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全部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中国早期人类呈现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之特点。其中仰韶文化就是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该文化遗存位于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即地图上的④,D项正确;①在辽河地区,应当是红山文化,解除A项;②是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解除B项;③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解除C项。故选D项。2.《尚书·酒诰》中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梓材》中曰:“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A.家国一体 B.以民为本 C.华夏认同 D.皇权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知,中国古代重视人民的利益,体现的是民本思想,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并未提及家国一体,解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皇权至上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3.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使其“帅其宗氏,辑其分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赐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它权力,便于其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对以上记载分析正确的是①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气②说明鲁卫两国处于王畿地区③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④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赐给鲁公,“殷民七族”赐予康叔(卫国),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气,鲁国、卫国的诸侯统治其国内各族,执行周公的法制和王室的嘱咐,有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说法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鲁、卫作为两个诸侯国,所处并非王畿地区,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4.《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三家分晋”现象反映了()A.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的起先 B.西周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C.战国七雄争霸局面的形成 D.五胡内迁导致中原政局变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治通鉴》记载的是“三家分晋”的史实,表明卿大夫取代了诸侯而独立为诸侯,这实质上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被破坏,即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春秋时期的诸侯混战,解除A项;“战国七雄争霸局面的形成”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解除C项;五胡内迁发生在魏晋时期,解除D项。故选B项。5.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乱世,他主见()①为政以德②仁政③兼爱非攻④定于一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孟子的思想主见是仁政和定于一,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主见,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见,①③不符合题意,解除ABC项。故选D项。6.《荀子·议兵》载:“齐之技击不行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行以遇秦之锐士”。出现该现象主要归因于,当时秦国实施()A.郡县制 B.军功爵制 C.征兵制 D.募兵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缘由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齐之技击不行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行以遇秦之锐士”,可知,齐国、魏国的军队战斗力都比不上秦国,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B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并不能有效提高军队战斗力,解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秦国的军功爵制的影响,并不是征兵制,解除C项;战国时期,并未实行募兵制,解除D项。故选B项。7.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描述:“夫物不产丁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行得也。”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实行的措施是A.任用商鞅变法 B.实行远交近攻 C.网罗天下英才 D.连接各国长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文章强调秦国若无客卿的帮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最终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实行的措施是网罗天下英才,C项正确;商鞅变法发生于秦孝公时期,而材料为秦王嬴政时期,解除A项;远交近攻为秦统一六国的战略方针,解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连接各国长城以反抗外敌,解除D项。故选C项。8.为解决“财用不足,多寡不调”现象,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一项措施,取得了“通有无之用”,“通委财而调缓急”和“平万物而便百姓”,“民不益赋而天下饶”的效果。该措施是()A.推恩令 B.均输平准 C.设诸路转运使 D.市易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通有无之用”可知,汉武帝时期,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国家利用市场规律调控物价,销售所得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出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局面,B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心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解除B项;转运使是宋朝设置的,解除C项;市易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解除D项。故选B项。9.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出击漠北,饮马瀚海,封狼居胥。当时,霍去病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匈奴未灭,何以家为C.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D.精忠报国,迎回二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出击漠北,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结合所学可知,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出击漠北匈奴,留下赫赫战功,B项正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的是陈胜吴广起义,与材料不符,解除A项;“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体现的是唐蕃会盟,解除C项;“精忠报国,迎回二圣”,体现的是岳飞抗金,解除D项。故选B项。10.鲁迅先生称誉某一史学著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该史著是()A.《离骚》 B.《史记》 C.《汉书》 D.《唐六典》【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司马迁的史学著作是《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项正确;《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解除A项;《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题意不符,解除C项;《唐六典》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解除D项。故选B项。11.《晋书·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署,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权臣揽权,天下大乱 B.世家大族地位的显赫C.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D.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东晋(中国)。依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时期,迁居江南的世家大族实力强大,B项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体现出天下大乱,解除A项;此时是东晋时期,解除C项;材料主旨为东晋初期政治格局,不涉及九品中正制,解除D项。故选B项。12.唐文宗(827—840在位)叹道,“朕何如周赧汉献耳!”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朋党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受制于地方诸侯,唐朝受制于家奴,也就是宦官,体现的是宦官专权,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宦官专权,并不是藩镇割据,解除B项;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无关,解除D项。故选A项。1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常见的时期,300多年历史,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和连绵起伏的斗争之中,怎一个“乱”字了得。这一局面结束于()A.公元3世纪末 B.公元6世纪初 C.公元6世纪末 D.公元7世纪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300多年历史,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和连绵起伏的斗争之中”,结合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统一,结束了魏晋的分裂割据局面,C项正确;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589年,即公元6世纪末,其余选项均与史实不符,解除ABD项。故选C项。14.“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可知,历代王朝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涉及的是唐宋时期的科举制,C项正确;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属于先秦时期的制度,与材料不符,解除A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材料不符,解除B项;“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与材料不符,解除D项。故选C项。15.“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在此,欧阳修所赞扬的是()A.文景之治 B.元嘉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可知,欧阳修赞扬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治世,与材料不符,解除A项;元嘉之治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期的盛世,解除B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解除D项。故选C项。16.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太宗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B.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C.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D.使中心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得以进一步发展,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项正确;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详细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B、C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解除;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心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解除D项。故选A项。17.宋太宗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专心,常需谨此。”为此,宋初实行()A.增置军镇加强边防 B.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向农夫供应农业贷款 D.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宋初中国。依据材料“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可知,宋太宗主见加强国内管理,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减弱地方军事实力,削减内患,B项正确;增置军镇是在唐朝时期,解除A项;王安石变法向农夫供应贷款,解除C项;募兵制建立是在唐朝,解除D项。故选B项。18.唐代,一批内迁党项人被授以“闲田”,他们起先学习农耕。西夏建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据汉文史料记载,宋代党项人已是“耕稼之事,略与汉同”。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夏起先仿照两宋制度 B.党项民族全面转向农耕经济C.唐宋经济重心起先南移 D.少数民族对西北边疆的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代至宋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党项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但是内迁之后起先从事农耕,而且西夏建立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当时的少数民族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开发,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对西北边疆的开发,未体现西夏起先仿照两宋制度,解除A项;“党项民族全面转向农耕经济”说法确定,不符合史实,解除B项;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对西北边疆的开发,未涉及经济重心转移,解除C项。故选D项。19.“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材料评述的是()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结合所学可知,介甫指的是王安石,由此可知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与材料不符,解除A项;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时间不符,解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王安石变法,并不是庆历新政,解除C项。故选D项。20.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下面是对少数民族政权与宋关系的梳理,与表中序号依次相对应的是少数民族政权主要关系①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供应“岁赐”②维持已有边界,与北宋以兄弟相称③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其供应“岁贡”④占据临安,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A.①辽②西夏③元④金B.①西夏②金③辽④元C.①辽②元③西夏④金D.①西夏②辽③金④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庆历和议后,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供应“岁赐”;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维持已有边界,与北宋以兄弟相称;宋金绍兴和议后,双方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其供应“岁贡”;元朝占据临安,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解除ABC项。故选D项。21.史书记载:“夏四月庚申溯,大风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古器、九鼎、天下州府图及官吏、侍人、技艺、工匠、府库蓄积,为之一空。”材料反映的是()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金时期(中国)。据材料“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和所学可知,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D项正确;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的历史事务,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A项;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历史事务,解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的历史事务,解除C项。故选D项。22.梦回千年大宋,万千气象更新。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更。下列现象中可以反映宋朝社会新气象的是()①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②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④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宋朝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体现了宋朝时期的国家放松对社会的限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观念的冲击,①②正确,A项正确;“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与唐朝的两税法有关,③不符合题意,“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是后唐人的语句,④错误,解除B、C、D三项。故选A项。23.方圆百里,城内石桥有一万二千座,大船可在桥下自由行走。城内有湖,方圆三十里。四周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内有大街一百六十条”。《马可·波罗行记》中所描述的当时“世界上最富丽珍贵的城市”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城内石桥有一万二千座,大船可在桥下自由行走”“城内有湖”“四周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内有大街一百六十条”“世界上最富丽珍贵的城市”及所学学问可知,该城市河流较多,商品经济旺盛,描述的应当是江南地区的城市,位于④,D项正确;①②③处于中国北方,地理环境不符合材料描述,也不符合“世界上最富丽珍贵的城市”的要求,解除ABC项。故选D项。24.如图所示,是2015年央视拍摄的记录1247年发生的“凉州会谈”(凉州,今甘肃武威)。该历史纪录片的主题应当是()A.宋辽和议,兄弟相称 B.宋夏和议,君臣之礼C.宋金和议,南北对峙 D.西藏归属,中心管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247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247年,藏族和蒙古族两位代表性的杰出人物萨迦班智达和阔端在凉州进行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会谈,凉州会谈在中国的民族关系史和藏、蒙民族史上都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它奠定了西藏并入中国版图的基础,因此纪录片的主题是西藏归属,中心管辖,D项正确;“凉州会谈”和宋辽关系无关,解除A项;“凉州会谈”不涉及宋朝和西夏,解除B项;“凉州会谈”与宋金和议无关,解除C项。故选D项。25.元朝时,许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上述材料反映了()A.元朝推行了“四等人制度” B.元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元朝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 D.阶级冲突比民族冲突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元朝时回回形成,各民族乃至外国人共同形成回回,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四等人制度”是民族压迫政策,且材料信息与此无关,解除A项;华夏认同出现于春秋战国,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并非冲突,且阶级冲突看不出来,解除D项。故选B项。26.“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向外运输商品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供应极犯难得的实物资料,2024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工作会,发布了“南海Ⅰ号”疼惜发掘项目考古工作成果,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该材料可以佐证()A.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物质象征 B.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C.外贸税收成为国家收入主要来源 D.政府废除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初期一艘向外运输商品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供应极犯难得的实物资料……”,可知,从“南海一号”的发掘中,可以看出,南宋时期,中国向外运输商品时,瓷器占据多数,说明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解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瓷器的地位,不能说明外贸税的状况,解除C项;南宋时期,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解除D项。故选A项。27.“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材料认为A.世袭制造成天子不贤 B.君主应当传位给贤人C.宰相的废除弊端较大 D.宰相职位应当世袭【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罢黜宰相后,假如天子不贤就没有人能够补救,所以C项符合题意;题意没有体现A、B、D项;故C项正确。28.结合所学,对下表解读正确有清朝前中期人口数与人均田亩数时间人口数每口平均田亩数顺治十二年(1655年)1403390026.63康熙五十年(1711年)2462132428.15雍正十二年(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0957963.56①清朝前中期人口持续增长②平均田亩数逐年下降③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④康雍乾时期衰象初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数据可知,从顺治十二年到雍正十二年的每口平均亩数呈现上升的趋势,②错误,解除ABD项;从材料数据可知,雍正十二年后,每口的平均亩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清朝前中期人口持续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衰象初显,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选C项。【点睛】29.明朝前中期蒙古成为明朝边患。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斗争,劫掠边关,得到明朝通贡承诺后,率兵北撤,史称“庚戌之变”。据此推断,蒙古发动对明斗争主要目的是()A.开拓市场与掠夺原料 B.改朝换代定鼎中原C.与中国争夺正统之位 D.抢夺财物发展边贸【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目的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斗争,劫掠边关,得到明朝通贡承诺后,率兵北撤”,可知,因贡市不遂,蒙古发动斗争,劫掠边关,所以其斗争的目的是抢夺财物发展边贸,D项正确;其斗争的目的是抢夺财物发展边贸,并不是开拓市场与掠夺原料,解除A项;此时的蒙古并没有改朝换代定鼎中原的意图,解除B项;蒙古发动斗争主要是抢夺财物发展边贸,并不是与中国争夺正统之位,解除C项。故选D项。30.李贽,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清《四库全书书目提要》中说:“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下列言论出自李贽“离经叛道之作”的是()A.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李贽提倡特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是他的和观点,A项正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黄宗羲的观点,解除B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顾炎武的观点,解除C项;“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是王阳明的观点,解除D项。故选A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5分,第33题15分,共40分)31.战国至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次大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更……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斗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变更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最终建立起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为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驾驭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封建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概述该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周、秦、汉初“有天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用一句话阐明作者所论周秦之失之所在。【答案】(1)运动: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意义: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2)制度: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所在:周,失于诸侯割据纷争;秦,失于秦始皇专制暴政。【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运动:结合战国时期的史实可分析出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意义:依据材料“各国实行君主集权,变更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可分析出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汉朝的中国。制度:依据材料“裂土田而瓜分之”、“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分析出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所在:依据材料“…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可分析出周,失于诸侯割据纷争;依据材料“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可分析出秦,失于秦始皇专制暴政。32.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和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蚀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绝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材料三: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起先,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至隋唐,伴随统一与京杭大运输河通航,南北经济并驾齐驱,长江流域赶上了黄河流域的水平,经济重心渐趋南移之势。唐朝中晚期起先,经济重心渐渐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在时间上的分野。此后,经济重心不行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陈霜霜《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缘由分析》(1)依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的社会问题。(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时期的赋役制度。(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南盛北衰”局面逐步确立的主要过程。【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

(2)制度:租庸调制。

(3)过程:隋唐时期,经济重心渐趋南移之势;唐朝中晚期起先,经济重心渐渐南移;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蚀以弃业”,得出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得出租庸调制。【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