生活垃圾抛填所致,稍湿,厚度不均匀,分布不均匀,零星分布在原始房屋拆迁区域及垃圾堆填区域,以随意抛填为主,结构以松散为主,力学性质较差。流塑状~软塑状的粉质粘土的工程特性主要有孔隙率大,含水量大,压缩性大,厚度在0.5~3m之间,几乎不具备承载能力,主要分布在水田和鱼塘等地下水丰富区域。土层中成桩容易导致塌孔、缩径,桩底沉渣不易清理等影响成桩质量。根据试验结果及地区工程经验,场地土层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强风化岩石厚度在0.2m~3.00m之间,强风化带底面随基岩面起伏而变化。强风化岩体较破碎,质极软,结构构造模糊,岩体为散体状结构。其厚度小、变化较大。抗压强度低,承载力低,稳定性一般,工程特性一般。4.8基岩面及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范围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具有起伏变化的特征,其起伏变化情况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起伏特征及工程建设对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响。⑴基岩面——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基岩面基本与原始地貌一致,沟谷及坡顶区域,整体较平缓,岩土界面倾角一般为5°~20°;斜坡地段整体较陡,局部形成陡坎,基岩面较陡,横向岩土界面倾角一般为35°~50°,基岩顶面高程范围268~360m。⑵基岩强风化带——场地内的强风化岩层多呈土状及碎块状。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0.90~3.5m。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Ⅴ级,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底界标高366~358m。强风化岩石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岩芯破碎,风化痕迹明显,呈块碎状,片状,质软,少量可见风化裂隙发育。⑶基岩中风化带——中风化带岩芯多呈短柱~中长柱状,节长一般为5~40cm,局部偶大于60cm,裂隙一般发育,砂岩及砂质泥岩完整性均较好,砂质泥岩、粉砂岩强度较低;砂岩强度相对较高。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完整,多呈柱状,少量呈短柱状。4.9土、石工程分级土、石可挖性分级采用《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规范附录A,全线土、石工程分级为:松土:流塑~可塑的粉质粘土,分级为Ⅰ级硬土:杂填土、素填土、砂质泥岩、砂岩等基岩强风化层。杂填土主要由建筑房屋废除及周围生活垃圾抛填组成,混凝土碎块、砖块等硬杂质含量较多;素填土主要由砂、泥岩块碎石、粘性土等组成,块碎石较多。基岩强风化层,风化强烈,质软,分级为III级。软石:中等风化的砂质泥岩、泥岩及粉砂岩,层状~块状结构,裂隙不发育,为软岩,分级为IV级。次坚石:中等风化的砂岩。层状~块状结构,裂隙不发育,为较硬岩,分级为V级。5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及设计参数建议值(以下内容摘自工程地勘报告)5.1南段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及设计参数建议值5.1.1覆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建议1)素填土根据地区经验,素填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下:1)素填土天然重度:γ=19.3KN/m3;饱和重度:γ=20.1KN/m3;2)素填土综合内摩擦角:天然=30°,饱和=26°;3)压实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4)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120kPa。4)素填土负摩阻力系数取0.25。素填土参数可根据实际回填材料、回填工艺等因素进行修正。2)粉质粘土根据试验统计结果结合地区经验,粉质粘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下:1)粉质粘土天然重度:γ=19.90KN/m3;饱和重度:γ=20.20KN/m3;2)粉质粘土抗剪强度参数:内摩擦角:天然状态取14.09°,饱和状态取11.99°;粘聚力:天然状态取26.45KPa,饱和状态取16.43KPa。3)据附表1:土壤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统计表统计,粉质粘土天然含水量为24.86%,湿度状态定为湿;液性指数IL=0.45,属可塑状态;压缩系数为0.35MPa-1,属中压缩性土。其中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参照《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16)10.4节,采用内插法确定。根据孔隙比e=0.75,液性指数IL=0.45,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为410kPa,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修正系数=410×0.63=258kPa。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地基分项系数,分项系数取0.50,故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9kPa。5.1.2基岩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建议岩石重度场地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岩石重度数据比较集中,变异性系数比较小,试验参数统计时整段进行统一统计。根据试验统计结果,岩石重度比较统一,参数取值如下: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天然重度:γ=25.60kN/m3;饱和重度:γ=26.00kN/m3;中等风化砂岩:天然重度:γ=24.90kN/m3;饱和重度:γ=25.30kN/m3;中等风化粉砂岩:天然重度:γ=25.20kN/m3;饱和重度:γ=25.50kN/m3;抗压强度标准值:场地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其抗压强度数据比较离散,变异性系数比较大,试验参数统计时按主线里程桩号进行分段统计;粉砂岩分布比较离散,抗压试验数据相对比较集中,变异系数小于0.3,试验统计按整段进行统一统计。根据试验数据统计如下:5.1-1岩石抗压强度统计表项目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岩性天然饱和天然饱和天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砂质泥岩10.086.419.455.875.843.62砂岩25.8117.5226.9818.6331.3822.9粉砂岩2.99(天然),1.89(饱和)5.1-2岩体抗剪强度建议表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粘聚力(KPa)内摩擦角(°)粘聚力(KPa)内摩擦角(°)粘聚力(KPa)砂质泥岩31.2692.530.8538.628.90390.0砂岩37.9991.838.4926.235.01610.0粉砂岩内摩擦角:29.2°,粘聚力:111.1KPa注:1、内摩擦角按地方经验取0.9的折减系数,时间效应系数取0.95进行折减;2、粘聚力取0.3的折减系数,时间效应系数取0.95进行折减。4)岩体抗拉强度结构面起控制作用时,取结构面粘结强度,结构面不起控制作用时,抗拉强度统计如下:5.1-3抗拉强度建议表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抗拉强度(KPa)砂质泥岩163.40133.00102.0砂岩323285570.0粉砂岩64.60注:抗拉强度按地方经验取0.4的折减系数,时间效应系数取0.95进行折减。5)岩体变形指标:5.1-4变形试验参数建议表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变形试验指标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砂质泥岩1258.401617.900.35836.51117.60.37812.01014.000.36砂岩///2792.803503.800.143732.04562.00.18注:1、变形模量按地方经验取0.7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弹性模量取0.7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6)地基承载力:①浅基础:根据室内试验成果及工程类比取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综合确定场地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及设计参数建议值统计如下:5.1-5岩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表项目里程桩号K18+599.752~K30+000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中风化砂质泥岩600600600600600中风化砂岩12001200120012001200中风化粉砂岩400400400400400强风化基岩300300300300300注:建议同一建(构)筑物基础地基同时为砂岩、泥岩时取泥岩的强度参数进行设计计算。②嵌岩桩基础: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桩基的单桩轴向承载力特征值[Ra],建议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3363-2019)第6.3.7条中公式计算:其中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对于砂岩取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对于砂质泥岩取单轴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桩侧土的侧阻力标准值根据规范按照表6.3.3-1选用,其它参数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3363-2019)取值。5.1.3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取值建议1)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土体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43-2016)第10.3.8条选取;基底摩擦系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11.2.3确定;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3363-2019)取值;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8.2.3确定。设计参数建议值统计如下:5.1-4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建议一览表里程桩号地层岩性水平抗力系数(MN/m3)/比例系数(MN/m4)基底摩擦系数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ik(KPa)与M30水泥砂浆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K18+599.752~K30+000素填土(压实)8*MN/m4///粉质黏土20*MN/m40.20*50*/强风化基岩/0.35*120*/中风化粉砂岩40*MN/m30.35*//K18+599.752~K19+000中风化砂质泥岩120*MN/m30.40*/360*K19+000~K24+000120*MN/m30.40*/360*K24+000~K30+00060*MN/m30.45*/300*K18+599.752~K19+000中风化砂岩360*MN/m30.45*/800*K19+000~K24+000360

*MN/m30.45*/800*K24+000~K30+000420*MN/m30.45*/800*注:1、表中“*”表示经验取值2、场地素填土整体较厚,较厚地段考虑负摩阻力,负摩阻力系数取0.25,适用于整个场地(非已建道路下方)。2)岩层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43-2016)附录G表G.0.1选取;岩土界面参数根据试验数据结合当地经验选取。结构面参数建议如下:5.1-5结构面参数建议一览表项目岩、土界面(粉质粘土)岩、土界面(素填土)砂质泥岩结构面(层面及裂隙)砂岩结构面(层面及裂隙)砂、泥岩层面内摩擦角(°)12.6*(天然)、10.7*(饱和)天然27*,饱和23*岩层层面12*、裂隙面15*岩层层面15*、裂隙面18*10*粘聚力(KPa)23.8*(天然)、14.7*(饱和)/岩层层面20*、裂隙面30*岩层层面35*、裂隙面50*18*注:1、表中“*”表示经验取值;2、岩土界面的抗剪强度值采用上覆土层抗剪强度值按0.9的折减系数折减确定;3、当结构面参数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其它因素影响发生的变化,当判定为不利因素时,可进行适当折减。6挡墙结构设计6.1设计标准(1)挡墙安全等级:一级。(2)设计荷载:城—A级,建筑荷载—15kPa/每层,慢行系统—5KN/m2。(3)结构设计基准期:50年。(4)抗震设防烈度:6度(ag=0.05g),构造设防。6.3挡墙分项工程设计6.3.1重力式、衡重式挡墙与折背式挡墙:(1)挡土墙均采用C25混凝土现浇;挡土墙在施工前做好地面排水工作,清除挡土墙后背坡面全部土层,保持基坑侧壁和边坡坡面干燥。(2)挡土墙的施工必须跳槽开挖,每段不能大于15m,施工时严禁超挖,挖至满足设计要求基底标高后必须及时用10cm厚C25细石砼垫层封闭;施工段长结合伸缩缝设置确定。需待强度达100%以上后,才能回填墙背填料,并分层夯实,压实度不小于94%。墙背填料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宜采用碎石、卵石、砾石、粗砂等透水较好、抗剪强度较高的无粘性土,且满足墙背填料计算内摩擦角不小于30°。回填须逐层夯实,夯实时应注意勿使墙身受较大冲击影响,当墙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在坡面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呈5%反坡,然后再回填。(3)挡土墙以稳定基岩做持力层,每隔10m~15m设置一道宽20mm的沉降缝,且于地基性状和挡土墙高度变化处应增设沉降缝。沉降缝采用沥青麻丝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200mm。重力式挡土墙基底置于原有挡墙之上,沉降缝做法同衡重式挡土墙,布置同原有挡墙。(4)挡墙墙背设置通常DN100PVC弹簧透水管,间距2m。通过底部三通排水管相连,横向排水管应接入就近排水系统。透水管后应作厚度不小于500毫米的级配碎石反滤层,在最底排泄水孔下部应设置隔水层,不使积水渗入基底;挡墙墙身应设置泄水孔,其间距为2~3m,呈梅花形布置,外斜5%,采用D100PVC管预埋成孔。泄水孔后应作厚度不小于500毫米的反滤层。泄水孔口应高出地面30cm以上。(5)挡土墙基底纵坡i不宜大于5%。当大于5%时,应在纵向将基础做成台阶式。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衡重式挡土墙大样图中的设计要求。挡土墙基础开挖坡比需满足设计要求。6.3.2扶壁式挡墙1挡土墙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所有受力钢筋用HRB400,非受力钢筋用HPB300,混凝土及钢筋均须满足现行国家规范标准。2需待墙身强度达到75%以上,方可回填墙背填料。墙背填料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做到分层填筑,分层夯实,压实度同道路路基。3挡墙基础底面应设置一层15cm厚的C20混凝土垫层,垫层范围应宽出挡墙底10cm。4挡土墙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cm,施工中对钢筋的绑扎及混凝土的浇注应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施工规范要求执行。5垂直于挡墙横截面的纵向钢筋在端头处须设弯钩,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小于12d。6直径大于等于16mm的钢筋要求采用机械连接,施工中如无法保证图中所示整数间距,在保证钢筋总数的前提下均匀布置即可,但相邻两钢筋间距不得大于20cm。6.3.3桩板挡墙(1)本次挡墙抗滑桩截面尺寸为B×H=1.5m×2.0m,B×H=1.0m×1.2m;圆桩桩径1.0m、1.2m、1.8m与2.5m。(2)抗滑桩桩身、桩间板与冠梁均采用C30混凝土现浇。抗滑桩要求一次浇筑成型。桩基采用隔桩跳挖作业方式。(3)方形桩: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70mm,冠梁和挡土板混凝土保护层均50mm,人工挖孔桩护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5mm。圆形桩: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70mm,冠梁保护层不小于50mm,挡板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0mm,钢筋净距不小于80mm。(4)挡板后应设置滤水管,底部通过横向PVC管排入现状道路排水系统。(5)挖孔桩护壁:土层段设置护壁,每段护壁不大于1.0m,须原槽浇,待上段护壁砼强度达到90%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6)施工前,应逐桩放样,复核桩位与道路及隧道结构的位置关系。(8)本次设计根据地勘剖面或相邻钻孔绘制。施工时如发现现场地质条件与设计图纸有出入,应立即通知设计解决。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必须查明施工场地内的各类地下和影响桩体施工的地上设施的分布,基坑开挖范围内各种管道和电杆、铁塔,应按要求进行临时改迁及保护,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损坏各种设施;(2)钢筋:采用HRB400、HPB300,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检作力学性能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所有钢筋在使用前均应进行除锈和调直等处理。(3)成孔施工中若出现斜孔、弯孔、缩孔、塌孔等现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4)施工允许误差:钻孔桩桩位偏差不大于25mm,垂直度不大于0.5%。钢筋笼就位后顶面和设计标高误差不大于50mm。(5)分段制作钢筋笼时,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6mm需采用机械连接,同一截面接头率不超过50%,接头错开间距应满足规范要求。(6)土方开挖弃土应尽量远离孔口,严禁堆放在坡顶。对基岩的开挖采用风镐开挖,严禁爆破开挖。弃土应及时运走,严禁在桩位附近加载;不宜在雨季施工,应遵循先整治后开挖的施工顺序,疏通坡顶排水工程,防止地面水渗入土体。(7)墙顶防护网基础应事先预埋,不得事后补凿或补埋。(8)桩基施工应采用跳桩开挖的施工方法,在桩基桩身达到100%后再进行下一桩桩基施工。(9)要求对桩基刚开始嵌入段中风化基岩取样进行检测,要求全部嵌固段岩层的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达到地勘建议值;(10)灌注桩应全部采用预埋管声波透射法对成桩质量进行检测;(11)应选择有丰富经验的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支护体系的施工;(12)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有无危害气体和不安全因素,桩孔开挖过程中,应经常检测井孔内有无毒害气体和缺氧现象。坚持井下作业排风抽水先行,施工中应不断向孔内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必要时抽、送同时进行。施工现场应配备专门送风设备,风量不应小于25L/s,采用风力压管引至井底进行送风,送风时间要超过20分钟以上,并用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确认无有毒气体后方可下井。施工现场还需常备氧气瓶等急救设备,并且配备相应的有一定窒息中毒抢救知识的专业人员在现场按应急救援措施实施救援和抢救,根据情况及时送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并根据事故调查处理相关规定报相关部门。(13)灌注桩其它施工要求详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未尽事宜详按现行相关规范、规程执行。(14)对于局部土层较厚段,桩板挡墙成孔过程中易产生垮孔等现象,施工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孔的形成,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不得对现状构筑物造成影响。(15)因抗滑桩机械成孔不易判断岩土分界线及中风化基岩线标高,为控制造价并保证抗滑桩支护安全,应逐桩进行抗滑桩施工勘察以确定岩土分界线及中风化基岩线高程。若勘察反映地质情况与原地勘报告有出入,应及时通知各方,并调整支护设计。6.3.4预应力锚索1、材料(1)钢绞线:本工程采用的预应力锚索选用无粘结低松弛钢绞线,其性能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的7丝标准型钢绞线,直径d=15.2mm,其强度标准值fptk≥1860MPa。(2)锚具、夹具应符合《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15标准。预应力锚具的锚固力应能达到杆体极限拉力的95%以上,且达到实测极限抗拉力的总应变值不应大于2%。(3)注浆体:锚孔注浆体为M30水泥砂浆,水泥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其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新鲜普通硅酸盐水泥。(4)水灰比:注浆体配制的灰砂比为0.8~1.5,水灰比为0.38~0.5。砂宜采用中细砂,当采用特细砂时,其细度模数不宜小于0.7。砂中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3%,云母、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等有害物质含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1%。拌合水宜为饮用水,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核硬化的有害物资,不得使用污水。(5)外加剂:当采用早强剂、减水剂、CM微膨胀剂等外加剂时,其质量标准要符合国家或部颁现行规程规范的要求,其掺量由试验确定。2、锚索制作(1)每孔锚索采用无粘结钢绞线编制而成,钢绞线编的形心与锚环形心重合。(2)荷载分散型锚索应先制作单元锚索,再由2个或2个以上的单元锚索组装成复合型锚索。各单元锚索的外露端,应做好标记。在锚索张拉前,该标记不得损坏。(3)锚索的钢绞线和各单元承载体应按一定规律编排并绑扎成束,不得使用镀锌铁丝作捆绑材料。内锚段需组装成枣核状,量出内锚段的长度并作出记号,在此范围内穿对中支架;支架应能使钢绞线可靠分离,使每根每根钢绞线之间的净距离≥5mm,且使隔离支架处锚索体的注浆厚度大于10mm。编索时一定要把钢绞线理顺后再进行绑扎,最后在内锚固段端头装上锥形导向帽。隔离支架应选用塑料隔离支架。锚固段每1m设置一道对中支架,张拉段每隔2.0m设置一道对中支架,端头2m区段内加密到1.0m,对中支架应保证其所在位置处锚索体的的注浆厚度大于10mm,对中支架之间扎无锌铅丝一道。(4)锚索捆扎完毕,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锚索发生弯曲、扭转和损伤。(5)锚索锚孔口向内20cm处需设置定位止浆环,止浆环可采用充浆膨胀式止浆环、充气膨胀式止浆环或速凝锚固剂加土工布制作。所选用的止浆环必须能承受大于0.8MPa的注浆压力,且不漏浆。止浆环处钢绞线与止浆环之间必须用环氧树脂砂浆或锚固剂粘结并密封好。(6)穿注浆管、回浆排气管,注浆管下口应确保距孔底不小于100mm。注浆管的端部用薄塑料带封堵,在压力作用下冲破,这样,可以防止穿索时堵管。(7)用几种不同的颜色胶带在钢绞线张拉端标识相应的锚固单元(该颜色标识在本工作段是固定的且明确记录在记录表上)。认真检查锚索全段的PE套管,不得有损伤、裸露钢绞线,若有发现,及时用防水胶带包缠,确保防腐可靠。(8)每根锚索的编号与孔号、注浆号等其他的结构、材料编号应保持一致。3、锚索灌浆(1)无粘结式锚索灌浆分锚固段、张拉段灌浆和外锚段灌浆两部分,锚固段、张拉段灌浆在锚索入孔后即可进行,外锚段灌浆则在锚索张拉锁定及验收后的3d~5d进行,或在封锚前1d进行。安装锚索就位后,应首先对锚固段进行灌浆锚固,待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锚墩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30MPa后方可张拉锚索并安装锚具,张拉端的钢绞线必须清洁无油脂,确保锚具夹片与钢绞线在设计荷载作用下不松脱;注:a)张拉时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率双重控制,张拉后应对锚头和自由段间的空隙进行补浆。b)对土质边坡挡墙锚索张拉时应注意观察,若发现墙身发生变形,应立即停止张拉,在保证墙身不再发生变形的情况下将该张拉荷载锁定。c)锁定荷载详各剖面“锚索锁定荷载表”。(2)锚固段、张拉段灌浆采用M30水泥砂浆,锚固段和张拉段灌浆长度应符合施工图要求,止浆装置位置准确,不论锚索孔的方向如何,注浆均采用排气法注浆;注浆管插至孔底,浆液由孔底注入,空气由止浆环处的排气管排出。(4)灌注前,应对注浆体进行流动性试验,浆液在粘度计流出的时间以不超过6秒为宜;还应进行泌水测定,在量筒中注入500cm3浆液,3h后泌水量不得超过2%。(5)锚固段和张拉段灌浆压力均为0.6MPa~0.8MPa,排气管回浆后即以0.8MPa的压力屏浆,屏浆时间30min以上。(6)对需要进行补偿张拉的锚索,当补偿张拉锁定并经检验合格后,即可进行外锚段注浆,待7d后作外锚段封锚。(7)灌浆结束标准:灌浆量大于理论吸浆量,回浆比重不小于进浆比重,且稳压30min,孔内不再吸浆;4、锚索的张拉锚索正式张拉前,应取0.1~0.2轴向拉力设计值Nt对锚索预张拉两次,使杆体完全平直,各部位接触紧密。①一般情况下,锚索的张拉均采用超张拉持荷稳压、超载安装施工方法,超载系数暂定为1.15,由岩锚试验成果验证调整。②补偿张拉:根据代表性锚索的应力变化情况确定代表区域锚索是否需要进行补偿张拉。一般地,监测锚索荷载损失变化幅值,满足规定指标即预应力损失小于设计张拉力的10%的区域,原则上不进行补偿张拉;反之则需进行补偿张拉。需要补偿的锚索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及监理指示进行。③对于有补偿张拉要求的锚索,应在张拉锁定后3d~7d进行,补偿张拉的拉力为超张拉力。④锚索张拉建议采用整体张拉,当千斤顶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采用分组分束张拉。⑤张拉过程:分为单股预紧和整束分级张拉两个阶段。单股预紧应进行两次以上,预紧实际伸长值应大于预紧理论值,且两次预紧值之差应在10%之内,以使锚索各股钢绞线受力均匀,再进行整束张拉。整束张拉共分五个量级进行,即张拉荷载分别按设计张拉力的25%~115%逐级依次进行,并且应控制最大张拉力不得超过预应力钢材强度标准值的70%。采用非同时张拉方式进行;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方式是从最大变形量的单元锚索(最大自由长度)起,按顺序先后张拉,在到达最小变形量的单元锚索(最小自由长度)后,再同时张拉全部的单元锚索(整体张拉);其操作的关键是预先调整锚索的各锚索单元伸长量差值,计算的方法应科学有效且结合试验的有关成果(试验锚索的“非同时张拉方式管理图”)校验,确定准确的伸长提前量。整束分级张拉:初始应力—25%P—50%P—70%P—100%P—115%P(其中P为锚索施加预应力)稳压锁定;除最后一次超张拉要求静载持荷20min外,其余每级加载后的稳压时间为5min;前三次张拉(25%P、50%P、70%P)加荷速率不大于100KN/min,后两次张拉(100%P、115%P)加荷速率不大于50KN/min。预分两次逐级张拉,第一次张拉值为总张拉值的70%,两次张拉间隔时间不应小于3-5天,预应力锚索张拉锁定后锚头应涂防腐剂,。⑥张拉各级加载稳定前后,均应量测钢绞线的伸长值,若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相差超过10%或小于5%,应停止张拉,查明原因后才能重新张拉。⑦加荷、卸荷速率应平稳。张拉时,升荷速率不大于10%P/min或100MPa/min;卸荷速率不大于20%P/min或200MPa/min。⑧松弛损失一般锁定张拉力(不包括所定损失)的3%~4%,在补偿张拉前,应注意检查测力计的读数,若索力超过10%的锁定荷载或地区经验值,应立即进行补偿张拉,若未超过10%的锁定荷载或地区经验值,无需进行补偿张拉。若通过测力计发现异常张拉力时要查明原因进行处理。⑨在全部锚索施工结束后,因已经施加了设计计算的抗滑力,控制了边坡的变形,也由于开挖作业和支护的共同作用,锚索的索力也相应发生变化,应进行全坡面的锚索二次张拉,即按照设计的控制张拉力,用同样的张拉方法,逐个张拉,确保锁定荷载满足设计要求。二次张拉结束后,截去多余的钢绞线,使其外露30cm,安装防护罩,注入油脂,拧上堵头。封锚。⑩张拉时的安全:预应力张拉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防止以下情况:夹片脱出或飞出、断丝与滑丝、千斤顶必须有固定设施,以防锚索张拉时锚固段突然失效时千斤顶坠落。8、锚索耐久性构造设计(1)锚头部分:锚索张拉锁定、二次灌浆完成后封口,从锚具量起留100mm的钢绞线,并做厚度不小于100mm的1:2水泥砂浆保护层,再用钢筋网罩封闭,采用C35细石混凝土封闭,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锚具与张拉端与无粘结钢绞线之间采用过渡管连接,过渡管内注入防腐剂,无粘结钢绞线的PE套管伸入过渡管内长度不应小于100mm。(2)自由段:锚索筋材应采用工厂化生产的无粘结钢绞线,严禁采用有粘结钢绞线涂抹油脂套管的工艺方式。(3)锚固段:锚固段部分的钢绞线要剥除PE防护套管,用锯末除去钢绞线防腐油脂,并用面纱清洁擦拭(除油),采用水泥砂浆防腐,施工中应使锚索位于锚孔中部,要求杆体周围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9、锚索监测:监测锚索的数量为总锚索量的5%。10、锚索基本试验及验收试验1、基本试验:锚杆(锚索)施工前施工前必须进行基本实验,基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标准值、锚杆(索)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实验锚杆的锚固长度和锚杆根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种实验锚杆(锚索)数量均不低于5根。(2)基本试验的常规方法应采用循环加、卸载法。(3)当每组试验锚杆极限承载力的最大差值不大于30%时,应取最小值作为锚杆的极限承载力;2、验收试验:验收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1)锚杆(锚索)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见下表:项目锚索类型孔径(mm)锚索验收试验荷载值(KN)锚索锁定值(KN)7#挡墙:10束1×7Φ15.2钢绞线2001459.1972.77#挡墙:15束1×7Φ15.2钢绞线2001766.01177.310#挡墙:12束1×7Φ15.2钢绞线200962.3641.511#挡墙:6束1×7Φ17.8钢绞线200578.7385.86.3.5锚杆挡墙1)土石方工程锚杆挡墙土石方开挖进程须满足挡土墙的逆作法施工要求:锚板挡墙的每级开挖高度为锚杆的竖向间距,完成该级锚杆挡土墙施工后方可进行下一级土石方开挖。2)锚杆工程:1、钻孔:(1)锚孔水平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2)锚杆孔深不应小于设计长度;宜超过设计长度0.5m。(3)锚孔宜一次性钻至设计长度,确保锚固段进入稳定中等风化岩层。(4)钻孔后应将孔清理干净,并用压风机吹干,成孔后及时放置锚杆、灌浆,间隔时间不得大于6天。(5)锚杆成孔建议采用干作法施工。3)锚杆组装与安放: (1)组装前,钢筋应除油污、去锈,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根钢筋长度误差不应大于50mm。(2)钢筋应按一定规律平直排列,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2.0m设一定位支架;(3)钢筋接长按施工规范焊接或机械连接。(4)安放锚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转、弯曲,杆体放入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5)杆体插入孔内深度不应小于锚杆设计长度的95%,杆体安放后不能随意敲击、插拔,不得悬挂重物。(6)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不低于42.5MPa。不得使用高铝水泥;不得使用污水;注浆压力0.5Mpa。(7)钢筋除锈后,锚杆采用M30砂浆全部封闭,施工中应使锚杆位于锚孔中部。(8)本工程在锚杆施工前,在设计的锚杆位置处做基本试验,以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粘接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及锚杆的极限抗拉承载力。试验要求及步骤按GB50330-2013附录C.2的要求进行。(9)本工程的所有锚杆施工完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应随机抽检做锚杆验收试验,以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其试验要求及步骤按GB50330-2013附录C.3要求进行,验收试验锚杆的数量取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见下表。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表项目锚杆类型试验荷载值(KN)试验根数1根Φ32HRB400级222该类型锚杆总数的5%,且不少于5根4)、面板工程(1)混凝土:面板混凝土强度均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面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0mm。(2)本边坡为永久性边坡,锚杆挡墙的面板均采用单边支模原槽现浇。(3)墙身设置Φ100通长弹簧透水管,间距2.0m。在高出地面以上0.3m处通过Φ100横向三通管排出,接入就近道路排水系统。墙背采用不小于50cm的卵砾石堆壤等透水材料。有裂隙处和明显出水处宜优先布置。(4)挡墙伸缩缝宽度20mm,伸缩缝每15~25m设一道,缝内灌注沥青麻丝,施工时如遇地质情况变化应增设施工缝。(5)施工过程面板不得完全悬空。7边坡监测本次设计中包含的边坡以及各挡墙在施工期间和竣工后均应进行监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高边坡和挡护工程在实施及营运过程中受诸如降雨、开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便于及时分析边坡的安全状态,进行动态设计,优化施工工艺,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确保道路营运期间边坡的长期稳定。(1)监测工点本次设计中包含的人工高切坡、高填方路基,各类支挡结构。(2)监测项目高边坡监测项目根据边坡的复杂程度、地形条件、地质环境条件、结构设计需要、工程的施工程序与支护方法、工程的重要性及经费的承受能力等综合确定。本次设计的边坡监测项目根据各个工点的具体需要选定,施工单位应根据边坡情况制定施工期间监测方案。项目竣工后,由业主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监测机构对边坡进行监测,以检验边坡岩土工程治理施工及治理质量效果,确保工程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目的、监测方法、测点布置、监测项目报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内容。经设计、监理和业主共同认可后实施。监测项目包括: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地表裂缝,坡顶建构筑物变形,降雨、洪水与时间关系,锚杆(索)拉力,支护结构变形,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按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上述项目为应测项目;为二级时,部分项目为选测项。(3)监测时间及频度边坡监测工作时间主要为施工期和使用初期,一级永久性边坡工程竣工后的监测时间不宜少于2年。监测频度应与施工和降雨量相适应,在雨季、边坡开挖(放炮)期间和已出现变形破坏时应加密观测。连续3日降雨量大于50mm/日时,应连续观测3次,间隔时间不大于2天。竣工后监测次数可减少。8边坡防护及其他注意事项(1)本工程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施工时地质情况要与地勘报告仔细核对,如果出现地质情况与地勘报告不符的情况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及地勘部门,并会同有关单位协商解决。信息法施工的要求参见《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第18章相关内容。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将锚索的钻孔、桩的开挖过程视为再勘察过程对待,施工中务必做好地质编录,加强监测。明确施工期间和施工后的监测内容及监测频率。如发现地质情况与原勘察设计不符,应立即通知勘察、设计单位,及时调整有关设计、施工方案和参数,以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2)本边坡工程的开挖支护应严格按照逆作法施工,严禁先切除坡脚,严禁一坡到底开挖后再支护,避免施工期间工程事故的发生。(3)施工之前对坡顶已有建筑物进行调查,确定已有建筑物变形、裂纹和其它损坏情况的现状。在施工过程中对已有建筑物进行变形、已有裂缝监测,并形成监测记录资料。当边坡局部出现的位移、周边房屋出现裂纹或已有裂纹扩展且不稳定时,应迅速在相应区域内采取袋装土反压回填、加内支撑、主动土压力区卸载等措施。(4)按建质[2009]87号文的规定,本工程施工前应进行施工组织方案(设计)的专家审查。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及施工组织确定的施工步骤进行,并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加强安全监测;当现场实际地质情况与地勘、设计不符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并采取有效措施。(5)边坡坡顶做好截、排水水措施,及时排走地表水;加强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坡面坡顶截排水措施,坡顶池塘应加强防渗排水措施,避免坡面水渗入坡面,影响边坡安全。(6)边坡位置和高度参数与现场不一致的,以现场为准,差异较大时,应通知地勘及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处理。(7)边坡施工前,应调查清除边坡施工影响范围内是否有地下工程、地下管道及地下管线等,防止土方对其产生破坏。(8)边坡施工前应将各建筑物、管线位置精确定位,确保各建、构筑物(包括道路)、管线能正常建设后方可开工。(9)如今后在边坡坡顶和坡脚发生其它工程活动,应不对边坡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10)其他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照现行国家和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执行,施工中如出现有关问题请及时与建设方、监理单位及勘察人员、设计人员联系,共同协商处理。9涉及危大工程项9.1危大工程范围《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第37号)已于2018年6月1日起实施。根据该文件,危大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参考如下:表5-14危大工程以及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范围序号类别危大工程范围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范围1基坑工程1.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2.开挖深度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1.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2滑坡处理和填、挖方路基工程1.滑坡处理。2.岩质边坡高度≥15米,岩土混合边坡高度≥12米且土层厚度≥4米,土质边坡高度≥8米。3.填方边坡高度≥8米。1.中型及以上滑坡体处理。2.岩质边坡高度≥30米;岩土混合边坡高度≥25米且土层厚度≥4米;土质边坡高度≥15米。3.填方边坡高度≥12米。4.曾发生过安全事故的高边坡项目。3基础工程1.挡土墙基础。2.沉井等深水基础。1.平均高度不小于6m面积不小于1200㎡的砌体挡土墙的基础。2.水深不小于20m的各类深水基础。4大型临时工程1.围堰工程。2.挂篮。3.栈桥、临时码头。4.水上作业平台。1.水深不小于10m的围堰工程。2.猫道、移动模架。3.栈桥。5桥涵工程1.桥梁工程中的梁、拱、柱等构件施工。2.打桩船作业。3施工船作业。4.边通航边施工作业。5.水下工程中的水下焊接、混凝土浇注等。6.顶进工程。7.上跨或下穿既有市政道路、铁路施工。1.长度不小于40m的预制梁的运输与安装,钢箱梁吊装。2.跨度不小于150m的钢管拱安装施工。3.高度不小于40m的墩柱、高度不小于100m的索塔等的施工。4.离岸无掩护条件下的桩基施工。5.开敞式水域大型预制构件的运输与吊装作业。6.在三级及以上通航等级的航道上进行的水上水下施工。7.转体、缆索吊装、顶推施工。6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1.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翻模、隧道模等工程。1.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翻模、隧道模等工程。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1.搭设高度5m及以上。2.搭设跨度10m及以上。3.施工总荷载(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以下简称设计值)10kN/m2及以上。4.集中线荷载(设计值)15kN/m及以上。5.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P1.搭设高度8m及以上。2.搭设高度18m及以上。3.施工总荷载(设计值)15KN/㎡及以上。4.集中线荷载(设计值)20KN/m及以上。1.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及满堂支撑体系。1.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载7KN以上。7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1.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2.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3.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1.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2.起重量300KN及以上,或搭设总高度200m及以上,或搭设基础标高在200m及以上的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3.采用非常规方式进行的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8脚手架工程1.搭设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包括采光井、电梯井脚手架)。2.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工程。3.悬挑式脚手架工程。4.高处作业吊篮。5.卸料平台、操作平台工程。6.异型脚手架工程。1.搭设高度50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2.提升高度在150m及以上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工程或附着式升降操作平台工程。3.分段架体搭设高度20m及以上的悬挑式脚手架工程。4.作业面异形、复杂的或无法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安装的高处作业吊篮工程。9拆除工程1.可能影响行人、交通、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或其它建、构筑物安全的拆除工程。1.码头、桥梁、高架、烟囱、水塔或拆除中容易引起有毒有害气(液)体或粉尘扩散、易燃易爆事故发生的特殊建、构筑物的拆除工程。2.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风貌区影响范围内的拆除工程。10暗挖工程1.采用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施工的隧道、洞室工程。1.采用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施工的隧道、洞室工程。11其它11.建筑幕墙安装工程。2.钢结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3.人工挖扩孔桩工程。4.水下作业工程。5.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工程。6.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可能影响工程施工安全,尚无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的分部分项工程。11.施工高度50m及以上的建筑幕墙安装工程。2.跨度36m及以上的钢结构安装工程,或跨度60m及以上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3.挖深度16m及以上的人工挖孔桩工程。4.下作业工程。5.重量1000kN及以上的大型结构整体顶升、平移、转体等施工工艺。6.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可能影响工程施工安全,尚无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的分部分项工程。9.2本项目道路部分涉及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及环节本项目涉及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及环节如下:(1)基坑工程①道路清淤换填过程中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特殊路基处理工程。②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排水管道、涵洞、检查井、工作井(如顶管工作井、非开挖修复技术工作井等)、事故排放池、一体化泵站、综合管廊沟槽等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工程。③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支挡结构(衡重式、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等)。④开挖深度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上述工程。(2)填、挖方路基工程①岩质边坡高度≥15米,岩土混合边坡高度≥12m且土层厚度≥4米,土质边坡高度≥8米。②填方边坡高度≥8米。(3)基础工程挡土墙(衡重式、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等)基础工程。(4)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①搭设高度≥5m的排水检查井、工作井、涵洞、综合管廊等的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②搭设高度≥5m的支挡结构(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扶壁式、桩板挡墙、锚杆挡墙)的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④搭设高度≥5m的现浇悬挑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横撑梁的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⑤顶板厚度≥22cm或梁截面积≥0.44m2的上述工程的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5)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①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吊装及安装拆卸的地基处理(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