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中华文明之光”为人文

主题,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体会中华

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

一、教材这样阐发主期

课文主题视角立隹闺人

这三篇古文反映了焦家和嚣对人生行会问题的

《子路、曾暂、冉t

看法。学习时要注意把握酝和道家的主要现有和

有、公西华侍坐》

诸子智彗思路,理解他们对人生价值艇想社会的追求,立

《齐桓音文之事》

足现实,深入思考,从中汲取文化智彗,指导自己

《庖丁解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现。

这篇文章雕一场外交斗争,展现人物的爱蹒神,

并在叙述历史事件中透蠢出重视“礼”的思檄a

以“礼”退念,如“无礼于音”“贰于是""不仁””不

《烛之武退秦师》

兵知”“不武”等。学习时要注意通过事件发展,把

握人物瞬,透过现象看清问题本质,深入认识春

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

一场宴会,杀机四伏,风云变幻,是汉阵营斗智斗

勇,最终以减的成功脱身而落卜帷幕,并成为是

《鸿门宴》鸿门风云汉争霸战争的断点。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司马迁对

文中人物潜在的亮5,由究《史记》在评价历

史人物时所持的价值现。

二、预习案

二、时代这样发展主题

“典、谟、训、诰、誓、命”,如何成为新晋网红?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这是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中的

句子,介绍的正是《尚书》的六种体例:典、谟、训、诰、誓、命。近来,一

档节目的热播,让这部汇集了数千年前文献的古籍《尚书》,成了“新晋网红

大年初一晚播放的第一集,以多维视角讲述了《尚书》的故事。进入节目,

就仿佛是进入了深邃的时空隧道,“当代读书人”引领读者,完成了一次次穿越。

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有上古典籍《尚

书:r;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

后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

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

的心绪。

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

籍发声。《典籍里的中国》,既有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

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

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舞美设计、氛围营造、观众席及表演位置的安排等

都承担着空间叙事的功能。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

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

传,那些古雅的文字中蕴藏人生感悟、社会哲思,在时间的长河中汇入中国人

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一种文明“亘古亘今”,一个民族“日新又

新”,能量正蕴于此,秘密正藏于此。

近年来的荧屏上,很多节目都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让创作与

传承相互成就,让现实与历史相得益彰。《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体验展现典

籍,《国家宝藏》生动演绎文物故事,《中国诗词大会》让人领略诗词之美……

这些优秀的节目以可贵的尝试告诉我们:水墨丹青、龟甲木牍里的传统文化,

是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家园,也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在尊重原创、尊重文化、尊

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几千年沉淀而来的旋律、姿态、故事乃至场景、意象、风

格等,可以进行更多开掘,以别出心裁的表达、各有机杼的书写,真正实现“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历史的生命力、文化的感染力与技术的生产力相映

成趣,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舞台惊艳,向未来时

间舒展。

记得在《国家宝藏》的一期节目里,一名文物摄影师无意间发现了兵马俑

嘴边的一处指纹,“那一刹那真的太感动了,时间消失,空间重合,感觉自己和

2200多年前的工匠刚刚擦肩而过,有种恍如梦境的感觉。我们和祖先在同一纬

度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其实,所有这些富含传统文化符号的节目,都为观

众提供了一场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在前世今生的来龙去脉中,尽显历史的魅力、

时代的张力。

这正是:书于竹帛,镂于金石。雕版册页,数字电子。传承不绝,文脉在

兹。(2021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价值引领/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

下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财富。立足当下,我们不仅要合理继承,更要勇于创新,

切实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传播致胜。为了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我们需要讲好中

国故事,展现全新的、立体的、多角度的中国。

三、高考这样考查主题

(2020•新高考全国卷U)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

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

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

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为题(补

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主题佳作

带你走近绍兴

亲爱的观众朋友:

大家好!

“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就扬州的美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记录了南昌

的历史延续,“春风不度玉门关”诉说玉门关的气候环境……你们最熟悉的地名

是哪里呢?是您的家乡,还是您去过的地方,相信那样一个地方总有这样那样

的故事让您终生难忘。是的,地名是一个载体,地名背后是历史,是传统,是

乡情,是信仰,是中华儿女的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每一个地名都有故事,每

一个地名都饱含深情,每一个地名都意义非凡。

您是否记得这样的语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修禊事也。”

语句中的会稽是哪里呢?它就是今天的绍兴,这也正是我要带您走近的地

方。绍兴是后来的名字,最早的时候这里叫会稽,西汉时属会稽郡,王羲之在

《兰亭集序》里提到了会稽山阴,山阴是会稽郡下辖的一个县。或许,您会问,

这绍兴有美景吗?当然有,您看“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这个地方有山有水,有林有竹。您也会说,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

不错,可这一景致出自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然使其叠加一成人文

气息。

每每读到这些文字,就让人想到绍兴的斯文儒雅。

《兰亭集序》言:”……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绘了当时盛行的活动——曲水流觞。上巳节众

人围坐在回环弯曲的水渠边,将特制的酒杯置于上游,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

缓漂浮,酒杯漂到谁的跟前,谁就要即兴赋诗一首,否则罚饮金谷数杯,如此

循环往复,直到尽兴为止。当时参加此次集会的均为魏晋名流,其中就有王羲

之和他九岁的儿子王献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为曲水流觞时群贤们赋

的诗收集起来做的序言。一篇序言,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风俗,认识了文人们

的雅兴,记住了绍兴。

,备,您还^^兴,美景与风俗兼具,仿佛还少了点什么。一方水土养

育一方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汇聚成“人杰地灵”。不错,绍兴自古以来出

英才。哲学家王充,爱国诗人陆游,以及王守仁、马寅初、鲁迅、蔡元培、竺

可桢、钱三强等一大批英才都出自绍兴。

走近绍兴,就是在阅读绍兴这本书,她的内里和外在都让人着迷。您难忘

的地名也应该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怀,就让我们一起从地名出发,走

近更多地方。谢谢大家收看《中华地名》。

第1课篇目(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自己办学,周游列国,宣传

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自汉代以

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所删修的鲁国史书《春秋》是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的言行思想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

一书。

二、背景链接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

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

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

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

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

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

理想社会。事实上,他的主张在当时行不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

景下进行的。

三、人物颂歌

推人道,复周礼,功比三皇五帝;

创儒手,育桃李,才领万世风骚。

“复八百载先周礼之乐,创五千年华夏之瑰章。”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

识文化,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之中,虽经无数风雨洗礼,但仍熠熠生辉。

在一个礼崩乐坏、征伐不止的时代,孔子放弃了隐退归林的消极做法,以一颗赤诚的

社会责任心,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积极用事,推行改革。“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用来

形容他或许再恰当不过。

他走在世人的最前列,倡导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方会使百姓“有耻且格”;他

奉行以信取天下,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憎恶僭越之行径,痛恨“八僧舞于

庭”的大不敬做法;他向往灿烂的周文化,坚信“文王既没,文在兹矣”;他远离小人,主

张“道不同,不相为谋”;他悔恨“没世而名不称”,感伤“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揽五美于一身,屏四恶于万里”,圣人以其高尚的精神品质,为万世之楷模。“笃信好

学,守死善道”是他坚持真理、永不放弃的品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是他严于律己、非礼不为的品质;“正名”“顺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他

正己修身、模范带头的品质;推“三年之丧",行‘‘孝悌"之名,是他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的品质;”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是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品质……

“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让人遵循。”孔子以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问心无

愧的顽强,一路走来,并将继续走下去,永远不停歇。(《我眼中的孔子》)

两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杖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

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

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

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

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并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

他那不屈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

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使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阶

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使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

大众。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使我们

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

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我心中的孔子》)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

1.诒语(Liin)2.千乘之国(shbng)3.锲尔(kGng)4.履者(gudn)5.夫子庭之(sh6n)6.以

斐君子(si)7.风乎舞等(yU)8.蹴叹曰(kui)

二、辨清通假,疏通障碍

1.毋吾以也“以”同“已”,止

2.鼓瑟希“希”同“稀”,稀疏

3.莫春者“莫”同“暮”

三、实词虚词,句中辨义

1.如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如果

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介词,至于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连词,或者

④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比得上

⑤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动词,到

2.方

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②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副词,正、才

3.与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动词,赞成

②遂与外人隔绝(《桃花源记》)介词,和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动词,给

4.尔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②尔何如代词,你

③子路率尔而对日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④铿尔,舍瑟而作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

5.作

①铿尔,舍瑟而作动词,起身、站起来

②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动词,劳作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动词,振作,这里指有所作为

④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动词,当作

6.乎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相当于“于”

②风乎舞零介词,在

③何伤乎语气助词,呢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相当于“于”,与、和

7.以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②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③则何以哉动词,做

④以俟君子连词,来

8.而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②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承

③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四、词类活用,据“境”辨析(指出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现乎舞等名词作动词,吹风

2.如会同,端章甫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

名词作动词,弹奏

4.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方:形容词作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6.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相

7.可使走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五、古今异义,准释古义

1.以吾一日长乎尔古义:指很短的时间,引申为年纪稍长今义:一天

2.道子六七人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指儿童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瑾古义:指军队今义:军队编制单位

4.宗庙之事,如会同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六、文言句式,辨清译准

1.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师旅加之,以饥僮因之”)

翻译: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2)异乎三子者之撰。(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乎”相当于“于”)

翻译: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同。

(3)浴乎沂,风乎舞零。(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乎沂浴,乎舞零风”)

翻译: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雪台上吹吹风。

2.宾语前置句

(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知”即“不知吾”)

翻译:不了解我啊!

(2)尔何如?(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何如”即“如何”)

翻译:你有什么打算?

3.省略句

可使有勇。(“使”后省略了“之”)翻译: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

七、积累常识,丰富文化

(一)文学常识1.《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弟子及再传

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

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

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

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纤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

示人物形象。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一一仁,社会

政治范畴一一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一一中庸。孔子确立“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

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

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2.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

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

必然联系,故称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顾、

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二)文化常识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

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2.芳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的意思。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磁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

牌位的处所。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

子。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

的一种礼帽。

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4.冠者■五六人,耋子六七人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同步课时练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默写题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表达了对曾皙志向的

高度赞赏。

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

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中可以看出。

二、微写作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

情景,成功地运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

来,生动感人。运用语言描写呈现一个场景,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特征,能推动情

节发展。

三、注音释义

3.解释下列倾斜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加之以师旅③为国以礼

四、选择题

4.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D.夫子哂之哂:微笑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摄乎大国之间③且知方也④方六七十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相同

6.下列句中倾斜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端章甫

A.曾皙后B.比及三年,可使龙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毋吾以也D.鼓瑟希,铿尔

8.下列句子全都属于孔子评论弟子"志"的一组是()

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③夫子何哂由也④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⑤吾与点也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⑤

9.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B.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C.异乎三子者之撰D.浴乎沂,风乎舞雪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

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

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之后就是成人了。童子,

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

个等级。

第1课篇目(二)齐桓晋文之事

一、人物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后人称

之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

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形

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著有《孟子》一书。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了一

份珍贵的遗产。

二、背景链接

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

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

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

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

道”的主张。

三、人物颂歌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

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导仁政,反对

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行

仁政而王天下”……二十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

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

了经久的感动。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

1.胡屹(h6)2.衅钟(xin)3.毂辣(hi!sti)4.褊小(bi£in)5.忖度(c£indu6)6.挟太山(xi6)

7.便嬖(pidnbi)8.莅中国(H)9.放辟(pi)10.彘(zhi)U.庠序(xidng)12.孝悌(ti)

二、辨清通假,疏通障碍

1.王说,曰……“说"同“悦”,高兴

2.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同“彩”

5.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

7.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罔”同“网”,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三、实词虚词,句中辨义

1.爱

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舍不得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形容词,吝啬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动词,爱护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动词,喜爱、喜欢

2.诚

①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确实

②是诚何心哉形容词,真的

③帝感其诚(《愚公移山》)形容词,诚心、真诚

④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副词,果真

3.度

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②度,然后知长短动词,丈量

③王请度之动词,考虑

④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度过

⑤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量词,次

4.明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容词,明确

③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形容词,明智、贤明

5.御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动词,阻挡

②以御于家邦动词,治理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驾驭

6.若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动词,像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连词,如果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动词,似

7.于

①构怨于诸侯介词,和、同

②然后快于心与介词,在

③吾何快于是介词,对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介词,被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介词,比

8.其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如果,表假设

②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代词,他的、他们的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副词,表推测,大概

9.以

①无以,则王乎动词,同“已”,停止

②以羊易之介词,用、拿

③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

④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连词,表目的,来

⑤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介词,因为

10.何

①何由知吾可也代词,哪里

②牛何之代词,哪里

③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副词,怎么

11.诸

①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兼词,相当于“之于”

②不识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③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形容词,一些、众多

12.之

①牛何之动词,往

②舍之!吾不忍其毅解代词,它

③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助词,的

四、词类活用,据“境”辨析(指出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是以君子选庖厨也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纺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用作动词,称量

4.龙士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

5.为超廿不足于口与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

6.初秦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7.以一旅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

8.然后从而为之名词作动词,处罚

9.是尚民也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10.五亩之宅,极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

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称王

13.劣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14.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力量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力量

五、古今异义,准释古义

1.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2.俯足以畜萋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老吾老,以友人之老

古义:两个词。以,介词,把;及,动词,推广到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组或成分

4.吾憎,不能进于痉矣

古义:到这一步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六、文言句式,辨清译准

1.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置于“闻”前)

翻译: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置于“能御”前)

翻译:便没有人能抵御他了。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由”前)

翻译: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4)牛何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之”前)

翻译:(把)牛(牵)到哪里去?

(5)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置于“有”前)

翻译:那是不会有的事情。

(6)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以"前)

翻译:不肯干与不能干这两种表现怎么(或:用什么)区分?

(7)夫子之谓也。(宾语“夫子”置于谓语“谓”之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翻译: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

2.省略句

(1)将以衅钟。("以"后省略“之")

翻译:准备用(它)来衅钟。

(2)及陷于罪。(“陷于罪”前省略主语“其”)

翻译:等到(他们)犯了罪。

3.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乃”“也”表判断)

翻译:这就是行仁政的方式。

(2)是诚不能也。(“也”表判断)

翻译:这确实是做不到。

4.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

翻译: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5.状语后置句

(1)构怨于诸侯。(介词“于”和“诸侯”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置于“构怨”后)

翻译:和各诸侯国结怨。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以”和“孝悌之义”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置于“申之”后)

翻译: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

6.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作谓语,前置,正确语序应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翻译: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七、积累常识,丰富文化

(一)文学常识

《孟子》

《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

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

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

是四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文化常识

古代学校名称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

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

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

数为主。

5.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

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6.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7.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

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且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

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8.书院: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

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

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第1课篇目(三)庖丁解牛

一、人物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哲学家、文学家。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是

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

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代表作《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名篇有《逍遥

游》《齐物论》等。

二、背景链接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旧的经济结构被破坏,旧贵族阶级没落,

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士人学子们为了推行

自己的学术见解孜孜不倦地游走四方。此时生活在贫困边缘的庄子,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

代的残酷性有着比常人更直观、更清醒的认识。《养生主》一文就体现了庄子保全本性、

延续精神生命的思想。

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在该篇的开头,有一段话

可视为全文的总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

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

尽年。”接下来就用几则寓言加以阐释,《庖丁解牛》就是其中的第一则。

三、人物颂歌

一点星辰,照亮了星空回家的道路,内心中那茫然的心啊,星星之火融化着南极大陆

呢。又是谁悠闲中舒适弹奏着骊歌?哦,庄周吧!

想象着,那个风度翩翩的男子,又该是种怎样的情怀?是啊,我想,庄子就像天上的

白云,与大道并生之人也。

人人都知道庄子想着烽火连天的战国动荡年代中独处一边悠然自得的形象。在我看来,

庄子是一个真正窥见大道之人。古时候,恐怕最时髦的词便是这个“道”了。可是又有多

少人真正体会到了呢?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之后便随着笛声悠扬而去,千古之

谜,我想,《庄周梦蝶》便是窥见了此间妙处,他不会将自己的内心随着外物的改变而改

变,在他看来,人与蝶又有怎样的区别呢?不过都是道的产物,借助道来相互转换罢了。

此间便是天道吧,使其淡泊,使其逍遥。(《我眼中的庄子》)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斜阳晚照下的河边悠然地摆弄着他的鱼竿。

有经邦济世之才、虚怀若谷之量的他抛弃了那个时代。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属于他的人生。

不与世俗争名利,只在深山求逍遥。楚王的盛情相邀只换来他的淡然谢绝。他是一向视权

贵如腐鼠的,在他眼里,窃国者诸侯,与盗贼共事岂不是对他的侮辱?

自嘲曳尾涂中的他却有凌云之志。“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豪言是英雄的气魄与哲

人的睿智最完美的结合。他人最大的志向不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间过上极尽奢华

的生活,得到万古流芳的美名,谁看到了头上高远的天空?别人俯下身子,只有他昂着头。

(《永远的庄子》)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

1.庖丁(pdo)2.膝之所跨(yi)3.害然(xti)4.糜(hu。)然5.中音(zhbng)6.大郤(xi)

7.大森(kudn)8.肯繁(qing)9.大(gtl)10.W(xlng)ll.怵然(chii)12.然(hub)

二、辨清通假,疏通障碍

1.君然向然“向"同“响”

2.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郤”同“隙”,空隙

三、实词虚词,句中辨义

1.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形容词,众

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③士大夫之族(《师说》)名词,类

2.始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副词,起初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副词,才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动词,开始

3.而

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连词,表转折

②提刀而立连词,表修饰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并列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

4.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替

②吾见其难为动词,做

③视为止介词,因为,后面省略“之”

④为之四顾介词,因为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介词,跟、同

⑥由也为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动词,治

⑦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动词,做

5.乎

①技盖至此乎语气词,在句末表疑问

②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③而况大乎语气词,在句末表感叹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⑤风乎舞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介词,在

6.乃

①乃中《经首》之会连词,又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动词,是

④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你的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副词,竟

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副词,才

⑦屠乃奔倚其下(《狼》)连词,于是

7.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硼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介词,表比较

⑤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向”

四、词类活用,据“境”辨析(指出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足之所履名词作动词,踩

2.良庖罗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力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

4.而刀刃者无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5.香刀而藏之形容词作动词,揩拭

五、古今异义,准释古义

1.所见无蒙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2.依乎天理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3.因其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4.技经肯繁之未尝

古义:不曾(拿刀去)尝试

今义:①未曾;②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

气比较委婉

5.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吾见其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③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

7.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两个词。行,动作;为,介词,因为,后面省略“之”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六、文言句式,辨清译准

1.判断句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也”表判断)

翻译: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

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

(2)臣之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

翻译: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

2.宾语前置句

技经肯聚之未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