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及其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大气受热过程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大气受热过程一、选择题(2023年浙江温州检测)探空气球是把无线电探空仪携带到高空,以进行温度、压力、湿度和风等气象要素探测的白色大气球(如图)。气球充入适量的氢气或氦气,在升至离地面30~40千米高空后自行爆裂。据此完成第1~2题。1.通过对某次探空气球记录数据的分析后,得到下述结果,其中可信的是()A.30千米左右高空,存在逆温层B.气球上升时,到达了电离层C.随气球的上升,气温持续下降D.20~30千米处,臭氧浓度最高2.某次探空气球放飞时的气温约为15℃,当气球升至5千米高空时(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监测到的气温约为()A.0℃ B.-15℃C.-10℃ D.-5℃【答案】1.D2.B解析:第1题,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22~27千米处,所以20~30千米处臭氧浓度最高,D项正确。第2题,气球上升至5千米时没有超出对流层,此时气球依然在对流层内,依据“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并且初始温度为15℃,所以升高到5千米时的气温约为-15℃,B项正确。(2023年广东佛山模拟)气象景观雨幡即云层底部形成丝缕状悬垂物,如同挂在云朵下的幕布。因其梦幻的造型深受气象摄影师的追捧,其每一缕“丝”都是雨滴下落时因空气干燥,在未落地前便已快速蒸发而形成。如图是雨幡景观图。据此完成第3~4题。3.摄影师追捧的雨幡()A.多分布于海洋上空 B.位于大气平流层C.多出现在晴朗天气 D.属于干洁空气4.导致雨滴“未及地”的热量,其根本来源是()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答案】3.C4.A解析:第3题,由材料“雨滴下落时因空气干燥”可知雨幡形成于空气干燥地区或空气干燥的时间,因此多出现在晴朗天气,C项正确。第4题,由材料可知,雨滴由于蒸发快速而未落地,其根本来源为太阳辐射,A项正确。(2023年陕西西安模拟)对流层是地球大气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其高度与近地面的受热程度有关。如图为1979—2008年华北某地区对流层高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第5~6题。5.1979—2008年,华北某地区()A.空气的对流运动减弱B.对流层顶高度年际变化明显减小C.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D.对流层传向高层大气的能量增大6.下列关于华北某地区对流层高度变化趋势的成因及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对流层高度总体变化趋势反映气候变冷B.利于生物繁育,生物多样性增加C.导致华北地区变得湿润,利于农业增产D.矿物燃料的使用和植被破坏等是其变化的主要成因【答案】5.C6.D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对流层高度呈波动上升趋势,C项正确。第6题,矿物燃料的使用和植被破坏等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得对流层温度升高,进而使对流层高度升高,D项正确。(2023年浙江1月选考)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如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第7~8题。7.若甲地上空1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图中a>b>c>d)()A BC D8.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层强烈对流的原因有()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②云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④云顶水汽蒸发,冷却剧烈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7.D8.A解析:第7题,D项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西北指向东南,热泡1时,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和摩擦力的影响应是西北风(偏西风),在热泡2时远离地面摩擦力较小的情况下,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西南风,西南风属于偏西风,符合题意,D项正确。第8题,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云层底部更接近地面,受海面辐射的影响,降温慢,①正确;云顶远离地面,大气的长波辐射散热快,冷却剧烈,②正确;云底向下垫面辐射说明下垫面气温低,对流运动微弱,不符合题意,③错误;云顶海拔高,气温低,水汽不易蒸发,④错误。(2023年山东济南模拟)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从地面开始的逆温称为接地逆温,从离地面一定高度处开始的逆温称为悬浮逆温。逆温厚度是指出现逆温现象上、下限的高度差。如图反映甘肃省酒泉市2009—2018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第9~10题。9.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原因是8时()A.地面温度较低 B.大气的对流较强C.太阳辐射较弱 D.大气逆辐射较强10.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风速 B.昼夜长短C.降水 D.气温日较差【答案】9.A10.B解析:第9题,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因此8时地面温度较低会导致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A项正确。第10题,由于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由于冬季夜晚长,地面辐射冷却强,所以逆温厚度较大,夏季夜晚短,地面辐射冷却弱,所以逆温厚度较小,因此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昼夜长短,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于暑期赴甘肃进行考察,图甲示意祁连山脉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甲材料二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出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乙丙材料三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丙)。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2)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其成因。(3)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2)1—6时(或凌晨),10厘米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成因:邻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3)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12.(2023年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石狩湾是日本北海道地区的一处海湾,受暖流影响冬季平均水温约5℃。冬季晴天时,石狩湾近岸海域易出现低空层状云(布满全部或部分天穹且厚度较为均匀的云层),多形成于夜间,云层高度在50米以内。研究表明,合适的风场和逆温是低空层状云形成的重要条件。如图示意某次低空层状云形成时北海道岛部分地区的风场和近地面等温线分布。(1)分别用虚线和箭头在如图中绘制出近岸海域低空层状云形成时逆温层的上界和陆地风向。(2)分析该地低空层状云多出现在冬季晴朗夜晚的主要原因。(3)从风和气温角度,说明图中太平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