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B.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智力和想象更加自由。C.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D.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欣赏方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B.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C.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D.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可以互相借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B.小说只能表现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C.小说的私人阅读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进程的缓慢性。D.戏剧的“小说化”,小说的“戏剧化”不失为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答案】1.B2.A3.B【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小说借助智力和想象”错误,原文说“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所以应是“小说借助语言的叙述”,而不是“借助智力和想象”。故选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A项,“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欣赏方式三个维度”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时空限制,第三段说的是媒介形式,第三段说的是情节节奏,所以应是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情节节奏三个维度。故选A。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未然说成已然,因果颠倒,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等。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只能”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并不是说“小说只能表现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不正确,原文说的是“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又说“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因此并不能说戏剧“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故选B。【点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雪①玛丽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安德烈维奇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玛丽洛芙娜和她的女儿艾丽娅。②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小山坡上,山坡的下面是条河,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③离婚后的玛丽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镇。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镇的战时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④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镇了,喜欢上了这小镇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⑤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⑥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⑦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安德烈维奇老人的信寄来。玛丽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⑧“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⑨“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小风铃现在还响吗?我走的时候甚至都来不及把它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⑩“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⑪她思忖着: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当他看见这里的一切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时,他会有多么难过。⑫一大早,玛丽洛芙娜就让艾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她自己则把门上的那个小风铃修理好了。铃声在风中愉快地荡漾着。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⑬老技师走了之后,玛丽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⑭还在火车上,安德烈维奇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熟悉的站长那儿得知,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房子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⑮“是因为空袭被疏散到这里的。”望着中尉不解的目光,站长说道。⑯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中尉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⑰寒风卷起雪花在天地间飞飞扬扬,安德烈维奇中尉穿过小镇,来到河边,雾蒙蒙的天笼罩着河面。雪停了,一片暮色中,他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洁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⑱“怎么会是这样?”安德烈维奇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⑲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安德烈维奇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个年轻的女人。一副苍白严肃的面孔半裹在厚厚的围巾里,虽然在黑暗中,安德烈维奇也隐约感到了这个女人的眼神有些熟悉。“进屋吧,别在这儿站着。”女人轻轻说。安德烈维奇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安德烈维奇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她碰了碰小风铃,它愉快地唱起来。⑳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安德烈维奇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㉑玛丽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安德烈维奇说:“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㉒“也许吧,”安德烈维奇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㉓几天之后,玛丽洛芙娜收到了安德烈维奇写来的信。㉔“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安德烈维奇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第比利斯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我在父亲的桌子上找到了自己寄出的信,我一切都明白了。我在远方对您表示深深的感谢。”㉕玛丽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第比利斯!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㉖窗外,皑皑的白雪映着一轮红红的落日泛着金色的光。1943年(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关于“小风铃”的构思精巧。既体现了安德烈维奇对家乡的思念,修好小风铃又从侧面表现了玛丽洛芙娜的善良体贴。B.小说叙述视角和人称灵活多变。从玛丽洛芙娜转换到安德烈维奇,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使用,使小说叙述对象立体生动。C.小说中“信”的设计非常巧妙。作者用书信来推动情节发展,加快了小说的叙述节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地拉近。D.小说结尾饶有趣味。通过对玛丽洛芙娜读信后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她对安德烈维奇也有爱慕之心。5.小说中安德烈维奇中尉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雪”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D5.①热爱祖国,勇敢无畏。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直至受伤,伤愈后又重返战场。②关爱家人,体贴孝顺。关爱父亲,战斗间隙时时给父亲写信并探望。怕父亲担心,对自己的伤势轻描淡写。③热爱生活,细腻浪漫。在信中细致追忆美好温馨的生活细节。对女子一见倾心且念念不忘。6.①在环境方面:交代故事背景,营造诗意氛围。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带给人寒冷却诗意、圣洁、温暖的感受,增加文本的美感。②在人物方面:烘托人物心理,辅助塑造人物形象。用漫天飞雪来烘托中尉得知父亲去世后悲伤茫然的心情。雪的洁白温柔象征人物美好心灵。③在情节方面:暗示小说结局。结尾处白雪泛着金色的光,暗示着男女主人公美好的结局。④在主题方面:深化作品主题。用雪的洁白象征人情、人性的纯洁美好,以真、善、美来修复战争中家园的破败和身心的创伤。【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通过对玛丽洛芙娜读信后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说法错误,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安德烈维奇中尉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直至受伤,伤愈后又重返战场,表现他热爱祖国,勇敢无畏的精神。“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安德烈维奇老人的信寄来”“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关爱父亲,战斗间隙时时给父亲写信并探望,“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怕父亲担心,对自己的伤势轻描淡写,说明他关爱家人,体贴孝顺。“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在信中细致追忆美好温馨的生活细节,“您还记得1927年在第比利斯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对女子一见倾心且念念不忘,说明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细腻浪漫的人。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在环境方面:“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镇了,喜欢上了这小镇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玛丽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窗外,皑皑的白雪映着一轮红红的落日泛着金色的光”,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带给人寒冷却诗意、圣洁、温暖的感受,增加文本的美感,营造诗意氛围。在人物方面:“寒风卷起雪花在天地间飞飞扬扬,安德烈维奇中尉穿过小镇,来到河边,雾蒙蒙的天笼罩着河面。雪停了,一片暮色中,他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用漫天飞雪来烘托中尉得知父亲去世后悲伤茫然的心情。“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镇了,喜欢上了这小镇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雪的洁白温柔象征人物美好心灵,具有烘托人物心理,辅助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在情节方面,“窗外,皑皑的白雪映着一轮红红的落日泛着金色的光”,结尾处白雪泛着金色的光,暗示着男女主人公美好的结局。在主题方面:用雪的洁白象征人情、人性的纯洁美好,“一大早,玛丽洛芙娜就让艾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她自己则把门上的那个小风铃修理好了……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玛丽洛芙娜为了让安德烈维奇中尉在回家的时候能见到信中回忆的家里的场景而修理在战争中破败的中尉的家,同时也是以真、善、美来修复战争中家园的破败和身心的创伤,雪具有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之邦,遇人,曰:“何谓者也?”对曰:“臣麦丘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寿也。”与之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不说,曰:“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善。叟其革之矣!”邦人潸然而涕下,曰:“愿君熟思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闻:子得罪于父,可因姑娣妹而谢也,父乃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使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昔者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君得罪于臣也,至今未有为谢者。”桓公曰:“善哉!寡人赖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遇叟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非独管仲也,亦遇之于是。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齐桓公见小臣,三往不得见。左右曰:“夫小臣,国之贱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见,其可已矣!”桓公曰:“恶!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可也,吾不好仁义,不可也。”五往而得见也。(取材于《韩诗外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B.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C.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D.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桓”是齐桓公的谥号,在《谥法》中,“辟土服远曰桓。”可见“桓公”这个谥号是贬谥。B.再拜:古代表示恭敬的礼节。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拜两拜。古时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C.宗庙:是祭祀祖宗的庙宇,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D.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所以“社稷”也代指国家或朝廷。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丘老人材高知深。麦丘老人名为祝酒,实为进谏,有逻辑有事例,讲究方法,能够以理服人。B.麦丘老人直言劝谏。麦丘老人祝酒时鲜明地表达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可以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C.齐桓公虚心纳谏。桓公打猎来到麦丘,遇到高寿的老者,对麦丘老人的三次祝寿都能欣然接受。D.齐桓公礼贤下士。三次拜访一个小官吏却没有见到,但桓公能持之以恒,第五次拜访终于如愿。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非独管仲也,亦遇之于是。【答案】7.D8.A9.C10.(1)祝(让)我们的君王寿命永固(健康长寿),看轻金银珠宝,把百姓当作珍宝。(2)桓公能够九次(多次)联合诸侯会盟,挽救(纠正、匡正)天下混乱的局面,不用兵车的原因,不只是管仲,也是在这里遇见了麦丘老人。【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桓公扶他上车,亲自赶车把他送回家去,举荐他到朝廷中,并且(让他参与)决断政务。“之”作“载”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自御”作“归”的状语,表示方式,不能断开,排除C;“荐之于庙”是状语后置句,应在“于庙”后断开,排除A。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桓公’这个谥号是贬谥”错误,“桓公”这个谥号是褒谥,“辟土服远”意为开辟土地,使远人归服。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C.“欣然接受”错误,由“桓公不说”可知,第三次祝寿桓公不高兴了。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固寿”,寿命永固;“金玉之贱”,看轻金银珠宝;“人民是宝”宾语前置,“宝人民”;“宝”,以……为宝。

(2)“九合”,多次联合;“匡”,纠正、匡正;“独”,只是;“遇之于是”,介词结构后置。参考译文:齐桓公追猎一只白鹿,到了麦丘城,遇到一位老人,就问:“请问您是哪里人?”老人回答说:“我是麦丘城人”。桓公问:“老人家您多大年纪了?”老人回答说:“我已经八十三岁了。”齐桓公说:“好啊!(这么)高寿!”桓公和他(一起)喝酒。桓公说:“老人家,你何不为寡人祝酒呢?”老人回答说:“乡野之人不知道(怎样)给君王祝酒。”桓公说:“为什么不用你的高寿祝福寡人呢?”老人举杯拜了两拜说:“祝(让)我们的君王寿命永固(健康长寿),看轻金银珠宝,把百姓当作珍宝。”齐桓公说:“这样的祝福多好啊!我听说,至高的美德不止一点,真正的好话一定有两句,老人家何不再说一句?”老人又举杯拜了两拜说:“祝(让)我们的国君爱好学习并且不厌烦向臣下请教。贤能的人在您身边。提意见的人都有能(有机会)觐见。”齐桓公说:“这样的祝福多好啊!我听说,至高的美德不止一点,真正的好话一定有三句,老人家何不再说一句!”老人举杯拜了两拜说:“不要让群臣和百姓在我们的君王这里获罪,也不要让我们的君王在群臣和百姓那里获罪。”齐桓公不高兴了,说:“这一句,没有前面两句好。你还是改一改吧!”老人潸然泪下,说:希望君王您仔细想一想。这一句祝辞,应在前两句之上。我听说,儿子在父亲那里获罪,可以通过姑母姐妹去向父亲请罪,父亲于是能够宽恕他。臣下在君王那里获罪,可以通过国君身边的人向国君请罪,君王于是赦免他。从前夏桀在商汤那里获罪,殷纣王在武王那里获罪,这些是国君在臣下那里获罪,到现在也没有谁替他们谢罪的。桓公说:“好呀!我托祖宗的洪福,靠神明的庇佑,使我在这里和老人家见面。”(于是)桓公扶他上车,亲自赶车把他送回家去,举荐他到朝廷中,并且(让他参与)决断政务。桓公之所以能够九次(多次)联合诸侯会盟,挽救(纠正、匡正)了天下混乱的局面,不用兵车,这不只是(因为有了)管仲,也是由于在这里遇见麦丘老人。《诗经》说:“朝中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文王就是依靠他们才使天下安宁的。”齐桓公去拜访一位小官吏,去了三次没见到。随从说:“一个小官吏,是国中地位卑微的小官,您亲自三次前往拜访却不能见到,那就算了吧。”桓公说:“哎!这是什么话!我听说,普通百姓如果不想求富贵,对大国君主也不会降低身份;大国君主如果不喜好仁义,就不会对普通百姓降低身份。纵使他不想求取富贵,可以,我不喜好仁义,不可以啊。”去了五次终于见到这个小官吏。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①殷尧藩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注]①公元805年,刘禹锡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远州(今湖南常德),公元815年受征召回京,次年再次被贬同属南方的连州(今广东连州)。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连州路途遥远艰难开篇,以“归兴”一词点明朋友此次前往南方如同归乡,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用“山路”“瘴烟”等典型环境点明沿途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主要是为了表现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C.颈联描写罗浮“梅花”、广海“荔子”,意在表现诗人希望友人可以在南行路上尽情欣赏清新明丽的景致。D.尾联“此去定知”是对刘禹锡将要到连州后惬意生活场景的描绘,鼓励朋友“偿隐趣”,丰富了诗歌的意蕴。12.送别、贬谪之诗,多载愁情,但本诗旨在消解朋友的“客里情”,诗人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1.B12.①构思巧妙。诗人用浓浓的“归兴”之情冲淡路途“山路险”“瘴烟”重,以消解离别之意和贬谪之愁。②虚写。诗人想象朋友南行路上所见美好景致,以及到连州后晴耕雨读的隐逸生活,来劝勉朋友享受“归兴”之乐和寻找生活真趣,从而消解“客里情”。③正衬,乐景写乐情。借归途所见“梅花”入梦,“荔子”满眼的美好景致展现“家近”之乐,来消解“客里情”。【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B.“主要是为了表现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错误,“山路”“瘴烟”等环境描写主要是要表现对友人的安慰。因“家近”而不觉山高路远,因“土甘”而觉烟瘴消散,空气清新,宽慰友人不必因被贬连州而不能释怀。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如诗歌首联先以“遐荒迢递”点出友人前去路途之遥远艰难,接着以“归兴”宽慰友人,说朋友此次前往南方如同归乡,以此安慰友人;如诗歌颔联以“山路险”“瘴烟”点明前去的路途之险以及环境之恶,又以“家近”“土甘”来安慰友人,因“家近”而不觉山高路远,因“土甘”而觉烟瘴消散,空气清新,以此消解离别之情和贬谪之愁,构思巧妙。如诗歌颈联想象罗浮“梅花”、广海“荔子”的景象,意在表现诗人希望友人可以在南行路上尽情欣赏清新明丽的景致;如尾联“石田春雨读书耕”描绘友人到连州后惬意生活场景,这些都是想象,属于虚写,诗人以美景和惬意的生活来消解友人的“客里情”。如颈联“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中“梅花”“荔子”都是乐景,用乐景抒写乐情,用正衬的手法来消解朋友的“客里情”。五、选择题13.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湛湛(zhàn)青天

罪愆(qiān)

寒喧(xuān)

煞(shā)尾B.涔涔(cén)汗水

混(hùn)账

鞭挞(tà)

嫁奁(lián)C.灼灼(zhuó)其华

言筌(quán)

寒砧(zhēn)

窸窣(cuì)D.皎皎(jiǎo)明月

怵(chù)然

肯綮(qìnɡ)

殒(yǔn)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自形的能力。A.“寒喧”的“喧”应写作“暄”;C.“窸窣(cuì)”的“窣”应读作“sū”;D.“殒落”的“殒”应写作“陨”。故选B。六、选择类1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有的带一楔子;每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其角色有生、旦、净、末、丑等。B.曹禺创作的戏剧《雷雨》中,舞台提示十分精当恰切:它或布排环境场景,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展示人物的动作和心情等。C.《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所写的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杀其父、娶其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D.《论语》和《孟子》分别是“四书”之一,《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左传》是编年体,《史记》是纪传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其角色有生、旦、净、末、丑等”错误,没有“生”。故选A。15.下列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技盖至此乎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距关,毋内诸侯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令将军与臣有郤D.犹缘木而求鱼也

鼓瑟希,铿尔【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罔”通“网”。句意: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盖”通“盍”。句意:(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B.“蚤”通“早”。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距”通“拒”,“内”通“纳”。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C.“涂”通“途”。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郤”通“隙”。句意:使您和我发生误会。D.前句没有通假字。句意:就像爬到树上找鱼一样。“希”通“稀”。句意:(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故选D。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其若是,孰能御之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因人之力而敝之C.因其固然

因招樊哙出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如此。句意:用如此的所做所为,永远得不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动词,像。句意: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B.都为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没有封侯的赏赐,却听信奸细的谗言。/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C.介词,顺着。句意:顺着它本来的结构。/介词,趁机。句意:趁机起身把樊哙叫了出来。D.副词,才、再。句意:估计我回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代词,这样。句意: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故选B。17.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①既东封郑②轻暖不足于体与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④晋军函陵⑤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⑥抑王兴甲兵,危士臣⑦吾得兄事之⑧越国以鄙远⑨三子者出,曾皙后⑩范增数目项王⑪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⑫夜缒而出A.①④②⑧/⑫③⑪/⑤⑩/⑦⑨/⑥B.①②⑤⑥/③⑧⑫/⑦④⑨⑩/⑪C.①⑤⑥⑪/②③⑧/④⑨⑩/⑦⑫D.①④⑥⑫/②③⑧/⑤/⑦⑨/⑩/⑪【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封:使动,使……成为边邑。句意: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②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柔暖和的衣裘。句意: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③幼:形容词作名词,小孩。句意: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④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⑤服:使动,使……服从。句意: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对抗九分之八的力量,和邹国跟楚国对抗有什么分别呢?⑥危:使动,使……危险。句意:难道大王要兴师动众,使将士们身陷危险。⑦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⑧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⑨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句意:三个人都已经走了,曾皙留在最后。⑩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⑪王:使动,使……称王。句意: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⑫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在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①⑤⑥⑪使动/②③⑧形容词作名词/④⑨⑩名词作动词/⑦⑫名词作状语故选C。18.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吾知也②将军战河北③是乃仁术也④若属皆且为所虏⑤臣之所好者道也⑥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⑦舆薪之不见⑧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⑨沛公安在⑩置之坐上⑪申之以孝悌之义⑫籍何以至此A.①②⑦⑧/③⑤⑩/④⑨/⑥⑪/⑫B.①⑦⑨⑫/②⑩/③⑤/④/⑥⑧⑪C.①③④⑤/②⑩/⑥⑦/⑧⑪/⑨⑫D.①⑦/②⑥⑧⑩/③⑤/④⑨/⑪/⑫【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①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不知吾也。句意:不了解我。⑦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不见舆薪。句意:看不见整车的柴草。⑨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沛公在安。句意:沛公在哪里。⑫宾语前置,正确语序:籍以何至此。句意:我怎么会到这种地步?②省略,“战”后省略“于”,句意: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⑩省略,“之”后省略“于”,句意:把它放在座位上。③判断句,“是……也”表判断,句意:这是仁术啊。⑤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④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⑥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耕者皆欲于王之野耕。句意: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⑧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而刀刃若于硎新发。句意:我的刀刃还好像是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⑪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把孝敬长辈的道理反复讲给他们听。故选B。七、情景默写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侍坐》里,面对老师的“问志”,子路率尔“述志”,言辞不让:不仅要治理“千乘之国”,还将这一国家设于重重困难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言辞笃定地宣言,只需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的问题,冉有则很谦逊,他希望治理的小国“比及三年,____________”。孔子对冉有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摄,旅,馑。八、非选择类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吾与点也

(2)我虽不敏

(3)披帷西向立

(4)道芷阳间行(5)大礼不辞小让

(6)族庖月更刀(7)错勘贤愚

(8)烈些纸钱(9)亢旱三年

(10)不胜杯杓【答案】(1)赞成(2)聪慧(3)分开(4)抄小路(5)责备(6)众(7)判别、核定(8)烧(9)极(10)承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1)“与”,赞成。句意: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2)“敏”,聪慧。句意:我虽然不聪慧。(3)“披”,分开、掀开。句意:掀开帷帐朝西站着。(4)“间”,抄小路。句意:选择了通往芷阳的小路走。(5)“让”,责备。句意:讲大礼节不用顾及小的责备。(6)“族”,众。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7)“堪”,判别,核定。句意:错误的判断好人坏人。(8)“烈”,烧。句意:烧一些纸钱。(9)“亢”,极。句意:大旱三年。(10)“胜”,承受。句意:喝酒太多,已经醉了九、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秘密。自从两百多年前《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这本书的研究、批评、考据、索引,,兴起所谓“红学”、“曹学”,各种理论、学派,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至今,大概没有一部文学作品,会引起这么多人如此热切的关注与投入。但《红楼梦》一书内容何其复杂丰富,其版本、作者又问题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难下定论。(

),侧重解析《红楼梦》的小说艺术:神话架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成长在十八世纪的乾隆时代,那正是中国文化由盛入衰的关键时期,曹雪芹继承了中国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大传统,但他在《红楼梦》中却能样样,以他艺术家的极度敏感,谱下对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的一阙挽歌。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琳琅满目

脱颖而出

意犹未尽

标新立异B.林林总总

脱颖而出

方兴未艾

推陈出新C.琳琅满目

应运而生

意犹未尽

标新立异D.林林总总

应运而生

方兴未艾

推陈出新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正本清源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B.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正本清源,是我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的目的C.我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D.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是我正本清源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的目的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谱下了对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一阙挽歌。B.谱下了一阙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的挽歌。C.谱下对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一阙挽歌。D.谱下一阙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的挽歌。【答案】21.D22.C23.B【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林林总总:形容事物繁多。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此语境强调“繁多”,没有“珍贵”的意思,应选“林林总总”。第二空,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语境强调各种理论、学派顺应时机产生,应选“应运而生”。第三空,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意犹未尽:一般被用来形容一些小型活动的感想,比如旅行、读书、吃饭等,形容该活动给人的感觉很好,结束之后还没有尽兴。语境有“至今”,强调正在兴起,应选“方兴未艾”。第四空,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标新立异: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语境强调继承后的创新,应选“推陈出新”。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照应前文内容复杂、问题多多,应先说“我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正本清源”,“正本清源”独立出来表强调;“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照应后文小说艺术。只有C项符合要求。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多层定语位置不当,“一阙”是数量词,应放在前面;②介词“对”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