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考试的知识点_第1页
高中数学考试的知识点_第2页
高中数学考试的知识点_第3页
高中数学考试的知识点_第4页
高中数学考试的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

必修一:

一、集合的运算:

交集:定义:由集合A和集合B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B

并集:定义: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4B

补集:定义:在全集U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

二、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幕的运算法则:

(1)am?a"=am+",(2)aman=a"-n,(3)(am)n=amn(4)(ab)

二a"?bn

[n

—n(6)a0=1(aWO)(7)an=—(8)tz™=VF(9)

b"an

21

m_______r

防7

2、根式的性质

(1)(〃T=a.(2)当〃为奇数时,"=a;当〃为偶数时,"=|0=卜"2°.

-a,a<0

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log〃N=Z?0/=N(a>O,awl,N>O).

6、对数的运算法则:

(1)a"=N<=>b=logaN(2)loga1=0(3)logaa=

1

,08flN

(4)log“ab=b(5)a=N(6)loga(MN)=logaM

+logaN

(7)loga(—)=logM-log.N(8)log/Vb=blogN(9)换底公式:

Na0a

log.N

logfca

(10)推论:loghn=—logb(。>0,且。且mwl,N〉0).

amrt

(11)logaN=—1一(12)常用对数:lgN=log,0N(13)自然对数:InA=

log

1、檄J角的三角磁值

角a90°

0°30°45°60°180°270°360°

角a

的弧度0112n

Sin

010-10

a

Cos10-101

a

tan不存不存

0100

a在在

2、引诱公式: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把a看成锐角)

公式一:Sin(a+2k兀)=Sina公式二:Sin(a+n)=-Sina

Cos(a+2kn)=CosaCos(a+兀)=-Cosa

tan(a+2kn)=tanatan(a+JI)=tana

公式三:Sin(-a)=-Sina公式四:Sin(n-a)=Sina

Cos(-a)=CosaCos(Ji-a)="Cosa

tan(-a)=~tanatan(n-a)=-tana

公式五:Sin(--a)=Cosa公式六:Sin(—+a)=Cosa

22

71JI

Cos(——a)=SinaCos(—+a)=-Sina

22

3、两角和与角差的正弦、余麻正切公式

①sin(a+/?)=sinacos/?+cosasinJ3②sin(a—/?)=sinacos/?—cosasin

③cos0+尸)=cosacos4一sinasinJ3④cos@-p)=cos2cos夕4-sincrsin/?

tana+tan尸⑥tan(a—£)=tanaTan/

⑤tan(or+/?)=

1-tanatan131+tanatan0

4.二倍角的正弦、余掰正切公式

①sin2a=2sinacosa②cos2a=cos?a-sin2a=l-2sin2a-2cos<z2-1

小仁2tana小.l-cos2a金1+cos2a公

(3)tan2cr=------@sin-2a=--------⑤cos2a=--------©

l-tan-a22

1.c

sinacosa=—sin2a

2

5、向量公式:

TTVT->

①〃〃〃o'=一(/,>2HO)(a〃匕0七必一七,,=0)

X2%

—>—>

③cos8=^=__*+"____(求向量的夹角)

卜悔斥彳后可

@a±boa-b=0⑥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x,y),则

⑦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口-々2)+(片一4)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在AABC中,a、b、c分别为角A、B、。的对边,R为AABC的外接圆

的半径,则有,_=_2_=,_=2R.

sinAsinBsinC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a=2RsinA,0=2RsinB,c=2RsinC;

0hc

②sinA=——,sinB=——,sinC=——;(3)6/:/?:c=sinA:sinB:sinC;

27?2R2R

④a+b+c_a_b_c

sinA+sinB+sinCsinAsinBsinC

(正弦定理用来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

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形。(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

形)

3、余弦定理:在AABC中,有。2=6+。2一2儿85人,b2=^24-c2-2tzccosB,

c2=a2+b2-2abcosC.

士工FHrVi6'人Ab~c~~ci~—b~万ci~-\-b~-c~

4A^余弓玄定理的推论:cosA=--------------,cosB=---------------,cosC=---------------.

2bc2ac2ab

(余弦定知道决的题型: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

他两角.)

5、三角形面积公式:U=­/?csinA=—ahsmC=—acsinB

AABC222

6、如何判定三角形的形状:设4、b、c是AABC的角A、B、。的对边,贝(J:①若/+〃=

则C=90;@^a2+b2>c2,则C<90;③若则C>90.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7、(1)测量角度问题是指没法直接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求解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要测

量角的大小,求三角形中角度的大小,求不能直接测得的角,求轮船航行时航速与航向等问

题均可结合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通过解三角形求解.在解决与测量问题有关的题目时,要

搞清楚仰角、俯角、方位角与方向角的含义,公道的构造三角形求解,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2)解三角形的运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形,以下:

①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顺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知道之

②已知量与未知量触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挑选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

逐渐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第二章数列

1、数列:依照一定顺序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2、项:①首项:数列中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at)

②数列记为{%}:%、%、。3…。"…

③通项:an

5i=a>(n=1)

4、已知S“求明的公式:册={,

[注]:①”“=«I+("/=而+3-,/)(4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一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

列也是等差数列)一若d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②等差{〃“}前n项和3=4〃2+即=(£|〃2+卜_介T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

充要条件f若d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手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5、数列:依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6、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7、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8、无穷数列:项数无穷的数列.

9、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n.,>an).

10、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

11、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即:anH=an).

12、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3、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a,,}的第w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4、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凡与它的前一项a,-(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

式.an=2an_x+l(n>l)

15、结论:n是奇数,2n是偶数,2nT和2n+l是奇数。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定义:一样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

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符号表示:&M-a“=d

2、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d("N2,d为常数)②2a“=a“+]+a“_](“22)③a”=切+6(",k为常数

3、等差中项:由三个数a,A,匕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称为

。与人的等差中项.若8=工,则称8为a与c的等差中项.

2

4、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q}的首项是4,公差是d,则为=q+(〃-l)d.

5、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①卬=%+("/%)♦;②4=41("l)d;

③八号;④〃二安+1;⑤d=

n-\dn-m

6、结论:若{%}是等差数列,且m+〃=p+4(加、〃、p、qeN*),则4“+。“=%+%

若{a,,}等差数列,且2〃=p+“(〃、p、qeN*),贝|2。“=%+4.

。“(4+%)n(n-l)

7、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①~-;②S“=㈣+―彳」d.

③S0=q+%+…+4”

8、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wN*),则S2〃="(%+%+l),且

s偶—S奇=",51=4

偶奇S偶.

s力

②若项数为2〃一1(〃GN*),则S,“T=(2〃-1)%,且S奇-S偶=a“,詈=---(其中S奇=nan,

S偶〃-1

S偶=(〃-1)4)・

a>0

9、在等差数列{6}中,有关S”的最值问题:⑴当%>0,d<0时,满足"一八的项数

b,n+i<0

[a<0

m使得s,,取最大值.(2)当《〈0,d>0时,满足"'一的项数m使得s,”取最小值。在解含绝

1八之0

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运用。

等比数列

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

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符号表示:&曰=夕(注:①等比数列中不会显

现值为0的项;②同号位上的值同号)

注: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①a”=%_闯("±2,(7为常数,且W0)②年=的+|("22,工0)

③册=cq"(c,q为非零常数).④正数列{“〃}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log.”,}(〃>1)成

等比数列.

2、等比中项:在。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匕成等比数列,则G称为。与)的

等比中项.若Grab,则称G为。与力的等比中项.(注:由62="不能得出a,G,b成

等比,由a,G,b=>G2=ab)

3、通项公式:若等比数列{4}的首项是q,公比是q,则%=q/T

4、通项公式的变形:①q=40-"';②q=%qT"T);③尸=2;④

ax

,一,"=小

5、性质:若{%}是等比数列,且m+〃=p+q(加、〃、p、qeN*),则。“,・4=。屋%;

若{4}是等比数列,且2〃=〃+q("、p、qeN*),则

〃q(q=i)

6、等比数列{对}的前〃项和的公式:①5“="1力aaq

②S“=q+出+…+4”

7、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①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5“,在d<0时,有最大值.如何肯定使S“取最大值时的〃值,有

两种方法:一是求使勺NO,an+i<0,成立的〃值;二是由g=9〃2+3「当”利用二次函数的

性质求〃的值.

②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对应关系以下:

数列通项公式对应函数

等差数y=dx+b(dwC口寸为一次

列函数)

等比数

y=“4'(指数型函数)

数列前n项和公式对应函数

等差数y=ax2+bx口寸为二次

函数)

等比数

y=aqx+b(指数型函数)

综合数列的知识点部分

1、判定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22的任意自然

数,验证氏-为同一常数。⑵通项公式法。(3)中项公式法:验证2a“M=a"+a“_2

an-\

=a“a,+2)neN都成立。

2、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①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②裂项相消法:适用于一^其中{明}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

aa

nn+X.

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③错位相减法:适用于{。,化}其中{%}是等差数列,包,}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④倒序相加法: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3、常用结论:

①1+2+3+...+n="5+D②1+3+5+...+(2n-l)=n2③

13+23+---+H3=|n(«+l)

④I2+22+32+---+H2=-M(/?+1)(2H+1)⑤—-

6〃(〃+l)n〃+l

n{n+2)2力〃+2

⑥—=--—(---)(〃<4)

pqq-ppq

4、求通项的方法:①累加法,如:an+i-a,,=f(n)②累乘法,如:也=/(〃)

%

③构造法:如:。,用=Aa“+Bna,T+£=A(a“+£)

第三章不等式

1、常见用语的符号表示:“不超过”:W“超过”:>“超不过":<

2、比较大小的方法:a—b>0<^>a>b;a—b=O<^>a=b;a—b<O<^>a<b.(利用作差

法)

技能:优先推敲加减,后推敲两边平方。

回想:作差法的步骤:作差;变形;定正负;得出结论。

3、不等式的8条性质(利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去记忆,例如两(三)人比谁有钱;比谁

高…):

®a>b<^>b<a;(两个的游戏)

@a>h,h>c=>a>c;(第三个是中间人时)

③a>bn〃+c>)+c;(C无需任何条件)(三个游戏)

@a>b,c>O^ac>bc,a>b,c<O^>ac<bc;

⑤a>2,c>d=Q+c>〃+d;(四人游戏,大+大,小+小)

@a>b>O,c>d>0^>ac>hd;(大义大,小义小)

@a>h>O^>an>Z?n(/?eN,n>l);(分身术)

⑧Q>0=>标>扬N,〃>1).

关于等式的事实和性质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基本根据。

4、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

特例①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解的讨论.

二次函数

(。>0)的图象

有两相异实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相等实根无实根

R

对于a<0的不等式可以先把a化为正后用上表来做即可。

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

(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构成的集合.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Ar+By+C=O,坐标平面内的点PQ。,%).

①若B>0,Axo+B%+C>O,则点「小,为)在直线Ax+By+C=O的上方.

②若B>0,AX0+B为+C<0,则点P(Xo,%)在直线Ax+By+C=O的下方.

9、线性计划:①、画直线(边界)②虚、实线区分:虚线:>/<实线:2/W

③分边:取特别点(在线内外)检验

注意:直线未经过原点时,优先使用(0,0)判定;直线过原点则挑选数轴上的点。

10、线性束缚条件:由x,y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y的线性束缚

条件。

目标函数:欲到达最大值或最小值所触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y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计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束缚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束缚条件的解(x,y)。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获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11、设匕是两个正数,则上吆称为正数)的算术平均数,疝称为正数a、匕的几

2

何平均数.

12、均值不等式定理:若a>0,b>0,则。+力22而,即包N而.

2

1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a?+8222a6(a,0eR);②出?=——-—(a,beR);

@ab<(a>Q,b>0);④以(a,bwR).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可以判定真假的陈说句叫做命题。其中判定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定为假

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注意: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样都不是命题;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一样需

要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在判定时,要有推理根据,有时应综合各种情形作出正确的判定,

而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2、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若p,则q”的情势的命题中的p称为命题的条件,q称为命题

的结论。

注意:有些命题虽然表面上不是“若P,则的情势,但是把它的表述作适当改变,也

能够写成“若P,则/的情势.

3、四种命题:

①原命题为:若P,则q,

②抗命题为: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抗命题.

③否命题为:若」P,则iq,即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否命题.

④逆否命题为:若[q,则I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则得其逆否

命题.

4、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一)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论: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对角线命题真假性统一)

(二)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三)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的

原命抗命否命逆否真假性

题题题命题②两个命题为互抗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

真假性

真真真真没有关系

5、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定义:

假真

真假若p=>?则p是q的充分条件,</是p的必要条件

假真真真6、充要条件定义: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P又

假假假假是q的必要条件,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简称充要条件,记作〃

注意①充要条件的证明:证明充要条件应从两个方面证明,一是充分性;二是必要性。

②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利用定义进行判定.:

(2)等价法"p?q”表示p等价于%要证p?q,只需证它的逆否命题非壮非「即可,同

理要证p?q,只需证非夕非p即可,所以p?q,只需非弱非p.

(3)集合法: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定.

①若4?8则。是q的充分条件,由可得xGE;

②若4?8,则p是q的必要条件,要使xG区则xWZ是必不可少的;

③若4=8则p是g的充要条件;

④若力28,且则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

7、常见的几种条件:

①若p=>4,但q=>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也能够说q的充分条件不必要条

件是p)

②若/nq,但q=p,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也能够说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条

是p);

③若p=>“,且q=p,则p是4的充要条件(也能够说q是p的充要条件),记作paq;

④若p=>4,且则〃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重要结论与注意:小范畴=>大范畴,但是大范畴不能推出小范畴

8、逻辑联结词:且、或、非

且:p且q(pAq)“同真为真;一假即假”

或:p或q(pvq)“同假为假;一真即真”

非:非PG,):“rp与0的真假相反”

注意:若(pvq)为真,(pAq)为假,则你所得到的结论是?“p、q一真一假”

9、①全称命题:陈说某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具有(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无一例外,

强调“整体、全部”.

全称命题0:Vxe",p(x),它的否定:":mxowMJpQo)

常见的全称量词: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对一切、对每一个、任给、所有的

②特称命题:陈说某集合中有(存在)一个元素具有(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强调“个

别、部分”的特别性.

特称命题°:叫,eM,p(x0),它的否定":VxeMJp(x)

常见的特别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有一个、对某个、有的

结论: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10、如何判定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真假?

①对全称命题,若要判定为真命题,需对每一个x都验证使O(x)成立;若要判定为假

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

②对特称命题,若要判定为真命题,只需找一个元素必使0(加)成立;若要判定为假

命题,需证明对每一个X,p(x)不成立.

11、常见词语的否定

词语词语的否定

等于不等F

大于W

小于N

是不是

都是不都是(都不是要区分)

至多一个至少两个

至少一个一个都没有

任意某个

所有的某些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一)椭圆

1、椭圆方程的第一定义:

阿阊+阿尸2卜2a(固定)|招尸2]=2c(焦距)。2=从+。2(a最大)

注:定义中要重视“括号”内的限制条件

2、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范畴-a<x<a^.-b<y<h-h<x<hSL-a<y<a

()(

A](-a,0)、A2(a,0)Aj(O,-7>A20,tz)

顶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