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城址城壕、专用玉石兵器、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以及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等,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证明()A.阶级分化和斗争加速国家出现 B.城市是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C.中国华北地区最早出现了国家 D.当时中国南北联系日益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可知,这一时期出现阶级分化,贵族的墓地跟普通人墓地差距大;据材料“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可知,这种非正常死亡有可能是相互斗争所致,因此我们可以推知,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遗址考古成果来看,当时中国已经出现阶级分化,阶级斗争也在加速,这会加快国家的出现,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是材料没有城市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的长江下游不是我国华北地区,据材料也无法得出华北地区是最早出现国家的地区,排除C项;受当时生产力的影响,南北方联系加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记载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答案〗C〖解析〗研究早期国家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的资料应该是早期国家刚刚出现时期的史料,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因此可以用于课题,C项正确;甲骨文是商朝文字,排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夏朝不符,排除C项;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与夏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周人秉承“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的原则,将最为重要的周公、召公分别分封到西周的东方和北方,将武王幼子唐叔分封到毗邻宗周便于防御西北方向戎族入侵的晋地。此举意在()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确保王位顺利继承C.结束分裂实现中央集权 D.防范潜在政治风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可知,西周通过宗法血缘关系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主要是为了防范异性诸侯出现的潜在政治风险,D项正确;该做法是为了巩固地方统治,不光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保障王位的继承,排除B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选D项。4.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楚国吴起变法规定凡贵族封君的子孙,已传到三代以上者收回爵禄;秦国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没有立军功的人不得入贵族籍,不得授予军功爵。出现这些规定的根源是()A.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C.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 D.诸侯对于变法运动的支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家开展变法,打击削弱了旧贵族世袭特权和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削弱旧贵族势力。因此,诸侯国的变法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不是奴隶主贵族,排除A项;战国时期官僚政治逐步形成,C项史实错误,排除C项;D项是个人原因,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5.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A.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 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桂林、象郡”,“筑长城、却匈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排除C项;根据史实可知,这些举措并未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B项。6.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源于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末和东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采取强力手段,用严苛的刑法来治理天下,赋税徭役繁重无比,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患战事不断等,农民向官僚地主发起猛烈攻击,可见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源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激化,D项正确;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激化的产物,并非突发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非由英雄创造的,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并非利用宗教发动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7.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罚”的说法多来自于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酷暴”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A.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 B.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C.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 D.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代认为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而且汉代儒学得到发展,受儒家仁的学说的影响,因此出现材料中的说法,即材料中的说法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汉代认为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并不能就此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排除A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材料只是反映了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B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绝对化,这些说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故选C项。8.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汉朝()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吸取秦亡教训 B.疆域不断扩大C.经济发展繁荣 D.中央集权强化〖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所给数据的变化可知,汉代由中央直辖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这说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吸取秦亡教训”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中央直辖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并未体现疆域不断扩大,排除B项;题干所给数据无法体现汉朝的经济发展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9.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当地户口,“汉之号令班西域矣”。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设置()A.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威胁 B.表明西域已纳入汉朝版图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使汉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设置西城都护府管理西域,设官、驻军、排行政令、统计户口,表明西汉已经在西域地区行使主权,西域已经成为汉朝领土,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D项。故选B项。10.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依次应该是()A.东汉、蜀、前秦 B.西汉、东汉、前秦C.西晋、东晋、北魏 D.西晋、东汉、北魏〖答案〗C〖解析〗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C项正确;东汉、西汉在三国之前,排除ABD项。故选C项。11.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则出现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一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A.由分裂走向统一 B.政权频繁更迭C.诸侯割据复现 D.门阀政治衰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胁君主专制,发展到南朝时期出现“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的现象,寒门等底层民众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说明南朝时期门阀政治衰落,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裂与统一”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门阀政治衰落”,不是政权更替,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诸侯割据”状况是否再次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12.北方人习惯面食,但南朝以来,小麦却成为南方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这说明()A.南方饮食习惯根本改变 B.小麦在全国范围种植C.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 D.小麦的产量高于水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北方人提供主要食品来源的小麦,逐渐成为南方的重要农作物,说明北民南迁影响了作物种植,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南方饮食习惯发生了根本改变,排除A项;小麦在全国范围种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比较小麦和水稻产量,排除D项。故选C项。

13.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 D.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体现的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同世界其它地区运河修建的对比,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实在南宋,排除C项;唐朝时期的交通形式是海陆并举,排除D项。故选B项。14.“盛世”一般是指国家由乱而治,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的局面。统治者向往盛世之治,以反映卓越功绩;百姓亦企盼盛世,以求安定太平。公元7世纪,中国出现的“盛世”“治世”是()A.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 B.光武中兴C.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C〖解析〗公元7世纪是唐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C项正确;西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清朝出现康乾盛世,时间不符合“公元7世纪”,排除ABD项。故选C项。15.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变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制度创新源于少数民族文化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型 D.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可得出少数民族的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影响到隋唐盛世的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意在说明民族交融对盛唐盛世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儒学无关,排除A项;汉族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并非来自于少数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对外交流,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6.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进行驻防,总兵力达到了40万,而唐中央控制的兵力,总计只有20余万。这一措施()A.形成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C.直接引发了藩镇割据局面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在边境设置军镇进行驻防,军镇总兵力中受到中央控制的大约一半左右,由此可见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地方军镇军事实力较强,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A项正确;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排除B项;直接引发潘镇割据局面的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不受中央控制,排除C项;藩镇军事力量较强,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17.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选官的标准趋向于()A.看重道德 B.注重门第C.依据才学 D.根据军功〖答案〗C〖解析〗察举制依据品德推荐官员,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选官标准趋向于才学,C项正确;察举制看重道德,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不能反映出选官标准的发展趋势,排除AB项;战国时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根据军功授予官职,排除D项。故选C项。18.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有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 B.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C.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 D.加强君主对朝政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提拔人员入职政事堂并同享宰相地位,是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有利于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增加宰相人数是为了削弱相权,排除B项;办事人员增多,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19.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初某税制规定”“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能够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但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耕种,排除B项;唐前期的定额定租制是一种鼓励纳税人扩大土地占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因此租庸调制有利于土地兼并而非抑制,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使得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但没有增加兵源,排除D项。故选A项。20.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展现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佛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呈现出本土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对道家的态度,排除B项;儒家学说自汉武帝后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无法体现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21.下图为陕西西安出土的三彩载物骆驼俑,大量考古发现骆驼俑是唐代常见随葬品。此类陶俑可用来研究()A.骆驼成为祥瑞渊源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C.陆上丝路贸易兴盛 D.畜牧业的高度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三彩载物骆驼俑,大量考古发现骆驼俑是唐代常见随葬品。”可得出骆驼是沙漠之舟,这么多骆驼说明当时丝绸之路兴盛,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祥瑞的信息,排除A项;从骆驼看不出战乱和畜牧业,排除BD项。故选C项。22.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稳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下面史实能予以印证的有()A.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 B.增强尚书台的作用C.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 D.部分官员秘折奏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可知,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稳定,也导致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在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体现了这一影响,C项正确;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加强的是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是西汉时期加强皇权的政策,排除B项;部分官员秘折奏事,是清朝的密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3.宋太祖说:“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符合这一理念的施政方针是()A.与民休息 B.守外虚内 C.无为而治 D.崇文抑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可知宋太祖重视文人的作用,抑制武将的势力,体现出其崇文抑武的施政方针,D项正确;汉初采用了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排除A项;宋代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排除B项;汉初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4.北宋时期,地方州县财政经常入不敷出,中央只能默许州县政府超越制度许可范围去开辟税源。这一现象反映出()A.经济衰败导致税源枯竭 B.边患加重地方财政压力C.养兵政策造成财政恶化 D.体制运行影响财政收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由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地方州县财政困难是因为地方的大部分税收被收归中央,反映出体制运行影响财政收支,D项正确;北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存在“经济衰败”一说,排除A项;材料所讲地方州县财政困难,是宋代各地州县的普遍状况,而面临边患问题的主要是北方、西北方的州县,排除B项;养兵政策是造成财政困难的因素之一,而其本质上是宋政权过度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25.《辽史·百官志》载:“至于太宗,兼治中国(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种二元化的行政体系()A.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认同 B.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C.适应了民族发展的差异 D.维系了政权的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辽朝。根据材料“至于太宗,兼治中国(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可知,辽朝设置了南北官制,对少数民族和汉族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这体现了国家政策适应民族发展差异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各民族间文化心理的认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汉制对契丹政权的影响,无法得出契丹族封建化进程加快的结论,排除B项;辽朝并未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材料二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2)阅读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的办法”。列举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两例)。〖答案〗(1)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汉族大姓进行通婚等。作用:这些举措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的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2)办法:开明友善,真心相待。方式:军事征伐;加强管理;实行和亲;加强交流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措施:根据材料“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和所学可知,措施如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汉族大姓进行通婚等。作用:根据材料“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所学可知,这些举措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的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办法:根据材料“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爱戴”可知,开明友善,真心相待。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如军事征伐;加强管理;实行和亲;加强交流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三公九卿的衙门在宫外,叫府或寺,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正规中央也叫外朝。皇帝为了方便处理政务,皇宫内部也有一些办公机构,叫台或阁,比较有名的是尚书台和兰台。汉武帝统治期间,朝廷还用加官的方式,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历浅、有能力的人,令其入宫办事。加官比较有名的有侍中、中常侍、给事中等。这些加官和台阁大权在握,形成事实上的决策中心,即“中朝”(或称“内朝”)。三公九抑离皇帝较远,主要是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一》(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时期中朝和外朝的权限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职责分工,并简评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答案〗(1)权限职责:由皇帝亲信近臣组成的中朝(内朝)直接参与决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负责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工: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简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历朝产生深远影响;三省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集体议政,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答对三点)〖解析〗(1)权限职责:根据材料“朝廷还用加官的方式,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历浅、有能力的人,令其人宫办事。加官比较有名的有侍中、中常侍、给事中等。这些加官和台阁大权在握,形成事实上的决策中心”可知,由皇帝亲信近臣组成的中朝(内朝)直接参与决策;根据材料“三公九卿离皇帝较远,主要是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可知,汉武帝内外朝的分工,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负责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置中朝,导致相权一分为二,相权不断被削弱,而皇权不断被加强。(2)分工: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等。简评: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历朝产生深远影响,三省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集体议政,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还可从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变革、三省之间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对皇权加强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简评。言之有理也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军队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人和专业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还有一些不在这一体制里的土著,则因居住在郊野,称为“野人”。其实,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材料三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答案〗(1)特点:分封主体是王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礼制加强同异性诸侯之间的联系;家国一体;国野区分等。(2)变化: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3)特点:管辖区域大;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通过加强民族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和所学可知,分封主体是王族;根据材料“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根据材料“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还以朝贡、觐见、通婚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知,通过礼制加强同异性诸侯之间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国一体;根据材料“国人”“野人”可知,国野区分等。【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和所学可知,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根据材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和所学可知,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和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可知,管辖区域大;根据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可知,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根据材料“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可知,通过加强民族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及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进行分析。广东省珠海市金砖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城址城壕、专用玉石兵器、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以及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等,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证明()A.阶级分化和斗争加速国家出现 B.城市是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C.中国华北地区最早出现了国家 D.当时中国南北联系日益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可知,这一时期出现阶级分化,贵族的墓地跟普通人墓地差距大;据材料“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可知,这种非正常死亡有可能是相互斗争所致,因此我们可以推知,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遗址考古成果来看,当时中国已经出现阶级分化,阶级斗争也在加速,这会加快国家的出现,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是材料没有城市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的长江下游不是我国华北地区,据材料也无法得出华北地区是最早出现国家的地区,排除C项;受当时生产力的影响,南北方联系加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记载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答案〗C〖解析〗研究早期国家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的资料应该是早期国家刚刚出现时期的史料,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因此可以用于课题,C项正确;甲骨文是商朝文字,排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夏朝不符,排除C项;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与夏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周人秉承“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的原则,将最为重要的周公、召公分别分封到西周的东方和北方,将武王幼子唐叔分封到毗邻宗周便于防御西北方向戎族入侵的晋地。此举意在()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确保王位顺利继承C.结束分裂实现中央集权 D.防范潜在政治风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可知,西周通过宗法血缘关系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主要是为了防范异性诸侯出现的潜在政治风险,D项正确;该做法是为了巩固地方统治,不光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保障王位的继承,排除B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选D项。4.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楚国吴起变法规定凡贵族封君的子孙,已传到三代以上者收回爵禄;秦国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没有立军功的人不得入贵族籍,不得授予军功爵。出现这些规定的根源是()A.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C.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 D.诸侯对于变法运动的支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家开展变法,打击削弱了旧贵族世袭特权和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削弱旧贵族势力。因此,诸侯国的变法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不是奴隶主贵族,排除A项;战国时期官僚政治逐步形成,C项史实错误,排除C项;D项是个人原因,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5.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A.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 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桂林、象郡”,“筑长城、却匈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排除C项;根据史实可知,这些举措并未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B项。6.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源于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末和东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采取强力手段,用严苛的刑法来治理天下,赋税徭役繁重无比,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患战事不断等,农民向官僚地主发起猛烈攻击,可见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源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激化,D项正确;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激化的产物,并非突发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非由英雄创造的,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并非利用宗教发动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7.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罚”的说法多来自于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酷暴”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A.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 B.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C.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 D.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代认为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而且汉代儒学得到发展,受儒家仁的学说的影响,因此出现材料中的说法,即材料中的说法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汉代认为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并不能就此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排除A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材料只是反映了秦朝的刑罚过于严苛,B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绝对化,这些说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故选C项。8.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汉朝()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吸取秦亡教训 B.疆域不断扩大C.经济发展繁荣 D.中央集权强化〖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所给数据的变化可知,汉代由中央直辖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这说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吸取秦亡教训”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中央直辖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并未体现疆域不断扩大,排除B项;题干所给数据无法体现汉朝的经济发展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9.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统计当地户口,“汉之号令班西域矣”。由此可见,西域都护府的设置()A.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威胁 B.表明西域已纳入汉朝版图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使汉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设置西城都护府管理西域,设官、驻军、排行政令、统计户口,表明西汉已经在西域地区行使主权,西域已经成为汉朝领土,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D项。故选B项。10.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依次应该是()A.东汉、蜀、前秦 B.西汉、东汉、前秦C.西晋、东晋、北魏 D.西晋、东汉、北魏〖答案〗C〖解析〗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C项正确;东汉、西汉在三国之前,排除ABD项。故选C项。11.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则出现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一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A.由分裂走向统一 B.政权频繁更迭C.诸侯割据复现 D.门阀政治衰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胁君主专制,发展到南朝时期出现“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的现象,寒门等底层民众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说明南朝时期门阀政治衰落,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裂与统一”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门阀政治衰落”,不是政权更替,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诸侯割据”状况是否再次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12.北方人习惯面食,但南朝以来,小麦却成为南方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这说明()A.南方饮食习惯根本改变 B.小麦在全国范围种植C.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 D.小麦的产量高于水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北方人提供主要食品来源的小麦,逐渐成为南方的重要农作物,说明北民南迁影响了作物种植,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南方饮食习惯发生了根本改变,排除A项;小麦在全国范围种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比较小麦和水稻产量,排除D项。故选C项。

13.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 D.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体现的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同世界其它地区运河修建的对比,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实在南宋,排除C项;唐朝时期的交通形式是海陆并举,排除D项。故选B项。14.“盛世”一般是指国家由乱而治,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的局面。统治者向往盛世之治,以反映卓越功绩;百姓亦企盼盛世,以求安定太平。公元7世纪,中国出现的“盛世”“治世”是()A.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 B.光武中兴C.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C〖解析〗公元7世纪是唐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C项正确;西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清朝出现康乾盛世,时间不符合“公元7世纪”,排除ABD项。故选C项。15.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变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制度创新源于少数民族文化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型 D.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可得出少数民族的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影响到隋唐盛世的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意在说明民族交融对盛唐盛世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儒学无关,排除A项;汉族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并非来自于少数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对外交流,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6.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进行驻防,总兵力达到了40万,而唐中央控制的兵力,总计只有20余万。这一措施()A.形成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C.直接引发了藩镇割据局面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在边境设置军镇进行驻防,军镇总兵力中受到中央控制的大约一半左右,由此可见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地方军镇军事实力较强,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A项正确;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排除B项;直接引发潘镇割据局面的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不受中央控制,排除C项;藩镇军事力量较强,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17.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选官的标准趋向于()A.看重道德 B.注重门第C.依据才学 D.根据军功〖答案〗C〖解析〗察举制依据品德推荐官员,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选官标准趋向于才学,C项正确;察举制看重道德,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不能反映出选官标准的发展趋势,排除AB项;战国时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根据军功授予官职,排除D项。故选C项。18.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有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 B.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C.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 D.加强君主对朝政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提拔人员入职政事堂并同享宰相地位,是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有利于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增加宰相人数是为了削弱相权,排除B项;办事人员增多,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19.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初某税制规定”“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能够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但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耕种,排除B项;唐前期的定额定租制是一种鼓励纳税人扩大土地占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因此租庸调制有利于土地兼并而非抑制,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使得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但没有增加兵源,排除D项。故选A项。20.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展现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佛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呈现出本土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对道家的态度,排除B项;儒家学说自汉武帝后一直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无法体现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21.下图为陕西西安出土的三彩载物骆驼俑,大量考古发现骆驼俑是唐代常见随葬品。此类陶俑可用来研究()A.骆驼成为祥瑞渊源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C.陆上丝路贸易兴盛 D.畜牧业的高度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三彩载物骆驼俑,大量考古发现骆驼俑是唐代常见随葬品。”可得出骆驼是沙漠之舟,这么多骆驼说明当时丝绸之路兴盛,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祥瑞的信息,排除A项;从骆驼看不出战乱和畜牧业,排除BD项。故选C项。22.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稳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下面史实能予以印证的有()A.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 B.增强尚书台的作用C.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 D.部分官员秘折奏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可知,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稳定,也导致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在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体现了这一影响,C项正确;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加强的是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是西汉时期加强皇权的政策,排除B项;部分官员秘折奏事,是清朝的密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3.宋太祖说:“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符合这一理念的施政方针是()A.与民休息 B.守外虚内 C.无为而治 D.崇文抑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可知宋太祖重视文人的作用,抑制武将的势力,体现出其崇文抑武的施政方针,D项正确;汉初采用了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排除A项;宋代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排除B项;汉初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4.北宋时期,地方州县财政经常入不敷出,中央只能默许州县政府超越制度许可范围去开辟税源。这一现象反映出()A.经济衰败导致税源枯竭 B.边患加重地方财政压力C.养兵政策造成财政恶化 D.体制运行影响财政收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由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地方州县财政困难是因为地方的大部分税收被收归中央,反映出体制运行影响财政收支,D项正确;北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存在“经济衰败”一说,排除A项;材料所讲地方州县财政困难,是宋代各地州县的普遍状况,而面临边患问题的主要是北方、西北方的州县,排除B项;养兵政策是造成财政困难的因素之一,而其本质上是宋政权过度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25.《辽史·百官志》载:“至于太宗,兼治中国(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种二元化的行政体系()A.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认同 B.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C.适应了民族发展的差异 D.维系了政权的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辽朝。根据材料“至于太宗,兼治中国(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可知,辽朝设置了南北官制,对少数民族和汉族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这体现了国家政策适应民族发展差异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各民族间文化心理的认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汉制对契丹政权的影响,无法得出契丹族封建化进程加快的结论,排除B项;辽朝并未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材料二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2)阅读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的办法”。列举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两例)。〖答案〗(1)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汉族大姓进行通婚等。作用:这些举措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的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2)办法:开明友善,真心相待。方式:军事征伐;加强管理;实行和亲;加强交流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措施:根据材料“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和所学可知,措施如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汉族大姓进行通婚等。作用:根据材料“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所学可知,这些举措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的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办法:根据材料“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爱戴”可知,开明友善,真心相待。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如军事征伐;加强管理;实行和亲;加强交流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三公九卿的衙门在宫外,叫府或寺,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正规中央也叫外朝。皇帝为了方便处理政务,皇宫内部也有一些办公机构,叫台或阁,比较有名的是尚书台和兰台。汉武帝统治期间,朝廷还用加官的方式,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提拔一些资历浅、有能力的人,令其入宫办事。加官比较有名的有侍中、中常侍、给事中等。这些加官和台阁大权在握,形成事实上的决策中心,即“中朝”(或称“内朝”)。三公九抑离皇帝较远,主要是执行政策和管理事务。——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一》(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时期中朝和外朝的权限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职责分工,并简评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答案〗(1)权限职责:由皇帝亲信近臣组成的中朝(内朝)直接参与决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负责执行政策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