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郑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郑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郑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郑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试题七年级历史(闭卷考试)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该选项在答题卡内正确填涂。1.生活在我国境内的某一远古人类,距今约3万年,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据此可知这个远古人类处于()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生活在我国境内的某一远古人类,距今约3万年,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因此,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排除C项;铁器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下图是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经专家鉴定,其中80%以上与现代栽培稻近似)、刻符龟甲和骨笛。据此,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原始群居 B.游牧生活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碳化稻粒(经专家鉴定,其中80%以上与现代栽培稻近似)、刻符龟甲和骨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农业和畜牧业的成就,说明河南舞阳贾湖居民知道了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C项正确;原始群居与“出土的碳化稻粒”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河南舞阳贾湖居民知道了农业生产,应是农耕定居,而不是过游牧生活,排除B项;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3.暑假期间,小华同学跟父母去郑州黄河游览区游玩,看到了炎黄二帝的雕像和相关介绍,内心非常震撼,于是回到家写了一篇观后感。其题目最有可能是()A.早期猿人 B.半坡遗址 C.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炎黄二帝的雕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项正确;早期猿人是人类最初发展阶段的代表,为更新世早期,生活于距今3百万年至1百50万年前的人类,排除A项;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它是距今约6000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排除B项;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传给贤能的人,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重要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4.《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中写道,“早在西周王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二里头文明反映了夏朝的历史,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A项正确;商朝、西周、东周都不符合“最早的中国”,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5.“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河南“殷墟”的发掘最有助于研究()A.禅让制形成与演变 B.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史C.西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史 D.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殷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这些文字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史,B项正确;禅让制出现于原始社会,排除A项;商朝盘庚迁殷,与西周无关,排除C项;商朝盘庚迁殷,与西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A.青铜器具异常珍贵 B.分封体制走向瓦解C.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D.西周王室权威动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鼎是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中原体现的是诸侯势力做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表明分封体制走向瓦解,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青铜器具异常珍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诸侯纷争局面形成”,排除C项;“王室权威动摇”属于表象,排除D项。故选B项。7.《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是商鞅变法的()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知体现了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是背景、内容和过程,排除ABC。8.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的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苛政猛于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率兽而食人”“轻用民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都反对统治者过度剥削百姓,认识到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反映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各派在民生问题上的共同点,不能说明各家学说走向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9.小明同学要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他可以选取的实物史料是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司母戊鼎C.圆形方孔半两钱 D.“汉并天下”瓦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C项正确;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证明了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的存在,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排除B项;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列有关项羽的历史故事中,最具“正能量”、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是()A.鸿门宴 B.破釜沉舟 C.霸王别姬 D.四面楚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汉初”,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休养生息来恢复经济。B正确;秦国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推行郡县制,A排除;汉武帝时期,是西汉鼎盛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C排除;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币;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盐铁官营。D排除;故选B。12.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举措()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A项正确;设立刺史制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的内容不符,排除B项;颁布“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与“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无为而治”思想与道家思想相关,与“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汉文帝在春耕时节会到京城的“籍田”上举行亲耕仪式。这主要是为了向天下表示其()A.以德化民 B.鼓励农耕 C.勤俭治国 D.轻徭薄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文帝在春耕时节会到京城的‘籍田’上举行亲耕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到京城的“籍田”上举行亲耕仪式,反映出汉文帝对农业的重视,通过到京城的“籍田”上举行亲耕仪式鼓励民众发展农业,B项正确;汉文帝废除了一些严刑内峻法,重视以德化民,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勤俭治国的内容,排除C项;举行亲耕仪式不能说明轻徭薄赋,排除D项。故选B项。14.某同学准备以“两汉时期中外文明交流”为题撰写文章。下列事件可以作为史实依据的是()A.丝绸之路的开通 B.汉武帝北击匈奴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两汉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大秦),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汉武帝北击匈奴,给匈奴以沉重的打击,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与“两汉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与“两汉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与“两汉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下列哪一古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A.望闻问切 B.辩证施治 C.治未病 D.临床诊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古代中医理论治未病的创新应用。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C项正确;望闻问切是扁鹊发明的,排除A项;辩证施治、临床诊疗都与“接种疫苗预防疾病”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16.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遥想公瑾(周瑜)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再现的是()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对战双方将领是曹操和周瑜、诸葛亮,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D项正确;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排除A项;楚汉之争,又叫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汉朝而告终,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17.“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A.社会变革与制度革新 B.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C.承上启下与走向统一 D.割据纷争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割据纷争。社会的动荡加剧了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变革与制度革新的内容,排除A项;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承上启下与走向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18.下图文材料说明()《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南朝青瓷莲花尊”、“《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排除B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9.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迁都洛阳的措施。材料中描述洛阳的“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虽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是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C项;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是隋朝时期,排除D项。故応B项。20.学习历史应该注意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分类整理。下图是一位同学分类梳理的历史人物,图中①处应为()类别一: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类别二:张骞班超甘英类别三:钟繇顾恺之①A.曹操 B.李冰 C.王羲之 D.贾思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类别一: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类别二:张骞班超甘英类别三:钟繇顾恺之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钟繇是书法家,顾恺之是画家,因此①处应是书画家。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图中①处应为王羲之,C项正确;曹操是政治家,排除A项;李冰是战国时期水利家,排除B项;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排除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西周克盉,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铭文,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材料二2002年6月,考古队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1号井发现秦简,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并无“洞庭郡”的任何记载。里耶古井出土的公文简牍中却频繁出现“洞庭郡”这个行政地名。里耶秦简是用明确的文字颠覆了历来对于秦朝行政区划的结论。——某门户网站(1)材料一中文物的记载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用该文物来证明这一制度的存在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秦朝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请简要说说秦简的史料价值。(3)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各类史料探讨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答案】(1)分封制;可靠;西周克盉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2)郡县制;秦简的出土补充了文献的不足,起到纠正学术研究的作用。(3)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相互印证等。【解析】【小问1详解】据材料—“如图为西周克盉,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铭文,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可知,材料一中文物的记载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该文物来证明这一制度的存在可靠,理由是西周克盉是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根据材料二“《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并无‘洞庭郡’的任何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秦简的出土补充了文献的不足,起到纠正学术研究的作用。【小问3详解】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在运用各类史料探讨历史时,应该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相互印证等。22.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请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任务一】成语分类——感受传统文化(1)成语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把下列成语分类填入下表。(只填序号)①草船借箭②纸上谈兵③退避三舍④三顾茅庐⑤风声鹤唳⑥草木皆兵来源相关成语典故春秋战国___________《三国演义》___________淝水之战___________(2)根据下面年代尺,结合所学,算算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共经历了多少年?东汉之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你认为采用什么方式能直观呈现这一局面?【任务三】总结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3)综上探究,谈谈你在历史学习方法上的收获。【答案】(1)春秋战国②③;《三国演义》①④;淝水之战⑤⑥。(2)421年;示意图等。(3)注意对历史知识进行分类;要把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之下学习等。【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上谈兵和退避三舍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①草船借箭和④三顾茅庐与《三国演义》相关;⑤风声鹤唳和⑥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年代尺,结合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到公元220东汉灭亡,因为两个时间之间有公元元年,故计算方法是二者相加减去一,即202+220-1=421,故共经历了4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认为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能直观呈现东汉之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小问3详解】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在历史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注意对历史知识进行分类;要把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之下学习等。23.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材料二“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司马光《资治通鉴》(1)材料一的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测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牛耕;生产力水平提高。(2)北方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先进的生产工具、战乱、劳动力、生产技术等。(任意两个方面,其它答案言之有理)【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推测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历史现象;北人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小问3详解】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先进的生产工具、战乱、劳动力、生产技术等。24.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几经波折,最终得以不断完善,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请结合本册所学,以“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